好闲早成性,果此谐宿诺。今日漆园游,还同庄叟乐。
好闲早成性,果此谐宿诺。今日漆园游,还同庄叟乐。

yuán--péi

hǎoxiánzǎochéngxìngguǒxié宿nuòjīnyuányóuháitóngzhuāngsǒu

裴迪

裴迪

裴迪(716-?),唐代诗人,河东(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号称“诗中有画”的诗篇就是王维闲居辋川时答赠裴迪的。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近。 ▶ 3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麴尘裙与草争绿,象鼻筩胜琼作杯。
(qū)尘裙¹与草争绿,象鼻筩(tǒng)²胜琼(qióng)³作杯。
译文:姑娘的黄绿色裙子与春草争绿,粗直如象鼻的竹酒筒胜过美玉杯。
可惜小舟横两桨,无人催送莫愁来。
可惜小舟横两桨,无人催送莫愁来。
译文:可惜小船白白地横着两只桨,没有人急催着把莫愁姑娘送回。

  谢薖被南宋吕本中列入江西诗派,刘克庄称赞他作诗好苦思。此诗在语言上很有江西诗派的瘦硬特色。七言绝句的句法,一般是前四后三,读来富有音乐美,江西派诗人却上承韩愈诗派,力求生新。此诗首句“麴尘裙与草争绿”,句式是前三后四。次句“象鼻筩胜琼作杯”,句式是三、一、三。语言上还极力避熟求生,所以首句不用“浅黄裙”而用“麴尘裙”、次句不用“竹筒杯”而用“象鼻筩”。尤其是末二句十四字中,把《莫愁乐》末二句化入,但又是反用其意:处处都表现出江西诗派的作风。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记游小诗。诗人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却自得其乐,在良辰美景的享受中,又忽发浪漫的遐想,希望有“艇子”送来“莫愁女”,听一曲清音。全诗在语言上很有江西诗派的瘦硬特色,遣词设譬尚不落俗套,代表了作者诗作清新自然的一面。

  “麴尘裙与草争绿”,夏日游湖,湖畔绿草丰茂,草上游人往来,特别是仕女的浅黄裙,在绿草的映衬下格外绚丽夺目,如同在与绿草争艳。“象鼻筩胜琼作杯”意指畅怀痛饮,用粗如象鼻的竹筒饮酒,胜过用赤玉精雕细刻成的酒杯,美景在目,美酒在手,诗人逸兴顿发。由游湖见到小舟双桨,联想到莫愁这位美女。

  “可惜小舟横两桨,无人催送莫愁来。”莫愁有两个,一个是石城女子,善唱歌谣,所以在六朝乐府中留下了一首《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双桨,催送莫愁来。”另一是洛阳女子。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后人往往合二为一,作为美女代称。但在此诗中,还是偏重前者。诗人好用大杯狂饮而不爱华贵玉杯、怀想民间女子莫愁而不怀想娇艳的大家闺秀,游兴之高,怀想之异,活现出一个洒脱不俗的诗人形象。在宋诗中,这类性灵自然流露、不加掩饰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首记游小诗具有民歌风格,虽无深意,而遣词设譬尚不落俗套,代表了作者诗作清新自然的一面。全诗新鲜还略带拗口,后二句凭空想来,似与前两句意思不接,却又警拔稳妥。清人王士稹赞其近体诗多佳句,称“非苏、黄门庭中人不能道”(《谢幼檠文集又跋》),是为确论。

参考资料:
1、 陈衍.宋诗精华录:巴蜀书社,1992年:417
2、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036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雨前初见花间蕊(ruǐ)¹,雨后全无叶底²花。
译文: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注释:¹蕊: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²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译文: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叶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第一句“雨前初见花间蕊”。蕊(读rǔ),花心。这句是倒叙,作者追忆雨前的花园景象,意思是说:下雨之前,花儿刚刚开放。“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这句写眼前景象。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73-1374

qíng

wángjià tángdài 

qiánchūjiànhuājiānruǐ hòujiānhuā 
jiádiéfèiláiguòqiáng quèchūnzàilínjiā  (bǎnběn )

qiánchūjiànhuājiānruǐ hòuquánhuā 
fēngdiéfēnfēnguòqiáng quèchūnzàilínjiā  (bǎnběnèr )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连宵¹风雨恶²,蓬户³不轻开。
译文:一整夜风雨都非常凶猛,我的住处简朴不敢轻易开窗。
注释:¹连宵:即通宵,一整夜。²恶:形容风雨之凶猛。³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户,形容住房简朴。⁴轻:轻易,随便。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译文:山好似知道我渴望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心情,一推开窗便扑面而来。

tuīchuāng

yuánméi qīngdài 

liánxiāofēngè péngqīngkāi 
shānxiāngjiǔ tuīchuāngmiànlái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山绕平湖¹波撼(hàn)²。湖光倒影浸(jìn)³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gēng)
译文: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湖中波涛汹涌,有摇动城郭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青翠山色。将要到三更时分了,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
注释:¹平湖:湖名,位于嘉兴东南。²波撼城:波涛汹涌,撼动城郭。³浸:浸染。⁴水晶楼:楼名,在浙江吴兴。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⁵欲:将要。⁶三更:半夜,午夜。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雾柳¹暗时云度(dù)²月,露荷³翻处水流萤(yíng)。萧(xiāo)(sǎn)到天明。
译文:天上的流云时不时度过月前,遮掩了月光,如雾烟柳在这若隐若现的月色下时明时暗。带着露珠的荷叶被风吹动,叶上的水珠闪亮如萤火。散开的头发花白稀疏,就这样静静地待到天明。
注释:¹雾柳:指柳树如同雾罩着一样阴暗。²度:指遮挡。³露荷:带着露珠的荷叶。⁴水流萤:风摆荷叶,叶上水珠闪亮得就像萤火虫一样。⁵萧萧: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⁶散发:散开的头发。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一开始,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推出了一个荡人心魄的画面:平湖环绕,波涛震天,孤城独立。孟浩然《临洞庭》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但只是客观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苍茫阔大的意绪在形式上的自然重叠,而不是主观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变,“湖光倒影浸山青。”词人展现了一个平静而恬淡的画面:湖光潋滟,山色青葱,荡漾着沉醉的氤氲。这恰恰和以上波涛震天的慑人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但体现了动中有静、刚中有柔的自然景观上的复杂的情趣,而且在情绪上带来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楼下欲三更”是对以上画面意境上的补充,它为词人所咏叹的景物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氛围。“三更”点明时在深夜,从而为下阕对夜景的具体描绘作了过渡性的铺垫。

  到了下片,词人意犹未尽,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所不同者,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前句暗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情韵,后句又为这销魂的意境增添了几许生意、几许亮色——露珠敲荷,流萤相逐。这两句不仅意境幽美,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贴切。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表现了一种缠绵的风情。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滋长了一种放旷的情怀,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它虽没有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表达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但却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达观与迷恋。

  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始而波涌撼城,继而平静如镜,浸山映楼。下片写夜景变化,月阴时柳晤笼雾,荷翻时露流如萤。诗情画意,使词人流连至天明。总观这首词,它的重心在于写景,通过景观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升沉。因此,全词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于“景”的空灵中无处不感到“情”的渗透与激荡。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7:368

huànshā··shānràopínghànchéng--zhāngyuángàn

shānràopínghànchéngguāngdàoyǐngjìnshānqīngshuǐjīnglóuxiàsāngèng

liǔànshíyúnyuèfānchùshuǐliúyíngxiāoxiāosàndàotiānmíng

武王伐纣,都洛邑,未成。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不知何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王门外,欲谒武王。
武王伐纣,都洛邑(yì),未成。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不知何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王门外,欲谒(yè)武王。
译文:周武王讨伐纣,打算筑王都在洛阳,一时没有成功。阴寒雨雪十多天,雪深丈余。甲子天将明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来的五辆车和两匹马,停在了王宫门外,想要面见周武王。
武王将不出见,尚父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太师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出,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王在内未有出意,时天寒,故进热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风伯。”
武王将不出见,尚父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太师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出,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王在内未有出意,时天寒,故进热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风伯。”
译文:周武王不想出去见他们,尚父说:“不可以,雪深丈余,他们的车骑却没有痕迹,恐怕是圣人。”太师尚父于是命令一个人端着一锅粥出去,打开门让五辆车和两个骑马的人进来,说:“周武王在里面不想出来,现在天气寒冷,你们先喝点热粥御寒,不知道该先给谁呢?”两个骑马的人说:“先给南海君,再给东海君,再给西海君,再给北海君,再给河伯、雨师、风伯。”
粥既毕,使者具告尚父。尚父谓武王曰:“客可见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风伯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虐收,河伯名冯夷,雨师名咏,风伯名姨,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
粥既毕,使者具告尚父。尚父谓武王曰:“客可见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风伯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虐收,河伯名冯夷,雨师名咏,风伯名姨,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
译文:献完粥,使者具告尚父。尚父对周武王说:“可以面见客人了。五辆车两个骑马的人,分别是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风伯。南海的神叫祝融,东海的神叫句芒,北海的神叫玄冥,西海的神叫辱收,河伯叫冯夷。雨师叫咏风伯叫姨,请使谒的人招呼他们的名字让他们觐见。”
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拜。武王曰:“天阴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股立周,谨来受命,愿愿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太公金匮》
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拜。武王曰:“天阴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股立周,谨来受命,愿愿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太公金匮》
译文:周武王于是坐在殿上,谒者在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都很惊讶,互相看着感慨。祝融拜见。周武王说:“在天气阴寒时远道而来,是有什么指教吗?”回答说:“上天要伐殷立周,我们前来受命,愿命令风伯雨师,让他们各自奉其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