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卧南窗,支床伏穹龟。白堕意冥契,黄庭心暗追。
幽人卧南窗,支床伏穹龟。白堕意冥契,黄庭心暗追。
身闲有馀适,国病何当医。此事姑弃置,溪光挂屏帷。
身闲有馀适,国病何当医。此事姑弃置,溪光挂屏帷。
顾影或自笑,问言子从谁。
顾影或自笑,问言子从谁。
沈与求

沈与求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 2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枝颜色费评夸,冷翠光中晕淡霞。
一枝颜色费评夸,冷翠¹光中晕²淡霞。
译文:秋天的牵牛花真是值得人们好好的夸奖一番,它在翠绿色的叶子中间泛起淡淡的红霞。
注释:¹冷翠:给人以清凉感的翠绿色。²晕:泛起淡红色。
绝世幽情容一现,能如我意是秋花。
绝世幽情容一现,能如我意是秋花。
译文:绝世的幽情于是显现出来,在这秋天里,能称我心的就是这样的花朵。
陈曾寿善写花卉,遣辞造语,以雅为主。此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牵牛花娇艳美丽的外形,又写了它凌寒不惧的精神,可谓形象鲜明,形神兼备。“冷翠光中晕淡霞”色调偏冷,读来却无剑拔弩张之态。在陈曾寿的咏物诗中,常表达出一种执迷不悔、一往情深的情绪。“能如我意是秋花”此句通过对秋花直白的夸赞,尽显诗人真性情。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¹
译文: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
注释:¹池台:池苑楼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zūn)¹
译文: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
注释:¹金樽开:指开樽饮酒。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秋波落泗(sì)¹,海色明徂(cú)(lái)²
译文: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
注释:¹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向西流经流经曲阜、兖州,由济宁入运河。²徂徕:山名。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飞蓬¹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译文: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注释:¹飞蓬:一种植物,茎高尺余,叶如柳,花如球,常随风飞扬旋转,故名飞蓬,又称转蓬。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登临遍池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这两句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意思。“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时泗水,海色明徂徕。”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5-307

jùndōngshíménsòngèr

bái tángdài 

zuìbié dēnglínbiànchítái 
shíshímén chóngyǒujīnzūnkāi 
qiūluòshuǐ hǎimínglái 
fēipéngyuǎn qiějìnshǒuzhōngbēi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花近高楼伤客心¹,万方多难此登临。
译文: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国家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来此处登临。
注释:¹客心:客居者之心。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锦江¹春色来天地²,玉此(lěi)浮云变古今³
译文: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注释:¹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²来天地:与天地俱来。³玉此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此: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北极¹朝廷终不改²,西山³(kòu)莫相侵。
译文: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注释:¹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²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³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⁴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
可怜后主¹还祠庙²,日暮聊为³《梁甫(fǔ)》。(梁甫 一作:梁父)
译文: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¹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²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还:仍然。³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⁴梁甫吟: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94-496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五)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86-188 .

dēnglóu

 tángdài 

huājìngāolóushāngxīn wànfāngduōnàndēnglín 
jǐnjiāngchūnláitiān lěiyúnbiànjīn 
běicháotíngzhōnggǎi 西shānkòudàoxiāngqīn 
liánhòuzhǔhuánmiào liáowéi liángyín   (liángzuò liáng )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¹遍始休。
译文:春天气息不知生于哪里而暗自周游天地,直到游遍海角天涯才肯罢休。
注释:¹海角天涯:极言遥远。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先遣(qiǎn)和风报消息,续教¹啼始说来由。
译文:先派遣和煦的春风来报春天的信息,再叫啼叫的鸟儿诉说来由。
注释:¹教:使、让,读平声。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展张¹草色长河畔(pàn),点缀(zhuì)花房小树头。
译文:春在河畔的草色中蔓延开来,点缀着花房小树的枝头。
注释:¹展张:展开、铺开。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若到故园¹应觅(mì)我,为传²沦落在江州。
译文:如果你(春)去到我的故乡寻觅我,就为我捎去我沦落在江州的信息吧。
注释:¹故园:指白居易的家乡下邽。²为传:替我捎信。

chūnshēng

bái tángdài 

chūnshēngchùànzhōuyóu hǎijiǎotiānbiànshǐxiū 
xiānqiǎnfēngbàoxiāo jiàoniǎoshuōláiyóu 
zhǎnzhāngcǎochángpàn diǎnzhuìhuāfángxiǎoshùtóu 
ruòdàoyuányīng wèichuánlúnluòzàijiāngzhōu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当年书剑揖(yī)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译文:想当年我文武双全,三公贵族也刮目相看;谈吐间气势如虹,豪气冲云天。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zān)华发¹醉秋风。
译文:沙场上战鼓雷鸣、烟尘蔽日,我独有壮志满怀;现如今却只见白发丛生,秋风中自斟独醉伤怀。
注释:¹华发:花白得头发。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梦回松漠榆(yú)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译文:屡屡梦回榆关之外的大漠,醒来后却只能在乡村中慢慢变。
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奇士¹久埋巴硖(xi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译文:我的朋友独孤策长眠在巴峡,我在灯前感慨还有谁能倾听我想上阵杀敌的壮志雄心?
注释:¹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经故去十年。

gǎnjiù--yóu

dāngniánshūjiànsāngōngtánshéyúnhóng

shízhàngzhànchénzhuàngzhìzānhuázuìqiūfēng

mènghuísōngguānwàishēnlǎosāngcūnmàizhōng

shìjiǔmáixiádēngqiánkāngkǎishuít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