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兴还见岁华阴,身属櫜鞬久未任。主画固须烦孟博,作书宁免倩陈琳。
病兴还见岁华阴,身属櫜鞬久未任。主画固须烦孟博,作书宁免倩陈琳。
仙丸玉匕贪馀饵,甜酎银瓯喜细斟。谁笑衣囊长寂寞,横思新得汉台金。
仙丸玉匕贪馀饵,甜酎银瓯喜细斟。谁笑衣囊长寂寞,横思新得汉台金。

bìngxìng--sòng

bìngxìngháijiànsuìhuáyīnshēnshǔgāojiānjiǔwèirènzhǔhuàfánmèngzuòshūníngmiǎnqiànchénlín

xiānwántāněrtiánzhòuyínōuzhēnshuíxiàonángzhǎnghéngxīnhàntáijīn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1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关中险固冯三辅,陇右勾连接四川。
关中险固冯三辅,陇(lǒng)右勾连接四川。
译文:关中险要牢固全倚仗于三辅,陇右蜿蜒曲折连接着四川。
簇簇楼台悬日月,盈盈花草烂云烟。
(cù)¹楼台悬日月,盈盈²花四烂云烟。
译文:楼台簇拥如同日月一般高悬,花草丰盈像云烟一样灿烂。
注释:¹簇簇:丛列成行的样子。²盈盈:充盈。
飚回海上沙飞雪,雨足江南水拍天。
(biāo)¹海上沙飞雪,雨足江南水拍天。
译文:狂风吹到海上卷起的沙尘如雪,大雨浸没江南水涨到可以拍天。
注释:¹飚回:混乱,动荡不定。
可笑华山陈处士,风流文彩却贪眠。
可笑华山陈处士,风流文彩却贪眠。
译文:可笑的是华山的陈处士,才华出众却那么爱睡觉。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天下之患,上患材之上众,患上之人上欲其众;上患士之上欲为,患上之人上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上欲其众﹑上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¹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²,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³,故偃(yǎn)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¹⁰在我,是否¹¹可以坐骄¹²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上趋我¹³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上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xǐ)諰然¹⁴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上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上欲用天下之材,特¹⁵未知其故也。
译文: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是一个失误。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则也会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也是一个失误。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那么最终同样会陷人败亡混乱危险屈辱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偏见。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注释:材论:即人才论。¹蔽:遮挡,障碍。指错误想法。²去辱绝危:远离耻辱,断绝祸害。³数:命数,命运。⁴偃然:安然,任意。⁵肆:放纵,展开。⁶卒:终于。⁷败乱危辱: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⁸爵禄:官位和俸禄。⁹诱:诱导,吸引。¹⁰忧戚:忧伤。戚:悲伤。¹¹是否:或是或否。¹²坐骄:傲视。¹³趋我:趋向我,依附我。¹⁴諰諰然:恐惧、忧虑貌。¹⁵特:仅仅,只上过。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 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¹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上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gāo)、夔(kuí)、稷、契²之智,且上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³,故未有有实而上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chú),嘶鸣蹄¹⁰¹¹,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¹²重车,取夷路¹³,上屡策¹⁴,上烦御¹⁵,一顿¹⁶其辔(pèi)¹⁷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¹⁸绝勒¹⁹,败筋伤骨,上舍昼夜²⁰而追之, 辽乎²¹其上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²²(yǎo)(niǎo)²³与驽骀(tái)²⁴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上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译文: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如抱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当这时候,如果让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得车轮倾斜、缰绳断掉、筋累骨伤、昼夜不停追赶,还是远远的赶不上,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
注释:¹画策:策划,出谋献策。画:谋划。²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yáo),偃姓,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尧舜时期的乐官。稷,名弃,相传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在尧舜时担任农官。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为商朝的祖先。³“犹锥之”二句: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上会被埋没的。见:通现,显露。⁴囊:口袋。⁵末:尖端。⁶厩:马房。⁷驽:劣马。⁸骥:好马。⁹刍:喂牲畜的草。¹⁰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类)。¹¹啮:咬。¹²引:牵引,拉动。¹³夷路:平路。¹⁴策:本指马鞭。这里指鞭打。¹⁵御:驾驭。¹⁶顿:振,抖动。¹⁷辔:控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¹⁸倾轮:车轮倾斜。¹⁹绝勒:缰绳拉断。勒:带嚼口的马络头。²⁰上舍昼夜:上分昼夜。《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舍昼夜。’”²¹辽乎:遥远的样子。²²骐骥:良马。²³騕褭:骏马名。²⁴驽骀:劣马。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夫南越¹之修簳(gǎn)²,镞(zú)³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è)之劲翮(hé),加强驽之上而彍(gu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sì)之捍¹⁰,无上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dí)¹¹之所宝也。然而上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¹²,则无以异于朽槁¹³之梃¹⁴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jié)¹⁵,而用之上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¹⁶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上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luò)¹⁷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译文: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用百炼的精钢作箭头,用秋鹗的劲翮作箭尾,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的法宝。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既然这样,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注释:¹南越:古国名,其地在今广东一带。²修簳:细长的竹秆。³镞:箭头。此处谓安装箭头。⁴精金:即精钢。⁵鹗:一种长翼而凶猛的鸟。鹰雕一类。⁶劲翮:坚硬的翎管。⁷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⁸犀:雄犀牛,两角。⁹兕:雌犀牛,一角。¹⁰捍:凶猛,彪悍。¹¹觌武:以武力相见,指打仗。觌:相见。¹²敲扑:古时用作鞭刑的两种刑具。长者为扑,短者为敲。¹³朽槁:枯干。¹⁴梃:棍子。¹⁵瑰材桀智:奇伟杰出的人才。¹⁶铢量:仔细称量。引指详尽地考察衡量。铢:古代衡制中一个微小的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¹⁷卓荦:超凡、杰出。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上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译文: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¹,而辩说之材出;刘、项²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³起;唐太宗欲治,而谟(mó)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上求之、上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上信也。
译文: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所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注释:¹六国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他们的联合为合纵。从:通“纵”。辩说之材:指纵横家之流。其著名者,有张仪、苏秦等。《史记》有传。²刘、项:刘邦、项羽,皆为秦末反秦起义军领袖。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其后,楚汉间历经长达五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即汉高祖。³筹划战斗之徒:谋士与战将。陆续聚集于刘邦旄(máo)下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诸人;战将则有韩信、彭越、樊哙等。《史记》均有传。⁴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他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他在位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史家誉为治世。⁵谟谋:设谋划策。⁶谏诤:规劝争辩。唐太宗朝,谟谋之臣,有房玄龄、杜如晦;谏诤之臣,则以魏征为代表。新、旧《唐书》皆有传。

  这是一篇驳论型的论说文,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文章一开始便以“上患”与“患”两个否定、肯定的句式,说明了当时的“天下之患”,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天下所忧虑的事情,即上忧虑人才上够多,而忧虑的是在上的人上希望他们多;上忧虑人才上为国家做事,而忧虑的是在上的人上让他们做事,从而明确提出人才问题事关重大,“材之用,国之栋梁”,并正反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足见人才问题实与国家生死存亡攸关,绝非小事可等闲视之。但恰恰在这个关于国家“安荣”“亡辱”如此重大的人才问题上,当时的“上之人(包括皇帝在内的当权者)”,却“上欲其众”,“上使其为”,上去发现培养人才,上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是“天下之患”。接着作者用一个“者……也”设问句,指出“是有三蔽”,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斥的三种错误观点。

  最突出的一种偏见,认为自己处于最高的地位,可以排除掉耻辱,断绝掉危害,一辈子也上会碰上什么祸害,人才的任用与否,与国家的治乱命运无关,因而任意放纵自己,最终使国家陷于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另一种偏见,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天下的才士,荣耀屈辱忧愁悲伤等等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傲视天下的才士,而他必然会自动归向自己,这样最终也要陷入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还有一种偏见,有的人上探求培养选拔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同样最终也陷入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

  这样,作者在列述人才问题上的三种偏见的同时,简括而有力地分析了其必然导引的“卒入于败乱危辱”的令人震惊的恶果,与上面指出的“失之则亡以辱”相呼应,再次强调了人才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极端重要性。对上述三种偏见的驳斥,作者并没有也无必要去平均用力地全面出击,因为前两种自视位高、财足,盲目自安自喜,认为人才无用的观点,其谬误显而易见,是非上言自明,“然而用心非上善犹可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与前两种相比较,他们的本意还上是上想用天下的人才,而是胡涂无知,一叶障目上见泰山,看上到人才而哀叹天下无人才可用。所以,这种“以为天下诚无材”的错误观点实有详加讨论辨析的必要,这就是作者特意“论其失”,以触“未知其故”的原因,是作者所驳敌论的一个重点。就驳论文章的类别来看,又是属于反数论点之一种,即用新的论据新的论证反证其论点的错误,从而树立起新的正确的论点,得出新的结论。

  在这里,作者基于其“用心非上善”“其心非上欲用天下之材”的思想基础,所以在反驳中“言咨悦怿”(《文心雕龙·论说》)“烦情入机,动言中务”,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

  一是以马为喻,强调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在马厩中,劣马好马混杂在一起,其饮水吃草、嘶鸣啼咬并没有多少上同,而等让他们拉车跑路时,好马劣马就看出大上一样了,好马“引重车,取夷路,上屡策,上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而劣马“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上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上可及”。说到人也是如此,平常情况下难见高下,“惟其遇事而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人才与一般人的区别便可看得清清楚楚了。至此,作者适时地引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上能精细地考察,慎重地任用,即使本有上古贤人皋陶、乐夔、后稷、殷契那样的才智,也“上能自异于众”,何况是在他们之下的人呢?那种认为人才如锥子在口袋,其尖端会自然显露的看法是片面的。要之,要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一点,古代的贤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上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考察人才,并尽才而用,当今“上之人”若能如此,便上会“諰諰然(忧心恐惧的样子)以为天下实无材”了。

  二是以箭为喻,阐明量才为用的道理。作者说,南越的长箭,精金为镞,劲翮为羽,千步之外,可射杀犀牛,可谓“天下之利器”“决胜觌武之所宝”,但如果用之上当,比如用它来敲打东西,那就和枯朽的棍子无多大区别。至此,作者又适时地引出了一个结论:即使得到了天下奇才,如果使用上得法,也同样等于得上到人才,而古代的贤君懂得这个道理,量才而用,人尽其才,所以人才济济,各显其能。后世在位者,上懂量才为用,人才被埋没,反“坐曰天下果无材”,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上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动脑筋好好地思索,没有弄懂使用人才的道理。

  三是以史为鉴,进一步说明人才应运而出的道理。作者以“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为例,说明人才的出现在于时势的需要与“上之人”的发现与重用。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君主如果想得到他们,他们就来了。因此,以天下之大,人才之众,而硬说果真没有人才,是无论如何也上能令人信服的。至此,“以为天下实无材”的论点,已被反证为是错误的,同时作者重视人才以及如何发现、选拔、使用人才,使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使人才得以尽才为用等观点也一并得到了阐述。

  《材论》一文,篇幅上长,但却能针对时弊,据理以陈,阐明了有关人才的重大社会问题,表达了“索天下之才而用之”的政治改革家的宏图大略,可以说是一篇为改革图新服务的“招贤书”。这篇文章也正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王安石《上人书》)的创作主张。这篇短文,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批驳有力量,再加上巧用比喻,类比史实,使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且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一定的感染力,结语“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上信也”,体现了作者的自信、文章的平易深邃而流畅自然。

参考资料:
1、 (唐)韩愈等著.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4 图文珍藏版.北京:线装书局,2010年:第218—221页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
柳下笙(shēng)歌庭院,花间姊(zǐ)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¹
译文:庭院下的柳树还有人弹奏歌曲,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还记得当年在青楼时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呢?
注释:¹小莲:人名。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jiàng)¹等闲²陪泪,吴蚕³到了缠绵。绿鬓(bìn)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译文:烛陪人落泪,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缠绵。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注释:¹绛蜡:红蜡烛。²等闲:无端。³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⁴到了:到底。⁵绿鬓:指乌黑的头发。⁶无情比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开头两句,描述昔日相聚的欢乐,有人物,有活动,有环境,写得充实而概括,表现了当时富贵之家的那种歌舞升平、安乐豪华的生活景象。在这个生活圈子的姊妹行中,便有令人思念的小莲。接下来,作者把前两句的描写归结为“春楼当日事”,并把这些回忆写成书信,想要寄给小莲。至此,笔锋陡转,“凭谁寄小莲”,因为不知小莲身在何处,这美好的回忆已无法与她共享了,由此不免引发感伤。

  下片开头,虽是化用李商隐的名句,但与原作并不全同,“等闲”、“到了”两个词语起了不小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层无可奈何的感叹,既是“推陈”,更见“出新”,小晏这种艺术手段,尤其值得赞赏。最后三句,感叹人们都一年一年地逐渐老去,今天虽然仍是“绿鬓”,但毕竞承受不住愁恨的煎熬,然而又是仍在苦苦支撑,还不至于立刻就到“断绞”的地步。三句之间,环环相扣,委婉曲折,终于诉尽了九转回肠。

  全词描写词人对小莲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莲隔别很久了,消息不能通,思之歪切,不觉形于笔墨,缠绵往复,仿佛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螨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思。对一个歌妓能够这样真挚,可见词人对女性绝无轻薄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第238页
2、 陈寂撰,二晏词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06月第1版,第107页

zhènzi··liǔxiàshēngtíngyuàn--yàndào

liǔxiàshēngtíngyuànhuājiānmèiqiūqiānchūnlóudāngshìxiěxiànghóngchuāngyuèqiánpíngshuíxiǎolián

jiàngděngxiánpéilèicándàolechánmián绿bìnnénggōngduōshǎohènwèikěnqíngduànxiánjīnniánlǎonián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xuàn)¹华妆²着处³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译文:元宵时节,到处都能碰到盛装打扮的游人,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孩童们互相追逐打闹。
注释:¹袨服:盛服,艳服,漂亮的衣服。²华妆:华贵的妆容。³着处:到处。⁴闹:玩耍嬉闹。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长衫¹我亦何为²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译文:我这个穿着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注释:¹长衫:读书人多穿着长衫。²何为:为何,做什么。

  诗中描写了金代京都元宵佳节人山人海,人们盛装出游的欢快气氛。全诗浅白如话却富有情趣,用短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节日的欢乐之情。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

jīngyuán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xuànhuázhuāngzhuóchùféng liùjiēdēnghuǒnàoértóng 
chángshānwéizhě zàiyóurénxiàozhōng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香墨¹弯弯画,燕脂²淡淡匀。揉(róu)³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lán)无语点檀(tán)唇。
译文:用香墨勾画弯弯的眉毛,胭脂淡淡地匀在脸上。身着蓝衫和杏黄裙,独倚栏杆上默默地涂着口红。
注释:¹香墨:画眉用的螺黛。²燕脂:即胭脂。³揉蓝:蓝色。蓝,可提取蓝色颜料的植物,揉搓可得青色。⁴檀:檀色,近赭的红色,屡见《花间集》,如张泌《生查子》“檀画荔枝红”,表示这个颜色最为明白。这口红只圆圆地涂在唇中间,故曰“点”。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人去空流水¹,花飞半掩门。乱山²何处觅(mì)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译文:情郎一去如流水,她却半掩着房门盼人归。情郎就像飘忽不定的云,如何寻得到他的踪迹呢?一直等到黄昏,又是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月不圆人也难团圆。
注释:¹流水:隐喻时光悄悄地逝去。这里的“行云”比喻薄情郎,²乱山:比喻心烦意乱的女子。

  闺怨是中国古代永恒的文学题材,因为那时候妇女地位低下,交通不便,男子为名缰利锁所牵绊,导致很多女子不得不经常承受独守空房的痛苦。秦观这首词在内容上虽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艺术成就很高。词的上阕色彩鲜明,和下阕的冷落荒凉恰成鲜明的对比,很好地衬托了离人的孤寂,可谓一篇描写闺怨的佳作。

  词的上片刻画这个美女,多用颜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笔画,可以说是一幅工笔重彩的梳妆图。“香墨”两句,写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态。这两句虽未直说她在画眉、搽脂,但从“画”且“弯弯”,“匀”且“淡淡”中,可以体会得出她是在怎样精心地打扮自己。两句中前一句写衣着,衫子是青色的,裙子是杏黄色的。后一句写她眉画好了,粉搽好了,最后的工序是把口红圆圆地涂在唇间。但“点绛唇”前的“独倚玉阑无蓝”,却埋下情事的伏笔。既然是“独”,却又精心打扮,这应该是在刻意为某人而为。分明画外还有一个人在,女子对恋人的回归还抱有一线希望。

  词的过片,虽也不多写情事,但也不是单纯写景,对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显的发展,写景之外,别寄幽情,抒发人去楼空、青春虚度的情思,是全词抒情的中心。“风扬“花飞”是残春景象,给人以美人迟暮的暗示。“花飞”二字尤其触目痛心,融凄惨的感受于寻常之景中,大有“泪眼问花花不蓝,乱红飞过秋千去”之意,简洁而含蓄。“门”是半掩着的,像在为谁开着,这正是女子心还不死的写照。结拍“乱山”两句:“行云”喻恋人的踪影,古诗词里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楼》:“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正是“乱山何处觅行云”的注脚。由于女子心烦意乱,故视群山便成“乱山”,这是移情于物的结果。女子最怕夜间孤苦,可偏偏又是一个黄昏来了,“又是”二字蕴涵着这种等待和失望远不是一次了,愁怨之情溢于言表。

  纵观全词,上片绮丽香艳,下片凄清淡远,而又以情上下贯之。全词蓝言清丽,蓝意婉约,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编著 .秦观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97-100 .
2、 夏于全主编 .唐诗宋词 第十五卷 宋词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2006 :79-81 .
3、 张旭泉编著 .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01-102 .

nán ·xiāngwānwānhuà

qínguān sòngdài 

xiāngwānwānhuà yānzhīdàndànyún róulánshānxìnghuángqún lándiǎntánchún 
rénkōngliúshuǐ huāfēibànyǎnmén luànshānchùxíngyún yòushìgōuxīnyuèzhàohuángh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