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茎寒始密,秀叶晚逾滋。芳意君须识,群葩摇落时。
纤茎寒始密,秀叶晚逾滋。芳意君须识,群葩摇落时。

shùzhāiqiánhuìjiēlóngwángzhìzhīsuǒzhízhāngfánhuòshǎnghuòfǒuyīngzhìzhīsuìxiězhìzhī--sòng

xiānjīnghánshǐxiùwǎnfāngjūnshíqúnyáoluòshí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1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
此石巍(wēi)¹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
译文:这个石头巍巍高大很像牛, 在高高的山中卧了几千年。
注释:¹巍巍:形容高大。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秋流。
译文:大风吹它时遍身毛没有动, 暴雨打它时浑身像是秋流。
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译文:青草与眼眉齐平它吃不下, 牧童扳它的角时也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译文:自来它的鼻子上没有绳索, 天地作牛栏夜里也不用圈。

yǒngshíniú

bái tángdài 

shíwēiwēihuóxiàngniú máicángshìshùqiānqiū 
fēngchuībiànmáodòng húnshēnyǒuhànliú 
fāngcǎoméinánkǒu tóngbānjiǎohuítóu 
láishàngshéngsuǒ tiānwéilánshōu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大江分九流¹,淼(miǎo)²成水乡。
译文: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注释:明海:即指彭蠡湖,唐人往往称湖为海。¹流:一作“派”。²淼漫:一作“淼淼”。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舟子乘利涉¹,往来至²浔阳。
译文: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注释:¹利涉:船的代称。²至:又作“逗”、“经”、“过”。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因之泛五湖¹,流浪经²三湘³
译文: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注释:¹五湖: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一说太湖。²经:又作“过”。³三湘: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泛指湖南一带。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观涛¹壮枚发²,吊屈痛沉湘³
译文: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注释:¹涛:一作“潮”。²枚发:枚乘《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³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魏阙(què)¹心恒在²,金门³诏不忘。
译文: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注释:¹魏阙: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²恒在:指常在。³金门:金马门的省称。金马门是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遥怜上林雁(yàn)¹,冰泮(pàn)²也回翔。
译文: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注释:¹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²冰泮:冰融,解冻。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这首诗清淡自然,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 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法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这与“其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其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因之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未仕。”之时有同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xúnyángfànzhōujīngmínghǎi--mènghàorán

jiāngfēnjiǔliúmiǎomànchéngshuǐxiāng

zhōuzichéngshèwǎngláizhìxúnyáng

yīnzhīfànliúlàngjīngsānxiāng

guāntāozhuàngméidiàotòngchénxiāng

wèiquēxīnhéngzàijīnménzhàowàng

yáoliánshànglínyànbīngpànhuíxiáng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范宣子为政,诸(zhū)侯之币¹重,郑人病²之。
译文:晋范宣子执政,诸侯去朝见晋国时的贡纳的财礼很重,郑国人对此感到头痛。
注释:¹币:帛,古代通常用作礼物。这里指诸侯向盟主晋国进献的贡品。²病:这里作动词用,忧虑。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二月,郑伯¹如晋。子产²³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huì)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èr);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译文:二月,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托子西带信告诉范宣子,说:“您治理晋国,四邻的诸侯没有听到您的美德,却听到您要很重的贡物,我对此感到迷惑。我听说君子执掌国家和家族政权的,不是担心没有财礼,而是害怕没有好名声。诸侯的财货,都聚集在晋国,那么诸侯就会叛离。如果您贪图这些财物,那么晋国的内部就会不团结。诸侯叛离,晋国就要受到损害;晋国内部不团结,您的家族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那样糊涂呢!贪图得来的财货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¹郑伯:郑简公。²子产:即公孙侨,一字子美。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前543)执政。³寓:寄,传书。⁴子西:郑大夫。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⁵侨:子产自称。⁶贿:财物。⁷公室:指晋君。⁸赖:恃,凭借。⁹没没:沉溺,贪恋。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夫令名¹,德之舆(yú)²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³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wú)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jùn)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fén)其身,贿也。”
译文:“好名声,是装载德行远远传播的车子。德行,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有了基础才不至于败坏,不也应该致力于这个吗?有了德行就会与人同乐,与人同乐才能在位长久。《诗经》说:‘快乐啊君子,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这就是说有美德啊!‘上天看顾你,不要三心二意。’这就是说有好名声啊!心存宽恕来发扬美德,那么好名声就可以四处传播,因此远方的人纷纷来到,近处的人得到安心。是宁可让人说您‘您确实养活了我’,还是说‘您榨取我来养活自己’呢?大象有了象牙而使自己丧生,这是因为象牙也是值钱的财货呀。”
注释:¹令名:好的名声。²舆:车子。见《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篇。³只:语助词,没有意义。见《诗经·大雅·大明》篇。⁴“无贰尔心”:即“尔心毋贰”。⁵迩:近。 ⁶浚:取。⁷焚身:丧身。
宣子说,乃轻币。
宣子说¹,乃轻币。
译文:范宣子听了很高兴,就减轻了诸侯进贡的财礼。
注释:¹说:通“悦”,高兴。

  文章开头先交待了子产写这封信的背景。当时晋国为盟主,范宣子(士匄)为中军将,主持晋国政事。在范宣子执政时,加重征收诸侯对晋国贡献的财物。郑国也以此为患。公元前549年2月,郑简公到晋国朝会,郑大夫子西陪同前往,子产让子西捎带书信,以劝告范宣子。

  信的开头故作危激之论:“您治理晋国,四邻的诸侯没有听说您有什么美德,只听到了您加重了各国缴纳的贡物,我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子产作为小国的大夫。写信给盟主国的执政竟然如此不客气,指出范宣子执政时“不闻令德”,“而闻重币”,这的确是振聋发聩之言。子产故作惊人之语,以期引起范宣子的重视。

  子产在信中说:“我听说君子领导国家和家族的,不是担心没有财物,而是担心没有美好的声誉。如果把诸侯的财物都集中到晋国的王室,那么诸侯就会对晋国产生二心。假如您私自占有,晋国的人民就会离心。诸侯有了二心,晋国的盟主地位就会动摇;晋国人民不信任您,您也不能保家。不要再执迷不悟,要这些财物也没有什么用。”子产从“令德”推出“令名”,点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君子长(掌)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称霸的大国压榨势力范围内的小国,是春秋时代的一种暴政,它必然引起国家间的冲突,子产警告范宣子,压榨过重,将使诸侯不满,人民离心,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范宣子将处于既不能保国又不能卫家的境地。如果家破人亡,钱财这些身外之物就没有用了。既然贪敛财物危害甚大,就不要再一意孤行了。

  子产继续写道:“好的声誉,是传播美德的车子;美德,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有了牢固的基础,国家才不会崩溃。还是努力追求美德吧!在位者有美德,人民就快乐,人民快乐,国家就能保持长久。《诗经》中说:‘君子乐和有德,就能奠定国家的基础。’这就是因为有美德啊!《诗经》中又说:‘上天看着你,你不要三心二意。’这就是有美名啊!用宽宥谅解的精神来发扬美德,那么好的名声就能像车载一样传播,因此远方的人来归附,近处的人安居。您是宁可让人家说‘您实在是养活了我,’还是说‘您榨取我的血汗来养活您自己’。大象因为有了象牙而毁了自己,这是因为象牙值钱的缘故。”

  子产这一席话酣畅淋漓,进一步阐发了“令名”与“令德”的作用,从“令名”又推回“令德”,反复阐述,不惮其烦。他说,美名是装载美德的工具,美德则是国家的基础。国家依靠这个基础才不致崩溃。在位的执政者如发扬美德,就会声名远播,“远至迩安”。子产认为,具有美德的人绝不会贪重币帛,他尖锐的指出:“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究竟让诸侯国由于盟主采取宽厚政策而心怀感激,还是让诸侯国受尽压榨而心怀怨恨,从而动摇晋国的盟主地位。不言而喻,聪明的执政者一定会采取前一种政策。子产最后用大象因为自己的牙齿贵重而给自身招来祸患的比喻,警告范宣子:不要因为采取贪重币帛的短视政策而给晋国带来灾难。

  子产的信收到了效果,范宣子看了信以后很高兴,于是就减轻了诸侯的贡品。

  子产致范宣子的这封信立意高远,持论正大,信中虽有危激之语,但并非危言耸听。子产站在为晋国和范宣子个人谋划的立场上,指出国家和家族赖以存亡的道德基础,并为范宣子描绘了一幅道德基础崩溃后国亡家败的图景,不由范宣子不信服。“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文笔矫捷雄健,如江河奔流,势不可遏,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

  子产的信中还巧妙设喻,以加强自己的论点。如“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将声誉比喻成装载美德的车子,将美德比喻成国家大厦的基石,既形象生动,又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其“象有齿以焚其身”的比喻,更是紧紧扣住文章的主题,阐明了君子为政不能贪贿,贪贿只能招来祸患的深刻道理。子产信中还恰当地引用了《诗经》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良好的艺术效果。

  子产的这封信中,还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整篇文章都以对比的手法阐明“重币”与“轻币”的不同后果,说明“令名”与“令德”的关系,以印证“重币”之害。写“重币”处,作危激语;写“德名”处,作赞叹语,层次井然,褒贬分明。信中“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对比强烈,令人警醒。

  子产这封书信,虽然持论堂堂正正,但由于注意引文长短交替,顿挫有致,并多方设喻对比,援引《诗经》,所以丝毫不使人感到枯燥和说教的气味。子产以其严密的推理和精警的语言使范宣子倾心受谏,减轻了各诸侯国的负担。《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堪称是先秦书信散文的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衣中甲厚¹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²
译文:董卓衣中穿着厚甲行走何所畏惧,依恃郿坞藏金粮可以退居故里。
注释:郿坞(méi wù):故址在今陕西眉县北,为董卓老巢。¹衣中甲厚:董卓自知作恶太多,怕人行刺,常在衣内穿厚甲。²凭:依恃。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毕竟¹英雄²谁得似,脐(qí)³自照不须灯。
译文:到底是英雄豪杰谁能比上,将他肚中的脂肪点燃,燃起的光亮明灯难比。
注释:¹毕竟:究竟,到底。英²雄:指董卓,含讽刺意味。³“脐脂”句:董卓被杀后,被抛尸示众。当时天热,其尸体肥硕,脂肪流于地上。守尸的士卒在他肚脐上点火照明,数日不灭。

  《郿坞》是一首讽刺性很强的诗。诗的前两句作者以董卓的口吻描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两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坞藏金。后两句急转,作者以极其辛辣的笔锋挖苦了他非但不能善终,死后还被人用身上的脂油点燃作灯,与一般的“英雄”的结局果然大不一样。反话正说,更显出作者对董卓的愤恨、鄙夷之情。

  诗人以勾魂摄魄的笔法,诙谐幽默的语气,生动滑稽的场面,对历史人物董卓的可耻下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用一首小诗刻画一个历史人物的面貌,并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一般诗人来说难度很大,但在苏轼的笔下却能因难见巧,难中见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诗的主题思想集中突出。诗人准确地抓住董卓这个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诗中对董卓的描写,都是董卓的本质特征的表现。

  二是选材精当。诗人没有泛泛地去写董卓的所作所为,也没有写众人皆知的某件惨案,而是选择了董卓生前的两个生活片断和死后的一个场面,使人们对这个所谓的“英雄”的木来面目看得一清二楚:这个恶贯满盈的元凶也有陈尸示众、脐脂自照的下场。

  三是表现手法巧妙。诗人没有从董卓的残暴无情或貌似强大的一面着笔,而是从董卓的虚弱、恐惧、怕死一闻落笔,说眀他尽管猖獗一时,但他害怕人民的力量,他的内心是惊恐的、颤抖的。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是任何作恶多端者无法抗拒的。从全诗的语气看,似乎不是揭露式的,而是宽慰式的;似乎不是否定了它,而是肯定了它;似乎不是人在为董卓画像,而是董卓自己在给自已画像。这种反话正说的表达方式,正是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它比那种直接地、正面地进行讽刺挖苦更耐人寻味。

  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但其中所表露的意蕴和情感却大起大落,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著,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03,第122-124页

méi--shì

zhōngjiǎhòuxíngjīnduō退tuìpíng

jìngyīngxióngshuíshìzhīzhàodēng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少时犹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译文:少年时尚不知为生计而忧虑,到老来谁还痛惜这几个酒钱?
注释:¹犹:还,尚且。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共把十千¹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²
译文:你我争拿十千钱买一斗好酒,醉眼相看都已七十只差三年。
注释:¹十千:十千钱,言酒价之高以示尽情豪饮。²七十欠三年: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都生于772年,写此诗时两人都六十七岁。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闲征¹雅令²³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xián)
译文:闲来征求酒令穷搜经书史籍,酒醉聆听吟咏胜过领略管弦。
注释:¹征:征引,指行酒令的动作。²雅令:高雅的酒令,自唐以来盛行于士大夫间的一种饮酒游戏。³穷:寻根究源。⁴经史:满腹的经论才学。⁵清吟:清雅的吟唱诗句。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酝 一作:酿)
更待菊黄¹家酝(yùn)²熟,共君一醉一陶(táo)³。(酝 一作:酿)
译文:待到菊花黄时自家的酒酿熟,我再与你一醉方休共乐陶然。
注释:¹菊黄:指菊花盛开的时候,通常指重阳节。²家酝:家中自己酿的酒。³陶然:形容闲适欢乐的样子。

  此诗题中“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少时”二字体现出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豪气。“老后”却使读者联想到诗人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诗人回首平生,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共把”一联承上启下,亦忧亦喜,写神情极妙。“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夸张,一个“共”字体现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闷。“相看”二字进而再现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他们两人都生于同一年,已经快六十六岁,按虚岁来算快六十七岁了,亦即“七十欠三年”。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两张皱纹满面的老脸,面面相觑,彼此都感慨万千。朋友的衰颜老态,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一面镜子,怜惜对方也就是怜惜他们自己。在这无言的凝视和含泪的微笑之中,包含着多少宦海浮沉、饱经忧患的复杂感情。

  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二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

  这首诗诗题为“闲饮”,表面上抒写解囊沽酒、豪爽痛饮的旷达与闲适,深藏的却是闲而不适、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蕴藏了他们对人生愁苦、世事艰难的深刻感受和体验,表现了这两位有着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深厚友情。此诗蕴藉深厚,句外有意,将深情以清语出之,把内心的痛苦忧烦用闲适语道出,加强了抒情效果。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此诗题中“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少时”二字体现出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豪气。“老后”却使读者联想到诗人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诗人回首平生,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共把”一联承上启下,亦忧亦喜,写神情极妙。“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夸张,一个“共”字体现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闷。“相看”二字进而再现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他们两人都生于同一年,已经快六十六岁,按虚岁来算快六十七岁了,亦即“七十欠三年”。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两张皱纹满面的老脸,面面相觑,彼此都感慨万千。朋友的衰颜老态,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一面镜子,怜惜对方也就是怜惜他们自己。在这无言的凝视和含泪的微笑之中,包含着多少宦海浮沉、饱经忧患的复杂感情。

  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二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

  这首诗诗题为“闲饮”,表面上抒写解囊沽酒、豪爽痛饮的旷达与闲适,深藏的却是闲而不适、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蕴藏了他们对人生愁苦、世事艰难的深刻感受和体验,表现了这两位有着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深厚友情。此诗蕴藉深厚,句外有意,将深情以清语出之,把内心的痛苦忧烦用闲适语道出,加强了抒情效果。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徐传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2-913
2、 尹建国.经典诗文三百篇(高中版上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9-221
3、 范令璋.四库精华 集部(下).南宁市: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922

mèngjiǔxiányǐnqiěyuēhòu

bái tángdài 

shàoshíyóuyōushēng lǎohòushuínéngjiǔqián 
gòngshíqiāndǒu xiāngkànshíqiànsānnián 
xiánzhēnglìngqióngjīngshǐ zuìtīngqīngyínshēngguǎnxián 
gèngdàihuángjiāyùnshú gòngjūnzuìtáorán  (yùnzuò niàng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