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松坐石日从容,故国灵光只我公。
岂有文章高海内,独将身世老山中。
丹头跃笋分明异,梅萼含椒即渐红。
千岁斯人要宗主,不妨留眼送归鸿。
边松坐石日从容,故国灵光只我公。
岂有文章高海内,独将身世老山中。
丹头跃笋分明异,梅萼含椒即渐红。
千岁斯人要宗主,不妨留眼送归鸿。
苏泂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 5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晓来蜂蝶空游荡。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漫劳动送客垂杨。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译文:夜来肆虐着暴雨狂风,把西园的芳菲一扫而空。

  这首曲写的是暮春的怨艾,以景述情。风雨落花,残蜂剩蝶,鹃声绿杨,都是古代诗词伤春的习见景象。该曲兼收并蓄,却使人既不觉陈腐,又不嫌堆砌,这主要是因为作品风神清婉动人的缘故。作者先撷取了“夜来”与“晓来”的两个镜头。一夜之中,风雨大作,一个“横”字,一个“狂”字,令人想起“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的名句。风雨肆虐的结果,是西园花落满地,且此“满地香”也遭到“断送”,狼藉残败之情况可想而知。作者并不详述园中花卉遭劫的具体景象,而转向了“晓来”,风雨止息,蜂蝶来到旧地,却再不见昨日的繁华,“空游荡”,生动地表现出它们茫然不知所措的情态。蜂蝶无知,“游荡”也漫无目的,但入园寻春的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寻觅那“红锦妆”的芳菲旧影,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且意识到春天已到尽头,只能怅然嗟叹春神的迅速离去了。“问东君归计何忙”,有怅恨,有感叹,有流连,有无奈,这同李煜《乌夜啼》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样,是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这还不算,“东君”还留下了两件惹恨牵愁的礼物,一是“鹃声”,其鸣声同“不如归去”相近,一是“垂杨”,自古便是送别的象征。鹃声不遗余力,垂杨迎风自舞,可以想见,作者既有身处异乡不得遄归的苦衷,又有送客登程情肠百结的经历,这就将伤春之意写满写足了。

  诗人在铺排暮春景物时,无不附以富于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断送”、“空游荡”、“苦难寻”、“尽叫得”、“漫劳动”等,使景物成为人物心理的外化。对于种种伤愁的意象,点到即止,反映出一种惨不忍睹、不堪回首的凄情。末三句将阑珊的春事暗度入愁离伤别的人事,尤为细腻,悱恻动人,堪称是散曲婉约风格的上乘之作。

  《湘妃怨》即《水仙子》。作者采用曲牌的这一别名,恐怕也同全曲“怨”的伤感主旨有关。这一曲牌的第三、四两句,可连可分。此处第四句“苦难寻红锦妆”不从上而从下,主语不定为蜂蝶而定于作者。这样断意的根据,正是基于全曲婉转流怨的情调。

xiāngfēiyuàn··láihéngfēngkuáng--āwēi

láihéngfēngkuángduànsòng西yuánmǎnxiāng

xiǎoláifēngdiékōngyóudàng

nánxúnhóngjǐnzhuāngwèndōngjūnguīmáng

jǐnjiàojuānshēngsuìquèjiàorénkōngduàncháng

mànláodòngsòngchuíyáng

闲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
闲思¹蓬岛²会群仙,二百同年³最少年。
译文:猛然思忆当年在仙境般的京华,相会的众多文士都风度翩翩,两百个同榜进士中,唯有你最是少年。
注释:砀(dàng)山:县名,属宿州。主簿:县令属官,掌户租、狱讼诸事。朱九龄:王禹偁同榜进士,生平不详。¹闲思:一作“忽思”。²蓬岛:即蓬莱、蓬壶,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它出没于海中,上有神仙所住的宫阙,人们可望而不可即。此借指京都。³同年:同榜进士。
利市襴衫抛白紵,风流名纸写红牋。
利市¹(lán)²抛白紵(zhù)³,风流名纸写红笺(jiān)
译文:为求吉利早早换上有色官服,我们扔掉了所穿的白色衣衫,去和风流佳人结交,送上写着名字的红色纸笺。
注释:¹利市:吉利,好运气。²襕衫:服饰,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宋史·舆服志五》:“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³抛白紵:指脱下庶人所穿白色细麻布襕衫,等待更换有色官服的好运。⁴“风流”句:指新进士以红笺所写的名纸(犹名片)去结交妓女。⁵红笺:又名浣花笺,多用以题写诗词或作名片等。
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
歌楼夜宴停¹银烛,柳巷²春泥污锦鞯(jiān)³
译文:歌楼中深夜里还在欢乐饮宴,把银烛高高点燃。花街柳巷里春天的湿泥,弄脏了我们锦绣的马鞍鞯。
注释:¹停:放置,此处引申为点燃。²柳巷:指妓女所居之地。³锦鞯:锦绣的马鞍鞯。鞯,衬托马鞍的坐垫。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今日折腰¹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²
译文:又怎能料到如今做着小吏,为五斗米折腰在尘埃之间,与君一同追想当初的快乐时光,令人心中感到万分凄然。
注释:¹折腰:指弯腰逢迎上司。陶渊明任彭泽令,知郡督邮将来,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弃官而去。见《晋书·陶潜传》。²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美好的生活一旦逝去,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往往会显得更加美好。此诗首句便表达了诗人蓦然回想起初举进士时内心的感触。以前人们常将考取进士譬作“登龙门”,诗人在这里则进一步将此譬作身入蓬莱仙境,而自己及同时及第者都成了平步登天的神仙。次句由“群仙”归结到此诗所要寄赠的朱九龄身上。诗人另一首《送朱九龄》诗说“之子有俊才,弱冠巾正鸽”,可见当时朱九龄年方二十岁左右,是与诗人同年的两百位进士中最年轻的。

  当时曾有这样的习俗:人们认为能获得一片新进士换下的襕衫或皇帝赐予的花是一件吉利的事,尤其当物主是一个少年及第的人物时。朱九龄很年轻,诗人时年三十,也还年轻,他们的稠衫就成了争夺的目标。颔联出句所指即此。一个“抛”字充分描绘出他们脱下白纻襕衫任人争夺时那种得意的神态。在封建社会,“风最”又被视为才子们所专有的韵事。而所谓“风最”,则是指出入于花街柳巷。此习起于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最薮泽’。”名纸如同现代的名片,以红笺所写的名纸专用于见倡优女子。此联描写他们少年及第的光彩和风最。

  颈联紧承上联对句而迸一步具体描述他们当日游宴于歌楼舞馆,驰马于花街柳巷的那种欢乐生活:歌楼上银烛高照,觥筹交错的宴会通宵达旦;骑着骏马风雨无阻地驰骋于花柳巷中,不惜让泥水溅污了马鞍下的锦垫。“停”字在这里作放置解,和唐代诗人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之“停”同义,“停银烛”,即摆着燃烧的银烛。蜡烛与锦鞯一样,在当时也是一种奢侈品,诗人以这种不吝千金的豪举来衬托他们的狂喜心情。

  尾联急转直下,由当日的狂欢归结到后来的凄凉。诗人以陶渊明“拆腰”的典故喻其为微薄的俸禄俯首事人的苦恼,此情此景与春风得意相比,不啻天上地下:昔日的蓬莱神仙,已经成了匍匐于尘土之中逢迎上司的小吏。这种况味,只能用“凄然”二字来表述了。此联出句以“尘土”与首句“蓬岛”相对照(佛教称人世间为‘红尘”),以“追想”与首句“忽思”相呼应。对句“共君”二字牢牢扣住题目,以“凄然”二字结束前面的今昔对比以见寄赠之意。

  此诗以首句“忽思”展开,次句紧承首句点题,颔、颈二联都与上联的对句紧密街接,环环相扣,显得一气呵成,至尾联却以神龙摆尾之势突然一折,既与前三联在气氛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又与首句遥相呼应,使全诗曲折有致而又浑然一气,颇见结撰之妙。此诗是诗人较年轻时的作品,其意境情调与后来之作颇有差别,但全诗明白晓畅,情真意切,已经显示出与五代以来浮靡纤丽之作有很大不同。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11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凭画槛¹,雨洗秋浓人淡²。隔水残霞明冉(rǎn)³,小山三四点。
译文:倚着画栏遥望西湖,经过雨洗,秋色更浓了,人的心境愈发恬淡。天边一抹云霞,将雨后的江山装点得更加苍翠明媚,远处有小山三四座。
注释: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既望:过去把农历每月的十五日称为望日,十六日称为既望。¹画槛:画栏。²人淡:指人的心境淡泊。³冉冉:迷离的样子。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tǐng)¹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jiàn)²。日日绿盘³粉艳,西风无处减。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在湖中同泛小舟?等待着去明如镜子的湖上攀折荷花,荷花在秋天里已稀疏凋残,西风想让它再减已无处可减。
注释:¹艇子:轻便的小船。²鉴:镜子。比喻波平如镜的湖面。³绿盘:比喻荷叶。⁴疏:凋谢的意思。⁵粉艳:形容荷花。

  这首词的上片写雨后登楼远望。“凭画槛”二句,总写雨后登楼,凭栏远望所感。“隔水”二句,写残霞冉冉,小山点点。此词下片写秋风起,荷叶疏,荷花谢。“艇子”二句,写想乘艇去湖上折荷花。“日日”二句,写秋风阵阵,荷叶荷花正逐渐凋谢稀疏。这首词写词人雨后登楼远望西湖秋景,寄寓了词人对好景不常,霞光易逝的感叹。全词围绕西湖雨后秋景,描绘了“残霞”、“小山”、“绿盘”、“粉艳”、“西风”,突出了秋色与秋意。全词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上阙重在写景。“凭画栏,雨洗秋浓人淡。”两句总摄全词,前句,点明地点在湖上,后句点明霞间在夏末秋初。词人凭栏眺望,看到的是整令西湖的景色。一个“洗”字形象生动地将西湖苍翠明净、了无纤尘的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经过雨洗,秋色更浓了,人心则更淡了。岑参《秋夕》诗:“心淡水木会,兴幽鱼鸟通。”这里的意境却更深了一层,即一场秋雨加重了秋天的色调,而人心亦随着秋日的寥廓变得更加淡恬。这便为全词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接着,三、四句写远景,放眼望去,天边一抹云霞,将雨后的江山装点得更加苍翠明媚。“小山三四点”,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

  下阙由景入情,情从景生。词人由上片描绘的西湖景色,想到所思念之人。“艇子几霞同泛?”是对所思念之人的殷切期待。“荷花临鉴”生动地描绘出西湖夏日的风韵,比之欧阳修“无风水面琉璃滑”(《采桑子》)、柳永“十里荷花”(《望海潮》)的名句,则略胜一筹。它将水之清、花之艳、人之乐融为一体,一并写出!末二句是说荷花在秋天里已稀疏凋残,西风想让它再减已无处可减。这里“绿盘”代荷叶,“粉艳”指荷花。雨打走了美好的霞光,带走了与所思念的人相聚的期望,词人的遗憾、失望,一腔幽怨均隐含其间。

  厉鹗的词以“幽隽”著称,其特点是思致幽微,于婉委绵密、醇雅秀洁等风格之外,别具一种审美情趣。这首词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词人在词中的寄托,使读者难以了然于心。正是这种捉摸不定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词的艺术情趣,赢得人们的喜爱。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799页

jīnmén··yuèwàngshànghòuzuò--è

pínghuàkǎnqiūnóngréndànshuǐcánxiámíngrǎnrǎnxiǎoshānsāndiǎn

tǐngzishítóngfàndàizhéhuālínjiàn绿pánshūfěnyàn西fēngchùjiǎn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¹雁南度²,北风江上寒。
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注释:¹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²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襄(xiāng)水曲(qū)¹,遥隔楚云端²
译文:我家就在弯曲的襄水边,远隔楚地天地云海茫茫。
注释:¹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²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乡泪客中尽¹,孤²帆天际³看。(孤帆 一作:归帆)
译文: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
注释:¹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²孤:一作“归”。³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¹欲有问,平海²夕漫漫³
译文: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注释:¹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²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³漫漫:水广大貌。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一联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联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家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最后两句是说,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zǎohánjiāngshàngyǒuhuái怀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uòyànnán běifēngjiāngshànghán 
jiāxiāngshuǐ yáochǔyúnduān 
xiānglèizhōngjìn fāntiānkàn  (fānzuò guīfān )
jīnyǒuwèn pínghǎimànmàn 
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
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¹路。梦游熟处。一枕(zhěn)啼秋雨。
译文:茫茫的明月,这时亦应照在苏州老屋一带的南桥路上。梦中身游苏州熟悉的南桥,无限激动,一觉醒来,却在他乡,泪水像秋雨一般湿透了枕头。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江淹诗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绎唇”。又名《点樱桃》、《南浦月》。双调四十一字,仄韵。¹南桥:苏州城内古桥,词人旧居附近。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¹住。心期²误。雁(yàn)³秋去。天远青山暮。
译文:感叹自己不能一生一世住在苏州,很多事情不能如心所愿。遥望秋空,大雁带着萧瑟的秋意飞去,远处的青山已沉没在暮霭之中。
注释:¹吴城:即苏州。²心期:谓两相期许。³将:携带。

  词的上片写见月兴怀,由思人梦以及梦后的悲伤,丝丝入扣,言简意赅,又极富艺术韵味。“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两句,见月兴怀,引发作词之灵感。眼前的月色,令词人追思当年苏州南桥附近的街巷。自然唤起他如水的柔情和美好的回忆。“茫茫”,辽阔,深远之意。这里接在“明月”之下,便觉词人有无限感慨。“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两句,言思之人梦。这两句写因怀想入梦,以及梦醒后的伤感。“秋雨”,比喻泪水。“一枕”句,锤炼极工而又不露痕迹,化用李清照词《采桑子·芭蕉》“伤心枕上三更雨”句意,既言梦境之短,又见泪水之多。

  词的下片正面抒发怀念苏州之情,以及难于名状的人生遗憾。“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一韵,正面抒写怀恋苏州。“可惜”二字,既怀恋又后悔,感叹自己住在苏州,情溢于词,见出其恋恋苏州之情,何其之深也。“心期误”,言人事多变。词人本想早归或已拟定回苏州之日,但人事蹉跎,一误再误,竞不能如愿。三个字,寄托了词人的隐痛。一个“心期”,一个“误”字,包含词人人生遗恨。“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二韵,以景结情,无限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这等景象,令人兴怀。词人思念故地、故人,渲染得出神入化,缠绵深挚。结句“天远青山暮”,化用欧阳修词《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意。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以时空人事的变化,来反衬词人对苏州的眷念之情始终不变。结构严密,语言自然流畅,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词运笔轻灵,颇见深情和远韵,是一首婉约深曲疏快的小词。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1:第873-87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