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春风起,依然故旧情。
墙根霜下草,吾与汝更生。
一阵春风起,依然故旧情。
墙根霜下草,吾与汝更生。
苏泂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 5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梁溪西畔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空。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梁溪西畔(pàn)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空。五夜¹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jiǎo)²中。
译文:月色照耀下,红梅纷纷扬扬,飘落在清溪的西边和小桥东面的水中。五更之夜愁苦难眠,在凄厉的军号声里一年的春耕农事又开始了。
注释:¹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汉代宫中漏刻夜尽,自鼓鸣时起,至钟鸣时终,卫士依次轮值,甲夜毕传乙夜,相传一到五更结束为止。在这时指终夜。²角声: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公羊传》注称:“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
歌残玉树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歌残玉树¹人何在,舞破山香²曲未终。却忆孤山³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译文:《玉树后庭花》歌声渐歇,陈后主如今又身在何处?《山香》的乐曲仍未奏完。忽然想起隐居孤山时,酒醉归来,马蹄踏着香雪般的梅花迎东风奔驰向前。
注释:¹玉树:即陈后主所创新曲《玉树后庭花》。²山香:《李山香》舞曲名,见《羯鼓录》。³孤山:在杭州西湖。⁴香雪:指花。

ruìzhè ·luòméi

yóumào sòngdài 

liáng西pànxiǎoqiáodōng luòyuèfēnfēnshuǐyìngkōng chóuhuāpiàn niánchūnshìjiǎoshēngzhōng 
cánshùrénzài shānxiāngwèizhōng quèshānzuìguī xiāngxuěchèndōngfēng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长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译文:午后从梦中醒来,卷起帘子将满室长愁散去。白天时间漫长,无人做伴,甚是无聊。只能独自对着树上黄鹂言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絮影蘋香,长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yàn)¹梨花雨。
译文:空中柳絮飘飞,隐隐传来蘋香,寻觅不到的长天原来在这里啊!乘着小舟去寻访旧友,两人正在梨花树下酝酿构思,一阵细雨打落梨花,落满砚台。
注释:¹砚:砚台。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

  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却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宛转,妙在含蓄。

  由于春愁难排,更由于无人与语,词人遂移舟访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阕。“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苹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结笔写出访矣氏花园。“移舟去”,写得闲婉。词人只抓住园中一个景物——硕果轩旁的大梨树一株;只写一桩雅事——树下题诗。正当他和园主人酝酿构思,可是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64-1965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
四山矗(chù)¹野田田²,近是人烟远是邨(cūn)
译文: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间田野一片,近处都是人家远处隐约可见山村。
注释:太冲、表之、公实:太冲,表之,其人未详;公实,指郑湛。野步:野外散步。¹矗矗:高耸貌。²田田:鲜碧貌。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鸟外疏钟灵隐寺¹,花边流水武陵源²
译文:飞鸟去处时而传来灵隐寺的钟声,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犹如武陵桃源。
注释:¹灵隐寺:佛寺名,在杭州。²武陵源:地名,见陶渊明《桃花源记》,盖假托以为乐土者。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译文:一路所遇就是画原非笔墨能描摹,野游所见皆是诗本非语言能形容。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lí)¹(xǐ)²至黄昏。
译文:为看农夫田间插秧使我流连忘返,拄着藜杖时走时停不觉已到黄昏。
注释:¹杖藜:拄着手杖行走。杖,名词动用,藜,植物名,茎可为杖。²徙倚:徘徊。

  首颔二联描写游杭州近郊所见。诗人所见,有山峦、田野、人烟和村庄,还有飞鸟、丛花和流水。诗人所闻,除了晚钟外,也还有鸟语、花香和流水声。二联种种意象所交织的成一幅幅迷人的画图,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诗章。其中首联“四山矗矗”和“野田田”是崇高美和秀丽美的对照、“人烟”和“村”是近和远的对照;颔联用声和色对照。

  颈联写诗人所见即诗、画,非能来写、说。“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诗人想,他不需要、也无可能用笔墨和言语把这些大自然的杰作描写出来。这一联诗人用空间艺术的画跟时间艺术的诗进行了对照。三联直抒感怀,说游览所逢所见,处处皆是画意诗情,这天然的美景,无需彩笔点染,也是笔墨和言语难以刻画和形容的。

  尾联为诗人的卓见和此诗的旨趣。“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这两句表明,诗人最爱赏的是农民的“插秧针”,他看得几乎忘了归去,直到黄昏时候,农夫在田间劳作,诗人和朋友拄着藜杖时徙时倚,仿佛贪看于插秧,夕阳西下,黄昏来临。大概是因为他领悟到只有辛勤劳动,才可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足见直到晚年,诗人对生活仍持着积极的态度,十分可贵。诗人末尾用农夫的辛劳跟诗人的沉思对照。结尾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诗采用了一系列对照手法。诗的前半是通过形象去描写自然景物;后半则是稍带议论以宣讲人生哲理。正由于诗人采用了这样一系列的对照手法,才使得形象更加鲜明,不因议论而削弱;结构更加紧密,不因跳跃而松弛。同时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参考资料:
1、 喻朝刚、周航.宋诗三百首译析.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19
2、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776
3、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55

yuèèrshísānwǎntóngtàichōngbiǎozhīgōngshí--hóngyán

shānchùchùtiántiánjìnshìrényānyuǎnshìcūn

niǎowàishūzhōnglíngyǐnhuābiānliúshuǐlíngyuán

yǒufénghuàyuánfēisuǒjiànjiēshīběnyán

kànchāyāngzāiwàngfǎnzhàngzhìhuánghūn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堂上谋臣尊(zūn)(zǔ)¹,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戈欤(yú)²?”曰:“可”。
译文: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注释:¹尊俎:酒器,代指宴席。²燕可戈欤:可以讨戈燕国了吗?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今日楼台¹(dǐng)(nài)²,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³》,不日四方来贺。
译文: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注释:¹楼台:指相府。²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³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词的上阕分析宋朝戈金的有利形势,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战胜列手的智谋之士,而在边疆有骁勇善战的将领与士兵。宋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戈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这样分析,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弥漫的自卑、畏敌情绪而言的。虽然已经议定要戈金,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抗金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刘过这首词就是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词中引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盖子·公孙丑下》),其实就是强调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过金国的军队,但只要南宋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南宋的。

  词的下阕瞻望南宋戈金的大好前景:只要执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引来四方朝贺的。这从全词的形势说到韩伉胄本人,是对他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

  该词运用很多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读来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词的魅力。全词语言流畅、气势磅礴。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078页

西jiāngyuè··tángshàngmóuchénzūn--liúguò

tángshàngmóuchénzūnbiāntóujiāngshìgàntiānshírényànyuē

jīnlóutáidǐngnàimíngniándàishānjiāchàngfēngfānglái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坐悲双鬓(bìn),空堂¹欲二更²
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注释:¹堂:泛指房屋的正厅。²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雨中山果¹落,灯下²草虫鸣³
译文: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注释:¹山果:山上的野果。²灯下:点出夜。³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白发终难变,黄金¹不可成。
译文: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注释:¹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欲知除老病¹,唯有学无生²
译文: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注释:¹老病:衰老和疾病。²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3-164

qiūzuò--wángwéi

zuòbēishuāngbìnkōngtángèrgèng

zhōngshānguǒluòdēngxiàcǎochóngmíng

báizhōngnánbiànhuángjīnchéng

zhīchúlǎobìngwéiyǒuxué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