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不靖自牛李,党籍何劳口舌争。
莫说纷纷倒元佑,古来平国用阿衡。
唐家不靖自牛李,党籍何劳口舌争。
莫说纷纷倒元佑,古来平国用阿衡。
苏泂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 5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海上乘槎(chá)¹侣,仙人萼(è)绿华²。飞升元不用丹砂³。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译文: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飞升上天后就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注释: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归”“”春宵曲”“碧窗梦”“风蝶令”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¹槎:木筏。²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³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雷辊(gǔn)¹夫差国,云翻海若家²。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³
译文:在夫差的故国,潮声如雷滚动;在海神的老家,潮水如云翻腾。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注释:¹雷辊:雷滚;雷鸣。²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³“坐中”二句:传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随师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艺大进。

  这首词的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作者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

  “海上乘槎侣”, 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景五绝》忽然,有一来去无定的九百岁仙女罗郁站立潮头上。以此比拟潮之形态,美丽极了。

  “飞升元不用丹砂”,为第三潮景。只见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炼成的丹药,全凭着道家的道,即《子华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无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 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拟潮头之涨势,壮观极了。“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照应第一潮景,直写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头要到来的地方吧,那远在天边。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阔极了。

  上片由三个潮景组成钱塘一大奇观, 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下片则以神话与现实交汇呼唤的手法,把观潮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渲染得淋漓尽致。

  “雷辊夫差国, 云翻海若家”,状潮之声势浩大。那潮声如雷鸣声震动整个杭州城,如云翻滚惊动海若海神国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实。东坡善于惯用比喻方法来谊染他笔下的人事景物。

  “ 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措绘望海楼上的琴声与潮声共鸣的韵味。坐席中有人舒畅、徐缓地拨弄起伯牙琴,尽取那遗留下无尽之音,正好与潮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徐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王安石《九井》诗)的韵味。全归响在于伯牙弹奏的《水仙操》美好绮丽琴声。虽然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伯牙“闻海水洞滑崩撕之声”灵感爆发,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竞惊天地面成为中国古代操琴妙手,又给读者以无穷的启示:天才常常是从移情灵感中悟出来的。

  词人以飞翔不繁与幻怪离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见少见、直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潮水来去翻腾于天地之间,纵恣无碍酣畅淋漓,令观潮之人不觉飘飘然亦欲随之暂离人间远奔天涯。白日飞升的仙人与翻腾不羁的狂潮,于词中交融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词人会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全词描写钱塘江潮,用神话传说和各种比喻来形容它的声势,意境壮阔,富于想象力。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苏轼词新释辑评[M]. 中国书店,2007 ,972-975.
2、 李文钰著. 宋词中的神话特质与运用[M].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006年,529.
3、 李兆禄编著. 苏轼诗词[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14 ,171.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译文: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盐梅¹已佐鼎,曲糵(niè)²且传觞(shāng)
译文: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
注释:¹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²曲糵:亦作“麴櫱”。亦作“ 麴孽 ”。亦作“曲櫱”。 指酒曲。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lǚ)¹积长。
译文: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
注释:¹缕:凡指线状物。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当轩知槿(jǐn)¹茂,向水觉芦香。
译文: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
注释:¹槿:木名,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译文: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忠贞如不替,贻厥(jué)¹后昆芳²
译文: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注释:¹贻厥:贻:赠给;遗留。厥,文言代词、助词或副词,相当于“其”或“之”。²昆芳: 昆,指后代、子孙。昆芳,后代有美好的名声。

duān--lóng

duānlínzhōngxiàshíqīngzhǎng

yánméizuǒdǐngnièqiěchuánshāng

shìrénliúniánshēnzhǎng

dāngxuānzhī槿jǐnmàoxiàngshuǐjuéxiāng

亿zhàotóngguī寿shòuqúngōnggòngbǎochāng

zhōngzhēnjuéhòukūnfāng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gǔ)¹灯下起,犹言发²已迟。
译文:商人天还未亮就已起床,仍觉得此时出发已经太迟了。
注释:¹贾客: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²发:出发。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高山有疾路¹,暗行²终不疑。
译文:高山之中有条捷径,在天色还很昏暗的时候赶路应该不会引起别人怀疑和觊觎。
注释:¹疾路:捷径。²暗行:在天色还很昏暗的时候赶路。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寇盗¹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译文:但不幸的是有盗寇埋伏在这条路上,当商人经过时,他们一拥而上。
注释:¹寇盗:指抢劫的强盗。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金玉四散去,空囊(náng)¹路岐²
译文:金银财宝被人洗劫一空,空落落的钱袋子被丢弃在小路旁。
注释:¹委:丢弃,抛弃。²岐:一作“歧”,路的分支。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扬州¹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译文:商人辛苦多年,在扬州购买了大宅,却没想到路遇劫匪,葬身荒野。
注释:¹扬州:今扬州,唐朝当时最著名、最繁华的都市,也是当时富商大贾的集散地。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少妇当此日¹,对镜弄花枝。
译文:他的妻子此时不知不幸已经发生,正对着镜子细细整理自己的妆容,等待商人的归来。
注释:¹此日:此时此刻。

  此诗内容不加雕饰,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唐朝贾客(商人)及其亲人的所遭受的悲惨命运。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唐朝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凋敝的悲哀和伤感。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中,通过“起”、“言”、“行”等动作,写商人为了谋利,天不亮就起来赶路。从“暗行”照应“灯下起”,口口声声“发已迟”到“终不疑”,都可看出诗人炼句是颇费斟酌的。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两句承接上面,写贾客“暗行”引出的后果。“猛兽来相追”:既写出寇盗的凶残,又自然地引出商人可悲的下场。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这里不写贾客性命如何,却只说了钱财被抢光。其实写钱就是侧写人,而且是更深刻地刻画了人。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古人认为客死异乡是很可悲的,一般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会遭此不幸。“扬州”是当时极为繁华的城市,死者家住扬州,有朱门大宅,竟落到如此下场,实在难以想象。仅此两句,已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了。

  不料诗人笔锋一转,出语惊人:“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这一方尸骨已抛弃在荒山僻野,那一方尚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等待贾客归来。“当此日”三个字把两种相反的现象连接到一起形成对照,就更显得贾客的下场可悲可叹,少妇的命运可悲可怜。

  诗人这种抒发感想的方法很值得借鉴,比直来直去地发一番议论强得多。这四句诗仿佛在讲客观事实,并不带丝毫主观的色彩。诗人通过几个很妥贴的意象来表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经济凋敝的悲哀。这种技巧,在唐诗中是常见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3-1244页.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逐(zhú)¹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²
译文: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注释:¹逐水:顺着溪水。²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
¹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²。(不见 一作:忽值)
译文: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注释:¹坐:因为。²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山口潜行始隈(wēi)¹(yù),山开旷(kuàng)²³平陆。
译文: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注释:¹隈:山、水弯曲的地方。²旷望:指视野开阔。³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遥看一处攒(cuán)云树¹,近入千家散花竹²
译文: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注释:¹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²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qiáo)¹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译文: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注释:¹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居人共住武陵(líng)¹,还从物外²起田园。
译文: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注释:¹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²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月明松下房栊(lóng)¹静,日出云中鸡犬喧(xuān)²
译文: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注释:¹房栊:房屋的窗户。²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惊闻俗客¹争来集,竞引²还家问都邑(yì)³
译文: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注释:¹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²引:领。³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平明¹(lǘ)²扫花开³,薄暮渔樵乘水入。
译文: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注释:¹平明:天刚亮。²闾巷:街巷。³开:指开门。⁴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初因避地¹²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译文: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注释:¹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²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译文: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不疑灵境¹难闻见,尘心²未尽思乡县³
译文: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注释:¹灵境:指仙境。²尘心:普通人的感情。³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yǎn)¹
译文: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注释:¹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谓¹经过旧不迷²,安知峰壑(hè)³今来变。
译文: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注释:¹自谓:自以为。²不迷:不再迷路。³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¹
译文: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注释:¹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春来遍是桃花水¹,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¹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táoyuánx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zhōuzhúshuǐàishānchūn liǎngàntáohuājiājīn 
zuòkànhóngshùzhīyuǎn xíngjìnqīngjiànrén  (jiànzuò zhí )
shānkǒuqiánxíngshǐwēi shānkāikuàngwàngxuánpíng 
yáokànchùcuányúnshù jìnqiānjiāsànhuāzhú 
qiáochūchuánhànxìngmíng rénwèigǎiqín 
réngòngzhùlíngyuán háicóngwàitiányuán 
yuèmíngsōngxiàfánglóngjìng chūyúnzhōngquǎnxuān 
jīngwénzhēnglái jìngyǐnháijiāwèn 
píngmíngxiàngsǎohuākāi qiáochéngshuǐ 
chūyīnrénjiān zhìchéngxiānsuìhái 
xiáshuízhīyǒurénshì shìzhōngyáowàngkōngyúnshān 
língjìngnánwénjiàn chénxīnwèijìnxiāngxiàn 
chūdònglùnshānshuǐ jiāzhōngchángyóuyǎn 
wèijīngguòjiù ānzhīfēngjīnláibiàn 
dāngshízhǐshānshēn qīngdàoyúnlín 
chūnláibiànshìtáohuāshuǐ biànxiānyuánchùxún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译文: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北畔(pàn)是山¹南畔海²,只堪(kān)³图画不堪行
译文: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注释:¹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²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³只堪:只能的意思。⁴图画:指画画。⁵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

mǐnzhōngqiū

xún tángdài 

yúncóngcóng fēngnònghóngjiāoshēng 
běipànshìshānnánpànhǎi zhǐkānhuàkānx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