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偃息处,之问读书室。
茅轩规昔人,聊可容吾膝。
幽芳秀垣曲,翠篠蓊檐隙。
松窗炯虚明,荆篱互疏密。
淡月晓窥几,候虫夕鸣壁。
诗书后前陈,图史左右秩。
遐览到三五,旁搜及坚白。
一语偶有得,寸心欣自适。
轮奂非所慕,兹焉颇放逸。
渊明傥来过,真趣会能识。
安仁偃息处,之问读书室。
茅轩规昔人,聊可容吾膝。
幽芳秀垣曲,翠篠蓊檐隙。
松窗炯虚明,荆篱互疏密。
淡月晓窥几,候虫夕鸣壁。
诗书后前陈,图史左右秩。
遐览到三五,旁搜及坚白。
一语偶有得,寸心欣自适。
轮奂非所慕,兹焉颇放逸。
渊明傥来过,真趣会能识。
喻良能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 7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丘坟¹满目衣冠²尽,城阙(què)连云³草树荒
译文:满眼累累的坟丘,昔目的贵胄士大夫都早已作古,高耸入云的城楼隐没在荒草树木之中。
注释:楚昭王:姓熊氏,名珍,平王子。¹丘坟:墓冢。²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³城阙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⁴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犹有国人¹怀旧德,一间茅屋祭(jì)昭王。
译文:还有遗民怀念昔日楚昭王的恩德,一间茅屋中祭奠着他的英灵。
注释:¹国人:指楚国旧人。

  首二句极写楚都之荒凉。想当年楚地何等博大,楚都何等繁华,楚之君臣何等威赫,而今却“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衬映这古城阙的却只是这连片的坟墓、无边的荒草和野树。这一苍茫的历史感慨不少诗人描写过,李白“吴宫花草埋出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风凰台》)便是典型一例:但在韩愈却有独到喟叹,也直谏获罪,几临杀头,死亡之念时刻袭上心头,拂逆不去。刚出京,便瞩远来的侄孙准备收拾自己的骨殖:“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道上,不堪惊吓与劳顿的幼女又死了。因而,首句取丘坟这一阴森凄冷的意象,是在吊古的情怀中裹掖着现实的困惑,自伤的意味。丘坟满目,是眼前近景,城阙连云,是辽阔远景,是茫茫宇宙空间,衣冠尽,却是心中情,是感喟,是浓缩的历史的情绪化表现。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乔壁怀古》)造意与此相似,只是取象不同。韩愈在即目所见的空间中看出严峻的时间性,看出人生的短暂与飘忽。历史千载,唯留丘坟。那当年的君臣士大夫都带着他们的功业和追求,走向默默无闻的寂寞,进入无边的荒凉,为这荒草野树所遮掩。这是多么令人脊冷心寒的。而诗人想到自己为了信仰抗颜犯谏,受尽磨难,走向遥遥贬途,将来又什么都不能留下,找不到未来的寄托。字里行间表达了苦涩的悲凉茫然的心绪,感受到那空荡荡没有着落的傍徨情态。城阙连云,从艺术手法看,是小景物作了大景物的坐标,使眼前景更趋逼真贴切,但从感情脉络看,目极天地,正是困惑苦闷的心绪寻求解脱与寄托的寻觅求索。

  这时,仿佛万籁静寂中一声鸡啼,郁闷窒息中一股凉风,诗人惊喜地发现了一座祠庙: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他急急上前问询,方知“旧庙屋极宏盛,今惟草屋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虽一草苴茅屋,诗人却如获得了极大的慰安而心花怒放了。楚昭王当年曾击退吴国入侵,收复失土,这一功德千百年后仍为人所缅怀,享受祭祀。而自己“欲为圣朝除弊事”之举正是为天下人民免除愚昧和苦难,显然,诗人从茅屋祀昭王中悟出了事业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与归宿。初起的彷徨悲凉为之一变,恢复了自信,增强了九死不悔的决心。

  整首诗写出荒凉的感觉而又意味深长。其中“城阙连云”是想象之境,想象昔年楚国盛世,而今却只剩下“草树荒”;末尾“一问茅屋”四字,更极尽盛衰之慨。然而屋宇虽小,后人追缅情怀并未衰绝。末句颇有风致。抚今追昔,再亲临其地凭吊,恐怕更别有一番况味了。

参考资料:
1、 (唐)韩愈著;王基伦注析.韩愈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07:第180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450页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此夜江边,月暗长堤柳暗船。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此夜江边,月暗¹长堤(dī)柳暗船。
译文:记得去年的今夜,我们在月明花娇的万树丛中举杯欢饮,一同进入醉乡。而今年今夜,只有我一个停立江边,心情无比惆帐。月色朦胧,长堤昏昏暗暗,岸上垂柳摇曳的阴影遮住了停靠江边的小船。
注释:¹月暗:昏暗,不明亮。
故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去。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
此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¹去。来岁²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
译文:远游的故人你现在何处?请江月把我的离愁带往江外我那好友居住的地方。预想来年百花吐艳的时节,我还会像今年这样,更加深情地追忆去年呢!
注释:¹江外:指长江以南地区。因从中原看出来,江南地带地处长江以外。此称“江外”,亦作“江表”。²来岁:来年,下一年。

  这首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读。表层的,亦即文本的层面,可以说是写怀念朋友、亦即词中所说的“此人”。“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去年的这个时候,在一个月明之夜的花下,这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又幽静的环境。当时作者和友人都喝醉了,其情也是非常动人的。按照宋时的习惯,有酒宴,就一定有歌妓侍宴。大的背景是月下、花前,如此幽静。而具体到酒宴上,却又是红烛光摇,翠袖持觞。正如晏几道在他的《鹧鸪天》中说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那又是何等的旖旎。将灯红酒绿,轻歌妙舞,置于如此清丽幽雅的环境之下,真个可谓是人间天上,无怪他们都要喝醉了。接下来却是一跌:“此夜江边。月暗长堤柳暗船”。这个落差极大。今夜作者却独自在江边,月亮是昏暗的,所以照见长堤也是这般的昏暗。昏暗的长堤,可谓全无生气,别说歌筵酒宴,竟是连一个送行的朋友也没有。而船在这柳阴之下,更显出没一丝生气。因为船既是“暗”的,说明船中连孤灯也没有一盏。

  下片由自己的无聊,转向了他所思念的朋友:“此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去”。此人在哪里呢。说明他们之间,连信息也没有通过。这就更加令人挂念了。他不说自己思此人之愁,而偏说是此人“带我离愁”而去的,则虽不知此人现在何处,但作者的愁却是长伴着他的,他在什么地方,作者的愁也在什么地方。“江外去”,是虽不知处,但不是在长江之边,却是可以肯定的了。最后想结一个光明的尾巴:“来岁花前”,希望未来的岁月,像过去那样,能再次的醉倒在花前月下,只是恐怕“又是今年忆昔年”终是没有信心。

  吕本中的词,不像他的诗,现实感很强,贫富对立的社会矛盾在他的诗集中,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表现得更为深刻。而在词中,则多写风花雪月,离思别情。这自然是与词作为“艳科”所决定的。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战士血管里流的总是血,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他写的词也会流露出他的这一遗恨。

  南宋的形势,大抵是战战和和,所以也有“月明花下”之时,这时主战派自是“同醉’的,因为形势喜人。然而多数的情况,却是“月暗长堤柳暗船”,正因为如此,所以主战派的人多数都被贬谪以去了,这就是“此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去”的写照。而国势看来是无可恢复的,所以他不得哀叹;“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昔年”。这就是深层次的解读。正如在《宋史·吕本中传》的最后一段“论”所说:“传有之:‘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绍兴之世,吕颐浩、秦桧在相位,虽有君子,岂得尽其志,宋之不能图复中原,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乎?若常同……吕本中,其才猷皆可经邦,其风节皆可以厉世,然皆议论不合,奉祠去国,可为永慨矣。”

  另外,将三种不同时空意象叠映,借以烘托出别情之深切是此词突出的艺术特点。上片犹如两个蒙太奇镜头,对比中生出无限悲愁。同是月夜,去年月明花香,人聚同醉;今年却是月暗柳昏,人别船离。过片直写离别。结句写“来岁”思念,妙在“来岁”又包含“今年忆去年”之聚散忧乐。在时间的三维(过去、现在、未来)上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事态情思,而又相融相生,用笔极简练而情思极丰富。

参考资料:
1、 成绶台,程序.《历代长江词曲赏析》.北京:长江出版社,2008:65-66
2、 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772-773

jiǎnlánhuā··niánjīn--běnzhōng

niánjīntóngzuìyuèmínghuāshùxiàjiāngbiānyuèànzhǎngliǔànchuán

rénchùdàichóujiāngwàiláisuìhuāqiányòushìjīnniánnián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译文:瀑布半挂在天上,带着隆隆巨响飞泄到人间。
注释:开先寺:在庐山南麓。寺旁有东西两条瀑布,东瀑布称为马尾泉。两条瀑布汇合后向下奔泻,形成一个深潭。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¹
译文:不要说这个潭面积太小,那飞泄下来的瀑布仿佛把整个庐山都震荡得摇动起来。
注释:¹匡庐山:庐山。

kāixiān--mèngyáng

bàntiānshàngfēixiǎngluòrénjiān

yántánxiǎoyáodòngkuāngshān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绿蔓(wàn)映双扉(fēi)¹,循(xún)墙一径微。
译文:长得茂盛的碧绿藤蔓,绿影映照门扉;一条小路沿着墙伸向远方,若隐若现。
注释:¹扉:门扇。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zhǔ)¹禽肥。
译文:因为雨水较多,院中熟透的果子有一些烂落在庭院中;成熟的稻谷金黄一片,水边的禽鸟硕大肥美。
注释: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酿酒迎新社,遥砧(zhēn)送暮晖¹
译文: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正在忙着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注释:¹暮晖:落日的馀辉。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xiǎng)¹归。
译文: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来的笛曲,不知去什么地方送饭的人已经归家。
注释:¹饷田:到田间送饭。

  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才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酿酒多新社,遥砧送暮晖” 描写了为了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数声牛上笛”“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¹见孟子,曰:“暴见(xiàn)于王²,王语暴以好乐(yuè),暴未有以对³也。”曰:“好乐⁴何如?”
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注释:¹庄暴:人名。²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³对:回答。⁴乐: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shù)¹乎!”
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注释:¹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zhū)?”
译文: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王变乎色¹,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²好世俗之乐耳。”
译文: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注释:¹变乎色:改变了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色:脸色。²直:不过、仅仅。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曰:“可得闻与?”
曰:“可得闻与?”
译文: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独乐(yuè )(lè)¹,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孟子说:“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注释:¹独乐乐: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前一个“乐”欣赏音乐 名词 后一个快乐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曰:“不若与人。”
曰:“不若与人。”
译文:齐王说:“不如与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译文:孟子说:“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曰:“不若与众。”
曰:“不若与众。”
译文: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yuè)之音¹,举²疾首蹙(cù)(è)³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tián)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máo)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译文:(“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注释:¹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²举:皆、都。³疾首蹙頞: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頞,皱眉头。頞,鼻梁。⁴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旄,牦牛尾。⁵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¹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文: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注释:¹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文章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通过孟子与齐王的对话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4、因势利导,论辩灵活

  孟子见到齐王就“好乐”的事向齐王发问。齐王对“乐”的意义并不理解而觉理亏,因而“变乎色”,忙拿“直好世俗之乐”来作托词,不料孟子却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此时孟子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表现了论辩的灵活性。而后的两个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引导齐王将谈话的话题引入自己的轨道,逐步明确自己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