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箱积案欲何如,误尽苍生半属渠。陆贽外谁无负学,皋陶前是读何书。
盈箱积案欲何如,误尽苍生半属渠。陆贽外谁无负学,皋陶前是读何书。
凿开素朴惟三画,斲碎真淳遂五车。安得六经行世外,民风尽返结绳初。
凿开素朴惟三画,斲碎真淳遂五车。安得六经行世外,民风尽返结绳初。

yǎnjuǎn--máo

yíngxiāngànjǐncāngshēngbànshǔzhìwàishuíxuégāotáoqiánshìshū

záokāiwéisānhuàzhuósuìzhēnchúnsuìchēānliùjīngxíngshìwàimínfēngjǐnfǎnjiéshéngchū

毛珝

毛珝

毛珝,字元白,号吾竹,三衢(令浙江衢州)人。有诗名于端平年间,著有《吾竹小稿》一卷,李龚为之作序,比之为唐诗人沈千运,约略可知其人生平风貌。事见宋·李龚《吾竹小稿序》。 ▶ 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不择¹南州尉,高堂²有老亲³
译文:杨瑗因为家中年老的父母须要奉养,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
注释:杨瑗:未详。底本瑗下注:“一作张子。”尉南海:赴任南海县尉。尉,用作动词,任县尉。南海,《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广州有南海县。在今广东广州市北。¹不择:不加选择,不嫌。²高堂:指父母所居之正室。³老亲:年老的父母。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楼台重¹(shèn)²,邑里³(jiāo)
译文:因为临海,这里有重重叠叠的海市蜃楼,城乡居民多有鲛人混杂。
注释:¹重:重叠。²蜃气:即海市蜃楼。³邑里:城乡。⁴杂:混杂往来。⁵鲛人:传说中的海底人鱼。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海暗三山¹雨,花明五岭²春。
译文:大海昏暗三峰常下雨,岭上春花鲜艳五岭如春。
注释:¹三山:在南海县境,临江三峰并起,高三十余丈。在今广州市南。²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与越城岭的总称。在今广东、广西省边境。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此乡¹多宝玉²,慎莫厌清贫。
译文:这个地方多产宝玉,千万不要嫌厌那里生活的清贫。
注释:¹此乡:指南海。²多宝玉:多产珍宝珠玉。据韩愈《送郑尚书序》,南海多珠宝象犀玳瑁奇物。

  诗的首联说杨瑗因为家中有年老的父母须要奉养,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孝情可感。古人有亲老不择官的说法,《说苑·建本》:“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地而仕。’”此诗即用其意。这两句在赞美杨瑗孝顺老亲的同时,已经暗含了不宜前去南海为官的意思;如果不是父母年老,当官是不会选择这样的荒蛮之地的,更何况不过是县尉这样的小官。

  颔联言南海的风土人情,与中原大地不同。此处提及“海市蜃楼”和“鲛人”,意在强调其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海市蜃楼在今人看来乃是人间胜景,但在南海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未尝不是边远怪异之象,如韩愈所说:“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潮州刺史谢上表》)而当地居民也多“非我族类”的鲛人,未尝开化,很难交流。设想朋友就要到这样的地方去生活,虽只是平实写来,而矜悯之情,自然流露于言外。这两句描写南海的奇异风物,自然有岑参好奇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形容其地荒蛮,不适合北方人居住。

  颈联继续描写南海的风物,色彩则趋于明朗。海边夏雨气象阔大,岭上春花色彩鲜明。律诗中的第三联是要“转”一下的,作者也不愿过多渲染南海生活环境不如人意,毕竟还是要安慰一下远行者,所以又从劝慰的角度讲此处风景之美。

  诗人在尾联对杨瑗亲切嘱咐:南海这个地方多产宝玉,你千万不要嫌厌那里生活的清贫。诗人语气如此沉重,本意是要朋友转换心态,结果反而可能强化对方忧远伤别的心理;不过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勤珍重的关怀之意。诗人下笔也有言外之意,既然南海多宝玉,何必加一“慎”字,可见他真正的意思是希望杨瑗以节操清廉为重。

  在唐代,今天的两广地区还是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说起来也算是“边塞”了。只不过那里并没有成就功名的机会,派去那里做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贬谪和惩罚措施。韩愈被贬谪潮州时心情就极度郁闷,担心自己不再能生还,写诗对侄孙韩湘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所以当朋友要去南海做一个小小的县尉时,岑参赠别的基调就是同情和安慰。

参考资料:
1、 张学君编著.岑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55-59

sòngyángyuànwèinánhǎi--céncān

nánzhōuwèigāotángyǒulǎoqīn

lóutáizhòngshènjiāorén

hǎiànsānshānhuāmínglǐngchūn

xiāngduōbǎoshènyànqīngpín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千万恨,恨¹极在天涯²。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yè)³碧云斜。
译文: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是那远在天涯的人儿久不归来。苍山上空悬挂的明月不知我心中愁事。水面上低吟的风吹落水旁花瓣飘落眼前,远空摇曳的碧云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注释:梦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忆江南”等。¹恨:离恨。²天涯:天边。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³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读感受亦自泛泛;几经推敲玩味,才觉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却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说尽,故这两句只能侧写。词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万恨”,说她“心里”有“事”当然不成问题;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省”。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中而已。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层。夫山月既频来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实却是根本无情的。心里有恨事,当然想对人倾诉一下才好,但平时并可以倾诉的对象亦无之。好容易盼到月亮来了,似乎可以向它倾诉一下,而向月亮倾诉实等于不倾诉,甚至比根本不倾诉时心情还更坏些!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这是又一层。至于说“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这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乡.当然也能使闺人怀远。况且山高则月小,当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时必在夜深。这就点明词中女主人公经常是难以入眠的。这是第三层。《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传统比兴手法。然则这一句盖谓水阔山长,远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体谅自己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这是第四层。

  “水风”句与上联角度虽异,意匠买同。夜里看月有限,昼间看花也还是有恨。看花原为了遣闷,及至看了,反倒给自己添了烦恼。况上句以月喻天,则此句显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花开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现象;但眼前的花却是被风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无缘无故地吹落之谓;这正是《诗·小雅·小弁》中所谓的“维忧用老” 一语(《古诗十九首》则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仅是“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层意思了。

  至于所谓“水风”,指水上之风。这也不仅为了求与“山月”工整相对而已。水面风来,风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这不正是稍后于温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种写法吗?温的这句写得比较蕴藉,但并不显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骏快的风格,可是造意却深曲多了。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 评注.婉约词.北京:中华书局,2011:11
2、 傅德岷 等.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26
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1-62

mèngjiāngnán ·qiānwànhè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qiānwànhèn hènzàitiān shānyuèzhīxīnshì shuǐfēngkōngluòyǎnqiánhuā yáoyúnxié 
司马丞相昔登庸,诏用元老超群公。
司马丞相昔登庸¹,诏用元老超群公。
译文:司马光曾经被选拔任用,皇帝下令任用那些才智过人的元老。
注释:¹登庸:选拔、任用。
杨绾当朝天下喜,断碑零落卧秋风。
杨绾(wǎn)¹当朝天下喜,断碑零落卧秋风。
译文:杨绾当了丞相天下人都很高兴,元祐党人的断碑稀疏地陈列在秋风中。
注释:¹杨绾:唐朝丞相,以品行端方、质朴忠贞出名,屡任要职,生活简朴。他在位时奢侈浮华的权贵们乃至民众纷纷像他学习,俭朴蔚然成风。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意哀甚。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文正公守¹(bīn)²,暇日³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shāng),见缞(cuī)(dié)数人营理葬具¹⁰者,意哀甚。公亟(jí)令询之¹¹,乃¹²寓居士人¹³(zú)¹⁴于邠,将出殡¹⁵近郊,賵(fèng)(liàn)¹⁶棺椁(guǒ)¹⁷皆所未具¹⁸。公怃(wǔ)¹⁹,即彻²⁰宴席,厚赒(zhōu)(jǐ)²¹²²,使毕²³其事。坐客感叹有泣²⁴下者。
译文: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的时候,闲暇时带领下属官吏登上城楼置办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就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神情很悲哀。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很惆怅,立即撤掉了宴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这件丧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注释:罢:停止。¹守:太守,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做太守。²邠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境内,在今陕西彬县。³暇日:闲暇的时候。⁴僚属:属下;属,下属的官史;部属。⁵置:置办。⁶举:举起。⁷觞:酒杯。⁸缞绖: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⁹营理:筹办。¹⁰具:工具。¹¹公亟令询之:他(范仲淹)急忙派人去询问。亟:急忙。询:询问。之:代词他们,指筹办丧事的人。¹²乃:原来是。¹³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寓居:客居,寄居在外。士人:读书人。¹⁴卒:死。¹⁵殡:出丧。¹⁶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¹⁷棺椁:棺:棺材。椁:棺材外面的套棺。¹⁸具:具备,完备。¹⁹怃然:失意的样子。然,…的样子。²⁰彻:同“撤”,撤去。²¹赒给:救济。²²之:他们。²³毕:结束,完毕。²⁴泣:眼泪。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译文:一直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清光门外一渠(qú)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译文:清光门外溪水环绕,从墙头望远,远处秋山数点,景色优美。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译文:几棵松树稀稀疏疏只为朗朗月光能照射进庭院,院子里栽种的许多芍药正等待春天归来。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莫言堆案¹无馀(yú)²,认得诗人在此间。
译文:不要说文书太多没有地方堆放,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注释:¹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²馀地:余地。

  秋日的一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相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

  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

  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一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qiūdòuyuánwàichóngxīn

liú tángdài 

chángàijiē西fēngjǐngxián dàojūnchùzànkāiyán 
qīngguāngménwàishuǐ qiūqiángtóushùdiǎnshān 
shūzhòngsōngtōngyuèlǎng duōzāihóngyàodàichūnhuán 
yánduīàn rènshīrénzàij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