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别三年久,相逢一笑时。
眼边无俗物,袖里有清诗。
山路梅花早,湖天雪意迟。
不眠成夜话,寒月在疏枝。
相别三年久,相逢一笑时。
眼边无俗物,袖里有清诗。
山路梅花早,湖天雪意迟。
不眠成夜话,寒月在疏枝。
喻良能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 7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sāo)¹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²金粟尺³
译文:缫丝的时候希望素丝尽量长,而不在意它有多白净,越地的罗和蜀地的锦都要用镶有金粟的尺子来量。
注释:¹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²越罗蜀锦:越:古代越国,今浙江一带;蜀:指今四川一带;罗、锦:都是精美的丝织品。越地的罗,蜀地的锦。³金粟尺:钿尺。尺上的星点用金粟嵌成。
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象床¹玉手乱殷(yīn)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译文:络丝之后,用各种花草的染料将它染成美丽的颜色。
注释:¹象床:象牙装饰的床。
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译文:这时已经因素净的质地被恣意染色而悲伤,但当它从织机上被剪下时仍然为它的华美而赞叹。
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译文:小心地将它熨得服贴平整,裁缝用它来制衣时将针线的痕迹都掩盖起来。
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
春天衣着为君舞,蛱蝶¹飞来黄鹂语。
译文:春光明媚的时候穿着这样的衣服为了你翩然起舞,美好的样子引来蝴蝶围绕、黄鹂啼叫。
注释:¹蛱蝶:一种蝴蝶。
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
落絮(xù)¹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
译文:连飞扬的柳絮和飘荡的柳枝似乎也含情意,衣裙随风摆动,轻柔随身。
注释:¹落絮:飘落的柳絮。
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
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
译文:嫌薄汗和些许尘土污染了它的美丽,衣服打开来穿的时候还是新的。脱下来的时候已成了旧装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
君不见才士汲(jí)¹难,恐惧弃捐忍羁旅。
译文:你不知道吧,那些有才华的人要被赏识有多么的困难,即使被起用了,又害怕哪一天会被弃置,这样的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痛苦而又难熬的旅程啊!
注释:¹汲引:比喻提拔或荐推人才。

  此诗见缲丝而托兴,正意在篇末。此章两段,各八句。上段,有踵事增华之意。欲成罗锦,用尺量丝,故须长;所织花草,色兼红碧,故不须白。熨贴裁缝,制为舞衣也。象床,指机床。玉手,指织女。乱殷红,谓经纬错综。动尺碧,谓光彩闪铄。

  下段,有厌故喜新之感。蝶趁舞容,鹂应歌声,落絮游丝乘风日而缀衣前,比人情趋附者多。一经尘汗污颜,弃置何所,见繁华忽然零落矣。士故有鉴于此,不轻受汲引而甘忍羇旅,诚恐一旦弃捐,等于敝衣耳。玩末二语,公之不屑随时俯仰可知。

  仇兆鳌按:诗咏白丝,即墨子悲素丝意也。已悲素质随时染,当其渲染之初,便是沾污之渐,及其见置时,欲保素质得乎?唯士守贞白,则不随人荣辱矣。此风人有取于素丝欤。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báixíng--

sāozhǎngbáiyuèluóshǔjǐnjīnchǐxiàngchuángshǒuluànyīnhóng

wàncǎoqiānhuādòngníngbēizhìsuíshírǎnlièxiàmíngxiāngshè

měirényùntiēpíngcáifèngmièjǐnzhēn线xiànchūntiānzhewèijūn

jiádiéfēiláihuángluòyóuyǒuqíngsuífēngzhàoqīng

xiānghànqīngchényánkāixīnzhìjūnjiàncáishìyǐnnán

kǒngjuānrěn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mín)¹疾威²,天笃(dǔ)³降丧。瘨(diān)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yǔ)卒荒。
译文:老天暴虐难提防,接二连三降灾荒。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国土荒芜生榛莽。
注释:¹旻天:此泛指天。²疾威:暴虐。³笃:厚,重。⁴瘨:灾病。⁵居:国中。⁶圉:边境。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天降罪罟(gǔ)¹,蟊(máo)贼内讧。昏椓(zhuó)²靡共³,溃(kuì)回遹(yù),实靖夷我邦。
译文: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谗言乱政职不供,昏愦邪僻肆逞凶,想把国家来断送。
注释:¹罪罟:罪网。²昏椓:昏,乱;椓,通“诼”,谗毁。³靡共:不供职。共,通“供”。⁴溃溃:昏乱。⁵回遹:邪僻。⁶靖夷:想毁灭。靖,图谋;夷,平。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gāo)¹訿(zǐ)訿²,曾不知其玷。兢(jīng)兢业业,孔³(chén)不宁,我位孔贬。
译文: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君子兢兢又业业,对此早就心不安,可惜职位太低贱。
注释:¹皋皋:欺诳。²訿訿:谗毁。³孔:很。⁴填:长久。贬:指职位低。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如彼岁旱,草不溃¹茂,如彼栖苴(chá)²。我相³此邦,无不溃止
译文:好比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像那枯草歪又倒。看看国家这个样,崩溃灭亡免不了。
注释:¹溃:毛传:“遂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遂者草之畅达,与‘茂’义相成。”²苴:枯草。³相:察看。⁴止:语气词。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维昔之富不如时¹,维今之疚²不如兹。彼疏³斯粺(bài),胡不自替?职(kuàng)
译文:昔日富裕今日穷,时弊莫如此地凶。人吃粗粮他白米,何不退后居朝中?情况越来越严重。
注释:¹时:是,此,指今时。²疚:贫病。³疏:程瑶田《九谷考》以为即稷,高粱。⁴粺:精米。⁵替:废,退。⁶职:主。⁷兄:“况”的假借。⁸斯:语助词。⁹引:延长。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bīn)¹。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pǔ)²斯害矣,职兄斯弘³,不烖(zāi)我躬。
译文:池水枯竭非一天,岂不开始在边沿?泉水枯竭源头断,岂不开始在中间?这场祸害太普遍,这种情况在发展,难道我不受灾难?
注释:¹频:滨。²溥:同“普”,普遍。³弘:大。⁴烖:同“灾”。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昔先王¹受命,有如召(shào)²,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cù)³国百里。於(wū)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译文: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召公辅佐臣。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满朝人,是否还有旧忠臣?
注释:¹先王:指武王、成王。²召公:周武王、成王时的大臣。³蹙:收缩。⁴於乎:同“呜呼”。

  此诗是《大雅》的最后一篇,它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凡伯刺幽王大坏也”,与前一篇《大雅·瞻卬》的解题一字不异。这种情况在《毛诗序》中并不多见,说明《召旻》与《瞻卬》的内容是有关联的。从诗的开头看,读者多少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点,《瞻卬》首两句是“瞻卬昊天,则不我惠”,仰望茫茫上空,慨叹老天没有恩情,《召旻》首两句是“昊天疾威,天笃降丧”,悲呼老天暴虐难当,不断降下灾祸,两者语气十分相似,只是《召旻》的口吻更激切一些。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忠良,致使国家濒于灭亡,所以诗人作《瞻卬》一诗刺之;周幽王又任用奸佞,败坏朝纲,这与宠幸褒姒一样对国家造成极大危害,所以诗人再作《召旻》一诗刺之。

  此篇共七章,句式基本为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乃至七字句穿插其间。首章一开始就责天,责天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指斥。因为周人的天命观已有天人感应的色彩,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天的意志,天子政治清明,自然风调雨顺,天子昏庸暴虐,天就会降下各种自然灾害;所以“天笃降丧”必然是天子缺德的结果。这样,百姓受饥馑荼毒,流离失所,即使在边僻之地也遭灾荒的惨象马上就攫住了读者的心,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为受难的民众而悲悯,并由此去思索上天为何降罪于世人。

  第二章逐渐进入主题。“天降罪民”义同上章的“天笃降丧”,变易其词反覆陈说老天不仁,当然仍是意在斥王。这一句与前一篇《瞻卬》的“天之降罔(网)”也是同义的,这多少也可见出两章内容上的相关性。然“蟊贼内讧”,勾心斗角,败坏朝纲,是昏王纵容的结果,已与上章所说天降之灾带来饥馑流亡全然不同,这也可见“天降罪民”实在的意思应是“王施恶政”。“昏椓靡共,溃溃回遹”二句,所用的语词虽然今人不很熟悉,但在当时却是很有生命力的词汇。痛斥奸佞小人乱糟糟地互相谗毁伤害,不认真供职,昏愦邪僻尽做坏事,已经是咬牙切齿的愤恨,但这还不够,于是最后再加上一句:“实靖夷我邦”——这是要把我们好好一个国家给葬送掉啊!读到此处,读者仿佛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在淌血。

  在上章不遗余力地痛斥奸人之后,第三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进行抨击,并感叹自己职位太低无法遏制他们的气焰。上章有带叠字词的“溃溃回遹”句,这章更进一步又用了两个双叠字词组“皋皋訿訿”、“兢兢业业”,一毁一誉,对比鲜明,不啻有天壤之别。“曾不知其玷”,问那些小人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的缺点?可谓明知故问,是在上一章强弓硬弩般的正面进攻之后转为匕首短剑般的旁敲侧击,虽方式不同,但照样刺得很深。而“我位孔贬”又糅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这种身世之感不是单纯的位卑权微之叹,而是与伤幽王宠信奸人败坏政事的家国之恨密不可分的。身为士大夫,哪怕是地位最低的那一层次,也有尽心竭力讽谏规劝君王改恶从善的责任与义务,这虽尚不如后来顾炎武所标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那么高,却也不乏时代的光辉了。

  第四章的描写又回应第一章,以天灾喻人祸。引人注意的是两个“如彼……”句式,一般来说,下一个“如彼……”句之后,应该也有说明性的文字,但这儿“草不溃茂”既是上承“如彼岁旱”的说明性文字,又是下应“如彼栖苴”的说明性文字。也就是说,照例是“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草不溃茂”的完整句式缩掉了一句,但此种缩略并不影响语义,反而使文势更具跌宕之致,这恐怕也不是诗人有意为之,而是他的妙手偶得。此章末两句“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诗人说:我看这个国家,没有不灭亡的道理!这种写出来的预言恰恰反映出诗人心理上的反预言,痛陈国家必遭灭亡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灭亡。但历史告诉人们:指出灭亡的趋势并不能使昏君暴君停止倒行逆施,他们对国家形势的觉悟只可能是在遭遇灭亡之后,但遭遇灭亡便是终结,觉悟便也毫无意义;忠臣义士的劝谏对此种历史过程向来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历史中黯淡的一幕幕抹上一丝悲壮的色彩罢了。

  第五章诗人作起了今昔对比,前面两句,是颇工整的对偶,这两句也有人点作四句,“不如时”、“不如兹”单独成句,亦可。“富”与“疚”的反差令人伤心,更令人对黑暗现实产生强烈的憎恨,于是诗人再一次针砭那些得势的小人,“彼疏斯粺,胡不自替”,斥责别人吃粗粮他们吃细粮,却尽干坏事,不肯退位让贤。这两句令人想起《魏风·伐檀》的名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第六章开头四句也是对偶,是全诗仅有的比兴句(“如彼岁旱”、“如彼栖苴”当然也可视为用了“比”的手法,可是也不妨解为天灾之实象,虽有“如”字而无“比”意),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以为“池竭喻王政之乱由外无贤臣,泉竭喻王政之乱由内无贤妃”,可备一说。这数句用意一如《大雅·荡》末章“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大树推倒横在地,枝叶暂时没损伤,但是根断终枯死)数句,告戒幽王当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小祸积大祸,小难变大难,国家终将覆亡。“职兄斯弘”句与上章末句“职兄斯引”仅一字不同而意义完全一样,不惜重言之,正见诗人希望幽王认识局势的严重性的迫切心情。而“不烖我躬”决不是诗人担心自己遭殃的一念之私。诗人反问:灾难普遍,难道我不受影响?意在向王示警:大难一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您大王也将身受其害,快清醒清醒吧!改弦更张现 在还来得及。

  于是,末章怀念起当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像当初召公那样的贤明而有才干的人物能出来匡正幽王之失,挽狂澜于既倒,而这又是与此篇斥责奸佞小人的主题是互为表里的。这一章中,昔日“辟国百里”与今日“蹙国百里”的对比极具夸张性,但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今昔形势的巨大差异,读之令人有惊心动魂之感。最后两句“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出以问句,问当时之世是否还有赤胆忠心的老臣故旧,是诗人由失望而濒于绝望之际,迸发全部力量在寄托那最后的一丝希望。这一问,低徊掩抑,言近旨远,极具魅力。后世许多诗词作品以问句作结以求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实滥觞于《诗经》中此类句法。

  明代孙鑛认为,诗人其心苦、其词迫而导致此诗各章意思若断若连,但全诗“不经意”中自有“奇峭”的特色。这是一篇好诗,但其作者凡伯到底是怎样的人,古代学者却聚讼纷纭。清代李超孙《诗氏族考》认《大雅·板》之凡伯与《瞻卬》、《召旻》之凡伯为两人,后者为前者世袭爵位的后裔。而此篇何以取名为《召旻》,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此篇的题解说:“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最后一章提到召公,所以取名‘召旻’,以别于《小旻》(《小雅》中的一篇)。”这种看法比《毛诗序》解“旻”为“闵(悯)”要圆通。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38-643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北京:中华书局,2015:737-742

shàomín

míng xiānqín 

míntiānwēi tiānjiàngsàng diānjǐn mínliúwáng huāng 

tiānjiàngzuì máozéinèihòng hūnzhuógòng suìsuìhuí shíjìngbāng 

gāogāo訿訿 zēngzhīdiàn jīngjīng kǒngchénníng wèikǒngbiǎn 

suìhàn cǎosuìmào chá xiāngbāng suìzhǐ 

wéizhīshí wéijīnzhījiù shūbài  zhíkuàngyǐn 

chízhījié yúnbìn quánzhījié yúnzhōng hài zhíkuànghóng zāigōng 

xiānwángshòumìng yǒushàogōng guóbǎi jīnguóbǎi āizāi wéijīnzhīrén shàngyǒujiù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抽弦促柱¹听秦筝(zhēng),无限秦人悲怨(yuàn)声。
译文: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注释: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¹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¹²春风知柳态³,如随啼鸟识花情。
译文: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注释:¹似:好像。²逐:追逐。³态:状态,情态。⁴随:追随。⁵识:认得,辨别。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谁家独夜¹愁灯影²?何处空楼³思月明?
译文: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注释:¹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²灯影:灯下的影子。³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gèng)¹入几重(chóng)²离别恨,江南歧(qí)路洛阳城³
译文: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注释:¹更:更加,愈加。²几重:几层。³“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悲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

tīngzhēng

liǔzhōngyōng tángdài 

chōuxiánzhùtīngqínzhēng xiànqínrénbēiyuànshēng 
zhúchúnfēngzhīliǔtài suíniǎoshíhuāqíng 
shuíjiāchóudēngyǐng chùkōnglóuyuèmíng 
gèngchóngbiéhèn jiāngnánluòyángchéng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余甲寅(yín)¹自春官²出守³(hú)。秋杪(miǎo),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秋(mǎo),自琐(suǒ)(tà)以病得请奉祠(cí),卜(bǔ)¹⁰青墩(dūn)¹¹。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yìng)¹²,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译文: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注释:¹甲寅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²春官:即礼部侍郎。³出守:出任太守。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⁵秋杪:秋末。⁶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⁷乙秋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⁸琐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⁹奉祠: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¹⁰卜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¹¹青墩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¹²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piān)¹三日秋塘(táng)²路,平度³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译文: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注释:¹扁舟:小舟。²秋塘:指荷塘。³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⁴病夫:词人自指。⁵更值:又遇上的意思。⁶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去年长恨拏(ná)¹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译文: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¹拏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740-741页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年:1045页
3、 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9页

měirén ·piānzhōusānqiūtáng

chén sòngdài 

jiǎyínsuìchūnguānchūshǒuzhōu qiūmiǎo dàozhōnghuācúnzhě mǎosuì suǒbìngqǐngfèng qīngdūnzhèn qiūhòusānxíng zhōuzhīqiánhòuzhāoxiáxiāngyìng wàngzhīduàn chángduǎnzhī 

piānzhōusānqiūtáng pínghuā bìngyīnbìngláiyóu gèngzhímǎnchuānwēixīnqiū 
niánchánghènzhōuwǎn kōngjiàncánmǎn jīnniánbàojūnēn fánhuāxiāngsòngguòqīngdūn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这首《送春词》是刘禹锡的一首景物诗,为作者被贬谪时期所作。诗人羁绊他乡,仕宦困顿,孤独寂寥,忧思愁闷,面对暮春季节,百花凋零,不免伤春之情涌上心头。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首联用“昨来”和“今日”表达对时光流失的迅疾,春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光阴如梭,倏忽而过。仿佛昨天才在楼上迎接春天的到来,没想到今天春天就要离去,充满了无奈之情。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就连超凡脱俗高雅圣洁的兰花,花期已过,花瓣凋零,残妆萎靡,兰露如泣,似乎不愿意春天离去;而柳树已经长出长长的枝条,随风摆舞,犹如像春天告别。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这里诗人以屈原自喻。“心事”指志向情怀。面对暮春,美人感叹春光流失,容颜变换,而诗人犹如屈原一样,忠心耿耿,却被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这么多年来难以施展心中大志,和自己的原意相违。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又妥帖自然,融情于景,抒发心中积郁。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自古以来,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无法更改,面对春天归去,伤春惜春之情万古相同,与其感叹感伤,还不如拼却一醉,消除机巧之心,忘却纷争的世事。

  这首《送春词》,描写了暮春景色,借送春之际,表达了对岁月变幻的无奈,同时结合自己的遭遇,颇为感慨,然而同时也表达了是人乐观豁达的心态。景物变换是自然规律,自古如此,人生不得意,却无能为力,有志难伸,与其在这里感叹忧伤,还不如趁着春未归去,和着春色,暂且忘却烦恼,消除机心,在诗酒中排解忧愁吧。

sòngchūn--liú

zuóláilóushàngyíngchūnchùjīndēnglóuyòusòngguīlánruǐcánzhuānghán

liǔtiáozhǎngxiùxiàngfēnghuījiārénduìjìngróngyángǎichǔlínjiāngxīnshìwéi

wànzhìjīntónghènzuìjǐnw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