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阁东偏,红亭中峙,重经六客停骖。庭前松柏,曾听主宾谈。
绮阁东偏,红亭中峙,重经六客停骖。庭前松柏,曾听主宾谈。
南极光芒不见,重逢处、绿鬓毵毵。今朝也、苕溪月满,此会已成三。
南极光芒不见,重逢处、绿鬓毵毵。今朝也、苕溪月满,此会已成三。
坐中词客在,张华冀北,庾信江南。把玉壶再酌,锦字还探。
坐中词客在,张华冀北,庾信江南。把玉壶再酌,锦字还探。
独有枯槎入画,星缠里、醉倒双柑。东风起、檐花落井,红影笑春酣。
独有枯槎入画,星缠里、醉倒双柑。东风起、檐花落井,红影笑春酣。
吴绮

吴绮

吴绮(1619~1694)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 3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¹(jié)²,以观沧³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注释:观沧海:另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¹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²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³沧:通“苍”,青绿色。⁴海: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¹(dàn)²,山岛竦(sǒng)(zhì)³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注释:¹何:多么。²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³竦峙:耸立。竦 ,通耸,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文: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¹,洪波²涌起。
译文: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注释:¹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²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¹之行,若²出其中;
译文: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注释:¹日月:太阳和月亮。²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¹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注释:¹星汉:银河,天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¹²³哉,歌以咏志。
译文: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¹幸:庆幸。²甚:很,程度副词。³至:极点。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参考资料:
1、 张新国主编.学生必背古诗词精选(彩图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04:63
2、 陈君慧主编.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04-105

guāncānghǎi

cáocāo liǎnghàn 

dōnglínjiéshí guāncānghǎi 
shuǐdàndàn shāndǎosǒngzhì 
shùcóngshēng bǎicǎofēngmào 
qiūfēngxiāo hóngyǒng 
yuèzhīxíng ruòchūzhōng 
xīnghàncànlàn ruòchū 
xìngshènzhìzāi yǒngzhì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译文:吾弟李沈这次从京都来,特意慰问我,问我有哪些苦恼。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沐猴而冠¹不足言,身骑土牛²(zhì)东鲁。
译文:我因为不愿等同于朝廷中那些沐猴而冠者,便只好滞留于东鲁,沦为平民。
注释:¹沐猴而冠:用项羽事,谓猕猴不耐久着冠带,以喻楚人性情暴躁。沐猴:即猕猴。²身骑土牛:亦猕猴事。猕猴骑土牛,喻困顿、升迁之慢。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译文:沈弟即将回到京都,凝弟还将留下来,沈弟的此行就将如同孤雁飞向秦地的秋空。
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土来¹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译文:我们坐饮的时间不短了,此刻又值北斗高挂,黄叶落纷纷。
注释:¹土来:犹言适才,正当其时。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
丝桐¹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
译文:悲秋的琴声时时传来,使在座之人更加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注释:¹丝桐:指琴。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¹夜中雪。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窗外照射进来,这情景就如同当年王子猷在会稽看到的雪景。
注释:¹山阴:地名,今绍兴,晋王子猷在山阴,夜大雪,忽发清兴,思见剡溪戴逵,即命舟前往。见《世说新语·任诞》。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明日斗酒别,惆(chóu)(chàng)清路尘¹
译文:为明日的分别而干杯,李凝兄弟就要回到我久久想念的长安。
注释:¹清路尘:曹植《七哀》“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遥望长安¹日,不见长安人。
译文:那里弥漫的尘埃使我惆怅不已,我只能望见长安的日色而望不见我所思念的人。
注释:¹长安:今陕西西安。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长安宫阙(què)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¹
译文:长安的空城高入九天,我曾在那里作皇上身边的侍奉。
注释:¹近臣:指君主左右亲近之臣。李白曾供奉翰林,为唐玄宗的文学侍从官。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
译文:时光一日复一日的推移,而我对皇上的忠爱之情始终未渝。
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屈平¹憔悴滞(zhì)江潭,亭伯²流离放辽海。
译文:我现在的心境如同屈原的沉吟泽畔,又如同崔骃被放逐到辽东的海边。
注释:¹屈平:即屈原。²亭伯:东汉人崔骃字。崔骃为车骑将军窦宪掾属,宪擅权骄恣,驷数谏不听,被出为长岑长。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折翮(hé)¹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译文:我像那折断残膀的鹏鸟随地跳飞如转蓬,又像那受伤而飞的秋雁闻虚弓也会坠落。
注释:¹翮:鸟羽上的茎。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¹
译文:既然朝廷早已把高洁之士弃之山野,恐怕我终生像张长公一样默默无闻了。
注释:¹张长公:名挚,西汉张释之之子,官至大夫,后免官。以抗直不能取容于当世,故终身不仕。此以张长公自喻。

  此诗借送人还京,自抒被放去朝之恨及眷恋长安之情。首两句,诗人以简单的疑问句,说明诗人是从何处归来。“劳”、“苦”字都为下文的“沐猴”、“牛滞”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慢慢引出受排斥、遭打击的处境。

  第三、四句以猕猴自喻,前句谓己不堪着冠带在朝,后句谓己困顿迟滞于东鲁。诗人说那些腐朽权贵活像猕猴带高冠,不值得一谈,自己却如骑土牛一样,政治上受打击、排挤,滞留在这东鲁一带,长期停留在低微的官职上。诗人借“沐猴而冠”用来讽刺当时的权贵,说他们毫无政治眼光,只不过是带帽子的猴子,不足言,不值得一谈,表达诗人对那些“沐猴而冠”的权贵投以极端的蔑视。

  第五至十二句,主要描写了诗人、李沈与李凝的离别时情景。李白这里是用故事中的月色写眼前的景色。以浊水泥和清路尘会合不到一起与李沈离别。“绝”字是说感人的琴声也弦断音绝了,表达诗人不愿看到离别这一幕。“惜”字道出了送客的人都恋恋不舍,更道出了诗人的叹惜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这里是用故事中的月色写眼前的景色。以浊水泥和清路尘会合不到一起比喻离别。这里比喻与李沈分别。

  第十三至十六句,诗人用故事中的月色写眼前的景色,以浊水泥和清路尘会合不到一起与李沈离别,想象李沈走后的思念情怀。

  第十七至二十句,诗人曾经在这个地方做过皇帝所亲近的臣下,虽然遭受打击,但仍然坚持进步的政治理想。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句,诗人在这里用屈原的遭遇来喻指自己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愤懑心情;以崔姻得罪窦宪被贬一事,比喻自己因反对腐朽权贵而受到打击。

  第二十三至二十六句,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的创伤很重,又像断了翅膀的孤雁,随着被风吹起的蓬草翻飞,听见虚发的空箭声就从天上掉下来了。诗人以张长公比喻自己已经被迫离开朝廷,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坠”字表面上是描写断了翅膀的孤雁听见虚发的空箭声而坠落,实质是表达诗人自己受排斥、遭打击的愤懑情怀。“怜”字有怜惜、悲凉之意,诗人因为没有人怜惜像他这样的人才,而感到悲凉和痛苦。反衬出唐王朝统治的黑暗政治现实。

  诗的结尾,诗人又以辛辣的笔锋,把矛头直指以唐玄宗为首的唐王朝统治,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久弃青云土”的黑暗政治现实。

参考资料:
1、 山东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咏鲁诗选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648-650
2、 李 晖.李白诗选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5-118

shàndōnglóuqiūsòngshěnzhīqín

bái tángdài 

ěrcóngxiányánglái wènláo 
hóuérguànyán shēnniúzhìdōng 
shěnxíngníngliú fēiyànqínyúnqiū 
zuòláihuángluò běidǒuguà西chénglóu 
tónggǎnrénxiánjué mǎntángsòngjūnjiēbié 
juǎnliánjiànyuèqīngxìnglái shìshānyīnzhōngxuě 
míngdǒujiǔbié chóuchàngqīngchén 
yáowàngchángān jiànchángānrén 
chángāngōngquèjiǔtiānshàng céngjīngwéijìnchén 
zhāozhāo báixīngǎi 
píngqiáocuìzhìjiāngtán tíngliúfàngliáohǎi 
zhéfānfēisuízhuǎnpéng wénxiánzhuìxiàshuāngkōng 
shèngcháojiǔqīngyúnshì shuíliánzhāngchánggōng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疏篱¹曲径²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³
译文:稀疏的篱笆,曲折迂回的小路,小小的田舍农家。清晨,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散开。寒气逼人,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四野一片寂静,远处传来一句山寺的钟晓,目送一叶孤蓬起帆远行。
注释:¹疏篱:稀疏的篱笆。²曲径:曲折迂回的小路。³蓬:船。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添衣策马寻亭堠(hòu)¹。愁抱惟宜酒。菰(gū)²睡鸭占陂(bēi)³。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译文:添了一件衣服,策马扬鞭去寻找驿站,愁绪满怀,唯有买些酒来驱寒解愁。池塘里,鸭子正熟睡于茭白和蒲草丛中,即使被匆匆行路之人惊起,很快又成双成对地聚在一起。
注释:¹亭堠: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²菰蒲:菰和蒲;借指湖泽。³陂塘:狭窄的池塘。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xuān)¹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²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³,坐右之器以欹(qī);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bì)焉。
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注释:¹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²特:只是。³环以象:即象牙环。《礼·玉藻》:“孔子佩象牙环五寸,而綦组绶。”⁴欹:即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⁵比德:同心同德。⁶惩志:儆戒、鉴戒。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会稽黄中立¹,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译文: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注释:¹黄中立:人名,生平不详。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¹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译文: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注释:¹柯:草木的枝茎。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译文: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¹备矣;无庸²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³为液,为瘿(yǐng),为樛(jiū),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¹⁰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¹¹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译文: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注释:¹大易:指《易经》。²无庸:不须、不必。³瞒:通樠,渗出貌 。《庄子·人间世》:“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⁴液:汁液。⁵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⁶樛屈:树木向下弯曲。⁷泰伯:一作太伯。《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遂立季历,传国至昌,是为文王。文王卒,其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⁸季子:即季札。《史记·吴太伯世家》:“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子思⁹:即孔伋,孔子之孙。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后用以形容君子固穷,以死守节。曾子¹⁰:曾参,春秋鲁国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事亲至孝,尝耘瓜误断其根,父怒,援杖击之,几死。有顷复苏,鼓琴而歌。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陷父不义,安得为孝乎?”参闻之,遂造孔子谢过也。¹¹胶:拘泥。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¹”平居²而讲之,他日处之裕(yù)³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译文:《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注释:¹“《传》曰”句:传曰,指《礼记·中庸》。原文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²平居:平时、平素。³裕如:本意是丰足,后用以谓从容不费力,如应付裕如。⁴岂苟然哉:意即:难道是随便的吗?苟然,随便的样子。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君不见鞲(gōu)¹上鹰,一饱即飞掣(chè)²
译文:先生,你不见那放鹰人臂套上的鹰, 一旦吃饱后就迅速飞去。
注释:¹鞲:放鹰人所著的臂衣。²飞掣:犹飞去。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焉能作堂上燕¹,衔泥附炎热。
译文:怎么能作那厅堂上的燕子, 只知衔泥为自己筑巢去依附时贵的权势之家。
注释:¹燕:比喻小人。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野人旷荡无靦(miǎn)¹,岂可久在王侯间。
译文:我这个人生性心胸开阔不受约束,缺少一副厚脸皮, 怎么可以久处在王侯权贵之中呢?
注释:¹靦颜:犹厚颜。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未试囊(náng)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¹山。
译文:我没有尝试过从盛物的袋子里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明天暂且进入蓝田山去试一试吧。
注释:¹蓝田:山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出玉。

xíng--

jūnjiàngōushàngyīngbǎofēichè

yānnéngzuòtángshàngyànxiányán

rénkuàngdàngtiǎnyánjiǔzàiwánghóujiān

wèishìnángzhōngcānmíngcháoqiělántián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