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蓬随飘起,芳草摧山泽。世有千年松,人生讵能百。
飞蓬随飘起,芳草摧山泽。世有千年松,人生讵能百。

shī--xuán

fēipéngsuípiāofāngcǎocuīshānshìyǒuqiānniánsōngrénshēngnéngbǎi

傅玄

傅玄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彤霞¹久绝飞琼(qióng)²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³,今夜玉清眠不眠。
译文:热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却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彤霞:代指仙境。宋赵鼎《燕归梁》:“绰约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风标。”²飞琼:仙女名,后泛指仙女。³谁边:何处,哪里。⁴玉清:有两说。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¹到下弦²
译文:香销在冷灯灭,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这寂静的夜里一遍遍默数着与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约之期已过,会面无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注释:¹心期:心愿,心意。²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跟地球的连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连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这种月相称下弦。

  这首《采桑子》,上片写仙境,下片写人间。天上人间,凡人仙女,音书隔绝,唯有心期。

  第一句“彤霞久绝飞琼字”,便点出仙家况味。仙子已经多日没有书信了,那么,既无书信可通,不知道仙女此时在哪里,她为什么还不寄信给我,她心里到底在想着什么,叠唱“人在谁边”,叹息不已。

  词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间,由想象仙女的情态转入对自我状态的描写。“香消被冷残灯灭灭”,房房间是清冷的,所以房间的主人定也是清冷的,房间的主人不把灭掉的香继续点燃,不盖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觉,就算是夜深独坐,也不把灭掉的灯烛重新燃起。

  因为,房间的主人想不到这些,他只是坐在漆黑的房间里“静数秋天”,默默地计算着日子。等待的日子总是十分难挨,等待中的时间总是十分漫长。待到惊觉的时候,才发现“又误心期到下弦”。

  就在这一天天的苦挨当中,不知不觉地晃过了多少时光。这最后一句,语义模糊,难于确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过的。若“着相”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与仙女有约于月圆之日,却一直苦等不来,挨着挨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时光了;若“着空”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以满月象征团圆,以下弦月象征缺损,人生总是等不来与爱侣团圆的日子,一天一天便总是在缺损之中苦闷地度过。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47-50页
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村旗¹夸酒莲花白²,津鼓³开帆杨柳青。
译文:村落里一面酒旗高高挑起,痛饮莲花白酒;河岸边杨柳青青,渡口边鼓声阵阵,船儿鼓起风帆远航。
注释:¹村旗:乡村酒店悬挂的酒旗,用以招揽顾客。²莲花白:一种酒的名字。³津鼓:古代渡口设置的信号鼓。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壮岁¹惊心频²客路,故乡回柳几长亭。
译文:壮年频频在外漂泊几多往事触动心弦;每每走过长亭,忍不住回首故乡。
注释:¹壮岁:壮年。²频:屡次,连次。
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
春深水涨嘉(jiā)¹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líng)²
译文:春意甚浓,江水满涨,鱼儿味美;临近海湾,海风渐多,白鹤翱翔。
注释:¹嘉:美好。²翎: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
译文:高楼上有谁人横吹玉笛,那催动乡愁的《梅花落》古曲,令我这酒醉的游子不胜悲愁。

yángliǔqīng--chéngēn

cūnkuājiǔliánhuābái

jīnkāifānyángliǔqīng

zhuàngsuìjīngxīnpín

xiānghuíshǒuzhǎngtíng

chūnshēnshuǐzhǎngjiāwèi

hǎijìnfēngduōjiànlíng

shuíxiànggāolóuhéng

luòméichóujuézuìzhōngtīng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¹²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xiǎo)³萤暗,藓阶蛩(qióng)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jué)
译文:荷花飘落,稀疏的梧桐开始坠下绿叶。庭院里,一场秋雨刚停歇。我说不出原因,一个人突然独自伤悲。又看见竹篱边的萤火虫在幽暗中飞来飞去,苔阶旁的蟋蟀叫声更令人断肠。我送别客人,重寻西去的水路,不知水上是否有人为你演奏一曲?最可惜的是把一片江山大好风景,却付给悲鸣的鸟儿。
注释:¹暗雨:夜雨。²乍:忽然。³篠墙:竹篱院墙。篠,细竹。⁴蛩:蟋蟀。⁵水面琵琶:指白居易《琵琶行》事。啼鴂:亦作“鹈鴂”“鶗鴃”,即杜鹃鸟。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长恨相从未款¹,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zhǔ)²寒烟淡,棹(zhào)³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译文:常常遗憾我们相识相知时间太短,而今在这落花时节,为何又要无奈地依依相别?清冷的洲渚烟水茫茫,船儿就要出发,友人的行舟已远,如一片轻叶。他的妻子一定在家中盼望着他,日日站在翠竹旁,任凭罗袜上染上清尘。等到丈夫归来后,夫妻二人幸福地团圆。双双下了珠帘,对着明月对饮到天明。
注释:¹未款:不能久留。²渚:水中小块陆地。³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⁴文君: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⁵翠尊:翠玉的酒杯。⁶玲珑:皎、晶莹。

  全词描述了离别前的忧伤、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悬想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前面实写,后面虚写,多次转移时间和空间,逐层抒发离情别绪,在章法和布局方面颇具匠心。

  上阕刻画客中庭院之萧瑟,为离愁作铺垫,可分两层。前六句为一层,以雨后寂寞萧条的庭院为背景,写别前的忧伤。莲花凋零了粉色的花瓣,桐树吹动着带绿的叶子,是初秋院中之景。竹篱边发光暗淡的萤虫,苔阶下鸣声凄切的蟋蟀,是秋夜庭前之物。篠墙,指竹墙。这四样景物,有昼景,有夜景;有植物,有动物;植物又有花、有叶,动物又有光、有声,配置匀整,而且从目见写到耳闻,从视觉写到听觉,造成一种冷清凄迷的意境,无限烦恼尽在其中。中间“暗雨乍歇”写天时,“抱影销魂”写人事。“还见”二字,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何以如此,是因为即将送别友人。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种离愁别绪,由于用了许多惹愁的景物层层烘染,便见得加倍的浓重。这六句词,使人俨然进入宋玉《九辩》的境界。

  “送客”以下开始转入离别,是第二层。场景由庭院逐渐移至送别的水边。西去,表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已非一回。“问水面琵琶谁拨”,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的诗句,而改为以“问”字领起的设问句,语简意深,余味悠长,极尽其缠绵情绪。接着,“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则声情激越,境界阔远寄慨遥深。啼鴂,或作鹈鴂、鶗鴂,又名子规、杜鹃,此鸟“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广韵》)。屈原《离骚》中有“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之句。这里也是借啼鴂的鸣声来表现众芳芜秽、山河改容的衰飒景象,衬托离情,极为沉痛感人。其中还隐微地寄托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飘泊江湖的迟暮之感,山河异色的忧愁之悲,都体现在这一凄迷阔远的境界之中。正是无限感慨都在虚处,意愈切而词愈微。

  下阕写留客殷勤之意,也有两层意思。前六句承上,着重写惜别之情。“长恨”三句与柳永《雨霖铃》过片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同工之妙。柳词以“更那堪”三字递进一层,此词则以“而今何事”的设问追进一步,以倾吐惜别的深情。然后再以“渚寒”三句景语来代替情语,这里又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艺术手法相似,借淡烟寒水之中一叶行舟缥缈远去的景象,来表达送别者伫立江头,凝望着棹移人远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这与周邦彦《兰陵王》“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迨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有异曲同工之妙。周词是站在离别者回望送别者的角度来写,姜词是从送别者眼中离别者远处的情景,虽角度不同而各尽其妙。

  最后六句写别后,用美好的设想来排遣双方的离愁别恨。文君即卓文君,借指胡的妻室。“倚竹”句借用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和李白《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的妇女形象,以表现想象中胡妻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翠尊”三句亦化用李白同诗的后两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描绘胡氏夫妇团聚的情景。点化前人诗句的艺术形象为自己所用,不着痕迹,尽得风流,这也是姜夔词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首词以清笔写浓愁,以健笔写深哀,故感情真切而不流于颓表,符合白石词中和的特色。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声情激越,笔力精健,而意味仍是和婉,哀而不伤,真词圣也。”细腻而有层次的抒情笔法,配合以移步换形的结构形式,也有助于形成那种清健空灵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744-1745页

guī··xiāngzhōngsònghuá--jiāngkuí

fāngliánzhuìfěnshūtóngchuī绿tíngyuànànzhàxiēduānbàoyǐngxiāohúnchùháijiànxiǎoqiángyíngànxiǎnjiēqióngqièsòngzhòngxún西wènshuǐmiànshuízuìpiànjiāngshānzǒngjué

zhǎnghènxiāngcóngwèikuǎnérjīnshìyòuduì西fēngbiézhǔhányāndànzhàorényuǎnpiāomiǎoxíngzhōuxiǎngwénjūnwàngjiǔzhúchóushēngluóguīláihòucuìzūnshuāngyǐnxiàlezhūliánlínglóngxiánkànyuè

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
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¹
注释:¹离离:盛多貌。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
大漠西风急,黄榆¹凉叶飞。
注释:¹黄榆:树木名。落叶乔木,树皮有裂罅,早春开花。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木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农具、车辆。
襜褴罢南牧,林胡畏汉威。
襜褴罢南牧,林胡¹畏汉威。
注释:¹林胡:唐代借指奚、契丹等族。
藁街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藁街¹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注释:¹藁街:汉时街名,在长安城南门内,为属国使节馆舍所在地。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¹
注释:¹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sāishàng--tián

qiūshēngshuòchuísāicǎoyóu

西fēnghuángliángfēi

chānlánnánlínwèihànwēi

gǎojiējiānggòngdàijiùxīn

yúnguānxiézàijīnwēi

xiāosuǒbiānshēngjìngtàipíngfēngyǐng

chénchēngyǒudàoshǒuzài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有瞽(gǔ)¹有瞽,在周之庭²。设业³设虡(jù),崇牙树羽。应(xuán)鼓,鞉(táo)¹⁰(qìng)¹¹(zhù)¹²(yǔ)¹³。崇备¹⁴乃奏,箫¹⁵¹⁶备举。喤(huáng)¹⁷厥声,肃雍(yōng)¹⁸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lì)¹⁹止,永²⁰观厥成²¹
译文:盲人乐师排成行,聚集周庙前庭上。钟架鼓架摆设好,五彩羽毛架上装。既有小鼓和大鼓,鞉磬柷敔列停当。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一齐都奏响。众乐交响声洪亮,肃穆和谐声悠扬,先祖神灵来欣赏。诸位宾客都来到,乐曲奏完齐赞赏。
注释:¹瞽: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²庭:指宗庙的前庭。³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⁴虡:悬挂编钟编磬等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⁵崇牙:古代乐器架横木上刻的锯齿,用以悬挂乐器。⁶树羽:在崇牙上装饰的五彩鸟羽。树,插。⁷应:小鼓。⁸田:大鼓。⁹县:“悬”的本字。¹⁰鞉: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¹¹磬: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¹²柷: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¹³圉: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¹⁴备:安排就绪。¹⁵箫:古箫如今之排箫,是以小竹管排编成的。¹⁶管:管乐器,即笛子之类的乐器。¹⁷喤喤:乐声大而和谐。¹⁸肃雝:声音和谐舒缓。¹⁹戾:到达,到来。²⁰永:终,一直。²¹成:指一曲终了。或解为乐之一阕。一说此指祭礼完毕。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体是瞽;而“设业设虡”、安置乐器的则当是担任瞽的辅佐的眡瞭。乐器则列举了应、田、鞉、磬、柷、圉、箫管,与《周礼·春官》所载“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基本相符,其中柷为起乐、圉(敔)为止乐之器,以首尾涵盖,表示这次演奏动用了全套乐器而“八音克谐”(《尚书·舜典》),“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其音乐自然十分美妙。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周颂·执竞》与此篇《周颂·有瞽》。《周颂·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周颂·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点出其“听”与“观”,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周颂·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周颂·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周颂·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便不是“三月”了。可见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颂·有瞽》这一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不仅表现了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也显示了周人“乐由天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70-671

yǒu

míng xiānqín 

yǒuyǒu zàizhōuzhītíng shèshè chóngshù yìngtiánxuán táoqìngzhù bèinǎizòu xiāoguǎnbèi huánghuángjuéshēng yōngmíng xiānshìtīng zhǐ yǒngguānjué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