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宣赐出丹墀,花萼楼边禁漏迟。
天上龙颜生喜色,鹡鸰飞在万年枝。
黄门宣赐出丹墀,花萼楼边禁漏迟。
天上龙颜生喜色,鹡鸰飞在万年枝。
王炎

王炎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 8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瘦玉¹(xiāo)²伊水³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译文:萧萧瘦竹映在伊水之滨,跟露冷风清的秋夜多么相称。
注释:¹瘦玉:细竹的美称。²萧萧:竦立貌。³伊水:水名,即伊河,出河南卢氏县东南,东北流经嵩县、伊川、洛阳,至偃师,入洛河。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更教仙骥(jì)¹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译文:假如旁边再有孤高的仙鹤伫立,那全是人间第一流物象情景。
注释:¹仙骥:《相鹤经》称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神话传说中仙人多骑鹤,故称。

  竹为树中君子,鹤称禽中高士。南朝谢庄《竹赞》说“贞而不介,弱而不亏”;鲍照《舞鹤赋》则称鹤“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对竹思鹤”这一诗题本身,就先透露了作者的命意所在。对竹,是实景;思鹤,是虚拟。诗的构思,在历代众多的咏竹、咏鹤诗中又是蹊径独辟,自具一格。

  “清”字,是全诗的立意所在。前二句,诗人“对竹”于洛阳伊水之滨,水竹相映,境界清而可见。这并非是首创,南朝齐时虞羲的《江边竹》诗已有先例,而唐人诗中更不乏其例,如白居易《画竹歌》说:“野塘水边欹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可见不仅诗人,画师亦早已取此为景。然而钱氏连着“瘦”、“萧萧”、“风”、“露”、“清夜”、“秋”诸语,却又显示了西昆派诗人善于锤炼的艺术造诣。清伊东流,又正值风轻露白的清秋之夜。这清迥的背景,更衬托出丛竹的瘦劲之骨,箫萧之韵。两个“立”字韵味悠长。这萧萧瘦玉,只宜于清秋之夜,野水之滨,一种孤高不群的意态,顿时从两个“宜”字中传出。“宜”与“不宜”,又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作者的情趣又从两个“宜”字中隐然可见。三句“更教”二字正就两个“宜”字接过,由“对竹”而到“思鹤”。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相鹤经》),《诗经》也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以仙鹤配野竹,韵趣相通。

  “尽是人间第一流”,是全诗的结穴。瘦竹、清风、凉露,仙骥,都是第一流的雅物。在这尘世,只有第一流的雅士才能欣赏这清超脱俗的第一流雅境。对这一点,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此诗命意含蓄而贴切,评论中肯。不过,他忘了知人论世,忘了说明钱惟演是否够得上“第一流人”。

  这首《对竹思鹤》,表面上是写浮云野鹤,清高脱俗,骨子里却是一种牢骚。他这只“鹤”是忘不了玉墀丹陛的。所谓的“第一流”,实有所不称。因此《对竹思鹤》作为诗来说颇有佳处,但却经不起深究。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40

duìzhú

qiánwéiyǎn sòngdài 

shòuxiāoxiāoshuǐtóu fēngqīngqiū 
gèngjiàoxiānpángbiān jìnshìrénjiānliú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译文:我爱梅花初绽的美好容颜,沿着倾斜的小路寻找不断。
注释:梅溪:生满梅树的山溪。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不教人扫石,恐损¹落来花。
译文:不教人来扫这梅溪的石头,恐怕损伤飘落在地的花瓣。
注释:¹恐损:害怕损伤(落在石上的梅花瓣)。

wéikāizhōushèngshānshíèrshǒu ·méi

zhāng tángdài 

àixīnméihǎo xíngxúnjìngxié 
jiàorénsǎoshí kǒngsǔnluòláihuā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泛舟大河¹里,积水²穷天涯。
译文: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注释:¹大河:即黄河。²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天波¹忽开拆²,郡(jùn)(yì)³千万家。
译文: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注释:¹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²拆,裂,开。³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行复见城市¹,宛然²有桑麻³
译文: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波郊野的桑麻。
注释:¹城市:即指清河。²宛然:真切貌,清晰貌。³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回瞻¹旧乡国²,渺(miǎo)³连云霞。
译文: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波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注释:¹回瞻:犹回望。²旧乡国:故乡,指京洛。³渺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波“郡邑千万家”,然后看波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波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波的盛况。“行复波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波河水连天,看不波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2、 梁志刚.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J].前沿,2008,09

dàoqīngzuò--wángwéi

fànzhōushuǐqióngtiān

tiānkāichāijùnqiānwànjiā

xíngjiànchéngshìwǎnrányǒusāng

huízhānjiùxiāngguómiǎomànliányúnxiá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渠水¹²(fán)³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译文:御沟里的水荭白蒿把行宫的围墙拥绕,淡红柔绿像宫女的红颊翠眉般妖娇。
注释:¹渠水:沟渠中的水,此指御沟水。渠,即指御沟。²红:水荭(hóng),是一种水生植物。³繁:曾益本作“蘩”。蘩,白蒿,即艾蒿。⁴风娇:谓风姿娇柔。⁵娥妆:美女的妆饰。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垂帘¹几度青春老,堪(kān)锁千年²白日长。
译文:行宫里帘幕几次更换青春已经变衰老,宫门深锁宫女无尽的苦寂何日终了!
注释:¹垂帘:放下帘子。谓闲居无事。²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三月过行宫》是一首七绝。作者经过行宫,时当阳春三月,看到的是一派春景:“渠水红繁拥御“墙”,诗起句写宫墙外侧,御沟之中,水荭茂盛,白蒿繁密。全诗中实写竹宫春景,仅此一句。接下“风娇小叶学娥妆”,始由眼前水荭生发联想,由实返虚。“风娇小叶”,指荭,红茎,叶片嫩绿,叶上有淡红色茸毛,摇曳风中,色状娇艳。作者忽然觉得,它多么像宫女新妆的红颊翠眉。两种事物,一般新艳,可谓神似。诗起二句,由景及人,辞美,意想亦美。而就全诗之文势而言,则是欲抑先扬,引起下文。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宫女虽曾有春天般的时光,虽曾有水荭新蒿般娇嫩柔美的容貌,但在寂寞深宫里,经不得春去冬来,几度垂帘,青春转瞬即逝,红颜须臾便老,这种千年长锁的生活实在不堪忍受。诗的后两句,作者用“几度”与“千年”对举,表现宫女们青春易去而寂寞长在的凄苦哀怨的不幸生活,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委婉地表达了对这一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

  李贺诗在艺术上以奇丽为其特色,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点。李贺诗的奇,主要在取材和构想上离绝凡近,出人意表。而这首《三月过行宫》更体现出作者构想的奇妙。诗人由御沟荭蒿的春景,一下子便联想到宫女的容颜,然后再联想到她们长锁深宫的生活遭遇,思绪由实而虚,以小见大,从具体的实景到概括的抒情,脱落俗套,与一般宫怨诗的艺术构思不同。而色泽明丽、词藻华美,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9-130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胸中磊落¹藏五兵²,欲试无路空峥(zhēng)(róng)³
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注释:¹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²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³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酒为旗鼓笔刀槊(shuò)¹,势从天落银河²倾。
译文: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注释:¹槊:长矛,古代兵器之一。²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端溪石池¹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译文: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注释:¹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端溪在今广东高要县,古属端州。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xū)(yú)¹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²
译文: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注释:¹须臾:片刻,一会儿。²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丈夫¹身在²要有立³,逆虏尽行当平。
译文: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注释:¹丈夫:大丈夫,陆游自指。²在:存。³立:指立身处世,即立德、立言、立功。⁴逆虏:指金侵略者。⁵运:国运,气数。⁶行:将。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何时夜出五原塞(sài)¹,不闻人语闻鞭声。
译文: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注释:¹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

  陆游是南宋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因此引起下面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三至六句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真是“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草书歌行》)诗人把为国平胡尘的战斗场面和整个草书的过程(蓄势、疾书、书成)以及高度的草书技巧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比喻的运用也十分成功。“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写出扫敌人,平逆虏后的清平景象和诗人的得意神情。“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最后两句呼应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给人展示了一幅夜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

  诗中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诗中表明作者为国征战的愿望无法实现,便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诗人从作草书联想到用兵,表现他时时处处不能忘情于收复国土。最后,诗人又从书、酒之中返回到现实,盼望着早日出关塞、平逆虏、立军功。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 .《陆游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12月:第65页—第66页

zuìzhōngsuǒzuòcǎoshūjuànhòu

yóu sòngdài 

xiōngzhōnglěiluòcángbīng shìkōngzhēngróng 
jiǔwéidāoshuò shìcóngtiānluòyínqīng 
duānshíchínóngzuò zhúguāngxiāngshèfēizònghèng 
shōujuànjiǔ jiànwànyānchénqīng 
zhàngshēnzàiyàoyǒu yùnjìnxíngdāngpíng 
shíchūyuánsài wénrénwénbiān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