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蓄东谿水,悠悠起渌波。彩鸳留不去,芳草日应多。
近蓄东谿水,悠悠起渌波。彩鸳留不去,芳草日应多。
夹岸生奇筱,缘岩覆女萝。兰桡思无限,为感濯缨歌。
夹岸生奇筱,缘岩覆女萝。兰桡思无限,为感濯缨歌。

chūnpíngquányǒngèrshíshǒudōng谿--

jìndōng谿shuǐyōuyōucǎiyuānliúfāngcǎoyīngduōjiāànshēngxiǎoyuányánluólánráoxiànwèigǎnzhuóyīng

李德裕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 1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此夜炎蒸不可当,开门高树月苍苍。
此夜炎蒸¹不可当²,开门高树月苍苍³
译文:闷热的夜晚就像在蒸笼中蒸烤一般,开门来到庭院,只见高高的树梢挂着一轮月亮,幽远苍茫。
注释:¹炎蒸:形容天气热得厉害,使人感到像蒸笼里蒸烤那样难耐。²不可当:这里指热得受不了。³苍苍:青白色。这里用苍苍形容月亮的颜色,已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天河只在南楼上,不借人间一滴凉。
天河¹只在南楼上,不借人间一滴²³
译文:天河横亘在南边阁楼上,可是它怎么就不肯借一点点凉意给人间呢!
注释:¹天河:银河。即人们在晴天的夜晚,可以看到天空中由许多遥远的恒星构成的光带。²一滴:一点点,形容事物极小。³凉:这里是凉爽、凉快的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¹,灼灼²其华(huā)³。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注释:¹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²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³华:同“花”。⁴之子:这位姑娘。⁵于归:女子出嫁。于:虚词,无实义。⁶宜:和顺、亲善。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有蕡(fén)¹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注释:¹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¹。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注释:¹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像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发为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像小桃树那样年轻,像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吟诵《桃夭》,不喝也醉了。

  清姚际恒评论此诗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自古,漂亮的女子总是受到超常的宠爱,文学更是不吝字墨,推波助澜。无论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还是“玉腕枕香腮,桃花藕上开。”,读起来,总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意浓神近,耐人玩味。

  默默的读几遍,然后展开想象的画卷,你会看到千年前,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千年的风从那片“灼灼”的桃林中穿过,摇曳着艳丽的桃花,婀娜着多姿的桃枝,似乎有醉人的馨香随风破卷,扑面而来。但你分不清这是什么香,因为你仔细去看,在桃花丛中,隐约着一个款款移动的女子,少女的清香与花香混揉在一起,这是快乐的味道。

  画中的女子两颊绯红,可以听到女子的心声:“今天我要嫁给你啦,今天我要嫁给你啦......”

  之子与归,是说这个美丽的新娘就要出嫁了。归,妇人谓嫁曰归。在夸了即将出嫁的新娘的美貌之后,诗意开始延伸,人们随之将目光投向婚后的生活,那是怎样的呢?诗里唱到“宜其室家”、“ 宜其家室”、“ 宜其家人”。

  宜,和顺美满的意思,室谓夫妻所居,家为一门之内。如果说对新娘容比桃花是毫不掩饰的赞美的话,这里就是含蓄的将女子的“善”,掩藏在宜家宜室宜人中了。试想,新人过门后,若能让一大家子都和睦幸福,仅有美丽的脸蛋是不够的,必得有颗善良的心,才能让公婆姑嫂叔伯接受,才能被夫家的人所接纳,日子才能和顺美满,其乐融融。

  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诗三百”开篇,写尽了爱情与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期盼,也是统治者的希望,所谓“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宜家”、“ 宜室”、“ 宜人”上的“宜国”。

  不管怎样,“桃夭”是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喜庆与祝福,就是今天,我们也同样祝愿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归”,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táoyāo

míng xiānqín 

táozhīyāoyāo zhuózhuóhuā zhīguī shìjiā 
táozhīyāoyāo yǒufénshí zhīguī jiāshì 
táozhīyāoyāo zhēnzhēn zhīguī jiārén 
吁嗟乎!
吁嗟乎!
译文:唉,可悲啊!
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沉兮陵谷崩!
沧海扬尘兮日月盲¹,神州陆沉²兮陵谷崩³
译文:大海上尘雾弥漫,日月惨淡无光;国家已是一片丘墟,山川全变了样。
注释:¹沧海:大海。神州,中国的别称。²陆沉:国家变成丘墟的意思。³陵谷崩:比喻世事的变迁。
吁嗟乎!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沉兮陵谷崩。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¹
译文:孤军屹立在海岛上,没有衣,没有粮;
注释:¹呼癸呼庚:庚癸是军粮的隐语;呼庚呼癸,表示乞粮的意思。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
余悯此孑(jié)遗兮¹,遂息机²而寝兵³
译文:只为怜悯这些遗民,才放下了刀枪。
注释:¹孑遗,遗民,《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²息机:停止谋划。³寝兵:休兵,停战。
余悯此孑遗兮,遂息机而寝兵。
方壶圆峤兮¹,聊驾税²以薶(mái)名。
译文:权把小岛作为避难的海外仙山,
注释:¹方壶:海中仙山名。圆峤,弧形的山岛。²驾税:即税驾,休息的意思。薶同埋。
方壶圆峤兮,聊驾税以薶名。
神龙鱼腹兮,罹此豫且之罾(zēng)¹
译文:谁料神龙竟葬身鱼腹,投入罗网。
注释:¹豫且句:豫是一种多疑的兽类;且是乘且,骏马名,且同驵(zang),误作疽。罾,一种用竹竿或木棍做支架的方形鱼网。
神龙鱼腹兮,罹此豫且之罾。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译文:我活着是中国人,死了是大明臣民;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¹为重兮,七尺为轻。
译文:贵在有一寸丹心,生命何足重轻。
注释:¹寸丹:一寸丹心,忠心。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维彼文山¹兮,亦羁絏(xiè)于燕京,
译文:想起文天祥也曾被囚禁在燕京,
注释:¹文山:文天祥,字文山,被元兵捕送燕京囚禁。
维彼文山兮,亦羁絏于燕京,
黄冠¹故乡兮,非余心之所馨²
译文:我并不希望能活着回家当顺民。
注释:¹黄冠,农民的服装。²馨:馨香祷祝。
黄冠故乡兮,非余心之所馨。
欲慷慨而自裁¹兮,既束缚而严更²
译文:满身锁链和严密的防范不容我慷慨自尽,
注释:¹自裁:自杀。²严更:严厉执行夜里打更,李白诗:“严更千户肃”。
欲慷慨而自裁兮,既束缚而严更,
学谢公¹以绝粒兮,奈群喙(huì)之相并。
译文:想学谢叠山绝食,无奈又受众人的阻梗。
注释:¹谢公:指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谢枋得字叠山,宋亡后,元朝强迫他出来做官,他不肯,绝食而死。
学谢公以绝粒兮,奈群喙之相并。
等鸿毛¹于一掷兮,何难谈笑而委形²
译文:生命于我如鸿毛,何难在谈笑中随时舍弃。
注释:¹鸿毛:比喻轻。²委形:舍弃生命。
等鸿毛于一掷兮,何难谈笑而委形,
忆唐臣¹之啮齿兮,视鼎镬(huò)²其犹冰。
译文:想到张睢阳的英勇,即便赴汤蹈火也不能使我畏惧。
注释:¹唐臣:指张巡,见张巡《守睢阳作》作者简介。²鼎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煮。
忆唐臣之啮齿兮,视鼎镬其犹冰。
念先人之践土¹兮,愧忠孝之无成。
译文:难忘是先王的创业,自愧有负于忠孝大义;
注释:¹践土:开辟疆土的意思。
念先人之践土兮,愧忠孝之无成。
(yì)¹嗣子于牢笼兮,痛宗祀之云倾。
译文:可痛是在狱中杀死我嗣子,使我宗祧断绝。
注释:¹翳:通殪,杀死。
翳嗣子于牢笼兮,痛宗祀之云倾。
已矣夫!荀琼(qióng)¹谢玉²兮,亦有时而凋零。
译文:一切都完了啊!像荀悦、谢朓那样的美才也免不了短命,
注释:¹荀琼:指荀悦,东汉时人,早慧,好著述。²谢玉:指谢朓,南朝齐人,文章清丽,工诗,与谢灵运齐名,两人均不寿。“琼”、“玉”二字喻荀、谢二人的美质。
已矣夫!荀琼谢玉兮,亦有时而凋零。
余之浩气兮,化为风霆(tíng)
译文:我死后,要把浩然之气化为风云雷霆,
余之浩气兮,化为风霆;
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译文:要把精诚的魂魄变成日月和星辰。
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¹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译文:好让纲常永留后世,名节万古长存。
注释:¹纲常: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这里指的是忠君爱国思想。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夫何分孰为国祚(zuò)¹兮,孰为家声。
译文:国和家祸福连在一起,还有什么可分。
注释:¹国祚:国家的福运。
夫何分孰为国祚兮,孰为家声。
歌以言志兮,肯浮慕兮箕(jī)¹之贞?
译文:作歌表明我的意志,岂只为了仰慕古贤的德性。
注释:¹箕子:商朝纣王的伯叔辈,纣王无道,箕子进谏不听,于是披发佯狂为奴,周武王灭商后,很敬重他,封他在朝鲜而不以臣礼相待。
歌以言志兮,肯浮慕兮箕子之贞?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¹
译文:把这种意志比之于正气,或可无愧于文先生。
注释:¹先生:指文天祥。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
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
漫天坠(zhuì),扑地飞,白占¹许多田地。冻杀吴民²都是你!难道是³国家祥瑞(ruì)
译文:漫天飘坠,扑地飞舞,白白地占了许多的田地。把黎民百姓都冻坏了,说什么是国家祥瑞?
注释:¹白占:强取豪夺。²吴民: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原作“无民”。³难道是:哪里是。⁴祥瑞:瑞雪兆丰年。

luòméifēng ·yǒngxuě

zhāngmíngshàn yuándài 

màntiānzhuì fēi báizhànduōtián dòngshāmíndōushì nándàoshìguójiāxiángruì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¹²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注释: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¹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²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¹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注释:¹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¹归浣(huàn)²,莲动下渔舟。
译文: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月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注释:¹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笑语喧哗。²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涤衣物。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¹春芳²(xiē)³,王孙自可留
译文: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注释:¹随意:任凭。²春芳:春天的花草。³歇:消散,消失。⁴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⁵留:居。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2、 傅如一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4-155

shānqiūm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kōngshānxīnhòu tiānwǎnláiqiū 
míngyuèsōngjiānzhào qīngquánshíshàngliú 
zhúxuānguīhuàn liándòngxiàzhōu 
suíchūnfāngxiē wángsūn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