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三生一散人,翩然小棹五湖春。何从便结沧浪伴,缨上而今有宿尘。
我本三生一散人,翩然小棹五湖春。何从便结沧浪伴,缨上而今有宿尘。

jiāngguòhuōránzhōuliányànyùnsān--shěnqiú

běnsānshēngsànrénpiānránxiǎozhàochūncóng便biànjiécānglàngbànyīngshàngérjīnyǒu宿chén

沈与求

沈与求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 2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十年燕(yān)月歌声¹,几点吴霜²(bìn)影。西风吹起鲈(lú)鱼兴³,已在桑榆暮西
译文:十年京城观赏燕月、笙歌宴舞的生活,到吴地后两鬓已是白霜点点。西风吹起,兴起思归品鲈鱼之念,而此时人已经步入晚年。
注释: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醉高歌:中吕宫曲牌名,亦入正宫。又名“最高楼”,小令兼用。¹燕月歌声:用战国时荆轲的掌故。燕,指元京城大都。²霜:喻指白发。一说“吴霜”即指江南的寒霜。³“西风”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此处作宾语,指思念故乡。⁴已在:一作“晚节”。⁵桑榆暮西:原指日落西象。此处喻年老。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荣枯¹枕上三更,傀(kuǐ)(lěi)²头四并³。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译文:人生的发达与衰败,官场上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是幻化泡影,人世无常荣华富贵不过过眼云烟。
注释:¹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²傀儡场:演傀儡戏的场所。亦喻指官场。³四并:指良辰、美西、赏心、乐事四者同时遭逢。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译文: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道别后,只听得那令人断肠的《阳关》旧曲在低低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感伤。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十年¹旧剑²长吁³,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pǔ),愁听兰舟夜雨。
译文:多年的为官生涯令人感叹,一曲琵琶传递思绪;与友人分别,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注释:¹十年:多年。²旧剑:指文人的游宦生涯。³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⁴暗许:暗中许诺。⁵湓浦:即湓水。

  第一支曲是思归之作,反映了作者人到晚年思归之迫切。首两句写作者自己的经历和现状,言浅意深,颇有反躬自省之味。作者用平淡的语调,省净的笔墨,总结自己的大半生,看似寻常,却饱含人世沧桑。这里用“燕月歌声”对“吴霜鬓影”,一面是繁华的往事,一面是已然衰老的自己,既有对美好过去的感怀,又有对未来人生的担忧和惆怅。此二句已经有了“不如归去”的意思。后两句则将作者想辞官还乡的心意挑明。这两句写的是眼前西,化用张翰“莼鲈之思”的故事,抒发自己厌官思归的情怀。这支小令是有感而作,抒发情怀,所以寥寥数语,就表现出真挚动人的情感。

  第二支小令表达对人生无常,好西难久的生命感受,认为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烟云,转头即空。求功博名带来的不是福,而是在种祸。这种感受表明了处于那个特定的压抑、黑暗社会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能自主自己命运的人生困境。同时含有规劝世人不要贪恋功名之意。

  第三支曲是送别之作。开头两句用江边苍茫的西色,衬托与友人离别的凄怆心情。后两句是写送行人唱曲的心意,行人远行本来就心情低沉,送行人再反复高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会更增加友人的离愁,出于关心友人的情绪,所以送行人有意识地“《阳关》旧曲低低唱”,以免行人闻声欲断肠。这支小曲写得有西有情,表现出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这首曲描写了一个送别的场面。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初春季节,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送行者与友人分别了。一切的“珍重”、“再见”都已经道过了,只听得那令人断肠的《阳关》旧曲在低低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感伤。这首曲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在写法上,特别是在场面选择上。有着自己的特点。李白选取的场西是友人乘船离去,孤帆远影,碧空无际,长江尽头,天水相连,人们彷佛看到诗人还站在岸边,痴情地望着远方。作者的小令,却选取了友人的船只欲去未去之际,杨柳依依,波光漾漾,离歌送行,话短情长。就感情的表达来看,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李白重在抒发送行者的感受,虽有离别的怅惘,笔调却显得轻快活泼。作者的小令则善于体会行者的心情,特别是“《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两句,对友人的一片深情表现得极为细腻体贴。其实,“断肠”者岂止行人,送行者此时亦柔肠百结,胸中充溢着离别的哀伤。曲词语言浅白,笔调舒缓,情感沉郁,亲切自然。

  最后一支小令是因白居易《琵琶行》而起兴,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一种惆怅之情。“十年书剑长吁”,十年,言其多年,与“十年燕月歌声”之十年相类。“书剑”,代指文人的游宦生涯;“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一曲琵琶暗许”,暗许,暗中许诺,心灵达到默契境界,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琵琶行》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在白居易的诗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自省、共鸣,到了元代,故事发展了,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除了遭遇相类的同情,还有心灵震颤的爱情,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就把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经历敷演成由恋爱到结婚的喜剧。姚燧这里的“暗许”,已是后人从《琵琶行》生发出的意义。然而,姚燧是否在自己的情爱生涯中亦有一段隐恨呢?今天已不得而知了。或许,它只是作者在这里因地而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从而对古人仕途蹭蹬所作的感慨,亦或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绪。“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这两句很象姚燧自叙,他很可能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与友人分别后,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姚燧拜官江西,史书并未说是贬官,但此时他已为耆旧之人,加之又作外官,常常思归故里,这样,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遇时的烦闷,恰恰契合了他此时的心境。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姚燧的这首小令,是通过描写白居易的故事,抒发自己羁旅行役中的忧闷。回头再看首句:“十年书剑长吁”,即是感叹白居易的经历,似乎又是对自己忙忙碌碌于仕途的感慨了。这支曲写得比较含蓄深折,作者以衬托的手法关合自身,咏古抒怀,情韵绵邈,委婉深沉。姚燧流传下来的散曲作品并不多,然而大都舂容闲雅,江河脱俗,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确实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19-221
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71
3、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77

zuìgāo ·gǎnhuái怀

yáosuì yuándài 

shíniányānyuèshēng diǎnshuāngbìnyǐng 西fēngchuīxìng zàisāngjǐng 
róngzhěnshàngsāngēng kuǐlěichángtóubìng rénshēnghuànhuàpàoyǐng línwēixǐng 
ànbiānyānliǔcāngcāng jiāngshànghányàngyàng yángguānjiùchàng zhǐkǒngxíngrénduàncháng 
shíniánjiùjiàncháng àn yuèmíngjiāngshàngbiépén chóutīnglánzhōu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suō)¹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译文:想走就轻轻松松地走,想坐就安安静静地坐。渴了就喝,饿了就吃,酒喝醉了就唱几曲山歌,困了就在草地上躺一躺。日月漫长,天地宽广,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注释:¹莎茵:指草坪。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旧酒投¹,新醅(pēi)²,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sǒu)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译文:老酒已经再次酿过,新酒也酿造出来了,大家围着老瓦盆一个个笑呵呵,和山僧村翁一起饮酒唱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注释:¹投:本作“酘”(dòu),指再酿之酒。²醅泼:醅指未滤过的酒;泼即“酦”(pō),指酿酒,新醅泼是说新酒也酿出来了。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¹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²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译文:拴住了意马又把心猿来锁,跳出那人心险恶的红尘风波,大白天南柯梦几人惊醒过。离开了名利争夺的场所,钻入自己手造的安乐窝,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注释:¹意马、心猿:是来自佛教经典中的典故。把人的名利心比作奔腾的马、烦躁的猿,必须拴住、锁着才能静得下来。²槐阴午梦:即南柯梦。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南亩耕(gēng)¹,东山卧²,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yú)的是我,争甚么³
译文:像陶潜一样在南边地上耕作,像谢安一样在东边山上仰卧,经历的世态人情那样多。闲暇时把往事一一思量过。贤明的是他,愚蠢的是我,还争个什么呢?
注释:¹南亩耕:典出《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馈彼南亩,田唆至喜。”²东山卧: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曾隐居在东山(今浙江上虞县西南),后入朝为相。后来人们常用“东山高卧”形容那些高洁之士的隐居生活。³甚么:即“什么”。

  第一首曲子概括写出闲适生活的情景,反映了作者的心境比天地更空旷,他似乎什么思绪都没有,进入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境界,正如《庄子·逍遥游》所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顺应着万物的本性,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生活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虚无缥缈之中,对什么也不依靠,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逍遥的境界。作者的闲适,正是向往着这种境界,“闲快活”是进入这一境界的心情。

  其实作者未必就如此闲适,快活得似神仙。如果深人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许可以看到快活的背后积淀着无穷的辛酸和苦闷。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文人们最甜的梦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雁塔题名,龙门跳进,便可大展才华,或为国家效劳,或为私利奔波,就都有了权力的保障,实现理想也方便多了。可惜元代这条路是那么坎坷而狭窄,荆棘丛生,陷阱遍布,一不小心跌倒下去,就会遭到灭顶之灾。蒙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属于三、四等人,处于下层;而知识分子,则为下层之下,所谓“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可见,在“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权贵们面前,儒生们显得何等可怜,其斯文早就扫地以尽了。

  由高雅之士降而为受欺之民,前程一片渺茫,所以总会伴随着强烈的失落感。当时的剧作家多有此感。石君宝在《秋胡戏妻》中哀叹道: “儒人颠倒不如人!”马致远在《金字经》里也曾发牢骚说:“困煞中原一布衣……恨无上天梯。”关汉卿实际上也同他们一样,对黑暗的异族统治怀着强烈的仇恨,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这样一位满腔忠愤、为人热忱、关心世态、勤奋著述的“梨园领袖”和“杂剧班头”,是决不会超然物外,闲得无所事事的。大丈夫生在世上,理应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即使走不通仕途,也有别的途径可走,关汉卿就是用自己丰富的杂剧为国家、为民族建了大功、立了大业。

  第二首曲子描写诗人与朋友诗酒欢宴的惬意场面。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作者村居的房舍里充溢着闲适和舒畅的气氛。旧酒已被重酿过一遍,新酒也已经酿熟了,满屋都散发着香喷喷的酒味。主人呼朋引伴,在自家简陋的方桌上摆上了几个旧瓦盆,里面盛满了菜肴。酒菜虽不是山珍海味,但也还鲜美可口,荤素兼有,颇为丰富。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自自在,不分彼此,一边品嚼着酒菜,一边吟诗唱和;不管是山僧还是野叟,读书人还是农夫,都是老朋友,无贵无贱,无上无下,你一杯,我一盏,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唱,我一和,玩个随心所欲,乐个开怀如仙。

  有趣的是这次宾主宴会,不是主人礼仪性地宴请客人,而纯属一种友人们“打平伙”式的聚餐,这在特别讲究礼仪的府第和官场,是难以见到的。“你出一对鸡,我出一只鹅”,他带几样自种的蔬菜,大家动手,既做主人,又做客人这种老友平等而真诚的相聚,比起一人掏腰包来招待众人倒是公平合理得多,快活有趣得多,还确实有点返朴归真的情味。

  关汉卿用朴质的文笔,描写了乡间生活的这一场景,表现了他追求着一种高雅的情趣。在这里,人们和睦友好,真诚相待,不拘泥于繁琐的礼节,率性而行;邻里之间情同手足,世俗的恩恩怨怨,官场的尔虞我诈,在这里已无影无踪了。杜甫《客至》中写道:“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也是对这种情景的称道。

  第三首曲子反映了作者看破红尘、放下名利希望在归隐中安享晚年的内心呼唤。开头就活用了一个成语“心猿意马”。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菩萨品》云:“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又《维摩诘经·香积品》云:“难化之人,性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能调伏。”这是把人的名心利欲,比作奔腾的野马、跳跃的山猿,只有将它牢牢地拴起锁住,才能安静下来。

  人往往为名利所支配,在社会上你争我夺,弄得疲惫不堪,结果害人害己,如幻梦一场。因此,在名利场中,尤其是处于阶级、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元代,一些知识分子看穿了名利,力图摆脱它的枷锁。关汉卿也多次流露出这种心态。这同样是元代许多文人的共同心理。如卢挚的“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庾天锡的“紧地心猿系,罕将意马拴”,都将这种心态表露无遗。

  现实的种种险恶,使得文人们不得不长叹。屈原沉江、伍胥伏剑、淮阴饮恨的悲剧在不断地重演着,即便是金榜题名,万里封侯,终忘不了“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于是立下决心“跳出红尘恶风波”,并感慨地诘问:“槐阴午梦谁惊破。”槐阴梦就是南柯梦。午梦等于说“白日梦”。世间人心险恶,人海风波浊浪翻滚,世人对未来的奢望乃至已在手中的荣华富贵实质上与南柯一梦没有两样。但真能参破这白日梦的没有几人。这些观察与思考历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知识份子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产生出许多遁迹山林、隐居田园的隐士和逸人。特别是在元朝那种特殊的外族人统治、法律不平等、对知识份子苛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元代的大知识份子都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其中许多都作过一阵子官还包括一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当然先决条件是这些人心中得能保持正念看到官场污浊、人心险恶时才会退出。如果正念不坚、甚至毫无正念,还不是同流合污、与世沦沉而已。

  第四首曲子倾诉了自己为何愿意过闲适的隐居生活的苦衷,可看做是这组小令的总结。他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看到了贤愚颠倒的混沌现实,没有什么可争的了。曲末一声“争什么”突出了与世无争的思想。

  “南亩耕,东山卧”即是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南亩耕”,取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诗意。在此含有归田躬耕的意味。“东山卧”,用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不难得知,似陶渊明、谢安这等雅洁的隐士生活,在作者心中是向往已久的。作者会产生归隐山林之想的原因并非他不关怀世事。恰恰相反,他也曾像陶渊明、谢安等人一样有过治国平天下以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在亲身经历纷繁万种的世态人情,看透了世态炎凉的社会世相之后,诗人终于若有所悟。恍然回首,“闲将往事思量过”,明白了“世态”为何物,人情又为何物。虽然此处他没有明言,但这首小令之后却让读者心中泛起深沉凝重的波澜。

  《窦娥冤》中“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善恶颠倒;《裴度还带》中“红尘万丈困贤才”,“十谒朱门九不开”的人才悲剧;《鲁斋郎》中“利名场上苦奔波”,“蜗牛角上争人我”的奔波钻营;“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的淡薄世风,所有这些,历历在目,发人深省,又似过眼云烟,轻轻飘过。作者回首往事,反复思量的结果是:“贤”的是别人,“愚”的是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争的了。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64-68 .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长忆西山¹,灵隐寺前三竺²后,冷泉亭³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译文: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亭我都曾经游览过。山里气候宜人,就算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凉爽。
注释:酒泉子: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有二体:一见于敦煌曲子词,双调四十九字。¹西山:即灵隐山,一名武林山。上有北高峰。²三竺: 山名。有上竺、中竺、下竺之分,各建有寺。³冷泉亭:唐时建,在飞来峰下 石门涧旁。几行游,一作“旧曾游”。⁴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 日是末伏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 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三伏也用来特指末伏。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白猿¹时见攀高树,长啸²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lán)³看,终是欠峰峦
译文:时常看见白猿攀上高树,长啸一声便不见了踪影。告别西山之后,我曾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
注释:¹白猿:相传晋代慧理曾养白猿于飞来峰西的呼猿洞。²啸:撮口长呼。³画阑:彩绘的阑干。此代指画廊。⁴欠峰峦:欠,欠缺;不足。此指画中 的山峦不够美。

  这首词写对杭州西山的回忆。上片以“三伏似清秋"写出灵隐寺、玲泉亭古木参天,凉爽宜人;下片以白猿攀树,长啸远去,写灵隐山冷清幽静,最后以画不如真景,反衬灵隐山峰峦之美。该词词意含蓄沉稳,绘景采用白描、想像和反衬等表现手法,清幽神奇,自然美感。

  “长忆西山”,起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灵隐寺前三竺后”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后来苏轼《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诗用“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来写此间景物,便是脱胎于潘阆的。“冷泉亭上旧曾游”,冷泉在灵隐寺前。上句是远景大景,这句是近景小景;在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三伏似清秋”,意思是说在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在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在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下片“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声何处去”,这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从内容上看,作者在这两句中似乎还在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已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画阑,说在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这首词抒写作者对杭州西山的深挚眷恋,表达方法含蓄隐曲,选词炼句也以不露机锋为主,因而词风可入沉稳一路。此外,词中写景,交替使用了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方法,可是偏偏不去用力刻画西山的具体形象。这种写法,虽然不像精雕细刻的风景诗文那样,能够让人以读当游,然而作者却便于利用自已强烈的感受去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以至产生急欲亲往一游的迫切愿望,因而别有一种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俞平伯,施蛰存撰写. 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M].2016 ,340-341.

jiǔquán ·cháng西shān

pānlàng sòngdài 

cháng西shān língyǐnqiánsānzhúhòu lěngquántíngshàngjiùcéngyóu sānqīngqiū 
báiyuánshíjiànpāngāoshù chángxiàoshēngchù biéláixiànghuàlánkàn zhōngshìqiànfēngluán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¹新用事²,秦急³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¹⁰。太后明¹¹谓左右¹²:“有复言¹³¹⁴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tuò)其面¹⁵。”
译文: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注释:¹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²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³急:加紧。⁴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⁵必:一定。⁶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⁷以……为:把……作为。⁸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⁹强:竭力,极力。¹⁰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¹¹明:明白地。¹²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¹³复言:再说。¹⁴令:让,使。¹⁵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唾:吐唾沫,动词。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¹触龙言²愿见³太后。太后盛气而揖(xū)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¹⁰不能疾走¹¹,不得¹²¹³久矣。窃¹⁴自恕¹⁵,而恐太后玉体¹⁶之有所郄(xì)¹⁷也,故愿望见¹⁸太后。”太后曰:“老妇恃(shì)¹⁹(niǎn)²⁰而行。”曰:“日²¹食饮得无²²²³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²⁴²⁵不欲食,乃自强(qiǎng)²⁶,日²⁷三四里,少²⁸²⁹(shì)³⁰,和³¹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³²少解³³
译文: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注释:¹左师:战国时赵国无实权的高级官名。²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³见:谒见,拜见。⁴盛气:怒气冲冲。⁵揖:应为“胥”。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⁶入:进入殿内。⁷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跑,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⁸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⁹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¹⁰曾:竟,副词。¹¹疾走:快跑。走:跑。疾:快。¹²不得:不能。¹³见:指拜见太后。¹⁴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¹⁵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¹⁶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¹⁷有所郄:有什么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郄: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¹⁸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¹⁹恃:依靠,凭借。²⁰辇: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²¹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²²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²³衰:减少。²⁴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²⁵殊:很,特别,副词。²⁶强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²⁷日:每天(步行)。²⁸少:稍微,略微,副词。²⁹益:增加,动词。³⁰耆食:喜爱吃的食物。耆:同“嗜”,喜爱。³¹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³²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³³少解: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¹曰:“老臣贱息²舒祺(qí)³,最少(shào),不肖(xiào);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补黑衣之数,以¹⁰卫王宫。没(mò)¹¹¹²¹³。”太后曰:“敬诺¹⁴。年几何¹⁵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¹⁶¹⁷未填沟壑(hè)¹⁸而托之¹⁹。”太后曰:“丈夫²⁰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²¹²²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²³。”对曰:“老臣窃以为²⁴(ǎo)²⁵之爱燕后²⁶贤于²⁷长安君²⁸。”曰:“君过²⁹矣!不若长安君之甚³⁰。”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³¹,则为³²之计³³深远³⁴。媪之送燕后也,持³⁵其踵(zhǒng)³⁶,为之³⁷³⁸,念悲³⁹其远⁴⁰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⁴¹思也,祭祀(sì)⁴²祝之⁴³,祝曰:‘必勿使⁴⁴⁴⁵。’岂非计久长⁴⁶,有子孙⁴⁷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译文: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也算是够爱她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注释:¹公:对人的尊称。²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³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⁴少:年幼。⁵不肖: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⁶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⁷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⁸得:能够。⁹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¹⁰以:来,连词。¹¹没死:冒着死罪。没:冒昧。¹²以:连词,来。¹³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¹⁴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敬:表示客气的副词。诺:表示答应的意思。¹⁵几何:多少。¹⁶愿:希望。¹⁷及:趁。¹⁸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¹⁹托之:把他托付给(您)。²⁰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²¹甚:厉害,形容词。²²于:比,介词。²³异甚:特别厉害。²⁴以为:认为。²⁵媪: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²⁶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²⁷贤于:胜过。²⁸君:您,对人的尊称。²⁹过:错。³⁰之甚:那样厉害。³¹子:这里泛指子女。³²为:替,介词。³³计:打算,考虑。³⁴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³⁵持:握持。³⁶踵: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³⁷为之:为她。³⁸泣:小声哭。³⁹念悲:惦念并伤心。⁴⁰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⁴¹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⁴²必:一定,副词。⁴³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⁴⁴使:让(她)。⁴⁵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⁴⁶计久长:打算得长远。⁴⁷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¹,至于赵之为赵²,赵王之子孙侯者³,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¹⁰必不善¹¹哉?位¹²¹³¹⁴无功,奉¹⁵厚而无劳¹⁶,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¹⁷长安君之位,而封¹⁸之以膏腴(yú)¹⁹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²⁰²¹有功于国,—旦山陵崩²²,长安君何以²³自托²⁴于赵?老臣以²⁵媪为²⁶长安君计短²⁷也,故以为其爱不若²⁸燕后。”太后曰:“诺²⁹,恣(zì)³⁰君之所使之³¹。”
译文: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
注释:¹“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前)。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²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³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⁴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⁵在者:在侯位的人。⁶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⁷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⁸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⁹人主:国君,诸侯。¹⁰则:就,连词。¹¹善:好。¹²位:地位。¹³尊:尊贵,高贵。¹⁴而:可是,转折连词。¹⁵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¹⁶劳:功劳。¹⁷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¹⁸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¹⁹膏腴: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²⁰及今:趁现在(您在世)。²¹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²²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²³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²⁴自托:寄托自己。²⁵以:认为,动词。²⁶为:替,介词。²⁷计短:考虑得太短浅。²⁸不若:不如。²⁹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³⁰恣:任凭。³¹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¹百乘(shèng)²,质³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注释:¹约车:套车。约:捆缚,套。²乘:量词,古代一车四马叫“乘”。质于齐。³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子义¹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²不能恃无功之尊³、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注释:¹子义:赵国贤人。²犹:还。³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長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他俩在長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触龙的攻心术,使趙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長安君质齐这个话题。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長安君使齐为质。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资料:
1、 黄亚琴,高尚义.说谏文中的双璧——《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晋人归¹楚公子谷臣²,与连尹襄老³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襄(xún)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译文: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注释:¹归:送还。²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³连尹襄老:连尹襄楚国官名,襄老襄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⁴求:索取。⁵于襄:在这个时候。⁶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送知罃(yīng),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¹,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guó)²。执事不以衅³鼓,使归即戮(lù),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译文: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
注释:¹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襄交战。²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³衅:取血涂鼓,意思襄处死。⁴即戮:接受杀戮。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jì),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¹其忿(fèn)²,以相宥(yòu)³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译文: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
注释:¹惩:戒,克制。²忿:怨恨。³宥:宽恕,原谅。⁴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¹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译文: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注释:¹任:担当。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¹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²,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³,而使嗣(sì)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xiū)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jié)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译文: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了将很光荣。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的宗庙里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戮的命令而让我继承宗族的世职,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事,率领部分军队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只有竭尽全力到贡献自己的生命,没有别的念头,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
注释:¹外臣:指荀首,这襄知罃向楚恭王称呼自己父亲的谦称。²宗:宗庙。³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⁴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⁵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⁶致死:献出生命。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楚共王说: “晋国是不能与之相斗争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楚归晋知罃》记载的襄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荀首射杀楚国连尹襄老、俘公子縠臣,其子荀罃(也作智罃、知罃)则被楚国俘虏。 前588年,晋国请求用公子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首交换荀罃,当时荀首已任晋国中军佐(晋国三把手,地位仅在国君、中军将之下),所以楚国人答应了。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chǔguījìnzhìyī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rénguīchǔgōngchén liányǐnxiānglǎozhīshīchǔ qiúzhìyīng shìxúnshǒuzuǒzhōngjūn chǔrénzhī 

    wángsòngzhìyīng yuē  yuàn  duìyuē  èrguózhìróng chéncái shèngrèn wéiguó zhíshìxìn shǐ使guī jūnzhīhuì chénshícái yòushuígǎnyuàn  

    wángyuē  rán  duìyuē  èrguóshè érqiúshūmín chéngfèn忿 xiāngyòu liǎngshìléiqiú chénghǎo èrguóyǒuhǎo chén shuígǎn  

    wángyuē  guībào  duìyuē  chénrènshòuyuàn jūnrènshòu yuàn zhìsuǒbào  

    wángyuē  suīrán gào  duìyuē  jūnzhīlíng léichénguījìn guǎjūnzhīwéi qiěxiǔ ruòcóngjūnzhīhuìérmiǎnzhī jūnzhīwàichénshǒu shǒuqǐngguǎjūn érzōng qiěxiǔ ruòhuòmìng érshǐ使zōngzhí shì érshuàipiānshīxiūfēngjiāng suīzhíshì gǎnwéi jiézhì yǒuèrxīn jìnchén suǒbào 

    wángyuē  jìnwèizhēng  zhòngwéizhīérguī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