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经无复补嘉禾,老去忘怀及见多。摘尾簿书宁问署,点头章句仅成科。
续经无复补嘉禾,老去忘怀及见多。摘尾簿书宁问署,点头章句仅成科。
求田下泽吾行且,招隐空山子谓何。千万买邻真左计,一丘端约老相过。
求田下泽吾行且,招隐空山子谓何。千万买邻真左计,一丘端约老相过。

xíngjiǎncéngshǒuyùnjiànpiān--shěnqiú

jīngjiālǎowàng怀huáijiànduōzhāiwěi簿shūníngwènshǔdiǎntóuzhāngjǐnchéng

qiútiánxiàxíngqiězhāoyǐnkōngshānziwèiqiānwànmǎilínzhēnzuǒqiūduānyuēlǎoxiāngguò

沈与求

沈与求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 2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篱畔(pàn)秋酣(hān)一觉清¹,和云²伴月不分明。
译文: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注释:¹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²“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兹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¹还分陶²令盟(méng)
译文: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注释:¹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²分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分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睡去依依随雁断¹,惊回故故²恼蛩(qióng)鸣。
译文:梦中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又缕缕被蟋蟀的鸣叫声惊醒。
注释:¹“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²故故:屡屡,时时。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译文:醒来以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这首诗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这首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诗的第一句写入梦,以下依次写梦境,末后两句承“蛩鸣”“惊回”好梦而道出梦醒时的“幽怨”之槽。咏者一进入梦境,就说是“和云伴月不分明”。那种恍惚不定,依稀难辩的梦中情景,犹如人的命运之不可主宰。次联说的是梦中的追求。“庄生蝶”,指庄周做梦化为蝴蝶翩翩飞舞的故事。这里引来点出“梦”。“陶令”即曾做过彭泽县令的陶潜,他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这里借来指所要追寻的知音。

  诗的前四句,其中之意,可证诸黛玉的乎生遭遇。林黛玉父母俱丧,寄食于贾府,世身可怜。但是,她的叛逆的思想,却是封建贵族大家庭所绝不能容让的。她怀抱的希望,只能从梦中去寻找,而她所迫寻的梦,又是如此的轻飘模糊,追不到,摸不到。她在“亿旧”即“梦旧”当中,最终也是不能寻得“海上鸥盟”那样的知交好友的。于是林熏玉唱出“登仙非慕庄生蝶”,把“梦”都了结于“逝者登仙界”的最后归宿之中。

  诗的后四句写“惊回”“醒时”的情景。“醒时幽怨同谁诉”。黛玉有满肚子的‘幽怨”,她虽然有视为平生知己的宝玉,但是又没有谁可倾诉。黛玉的《咏菊》诗写过“满纸自伶题素怨”,《问菊》更直白地说“孤标傲世偕谁隐”。这样看来,黛玉存有的“幽怨”,那是她孤高的品格不能融合于贾府的鄙俗;而黛玉的这种品格,又是以她的叛逆思想作为基础所形成的。可以这祥说,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对叛逆者的思想行为的压迫和摧残,是造成林黛玉“幽怨”满怀的最根本原因。林黛玉的“幽怨”,即深藏的哀怨之所以找不到诉说之人,想来曹雪芹原著所写,是黛玉还泪未尽“登仙”之时,宝玉已因贾府事败、抄没而遭祸。所以黛玉梦醒时找不到知己倾诉,剩下的却只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衰败悲凉的肃杀秋情。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 汤世洪 汤国元 陈建华 詹鹏万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花城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203页

mèng

cáoxuěqín qīngdài 

pànqiūhānjiàoqīng yúnbànyuèfēnmíng 
dēngxiānfēizhuāngshēngdié jiùháixúntáolìngméng 
shuìsuíyànduàn jīnghuínǎoqióngmíng 
xǐngshíyōuyuàntóngshuí shuāicǎohányānxiànqíng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行歌¹野哭²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³
译文: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
注释:野宿:住宿在郊外。¹行歌:边行走边唱歌,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意愿等。《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²野哭:哭于郊外。³微:暗淡低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病眼不眠非守岁¹,乡音²无伴苦思归。
译文: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
注释:¹守岁:除夕习俗,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²乡音:家乡的口音。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chóng)(qīn)¹脚冷知霜重,新沐(mù)²头轻感发稀。
译文: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守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
注释:¹重衾:多条被子。²沐:洗发。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译文: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南来三见岁云徂(cú)¹,直恐终身走道途。
译文:来到江南见旧岁三度辞去,真怕终身要奔走在道路。
注释:¹岁云徂:谓年岁辞去。徂,往。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老去怕看新历日¹,退归拟学旧桃符²
译文:年纪老大怕看新的日历,辞官归乡准备学写旧的桃符。
注释:¹历日:这里指日历。²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旦,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烟花¹已作青春²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译文:自然景物已表露春天的意味,我这病客的胡须偏被霜雪找寻。
注释:¹烟花:泛指春景。²青春:春季。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但把穷愁博¹长健²,不辞最后饮屠(tú)³
译文:纵使穷愁潦倒但愿赢得此身长健,不怕轮到我最后一个把屠苏酒饮。
注释:¹博:赢得。²长健:身体健康。³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

  第一首诗以悲情起句,遣词造句处处含悲。“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残灯”、“孤舟”诸语,无不充满冷寂愁郁的色调,望而生悲。当然,诗人如此惆怅郁结是有特定的时空背景的。写作此诗时,正值除夕之夜。除夕是一年的终结,站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免让人心生岁月如流、人生易老之叹。苏轼说洗过头后,感到头轻发疏,就是这个意思,此其一。其二,除夕是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最重要节日,但诗人却受命在外,远离故土,思乡之情、羁旅之意油然而生。其三,诗人彼时迁谪出京在杭州任职,是由于与改革派的王安石政见不合所致,命运多舛,仕途偃蹇的忧伤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一有机会就会喷薄而出。这种情怀在第二首诗中展露得更明显。万家合欢的除夕之夜,诗人独在异乡,饱受严寒,辗转难眠,触景生情,歌哭皆悲。不过,这首诗也不尽是悲情。末尾两句,诗人写他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这就是苏轼的超迈之处了。这其实也是下文写自己的豁达乐观张本。

  第二首主要写政治上的失意。首句“南来三见岁云徂”,三年之中,诗人虽然不断上陈己见,无奈与当权者多有不合,终不能回朝。诗人由此感叹恐怕自己一生都要在谪居在外,奔走宦途了。第三句写是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第四句中诗人自比“旧桃符”。桃符是民间新年时悬于门户、用以辟邪的桃木,上面刻有传说能食鬼怪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一般是一年一换。“拟学旧桃符”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这当然是一时之意。五六两句写自己的老态。而诗人以“老”、“病客”自称,实际上是就心境而言的,因为在年龄上他当时才38岁。末尾两句是全篇之眼。诗人一扫前面的郁闷,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屠苏酒来迎新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一种习俗,饮用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不辞最后饮”,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待之。以此观照开篇,更见苏轼豪放旷达的情怀。

  这两首诗是羁愁之文,构思精巧,落墨不俗,收束更是出人意表。诗人用笔老成,写景抒情,形象深致,曲折顿挫。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59-6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7

chú宿chángzhōuchéngwàièrshǒu--shì

xíngliǎngkānbēiyuǎnhuǒxīngjiànxiàngwēi

bìngyǎnmiánfēishǒusuìxiāngyīnbànguī

zhòngqīnjiǎolěngzhīshuāngzhòngxīntóuqīnggǎn

duōxiècándēngxiánzhōuxiāng

nánláisānjiànsuìyúnzhíkǒngzhōngshēnzǒudào

lǎokànxīn退tuìguīxuéjiùtáo

yānhuāzuòqīngchūnshuāngxuěpiānxúnbìng

dànqióngchóuzhǎngjiànzuìhòuyǐn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雪衣雪发青玉¹嘴,群捕²鱼儿溪(xī)³中。
译文: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注释: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¹青玉:蓝绿色的玉。²群捕:许多只鹭鸶在一起捕食。³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惊飞远映碧山¹去,一树梨花落晚风²
译文: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注释:¹碧山:指山色青绿。²落晚风:在晚风中飘落,随晚风飞舞。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同时,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称。诗人正是被白鹭的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从这里切人表现白鹭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迷恋之情。而两个“雪”字的连用突出的是白鹭的“形”,其“神”尚未现,诗人巧妙地把它放在惊飞远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绘,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笔触空灵,而白鹭的精神也就显露出来了。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桥口占》)、清代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56-457

 tángdài 

xuěxuěqīngzuǐ qúnéryǐngzhōng 
jīngfēiyuǎnyìngshān shùhuāluòwǎnfēng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白苎(zhù)新袍¹入嫩凉²。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³已准桃花浪,月殿(diàn)先收桂子香。
译文: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注释:¹白苎新袍: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²嫩凉:微凉,初凉。³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青云上 一作:青云去)
鹏北海¹,凤朝(cháo)²阳。又携(xié)书剑³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青云上 一作:青云去)
译文: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注释:¹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²朝:朝向。³书剑:书和剑。⁴青云上:一作“青云去”。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升迁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⁵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叶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响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响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参考资料:
1、 倪同刚.2013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述评.中学语文,2013,08
2、 洪建.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语文建设,2013,11
3、 许闻君.梦里追寻且仗剑,词中况味各千秋.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zhètiān ·sòngkuòzhīqiūshì

xīn sòngdài 

báizhùxīnpáonènliáng chūncánshíxiǎnghuíláng ménzhǔntáohuālàng yuèdiàn殿xiānshōuguìxiāng 
péngběihǎi fèngzhāoyáng yòuxiéshūjiànmángmáng míngniánqīngyúnshàng quèxiàorénjiānmáng  (qīngyúnshàngzuò qīngyún )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黄琬(wǎn)¹幼而慧。祖父琼(qióng),为²魏郡(jùn)³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¹⁰诏,而¹¹深奇¹²¹³之。
译文: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
注释:¹黄琬:东汉人。²为:担任。³魏郡:古郡名。⁴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⁵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⁶以:凭借。⁷诏:即“诏书”,皇帝的命令。⁸食:指“蚀”。⁹如:像。¹⁰应:回答。¹¹而:并且。¹²奇:认为与众不同。¹³爱:喜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