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声利场,疾驰不知反。
营营计毫末,一益昧日损。
徐侯大雅士,探道自其本。
策勋虚明地,外累不待遣。
出能同光尘,归念寄萧散。
著亭得胜处,竹茂水清浅。
亭中眎亭外,畏涂尘眯眼。
悠然得此心,万化无余蕴。
老我尚问律,人与室俱远。
向来卜邻计,欲舞叹袖短。
会当寻此盟,蔬饭同茗碗。
洒然无何游,共阅世沈湎。
人间声利场,疾驰不知反。
营营计毫末,一益昧日损。
徐侯大雅士,探道自其本。
策勋虚明地,外累不待遣。
出能同光尘,归念寄萧散。
著亭得胜处,竹茂水清浅。
亭中眎亭外,畏涂尘眯眼。
悠然得此心,万化无余蕴。
老我尚问律,人与室俱远。
向来卜邻计,欲舞叹袖短。
会当寻此盟,蔬饭同茗碗。
洒然无何游,共阅世沈湎。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心争日月¹,来往预(yù)期程。
译文:我客游在外,行事尽量迅速,像同时间在竞争一样,来往的行程都是预先规划好了的。
注释:¹争日月:同时间竞争。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luò)¹城。
译文:可秋风不肯等待,自个儿先到洛阳城去了。
注释:¹洛阳:当时的首都。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十九。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8-59页 .

shǔdàohòu

zhāngyuè tángdài 

xīnzhēngyuè láiwǎngchéng 
qiūfēngxiāngdài xiānzhìluòyángchéng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如烟。
翠羽¹明珰(dāng)²尚俨然³,湖云祠树碧如烟
译文:露筋祠中的塑像头饰翠羽耳饰明珰,端庄逼真,高邮湖上的云霞笼罩着露筋祠前的树木一片碧绿如烟。
注释:露筋祠: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露筋庙去高邮(在江苏)三十里。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死不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¹翠羽:翡翠的羽毛,也作“翠翘”;这里指妇女首饰。《山堂肆考》:“翡翠鸟尾上长毛日翘,美人首饰如之,因名翠翘。”明²珰: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以上二者都指庙内小姑塑像而言,也可理解为想象中女神美好形象。³俨然:庄严的样子;也可解释成很像是真的。⁴湖:指高邮湖,在庙旁。⁵烟:雾霭。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行人系缆¹月初堕(duò),门外野风开白莲²
译文:在月亮刚落的拂晓时分,船便停靠在高邮湖畔露筋祠前,野风习习吹来,给人带来一阵阵盛开的白色荷花的缕缕馨香。
注释:¹系缆:泊船。²白莲:白色的莲花。沈德潜于此诗下云:“高邮远近,俱种白莲。”诗人实又以白莲之清白喻祠主之品格。

  这首诗的首句描绘露筋祠中女神的塑像,后三句写祠外风光,湖云烟树,月堕风轻,白莲吐芳,烘托了女神像的圣洁。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寄寓着自己对所敬仰和所爱慕的热情的赞颂。整篇诗的境界清远,诗味含蓄,想象空灵,语言秀丽。

  前人书中曾记载,露筋祠中的“圣女”,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姑。但在诗中,她被描绘成雍容华贵的贵族小姐。他的这种脱离实际的写法,当时有人颇不以为然。然而王士祯有自己独特的构想,他认为诗中的“圣女”代表着最纯洁、最高贵、最美好的心灵,是最圣洁的女神的化身,因而他加之以“翠羽明珰”,也不过类似“此花端合在瑶池”的用意。

  不仅如此,在“翠羽明珰”之后,诗人又把她置身于“湖云祠树碧于烟”的环境中,祠的四周绿树葱茏,湖波苍苍,湖云茫茫。这一切如烟如雾,将露筋祠烘托得缥缈而神秘,犹如仙境,而这位露筋“圣女”俨然为瑶池仙子了。

  按常理,在交代了祠庙和祠神后,接着便写自己的观感。而作者似乎完全忘记了主题,顾左右而言他,“行人系缆月初坠,门外野风开白莲。”在月亮刚落的拂晓时分,诗人的船停靠在高邮湖畔露筋祠前,野风习习吹来,给人带来一阵阵盛开的白色荷花的缕缕馨香,沁人心脾。这“门外野风开白莲”与门内“翠羽明珰”看起来二者并不相关,然而细细辨析,韵味悠然。莲花在传统审美意识中,一向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象征,白莲更显示着一种洁白无瑕的品格,睹花思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近在咫尺的露筋祠内那位圣洁女神。这野风中的白莲就是圣洁女神的化身。但诗人没有讲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将“圣女”的人格美与白莲的风神美两相映衬,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王士祯是清代诗坛神韵派大师,论诗标榜“神韵”,认为作诗须达到境界缥缈淡远、意味空灵含蓄,避免实指,露人工雕琢痕迹要在自然,具有风调之美。而其作诗要诀则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再过露筋祠》,正充分体现了上述这些特点和要求。就以此诗来说,诗中的人,是诗人想像中的缥缈天仙;诗中的“野风开白莲”,也未必是当时当地实有的景物。因为王士祯追求的是“空灵”诗中的情和景,都是凭“兴会神到”时的灵感所得,不必去一一坐实的。

参考资料:
1、 王冰鸿.《再过露筋祠》主旨新探[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2、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13-1014页
3、 蔡义江选注,绝句三百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04,第283页

zàiguòjīn

wángshìzhēn qīngdài 

cuìmíngdāngshàngyǎnrán yúnshùyān 
xíngrénlǎnyuèchūduò ménwàifēngkāibáilián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芙蓉¹不及美人妆,水殿²风来珠翠³香。
译文:芙蓉虽美但比不上美人的装扮,帝王的游船被风吹过飘来阵阵女子香。
注释:¹芙蓉:芙蓉花。²水殿:意为临水的殿堂或帝王所乘的豪华游船。³珠翠:表示珍珠和翡翠,也可表示盛装女子或蚌和翠鸟。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谁分含啼掩秋扇¹,空悬²明月待君王。
译文:谁料如今却只能含悲饮泣,终日以团扇掩面,夜夜站在皎洁词月光下,等待君王的恩宠。
注释:¹秋扇:比喻妇女年老色衰而见弃;或指秋日团扇。²空悬:悬在空中。

西gōngqiūyuà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róngměirénzhuāng shuǐdiàn殿fēngláizhūcuìxiāng 
shuífēnhányǎnqiūshàn kōngxuánmíngyuèdàijūnwáng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盛衰等¹(zhāo)²,世道若浮萍。
译文:世事变化无常,迅速如早晚变换,无常如浮萍漂流。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荣华实难守,池台¹终自平²
译文:荣华富贵,难以久保,豪华的池苑台观,最后总是被夷为一片平地。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富贵今何在?空事¹写丹青²
译文:富贵荣华转眼即空,不过在史书上添些记载而已。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杯酒恒¹无乐,弦歌讵(jù)²有声。
译文:饮酒哪里还有欢快情致?听歌也不能解除忧愁。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
余本贵家子,飘流入虏¹庭。
译文:我本是中原贵家宗室,因为和亲而嫁到北方胡地,远离家乡漂泊。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一朝睹成败,怀抱¹忽纵横²
译文:突然听到贵室已沦亡,中原改朝换代,不禁心绪纷乱,不能自主。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¹
译文:自古以来都有今昔兴替的感慨,不单是我会作这样的阐发分解。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惟有明君曲¹,偏伤远嫁情。
译文:只有那《明君曲》,仅仅是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哀伤之情。

  这首诗从陈后主宫中的屏风引发开来。前八句为第一段,紧扣陈后主的屏风而写对社会变迁无常的感慨;后八句为第二段,着重抒发个人的身世的感慨。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世事变化无常,迅速如早晚变换,无常如浮萍漂流。“朝暮”一本作“朝露”。朝露这个晶莹的、转瞬即逝的形象,过去常用来比喻人生的短促。汉乐府古歌《薤露》、曹操的《短歌行》中,都曾经出现过。浮萍这个飘忽不定的形象,过去则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流离漂泊。作者把这两个习见的形象,转用来比喻抽象的“盛衰”和“世道”,指出:人世间的一切,皆是短暂的、变化无常的。这一带有哲理性的概括,把历史、社会、人生皆包括在内了。作为女性的创作,起笔如此开阔,是不多见的。可见大义公主个人经历的复杂,以及她所眼见的社会变故的剧烈。她的一生遭遇,在感情上是沉重的,且是难以承担的,所以只能将一切归委与世事本身的变迁无常。既然人世是变迁无常的,那么从逻辑上而言,盛衰乃是不断更迭的现象。但作者所注重的,只是“衰”,是人间幸福的毁灭。因此接着两句,转为“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池台”是“荣华”的标志。荣华难守,是世道变迁的趋势;池台终平,是世道变迁的结局。当然,“平”是从象征意义上来说的。旧的皇家建筑不一定被毁坏,而常常是改换了主人。但对于旧主人而言,这也意味着“平”。过去的已经过去,人们常常这样安慰自己。但这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一切过去的变迁,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姓宇文的“千金公主”也变成了姓杨的“大义公主”了,而杨家的王朝不可能像宇文氏的王朝与她同样血肉相连、可信可靠。因此纵然作者从世道无常的哲学命题出发解释了荣华难守的事实,内心对往昔仍抱着无限的怀念与眷恋。当然,诗还是从陈后主的屏风来着笔:“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陈后主的富贵生活,已然被隋文帝扫荡一空了,他本人亦做了囚徒,而在这屏风上,却徒然留下了往昔富贵生活的影子。对大义公主本人而言,她想到的是北周。画中的景象,仿佛就是她往昔梦痕。接着两句,写得非常巧妙。“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这里面有有多层内涵。第一层,是把画中人和现实中的人合成一体来写。画中边饮酒作乐,边欣赏歌舞的贵人,仿佛是昔日陈后主以及侍臣们。这些囚徒,只是以泪洗面,苟延残喘罢了。第二层,是用陈后主以及其侍臣的命运,影射北周的王公贵族。第三层,则是把自己也涵盖在内,作为亡国的公主,同样是杯酒无乐,不复有弦歌之声。

  以上八句,构成全诗的第一阶段。在字面上,这一段完全是扣紧陈后主的屏风而来,但深沉内涵,则完全是感慨北周的覆亡。由于大义公主当时的身份与地位,她无法直接表达对北周王朝的哀悼,只好把陈王朝兴亡的感慨,上升至对于人类社会变迁无常的概括,而将哀悼北周王朝的情感,寄托于哀婉曲折的词语之间。

  后八句是全诗的第二段,着重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二句写出个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宇文氏本属鲜卑族,但入主中原后,接受华夏传统文化,汉化程度日深,渐渐以华夏正统自居,而视突厥为野蛮民族,即所谓“虏”。当公主居住在洛阳王宫中时,不但生活安逸,而且每日与亲朋相聚,或诗酒高会,或游园赏春,人生是那样无忧无虑。一旦担负起沉重的政治使命,出嫁突厥可汗,处于完全陌生的人群和文化中,她的不幸感和孤独感,已经是很难承受了。但毕竟,还有一个北周王朝在支撑着她,保证了她在突厥的地位。及至北周为隋所灭,这一点支撑也失去了。尽管杨坚赐给她隋宗室“大义公主”的名义,但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并没有多少可靠的成分。事实上,当杨坚不再需要大义公主时,对她便毫不留情;突厥可汗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出发,也绝不顾惜她的生命。她好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飘荡在狂恶的风云中,失去了把握自己命运的任何希望。在这样的处境中,“一朝睹成败”,由陈想到周,她不能不“怀抱忽纵横”。但一个女子,对于历史的急剧变化,终究是无能为力的。她只能安慰自己:“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这里是重新回复到开头的哲学命题:自古以来,人世间就充满了变换,一切荣华富贵,都难以久保,并不是我一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说。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然而,如果说历史的变迁是不可抵抗的,远嫁突厥,都纯粹是自己的个人遭遇。自己本来也刻意嫁一个普通男子,即便在王朝覆灭之后,也未必不能过一般百姓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最后归结到“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这里似乎是从邦国覆灭的不幸中摆脱出来,而仅剩下远嫁异域的不幸,其实并不是。正因为北周王朝覆灭了,她作为亡国的公主,孤独地生活在异域,远嫁的不幸更显得沉重。她的不幸,依然是双重的。也有人认为末二句言外之意是自己不以远嫁突厥,而疏远了北周宗室宗族之情。

  皇家的公主,在常人看来,总是享尽荣华,一生幸福。其实,由于她们的命运与政治的需要、政权的兴衰联系太紧,有时比普通百姓的女儿更难把握自己。全诗表面上是凭吊陈朝之亡,实际上是在怀念故国北周为隋所灭,己身流落“虏庭”,作者睹物伤怀,慨叹万分,大有昭君远嫁之哀。此诗感情深沉,在哀婉曲折之中透有清绮之韵。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79-1482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guāndìnghòuzèng--

zuò西wèiliángwèizhéyāolǎozǒuqiěxiāoyáo

dānjiǔwēikuángtuōshèngcháoshānguīxìngjǐnhuíshǒuxiàngfēngbi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