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呼悠哉,日鉴在兹。以时享祀,神明降之。神明斯降,既佑飨之。
鸣呼悠哉,日鉴在兹。以时享祀,神明降之。神明斯降,既佑飨之。
祚我无疆,受天之佑。赫赫太上,巍巍圣祖。明明烈考,丕承继序。
祚我无疆,受天之佑。赫赫太上,巍巍圣祖。明明烈考,丕承继序。

jìnzōngmiàoshíshǒuèryíngsòngshén--xuán

míngyōuzāijiànzàishíxiǎngshénmíngjiàngzhīshénmíngjiàngyòuxiǎngzhī

zuòjiāngshòutiānzhīyòutàishàngwēiwēishèngmíngmínglièkǎochéng

傅玄

傅玄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不向长安路¹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²。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译文:不在往临安的路上奔波,却多次往来于山寺以致它都厌于逢迎我了。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¹长安路:喻指仕途。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²厌逢迎:往来山寺次数太多,令山寺为之讨厌。此为调侃之语。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宁作我¹,岂其卿(qīng)²。人间走遍却归耕(gēng)。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译文: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也不趋炎附势猎取功名。走遍人间,过了大半生还是走上了归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
注释:¹宁作我:指宁愿保持自我独立的人格,只做我自己。²岂其卿:意思是何必趋炎附势猎取功名。

  这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这两句应题,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弃疾显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会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下边“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两句,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强调的是才。词人文武全才,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都如虎挪狮拏,龙腾象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废置闲居,报国无门。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表现宁学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过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词人南归以来,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转徙不停,一个“却”字,实又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0-52
2、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470-471

zhètiān ·shānzuò

xīn sòngdài 

xiàngchángānshàngxíng quèjiàoshānyànféngyíng wèiwèichùqiú cáicáijiānguòshēng 
nìngzuò qīng rénjiānzǒubiànquèguīgēng sōngzhúzhēnpéngyǒu shānniǎoshānhuāhǎoxiōng 
谢了荼縻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谢了荼縻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荼蘼花欲谢,春意正阑珊。

  有幸还瞥得见零星的花瓣,点缀在花枝上。空气中,暗暗流动着少许清香的气息。

  云锁朱楼,门扉深闭。庭院寂寂春不语,秋千架上空无人。

  风乍起,把几棵槐树斑驳的树影,无情地揉碎了一地。远处隐约传来几声黄莺的啼叫,这声音虽有几分清脆,可一声一声的像是在,催促着春天的归去。

  眼看春天就要离开,花儿也要凋谢。

  往事惊心。。。。。。

  一个女子,凄然失落下一声轻叹:落花时节不逢君。

  她轻移莲步,来到了楼前。软软地倚靠着栏杆,把一泓秋波,温情脉脉地流向了远方。

  自由飘忽的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草凄烟迷的景象。细长而浓密的芳草,随风一波一波地翻卷。那些芳草,就如一阵阵汹涌的浪涛,拍打着她。她的胸口,忽然有些隐隐作痛。

  她叹气,起身回屋,轻轻地放下了帘钩。

  屏山半掩人惆怅,残烟袅袅起寂寥。

  她无奈地问自己:“为什么人的心,偏偏就生得这样的小?这教我又如何能装得下,那么多的愁啊!?”

  吴淑姬的这首词,是借阑珊的春意来伤景怀人。其笔调轻柔浅伤,隐约凄迷。《宋词鉴赏大辞典》的一书中,收录并精彩地赏析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得到李清照当年的那种无奈和悲戚。比如“不如归去下帘钩”,还有“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这些句子,和李清照《永遇乐》里写的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醉花阴》里的“载不动许多愁”,简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吴淑姬的愁太多,心太小,她无法装下。李清照则是愁重如山,她无论如何也承载不起。

  吴淑姬自创了“花片子”和“草浪”两个新词语。《古今词统》眉批云:“竹浪、柳浪、麦浪与草浪而四”,即指吴淑姬自创新词“草浪”,直可与前人所创“竹浪、柳浪、麦浪”相媲美。

  烟草之意象,是作者用来寄托自身情感来进行抒怀的。芳草的无情,恰好似游子外出不归的无情。如《楚辞》里写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范仲淹的《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还有冯延巳《临江仙》词里的:“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

  清朝乾隆间文人陆昶,在其所著《历朝名媛诗词》卷十一处曾评吴淑姬言:“笔甚轻倩,能以致胜,人云不减易安,却不及易安温雅。”

  诚然,她是不能与易安相比的,但她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所谓“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便是上乘”。我更喜欢这种,意境柔美婉约且翻新出奇的词。

  苏轼言:“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许是因众芳飘零,怜它是开在春天最寂寞的花。许是喜它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能带给我一份千百年前的美丽与哀愁。荼蘼花对我来说,一直都存在着极大的诱惑。

  一个人产生的愁绪,既是无形,也是凌乱的。但它绝非是,莫名而来。

  无人获知她心中隐藏坚守的那个秘密,也无人知道她当时曾执著而焦急地等着谁。她依然痴痴地等,等待着春天最后一瓣荼蘼花儿,从枝头凄美地飘落,直至零落成泥。

  天地间,一切早烟消云散。

  只是从此,不知这世间还有没有人再记得那一道茕茕孑立的清瘦身影?还记得一个女子曾经的心花怒放,以及一阕花开到荼蘼的伤悲呢?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的宋朝女子》

xiǎozhòngshān··chūnchóu--shū

xièlechūnshìxiūduōhuāpiànzizhuìzhītóutínghuáiyǐngsuìbèifēngróuyīngsuīlǎoshēngshàngdàijiāoxiū

zhuānglóuchuānyāncǎolàngchènyúnguīxiàliángōuxīnérxiǎonánzheduōchóu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一篇长恨¹有风情,十首秦吟(yín)²近正声³
译文: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
注释:¹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806年)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²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³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每被老元¹²格律³,苦教短李(fú)歌行。
译文: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
注释:¹老元:指元稹。²偷:朋友间的戏词,实际上是学习、效仿的意思。³格律:作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⁴短李:指李绅。⁵伏:通“服”,佩服,服气。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世间富贵应¹无分²,身后³文章合有名。
译文: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
注释:¹应:大概。²无分:没有缘分。³身后:死后。⁴合:应该。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莫怪气粗言语大¹,新排²十五卷诗成。
译文: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注释:¹言语大:夸口,说大话。²排:编排。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既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14-515

biānzhuōshīchéngshíjuǎnyīnjuǎnzèngyuánjiǔèrshí--bái

piānzhǎnghènyǒufēngqíngshíshǒuqínyínjìnzhèngshēng

měibèilǎoyuántōujiàoduǎnxíng

shìjiānguìyīngfēnshēnhòuwénzhāngyǒumíng

guàiyánxīnpáishíjuǎnshīchéng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逢鸠。鸠(jiū)¹曰:“子将安之²?”
译文: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安家呀?”
注释:¹鸠: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²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将:打算、准备。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枭曰:“我将东徙。”
(xiāo)¹曰:“我将东徙(xǐ)²。”
译文:猫头鹰说:“我要向东边搬迁。”
注释:¹枭: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²东徙:向东边搬迁。徙,搬迁。
鸠曰:“何故?”
鸠曰:“何故¹?”
译文: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注释:¹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枭曰:“乡人皆恶(wù)我鸣¹。以故²东徙。”
译文: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注释:¹乡人皆恶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²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鸠曰:“子能更(gēng)¹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yóu)²恶子之声。”
译文: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注释:¹更:改变。²犹:仍旧,还。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新家。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此地¹别燕(yān)²,壮士³发冲冠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注释:¹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²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³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⁴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昔时¹²已没(mò)³,今日水寒。
译文: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¹昔时:往日;从前。²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³没:死,即“殁”字。⁴水:指易水之水。⁵犹:仍然。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shuǐsòngrén

luòbīnwáng tángdài 

biéyāndān zhuàngshìchōngguān 
shírén jīnshuǐyóu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