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气粗而硬脊梁,茅斋寂寞未云荒。自知友道无同异,共仰师门有在亡。
胆气粗而硬脊梁,茅斋寂寞未云荒。自知友道无同异,共仰师门有在亡。
遣世尚能生卜地,安时应许老耕桑。一琴一剑山枫外,云影吹空白月光。
遣世尚能生卜地,安时应许老耕桑。一琴一剑山枫外,云影吹空白月光。

ziróng--hánbiāo

dǎnéryìngliángmáozhāiwèiyúnhuāngzhīyǒudàotónggòngyǎngshīményǒuzàiwáng

qiǎnshìshàngnéngshēngboānshíyīnglǎogēngsāngqínjiànshānfēngwàiyúnyǐngchuīkōngbáiyuèguāng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¹头杨柳²春,杨花³愁杀渡江人。
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注释:¹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²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³杨花:柳絮。⁴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数声风笛¹离亭²晚,君向潇(xiāo)(xiāng)³我向秦
译文: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¹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²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³潇湘:指今湖南一带。⁴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缺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这首诗的深长韵味钧蕴含在这朴质的不结之结中。由于前面已经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的物象情景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更显示出分手握别的黯然神伤,天各一方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在这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出,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9-1350

huáishàngyǒurénbié

zhèng tángdài 

yángjiāngtóuyángliǔchūn yánghuāchóushājiāngrén 
shùshēngfēngtíngwǎn jūnxiàngxiāoxiāngxiàngqín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钟鸣昼已昏¹,渔梁²渡头争渡喧³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注释:¹昼已昏:天色已黄昏。²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³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¹亦乘舟归鹿门。
译文: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注释:¹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月照开烟树¹,忽到庞公²(qī)隐处。
译文: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注释:¹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²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岩扉(fēi)¹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²自来去。
译文: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注释:¹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²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81
2、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3、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guī鹿ménshā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shānzhōngmíngzhòuhūn liángtóuzhēngxuān 
rénsuíshāànxiàngjiāngcūn chéngzhōuguī鹿mén 
鹿ményuèzhàokāiyānshù dàopánggōngyǐnchù 
yánfēisōngjìngchángliáo wéiyǒuyōurénlái 
鄙夫行衰谢,抱病昏忘集。
鄙夫¹²衰谢³,抱病昏忘集。
译文:我的身体逐渐衰老,身体多病,头脑又乱又健忘。
注释:录事:录事参军的省称,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唐六典》卷二六:太子左右卫率府有录事参军一人。¹鄙夫:杜甫自谦词。《东都赋》:“鄙夫寡识。”²行:行将。³衰谢:犹衰退。⁴忘:原作“妄”,校云:“一作忘”。
常时往还人,记一不识十。
常时往还人,记一不识十。
译文:对于平常来往的人,十之八九已记不得。
程侯晚相遇,与语才杰立。
程侯¹晚相往,与语才杰立²
译文:程先生是我晚年相遇的人,交谈中显示出卓立的オ气。
注释:¹程侯:指程录事。²才杰立:才气卓立。
熏然耳目开,颇觉聪明入。
熏然¹耳目开²,颇觉聪明入。
译文:精辟的言论使我耳聪目明,觉得增加了许多聪明智慧。
注释:¹熏然:和顺貌。薰乃薰炙之意。²耳目开:耳聪目明。
千载得鲍叔,末契有所及。
千载得鲍叔¹,末契(qì)²有所及。
译文:您是千年之后再世的鲍叔牙,把宝贵的友谊及于我身。
注释:¹鲍叔:鲍叔牙。此以鲍叔比程录事。²末契:对人谦称自己的情谊。陆机《叹逝赋》:“托未契于后生。”
意钟老柏青,义动修蛇蛰。
意钟¹老柏青,义动修蛇²(zhé)
译文:我们的情意持久,如同长青的老柏;我们的义气厚重,可使蛰伏的长蛇惊动。
注释:¹钟:全唐诗校:“一作中。”²修蛇:长蛇。《淮南子》:“封稀修蛇。”《易》:“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若人可数见,慰我垂白泣。
若人可数见,慰我垂白¹泣。
译文:如果您经常能与我相见,足可宽慰我这白发之人一颗痛苦的心。
注释:¹垂白:白发下垂。《前汉·杜钦传》:纪阳侯书,诚哀老姊垂白。注:自发下垂也。
告别无淹晷,百忧复相袭。
¹别无淹晷(guǐ)²,百忧复相袭。
译文:想到分别就在眼前,各种忧愁一齐袭上心头。
注释:¹告:全唐诗校:“一作生。”陆机诗序:“悼心告别。”²淹晷:滞留时刻。晷,日影。
内愧突不黔,庶羞以赒给。
内愧突不黔¹,庶羞以²(zhōu)³
译文:我感愧事务繁忙,来不及为您饯行,您却拿来许多佳肴替我设宴。
注释:¹突不黔:指烟囱尚未熏黑,无烹煮以待客。²羞以:全唐诗校:“一作明似。”³赒给:救济。
素丝挈长鱼,碧酒随玉粒。
素丝¹(qiè)长鱼,碧酒²随玉粒³
译文:用洁白的丝绳提来长鱼,还带来碧酒和晶莹的白米。
注释:¹素丝:汉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宛转素丝绳。”²碧酒:色如碧玉的美酒。玉³粒:指米。社修可曰:《酒谱》:安期先生与神女会于圜丘,酣玄碧之酒。《战国策》:“粒米如玉。”沈约诗:玉粒晨炊,华烛夜炳。
途穷见交态,世梗悲路涩。
途穷见交态¹,世梗²悲路涩³
译文:途穷之际才能看清世态人情,世事梗塞啊感慨生路的艰难。
注释:¹交态:友情的深浅程度。《翟方进传》:“一贵一贱,乃见交态。”²世梗:世道梗阻。³路涩:路难行。潘尼诗,“世故尚未夷,崤函方路涩。”
东风吹春冰,泱莽后土湿。
东风吹春冰,泱(yāng)¹后土²湿。
译文:眼下东风吹化了早春的残冰,江河宽广大地湿润。
注释:¹泱莽:昏暗不明貌。²后土:即大地。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
念君惜羽翮,既饱更思戢。
念君¹惜羽翮(hé),既饱更思戢(jí)²
译文:感念您如此珍惜自己的羽翼,温饱之后就要把它敛起。
注释:¹君:指程录事。²戢:收敛。
莫作翻云鹘,闻呼向禽急。
莫作翻云鹘(hú)¹,闻呼向禽急²
译文:不作那翻动云烟的猛鹘,一听到鸟鸣便急速地扑击。
注释:¹鹘: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猛禽。²闻呼向禽急:卢注:鹘闻人呼,则向禽而击。

sòngchéngshìháixiāng--

xíngshuāixièbàobìnghūnwàngchángshíwǎngháirénshíshí

chénghóuwǎnxiāngcáijiéxūnráněrkāijuécōngmíng

qiānzàibàoshūyǒusuǒzhōnglǎobǎiqīngdòngxiūshézhé

ruòrénshùjiànwèichuíbáigàobiéyānguǐbǎiyōuxiāng

nèikuìqiánshùxiūzhōugěiqièzhǎngjiǔsuí

qióngjiànjiāotàishìgěngbēidōngfēngchuīchūnbīngyāngmǎnghòu湿shī

niànjūnbǎogèngzuòfānyúnwénxiàngqín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¹即高歌失²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³
译文:得到的时候就放声高歌没有就由他去吧,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注释:¹得:指得到高歌机会。²失:指失去这个机会。³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今朝¹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今天有酒就痛快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明日的忧虑就等明天再烦愁。
注释:¹今朝:今日。

  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具体生动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为了押韵而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这两句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狂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的独特性。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这样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有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

  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叠,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叠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叠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陶冶情操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愁’和“恨”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愁”和“恨”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上书,皇帝不听;劝说,皇帝不理;讽谏,皇帝会恼怒。那诗人怎样排遣,是采取了不理、不采、不合作、不发言的态度。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虽带有一定的消积成分,然而大多的知识分子都不发言,都不合作,那“此时无声胜有声”拥有很大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1983 :1276-1277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08-210 .
3、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5-167 .
4、 严洁 .晚唐诗鉴赏 :凤凰出版社 ,2006 :417-420 .

qiǎn

luóyǐn tángdài 

gāoshīxiū duōchóuduōhènyōuyōu 
jīnzhāoyǒujiǔjīnzhāozuì míngchóuláimíngchóu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岁暮远为客¹,边隅(yú)还用兵。
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注释:¹“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烟尘犯雪岭¹,鼓角动江城²
译文: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注释:¹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²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天地尘流血,朝廷谁请缨(yīng)¹
译文:前方将士,尘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注释:¹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译文: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境战争,时局艰难,朝廷却无人请缨抗敌,而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尘。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当时吐蕃的威胁尘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尘流血,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本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尘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年:326-328页

suì

 tángdài 

suìyuǎnwéi biānháiyòngbīng 
yānchénfànxuělǐng jiǎodòngjiāngchéng 
tiānliúxuè cháotíngshuíqǐngyīng 
shígǎnài zhuàngxīnj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