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爱春波正满湖,羡君东去是归途。
远爱春波正满湖,羡君东去是归途。
吟诗好向月中宿,一叫水天沙鹤孤。
吟诗好向月中宿,一叫水天沙鹤孤。

sòngrénguī--yōngtáo

yuǎnàichūnzhèngmǎnxiànjūndōngshìguī

yínshīhǎoxiàngyuèzhōng宿jiàoshuǐtiānshā

雍陶

雍陶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 1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
觉来窗牖(yǒu)¹空,寥(liáo)²雨声晓。
译文:一觉醒来窗外一片空濛,晨雨稀疏我不禁忧心忡忡。
注释:¹窗牖:窗户。²寥落:稀疏。
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良游¹怨迟暮(mù)²,末事³惊纷扰。
译文:长期外游嗟怨身损神销,琐事如麻一一困扰胸中。
注释:¹良游:尽兴之游。²迟暮:比喻晚年、衰老。³末事:琐碎小事。末:凡物之细碎如粉者曰“末”。
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
为问经世¹心,古人谁尽了²
译文:徒有经世济民的一腔宏愿,自古至今谁不是希望落空!
注释:¹经世:处理国家大事。经,治理。²尽了:全部实现。尽,悉也,备也。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亦无农夫,枝头没有啼鸟。第二句诉诸听觉,窗外既空,故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鸡鸣犬吠,只听得稀疏的晨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这沉寂中的微弱之声,更反衬出苍茫大地的阒寂。孟浩然《春晓》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句,用鸟的争鸣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让人领略无边的春意,无限的春情。柳诗的这开头两句,也是选取清晨醒来时刹那间的情感片段进行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和想象,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境界,尤其一个“空”字,显示出诗人失意不平、人生无常的深切叹喟,表露了他那不安定的灵魂深处的苦闷,及其由于生命毫无意义慢慢耗蚀而产生的无穷幽怨。这样,就十分自然地把读者引向诗人此时孤独无凭、忧愤填膺的感情轨道。

  三四两句,抒发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忧怨。柳宗元滞留永州十年之久,既为贬徙之客,故屡遭排挤,除了写作,未供实职。如此优游岁月,简直是赋闲。这对于素有“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襟抱的政治家来说,实在是一种无情的折磨和残酷的迫害。诗人深知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也深知宏图之难展和事业之艰难,所以要急于摆脱这种“良游”的困境。但到头来还是潦倒落魄,不能不倍添悲伤,未老而先衰。“迟暮”一词,叹惋时光的流逝不返和时势的难以逆转,包蕴着诗人无限哀伤。

  尽管如此,然而诗人并没有遗世独立,超然物外。民事国事纷至沓来,常常困扰于心,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可叹英雄无主,欲为而不能为,心中悲伤。矛盾不断地集结,不断地激烈碰撞,使诗人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万般无奈。一“惊”一“扰”,不知谁能领略个中滋味。

  从诗的感情流向来看,沉郁哀怨越积越多,滔滔直下,大有决堤之势。不过,“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这结尾两句,语气顿时舒缓下来,诗人用自问自答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念:自宽自慰。但是,凡是忧伤的感情,如果用悲哀语气来表达,不一定能使人感到它的分量,而用与之正相反的豪迈旷达的口气说出来,却往往使人觉得非常沉重深刻。所以,这种自宽自慰,实则是自怨自愤,将全诗感情波涛推向了顶峰。

  诗题《独觉》,暗含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深意。“谁尽了”的一声长叹,唤起了读者对千古英雄的荣辱进退的沉思,感悟出“是非成败,万事皆空”的真谛。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上,只不过是急匆匆的过客。因此,柳宗元能乐天安命,与世无争,先后在永州、柳州辛勤耕耘十五载,最后终老南荒,至今还深受人们景仰。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独觉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断瘦的腰儿小。
译文:自从离别家乡音信无踪,千百种相思,令人断肠伤情。燕子不飞来花又凋零,一春瘦得衣带宽松。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bó)¹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²,绿窗³但觉莺(yīng)啼晓。
译文:负心的郎君何日回程,回想起当初,不如不相逢。刚要做成好梦又被惊醒,纱窗外传来莺啼声声。
注释:¹薄幸:薄情、负心。²觉:睡醒。³绿窗:绿纱窗。

diéliànhuā··biéjiāshānyīnxìnyǎo--shīnàiān

biéjiāshānyīnxìnyǎobǎizhǒngxiāngchángduànshíleyànziláihuāyòulǎochūnshòudeyāoérxiǎo

báoxìnglángjūndàoxiǎngdāngchūyàoxiāngfénghǎohǎomèngchéngháiyòujué绿chuāngdànjuéyīngxiǎo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¹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译文: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注释:¹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yīn)勤且更尽离觞(shāng)¹。此身如传(chuán)(shè)²,何处是吾乡。
译文: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注释:¹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²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línjiāngxiān ·sòngwángjiān

shì sòngdài 

wàngquèchéngláishízǎi yīnjūnwèimiǎnliáng píngjiāngqīnglèijiāngyáng shānzhīhǎozài bēiliáng 
zuòshàngbiéchóujūnwèijiàn guīláiduàncháng yīnqínqiěgèngjìnshāng shēnchuánshè chùshìxiāng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来过竹里馆¹,日与道相亲。
译文:来访过竹里馆的人都知道,每日出走在山间小道上,倍感亲切。
注释:¹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译文:山林中只有山鸟飞进飞出,幽深得看不见人。

wǎngchuānèrshíshǒuzhúguǎn--péi

láiguòzhúguǎndàoxiāngqīnchūwéishānniǎoyōushēnshìrén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桂魄(pò)¹初生秋露微,轻罗²已薄³未更衣。
译文: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罗衣已显单薄却懒得更换别的衣裳。
注释:¹桂魄: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故为月的别称。²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³已薄:已觉单薄。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银筝¹夜久殷(yīn)勤弄²,心怯空房³不忍归。
译文:更深夜阑还在殷勤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归。
注释:¹筝:拨弦乐器,十三弦。²殷勤弄:频频弹拨。³空房:谓独宿无伴。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少妇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银筝夜久殷勤弄”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心怯空房不忍归”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的刻画,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
2、 王丽珍译注 .唐诗三百首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09月第1版 :211-212 .

qiū

wángwéi tángdài 

guìchūshēngqiūwēi qīngluóbáowèigēng 
yínzhēngjiǔyīnqínnòng xīnqièkōngfángrě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