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逢春不自持,诗成酒去必归迟。而今懒向花边醉,只拾荆薪撰早炊。
岁岁逢春不自持,诗成酒去必归迟。而今懒向花边醉,只拾荆薪撰早炊。

chūnyínsān--hánbiāo

suìsuìféngchūnchíshīchéngjiǔguīchíérjīnlǎnxiànghuābiānzuìzhǐshíjīngxīnzhuànzǎochuī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柳色¹披衫金缕凤²,纤手轻拈(niān)³红豆弄,翠蛾(é)双敛(liǎn)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注释:¹柳色:深绿色。²金缕凤:用金丝绣成的凤凰图形。³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⁴红豆弄:弄红豆。弄:玩。⁵翠蛾双敛:双眉微皱。翠蛾:代指眼眉。⁶桃花洞:指仙女所居处。⁷瑶台梦:指仙女思凡之梦。瑶台:泛指仙人所居之处。

  这首词是咏天台山神女之事。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二人姓名,好像旧时相识,并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还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又有数仙客,拿三五个桃来,说:“来庆女婿。”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于女家住宿,行夫妻之礼,住了半年,天气和暖,常如春二、三月。常闻百乌啼鸣,求归心切。女子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于是送刘、阮从山洞口去。到家,乡里怪异,经查寻,世上已是他们第七代子孙。二人于是又想回返女家,寻山路,不获,迷归。至太康八年,还不知二人下落。天台仙子则成为文学作品常咏的对象。

  此词第一句写仙女的穿着。第二句写她玩赏红豆以寄相思之情。第三句写其面部表情。四、五句写她身居仙境,而梦人间。结句点题,表明仙女的孤凄,春愁无人与共。语言含蓄,情在词中。

tiānxiānzi··liǔshānjīnfèng--níng

liǔshānjīnfèngxiānshǒuqīngniānhóngdòunòngcuìéshuāngliǎnzhènghánqíngtáohuādòngyáotáimèngpiànchūnchóushuígòng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chán)¹之石,维其²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³矣。武人东征,不皇(zhāo)矣。
译文: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注释:¹渐渐:借为“巉(chán)巉”,险峭的样子。²维其:犹“何其”。³劳:劳苦。一说读为“辽”,指辽远。⁴武人:指东征将士。⁵皇:同“遑”,闲暇。⁶朝:早上。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cuì)¹矣。山川悠远,曷(hé)其没²矣?武人东征,不皇出³矣。
译文: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
注释:¹卒:借为“崒”,高峻而危险貌。²曷其没:言何时是个尽头。曷,何。没,尽。³出:出险。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有豕白蹢(dí)¹,烝(zhēng)²涉波矣。月离³于毕,俾(bǐ)(pāng)(tuó)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译文: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注释:¹蹢:蹄子。²烝:众多。一说“进”。³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⁴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⁵俾:使。⁶滂沱:大雨貌。⁷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诗集传》)。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字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10-512

chánchánzhīshí

míng xiānqín 

chánchánzhīshí wéigāo shānchuānyōuyuǎn wéiláo réndōngzhēng huángzhāo 
chánchánzhīshí wéi shānchuānyōuyuǎn  réndōngzhēng huángchū 
yǒushǐbái zhēngshè yuè pāngtuó réndōngzhēng huáng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厚地高天,侧身¹颇觉平生²³。小斋(zhāi)如舸(gě),自许回旋可。
译文:置身于高天厚地之间时,我会渐渐地觉得自己平生似乎事事都不顺。不过好在我还有个小船般的书斋,在其中可以信马由缰,任我发挥。
注释:¹侧身:置身。²平生:手稿本、《乙稿》、陈本作“生平”。³左:不当,不顺;错误。⁴小斋:指书房。⁵舸:船。⁶自许:自信。⁷回旋:转动,施展。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聊复¹浮生²,得此须臾³我。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译文:姑且在这浮幻的人生中,暂时获得真正的自我。天地如此之大,我独自坐在经霜后的树林中,看那些红叶纷然坠落。
注释:¹聊复:姑且。²浮生:老庄以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³须臾:片刻,短暂。⁴乾坤:指天地。

  上片首句谓字宙广大悠久、无穷无尽。作看如此下笔,表明“我”要以审视千古的哲人眼光来述说人生。次句谓侧身人世,苦痛便与生俱生,等于走错了路。中国古人习惯,以“右”为正、为尊,以“左”为错、为卑。用《红楼梦评论》中的话说,“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乃是“一时之误谬”。这就为“人”侧身人世定下了悲观基调。“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人,侧身人世便是苦痛,要怎么才能活下去。“我”说:“我”所占有的空间,仅如容身的小船,因而只好允许自己忍苦求生,逆来顺受。由小“我”而推论大我:芸芸众生,挤挤嚷嚷,周折回旋,只是为了存活,那很可哀。

  下片接着写道“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人类重复地繁衍后代,“我”得到了短促的生命。言外之意,“我”在苦痛折磨中,也日渐走向死亡。由此观察人世,人生如逝水,流向东海不复,岂不可哀。怎么打发这可哀的人生呢,作者以形象答复读者:“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乾坤大”一句与上片起句“厚地高天”相照应,又表明作者以宇宙之广大、悠久来与“我”并提,显得“我”之卑微与速朽。“乾坤大”为叶韵句,但应与下两句连读,不应句断。“乾坤大”充满叹息意味,叹“我”乃“须臾”之物,又领起下两句。

  这首词,上片下片的前两句,皆以诗化的思辨语言陈述,后两句或三句,则描绘形象,有直观性。这样写,好处在于仅用四十一个字,便可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说明如此人生;缺点在于形象化不足,直观性不强。

参考资料:
1、 祖保泉.王国维词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2

diǎnjiàngchún··hòugāotiān--wángguówéi

hòugāotiānshēnjuépíngshēngzuǒxiǎozhāihuíxuán

liáoshēnggānkūnshuānglínzuòhóngfēnfēnduò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生查子,词牌名。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在八月下旬,以祭祀土神。

  上片“当楼”四句,老妇登楼远眺忆旧。言一位老妇人登楼远眺,月儿半缺照亮远处的秋社,忆起那里曾是她过去购买过菱花镜的地方。如今因为年老色衰,不再去也不想去秋社赶集市、凑热闹了,所以她只有伫立楼上倚栏眺望,并回想过去,随后背转身任由月光照着这愁苦的身影,任凭白发在秋风中飘飞。

  下片“神前”四句,梦中忆少女情景。言妇人睡后入梦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有一天曾与爱人在秋社的土地神前供祀祭品——鸡酒,并对神盟誓,希望双双能白首偕老。然而梦境短促,一刹那已失去秋社中的桂花香、欢歌声,这好比是画梁上燕去泥落窠成空一般,青春欢会无期,两人别离难聚。所谓的白首偕老只不过是“梦想”中语罢了。

shēngzhā ·qiūshè

wényīng sòngdài 

dānglóuyuèbànlián céngmǎilínghuāchù chóuyǐngbèilángān cánfēng 
shénqiánjiǔméng duànqiūxiāng luòhuàliángkōng mèngxiǎngqīngchūn 
呜呼嗟乎,遐哉邈矣。时来曷迟,去之速矣。屈意从人,非吾徒矣。正身俟时,将就木矣。悠悠偕时,岂能觉矣?心之忧欤,不期禄矣。遑遑匪宁,只增辱矣。努力触藩,徒摧角矣。不出户庭,庶无过矣。
呜呼嗟(jiē)¹,遐(xiá)哉邈(miǎo)²矣。时来曷(hé)³迟,去之速矣。屈意从人,非吾徒矣。正身(sì)时,将就木矣。悠悠偕时,岂能觉矣?心之忧欤(yú)¹⁰,不期禄(lù)¹¹矣。遑(huáng)¹²(fēi)¹³¹⁴,只增辱¹⁵矣。努力触藩(fān)¹⁶,徒¹⁷摧角矣。不出户庭,庶¹⁸无过矣。
译文:唉,时间如此漫长,距离如此遥远。时运降临得这么迟,消失得又那么快。违背初衷而追随他人,不是我们这类人所做的。唯有端正自己的行为,等待岁月的流逝,渐渐走近生命的尽头。忧思伴随着时光流逝,何时才会醒悟?心中充满忧伤,不再奢望禄位。一生匆匆忙碌,却给自己带来耻辱。努力有所作为,反而徒劳无益,遭受责难,只好闭门不出,希望不再犯错。
注释:¹呜呼嗟乎:感叹词连用,加强语气。²遐、邈:均为久远的意思。³曷:同“何”,为什么。⁴屈意从人:委屈自己的意愿以迎合他人。⁵非吾徒:不是我们的同类中人。一作“悲吾族”。⁶正身:端正自我。⁷俟:等待。⁸将:将要,行将。⁹就木:走向死亡。¹⁰欤:感叹词。¹¹期禄:期盼禄位。¹²遑遑:不安的样子。¹³匪:同“非”,表示否定。¹⁴宁:心境平和宁静。¹⁵增辱:增加耻辱。¹⁶触藩:以角抵撞藩篱。《周易·大壮》:“羝羊触藩”。触,抵撞。藩,藩篱,篱笆。¹⁷徒:只不过。¹⁸庶:庶几,差不多。
重曰:“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末俗以辩诈而期通兮,贞士耿介而自束,虽日三省于吾身,繇怀进退之惟谷。彼实繁之有徒兮,指其白以为黑。目信嫮而言眇兮,口信辩而言讷。鬼神之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兮,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出门则不可与偕往兮,藏器又蚩其不容。退洗心而内讼兮,固未知其所从也。观上古之清浊兮,廉士亦茕茕而靡归。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周武有伯夷与叔齐。卞随、务光遁迹于深渊兮,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贤其繇周遑兮,矧举世而同迷。若伍员与屈原兮,固亦无所复顾。亦不能同彼数子兮,将远游而终古。于吾侪之云远兮,疑荒涂而难践。惮君子之于行兮,诫三日而不饭。嗟天下之偕违兮,怅无与之偕返。孰若返身于素业兮,莫随世而轮转。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纷既迫而后动兮,岂云禀性之惟褊。昭“同人”而“大有”兮,明谦光而务展。遵幽昧于默足兮,岂舒采而蕲显?苟肝胆之可同兮,奚须发之足辨也?”
重曰¹:“生不丁²三代³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末俗以辩诈而期通兮,贞士(gěng)¹⁰而自束¹¹,虽日三省于吾身¹²,繇(yóu)¹³怀进退之惟谷¹⁴。彼实¹⁵繁之有徒兮,指其白以为黑。目信嫮(hù)¹⁶而言眇(miǎo)¹⁷兮,口信¹⁸¹⁹而言讷。鬼神之不能正人事之变戾(lì)²⁰兮,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²¹。出门则不可与偕往²²兮,藏器²³又蚩(chī)²⁴其不容²⁵。退洗心而内讼²⁶兮,固未知其所从也。观上古²⁷之清浊²⁸兮,廉士²⁹亦茕(qióng)³⁰而靡(mí)³¹归。殷汤有卞(biàn)随与务光³²兮,周武有伯夷与叔齐。卞随、务光遁迹于深渊兮,伯夷、叔齐³³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贤其繇周遑(huáng)³⁴兮,矧(shěn)³⁵举世而同迷。若伍员³⁶与屈原³⁷兮,固亦无所复顾³⁸。亦不能同彼数子³⁹兮,将远游而终古⁴⁰。于吾侪(chái)⁴¹之云远兮,疑荒涂⁴²而难践⁴³。惮(dàn)⁴⁴君子之于行兮,诫三日而不饭⁴⁵。嗟天下之偕违⁴⁶兮,怅无与之偕返。孰⁴⁷若返身于素业⁴⁸兮,莫⁴⁹随世而轮转。虽矫(jiáo)⁵⁰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纷既迫而后动兮,岂云禀性之惟褊(biǎn)⁵¹。昭⁵²“同人”而“大有”兮,明谦光而务展。遵幽昧(mèi)⁵³于默足兮,岂舒采⁵⁴而蕲(qí)⁵⁵?苟⁵⁶肝胆之可同兮,奚⁵⁷须发⁵⁸之足辨也?”
译文:结束语:“我生逢乱世,未能亲历夏商周盛世,只见夏商周末期沦落败坏的风尚。人人追求狡诈以谋利,唯有坚守正直、行为光明的人自律自约。即使每日多次省察自己的言行,日常依然是小心翼翼,不敢贸然行事。社会上有许多颠倒黑白之辈,眼神柔美,却失明了;口才流利,却言语含糊。可惜鬼神不能改变人间事物的变异和乖戾,圣贤也不能使愚人改变其邪恶和迷乱。所以在外就仕不可与他们结伴同行,然自己怀藏才学,等待时机,又遭他们的讥笑排斥。只好退下,通过自省自责,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尽管这样,仍不知究竟朝哪条路走。回想上古时代政治安定或混乱时,廉正的人也孤单无依而无所归属,商汤时代有卞随和务光,周武王时代有伯夷和叔齐。卞随和务光想避世。结果投水自溺;伯夷和叔齐因避周而一起登上首阳山,采薇度生。倘若那些圣贤尚周章惶惧,何况整个社会,都陷入而迷糊,分辨不清。好像伍子胥和屈原,虽然已到了对故国不值得眷恋的程度,但仍不舍得与上述四人一样,游历到很远的地方,却依然终古思慕故国。当我们这些人谈及远游,总会担心路途荒僻、难行之处,因此君子竭尽辛苦,为了迅速实现自己的目的,应经常提醒自己要忍受饥渴。感叹普天下的人都违背了这个原则,让人感到竟无人可以与自己共进退。不如回到那儒学的事业上,不要再随着社会形势的起伏而轮转。虽然改变了本性就能获得百利,仍不如端正心意集中到某一有益的事业上来。很多人是受到某种压力才行动的,怎能说那是人的天性就是狭隘的?占卜得“同人”和“大有”两吉卦。“谦”卦上也说,尊者有谦而更光明正大,预示着应照此而办,应默默无闻地起步干,为何要显示才华而祈求显达?只要人在大的主要方面取得一致,哪里需要注意那些琐细的、外部的事情呢?”
注释:¹重曰:相当于“乱辞”之“乱曰”,是对全文的总括。²丁:当。³三代:指夏、商、周。⁴盛隆:指盛世兴隆之时。⁵三季:夏商周三代的末年。季,末。⁶末俗:指末世的风俗败坏。⁷辩诈:能言善辩,伪善奸诈。⁸期通:期望通达。⁹贞士:品行忠贞高洁的人。¹⁰耿介:正直,守志而不趋时。¹¹自束:自我约束。¹²日三省于吾身: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¹³繇:通“犹”,依然。¹⁴进退之惟谷:进退两难。¹⁵实:实在,确实。¹⁶嫮:通“嫭”,美好。¹⁷眇:盲。¹⁸信:确实。¹⁹辩:巧言善辩。²⁰戾:乖张,暴戾。²¹违惑:错乱迷惑。违,错乱。惑,迷惑。²²偕往:一同前往。²³藏器:“藏器待时”的略语。《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时,待时而动”。器,引申为才能。²⁴蚩:惶惑,害怕。²⁵不容:不被接纳。²⁶内讼:内心矛盾、斗争。²⁷上古:一作“上世”。²⁸清浊:指善恶好坏的情形。一作“清晖”。²⁹廉士:清廉之士。³⁰茕茕:孤独无依貌。³¹靡:无,没有。³²卞随、务光:商汤时代的节士。³³伯夷、叔齐:周武王时著名隐士,本孤竹国君的儿子。兄弟二人因义不食周粟,最后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³⁴周遑:彷徨,犹疑不定。³⁵矧:难怪。³⁶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大夫,楚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杀伍奢,为报父仇,伍员帮吴王阖间攻破楚国,鞭平王尸以解恨。³⁷屈原: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因忧国事,自投汨罗江而死。³⁸固亦无所复顾: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顾虑的。³⁹数子:指伍员、屈原等上文提到的人物。⁴⁰终古:一作“终慕”,指一直到死。钱熙祚云:“九卷本‘终’下脱一字,此章氏以意补也。顾千里云,‘终’下脱‘古’字。终古,《离骚》文。”⁴¹吾侪:我们这一类人。⁴²荒涂:废弃的路途。⁴³践:踏,走过。⁴⁴惮:惧怕。⁴⁵不饭:不吃饭。饭,这里是动词。⁴⁶偕违:普遍违背。偕,普遍。⁴⁷孰:哪里。⁴⁸素业:清素之业。⁴⁹莫:不如。⁵⁰矫情:掩饰真情。⁵¹褊:狭小,狭隘。⁵²昭:显示。⁵³幽昧:阴暗。⁵⁴舒采:施展才华。⁵⁵蕲显:祈求显达。蕲,通“祈”,祈求。⁵⁶苟:如果,假如。⁵⁷奚:何。⁵⁸须发:胡须和头发。

  这篇赋首先描绘了实现人生追求机遇的难得,然后探讨了"士"在两难境地。最终,表现出作者内心激烈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将道德自我完善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整篇赋着重于理论阐述,少用夸张铺叙的辞藻,即使抒情部分也比较含蓄深沉,显示出浓郁的儒家色彩,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与志趣,同时也呈现了作者对世事的关怀和政治理想的陈述。

  “呜呼嗟乎,遐哉邈矣。时来曷迟,去之速矣。”开篇便以沉重笔触感叹建功立业、实现人生追求机遇的难得,充溢着一种对生命的焦虑。接下来谈到“士”的两难处境:“士”追求独立不迁的人生操守,与“屈意从人”正相悖;而保持自我的耿介,“正身俟时”,无奈人生不永。这种生命的大悲哀直搅得人心乱如麻。静以待时将永无出头之日;刻意追求又有探求禄位之嫌,还可能事与愿违,自取羞辱。自已的努力,就像抵触篱笆的羝羊,徒然自我损伤,要足不出户又做不到心如死灰。之后谈到决定“士”的“遇”与“不遇”的关键是时代的好与坏。在作者生存的那个时代,世风崇尚以辩诈期通,而贞士追求耿介自律。这就形成社会环境与生命个体价值追求的矛盾冲突。士越是注重自我修养,“日三省吾身”,就越背时。世俗人情既指黑为白又人多势众,连鬼神都无可奈何,圣贤也难能为力,士就只有痛苦煎熬自我了:出门与之同流合污心有不甘,自藏其器又增不合时宜之病。而历史与现实有惊人的一致性:历史时空中的清廉之士同样没有出路。像商代的卞随与务光,周代的伯夷与叔齐这些上古贤人,他们也只能以甘守贫贱作为生命的归宿;刚烈些的,如伍员、屈原,则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但对于具有理性精神的“士”来说,极端方式未必可取。与天下时尚相违,有可能找不到真正的归宿,这令作者忧虑彷徨。内心激烈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向“返身于素业”作自觉认同——默足与幽昧,不求显达。而以道德自我完善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因为“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同时申明此举措是理性的明智选择而非禀性褊狭之举。毕竟,追求道德完人不失为儒家提倡的一种理想人生境界。道德完人的追求能使人身心肝胆如一,不用顾虑琐屑的胡须与头发的区别。

  这篇赋描写了西汉时期知识分子在特定条件下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矛盾痛苦。即使放在现在看,仍能感受到那时文人面临的无奈与悲哀。其中,“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以辨诈而期通兮,贞士耿介而自束,虽日三省于吾身,繇怀进退之惟谷”这段文字豁达而令人折服,其中的阴郁和悲剧色彩也让人为之动容。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 编.历代赋评注 2(汉代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97-102
2、 斗南 主编.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 经典珍藏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202-20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