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今古足繁华,最恨乔家似石家。
洛城今古足繁华,最恨乔家似石家。
行到窈娘身没处,水边愁见亚枝花。
行到窈娘身没处,水边愁见亚枝花。

luòzhōnggǎnshì--yōngtáo

luòchéngjīnfánhuázuìhènqiáojiāshìshíjiā

xíngdàoyǎoniángshēnméichùshuǐbiānchóujiànzhīhuā

雍陶

雍陶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 1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蝉声不到兴安岭,云冷风清暑自收。
蝉声不到兴安岭,云冷风清暑自收。
译文:大兴安岭的气候微凉,在那里蝉声都听不到,在山里只觉得云都是冷的,风也是轻柔而凉爽的,暑气在这里自然地收起来了。
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
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
译文:这里高山空阔辽远,没有边际,低矮的山岭一片葱翠。刚长出的树苗明亮鲜明,母林深幽昏暗,郁郁葱葱。
黄金时节千山雪,碧玉溪潭五月秋。
黄金时节千山雪,碧玉溪潭五月秋。
译文:秋天最美的时节,大兴安岭就已经下满了雪,五月间溪水如比喻一般温润美好,潭水清澈深幽,就如秋天的景物一般。
消息松涛人语里,良材广厦遍神州。
消息松涛人语里,良材广厦遍神州。
译文:一片片松树在风的吹拂下就像波浪一般,人的声音都湮没在这波涛之中。这里的树木高大伟岸,可以用来建造高大的房子,造福神州。
岭上森林岭下田,牛肥香草乳如泉。
岭上森林岭下田,牛肥香草乳如泉。
译文:山岭上面是森林,下面是农田,牛儿肥美草儿清香,牛乳像泉水一样甘甜。
层楼灯火添新景,小市歌声入远烟。
层楼灯火添新景,小市歌声入远烟。
译文:一层一层的小楼,灯火通明,增添了新奇的景色,小市集里的歌声飘入远远的炊烟。
伐木红旗明翠谷,运材铁轨接青天。
伐木红旗明翠谷,运材铁轨接青天。
译文:砍伐的木头上飘扬的红旗点缀着翠绿的山谷,运走木材的铁轨连接到了天边。
山中父老神枪手,系马白桦射雉还。
山中父老神枪手,系马白桦射雉(zhì)¹还。
译文:山中的父老乡亲都是神枪手,拴着马在白桦林里射到野鸡,带着野鸡回家。
注释:¹雉:通称野鸡,有的地区叫山鸡。
闭门茅底偶为邻,北阮那怜南阮贫。
闭门茅底偶为邻,北阮(ruǎn)¹那怜南阮贫。
译文:自己的茅屋与那富裕人家是邻居,聚居一处的富裕人家哪里会怜惜处境贫困之人。
注释:¹南阮北阮:是指聚居一处而贫富各殊的同族人家。
却是梅花无世态,隔墙分送一枝春。
却是梅花无世态,隔墙分送一枝春。
译文:梅花冬天开放,不惧寒冷世态炎凉。隔着院墙墙输送阵阵清香。

nánzhānglángzhōng--dàishūlún

ménmáoǒuwèilínběiruǎnliánnánruǎnpín

quèshìméihuāshìtàiqiángfēnsòngzhīchūn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东归复得采真¹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译文:你此番东归故里,又可以作庄子所说的采真之游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水,是在欢迎你回去,为你高兴。
注释:江州:州名,治所初在豫章,后移浔阳。客:作者友人,生平不详,似为一位弃官归隐者。¹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后多指求仙修道。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客舍不离青雀舫(fǎng)¹,人家旧在白鸥洲²
译文:你食宿不离那画有青雀的船舫,你的家就在那白鸥翔集的沙洲之上。
注释:¹青雀舫:即画有青雀的船只。²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风吹山带¹遥知雨,露湿荷裳(shang)²已报秋。
译文: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
注释:¹山带:指环绕峰岩的带状白云。²荷裳:即用荷叶做的衣服,以示高洁。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闻道泉明¹居止近,篮舆(yú)相访为²淹留³
译文: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乘着竹轿,前往拜访,久久不愿离去。
注释:¹泉明:指晋陶渊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故称泉明。²为:一作“会”。³淹留:停留。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诗人开篇点明题旨,送客东归故里。“复”字,写出了客人隐居乡里学采真之游的喜悦心情。言“江水迎君”,更是以景衬情,以水助兴。江水日夜东流不停,暗示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缓。其终得还日的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日旧在白鸥洲。”颔联中,诗人称客人吃住在船上,亦即“不离青雀舫”正好照应次句之江水“日夜流”,可见其归程迅疾,恨不得早日即到日乡。船为“青雀舫”,日在“白鸥洲”,这是诗人称赞客人旅舟华美,日乡景色喜人。实际上亦是称赞客人自己。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日中后,贫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而寒凉的露水也在提醒他寒秋已至,对其关爱有加。自然与客人的界线已淡然消去,客人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尾联效仿陶渊明,乘着“篮舆”,并去探访陶的故居,乐而忘返。这既是呼应起句之“采真游”,又点明客人是辞官归隐,回归自然,身心自然愉悦。

  综观全诗,前两联点明主旨,写归途中的情景,写景叙事明白晓畅。后两联写归后隐居中的生活情景,照应起句的“复得采真游”。其中,“林风吹山带遥知雨,君湿荷裳已报秋”两句,文笔省净,意境深幽,既有杜甫七律遗风,又有王维山水诗之韵味,颇见锻锤之功。尾联扣合渊明,用典贴切。全诗境界清新,淡然有味,回味悠长,不愧佳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
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

sòngguījiāngzhōu--hánhóng

dōngguīcǎizhēnyóujiāngshuǐyíngjūnliú

shěqīngquèfǎngrénjiājiùzàibáiōuzhōu

fēngchuīshāndàiyáozhī湿shīshangbàoqiū

wéndàoquánmíngzhǐjìnlánxiāng访fǎngwèiyānliú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秋入鸣皋(gāo)¹,爽气飘萧。挂衣冠²、初脱尘劳³。窗间岩岫(xiù),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译文:萧瑟的秋风吹入鸣皋脱中,凉爽的月夜飘扬着悠扬的箫声,脱去了那身肮脏的官服,刚刚离开混浊不堪的官场中,凭窗遥望远脱景色尽收眼底,朝晖夕暗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夜晚暮色朦胧笼罩大地脱峰仿佛变低,晴日明丽一望无际仿佛脱峰只在眼前,清早晨雾散去朝阳仿佛从脱顶升起,脱峰显得更加挺拔高峻。
注释: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¹鸣皋:山名,在今河南嵩县东北。²挂衣冠:指辞官归隐。³尘劳:人世间的烦劳,此指官场的应酬。⁴岩岫:山洞,山穴。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láo)¹。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²,问甚风骚³。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译文:细细地计算一下,悠闲无事曾经喝了多少村民的美酒,沉醉后模模糊糊,信手挥毫挥发着诗情,随意信笔而写,管什么体裁格式平仄押韵,乐得这样长期寄情脱水,能够忍受寂寞贫穷,也算逍遥自在快乐万分!
注释:¹醪:酒酿,此处指酿酒之处。²陶写:即写作。³风骚:此处指诗文的讽怨寄托,亦即其政教功利。⁴乐因循:意为安于山水之乐。⁵能潦倒:意为甘于淡泊寂寞。

  古人说:“诗本性情。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人眼便见。”(明·江盈科《雪涛诗评》)这首词正是如此,它首先展现了一位潇洒闲适、任真自然、不拘形迹的词人自我形象。这位刚从繁冗的官场生活中解组而投入大自然怀抱的词人,其心情是愉悦的“初脱尘劳”已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和离开之后如释重负的感受;而凭窗倚栏,细观峰峦,由朝至暮。看尽明暗变化,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也表现了其凝神专注之态和闲适自得的雅致。

  “看尽昏朝”,就宛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这里不仅是写山,更是衬人。正因为词人观察得入微,故能有“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的感觉。这三句是前面“看”的注脚。夜黑山影模糊,故有低感;晴天山色明朗,所以觉得如在目前;清晨霞映云绕,因此给人高感。其实还可补充一点,这三句不仅写出了山,也写出了观山的人。词人那种悠然心会、神与物游的情趣,也是在“看”中隐约可见。

  下片词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更直接、更突出。他得闲即出,遇村辄饮。“醉模糊”逼真地描绘出酩酊醉态,而且这三字是下片的关目,以下便由此生发。因为醉,忘怀了一切羁绊,更显出任真自适的个性。“信手挥毫”三句,表现了他毫无拘束,纵横骋才的创作特征,他挥毫只是为了抒发性灵,哪管什么风骚之旨。最后三句既是其优游生活的简要概括,也是他思想志趣、情感性格的集中反映。

  “乐因循”,说明他纯任自然;“能潦倒”,表现他自甘淡泊,“也消摇”,传达出他对闲适自在生活自得其乐的态度。“乐”、“能”、“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情操。据《金史·许古传》载:“古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间,留饮或十数日不归。……平生好为诗及书。”可见此词确是他个性的真实写照。至于他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这实在和他身处日益衰落的金末季世及其仕途多舛有关。

  其次就艺术特色看,信手挥洒,凝练自然,是这首词较突出的特点。无论写景抒情,均是“信手挥毫”,表现得流利畅达、无拘无碍。

  全词从入山、观山和诗酒生活逐层写来,都如清泉自然涌出,似不经意而出,一切都十分明朗真率。然而这信手挥毫又决非不加提炼、失于浅俗。相反,作者在用语上颇注意凝练。如“爽气飘萧”四字,就概括出秋日山中的总印象和观感;“夜山低”三句则更是异常准确精练地描绘出不同时刻、不同条件下的山的特色;而下阕的“乐”、“能”、“也”三字也用得恰切精妙。看来作者在看似不经意中颇多锤炼。这种雕饰而归于自然的艺术境界,说明许古确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284页

xíngxiāngzi··qiūmínggāo--

qiūmínggāoshuǎngpiāoxiāoguàguānchūtuōchénláochuāngjiānyánxiùkànjǐnhūncháoshānqíngshānjìnxiǎoshāngāo

shùxiánláichùcūnláozuìxìnshǒuhuīháoděngxiántáoxiěwènshénfēngsāoyīnxúnnénglǎodàoxiāoyáo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滔滔¹不持戒,兀(wù)²不坐禅。
译文:很多时候都不持戒,也浑沌无知不坐禅。
注释:¹滔滔:形容多。²兀兀:浑沌无知的样子。
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yàn)¹三两碗,意在镢(jué)²边。
译文:喝个两三碗浓茶,只想着拿着锄头干农活。
注释:¹酽茶:浓茶。²镢头:锄头。

  该诗刻画了一个不持戒、不坐禅,却整天饮茶、做农活的僧人,体现出了诗人学禅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领会禅意的思想。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还是让慧寂自己的事迹来说明吧。《五灯会元》卷九:“初谒耽源,已悟玄旨。……耽源谓师曰:‘国师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吾今付汝,汝当奉持。’遂将其本过与师。师接得一览,便将火烧却。耽源一日问:‘前来诸相,甚宜秘惜。’师曰:‘当时看了便烧却也。’源曰:‘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师曰:‘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耽源把祖师的画像交给慧寂收藏,意味着希望他能接过衣钵,承传法统。但慧寂却将画像烧掉了,因为他认为,要承传法统,重要的是得其意,而非得其像。他所要体认的是祖师的自性,这自性,无生无灭,永远存在,而像上所画,既然能够变灭,显然就是虚幻的,非本质的。如此而来,将其烧掉,正表明他强调的是心印,而非形迹。后来临济义玄“到达磨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师曰:‘祖、佛俱不礼。’主曰:‘祖、佛与长老有甚冤家?’师拂袖便出。”(《五灯会元》卷十一)这种无凡无圣,向内求佛,打破偶像的精神,与慧寂正是相通的。另外,以喝浓茶、扛镢头代替了持戒、坐禅,也反映了作者对“平常心”的追求。这蕴含其中的多义性,无疑使得全篇语意丰厚,思理深微。

  饮茶往往是僧人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变文集》卷三载唐人《茶酒论》说:“明(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五灯会元》卷九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慧寂说自己是“酽茶三两碗”,显然也能见出这种“和尚家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