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痴后生,作事不真实。未读十卷书,强把雌黄笔。
三五痴后生,作事不真实。未读十卷书,强把雌黄笔。
将他儒行篇,唤作贼盗律。脱体似蟫虫,咬破他书帙。
将他儒行篇,唤作贼盗律。脱体似蟫虫,咬破他书帙。

shīsānbǎisānshǒuèrèrjiǔ--hánshān

sānchīhòushēngzuòshìzhēnshíwèishíjuǎnshūqiánghuáng

jiāngxíngpiānhuànzuòzéidàotuōshìyínchóngyǎoshūzhì

寒山

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闽,故隶周者¹也。至秦²,开其地,列于中国³,始并为闽中郡。自列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è)于两山之间,山相属(zhǔ)无间断,累数驿¹⁰乃一得¹¹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bǎn)¹²如缘¹³(huán)¹⁴,或垂崖如一发,或侧(zè)¹⁵¹⁶出于不测¹⁷之溪上:皆石芒¹⁸峭发¹⁹,择然后可投步²⁰。负戴²¹者虽其土人²²,犹侧足²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zhì)²⁴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²⁵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²⁶(liú)(róu)²⁷,或逆走²⁸旁射²⁹,其状若蚓(yǐn)³⁰,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shǐ)。舟溯(sù)沿³¹者,投便利³²,失毫分,辄(zhé)破溺(nì)³³。虽其土长川居³⁴之人,非生而习水事³⁵者,不敢以舟楫(jí)自任³⁶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³⁷其地,盖以其陿(xiá)³⁸多阻,岂虚也哉?
译文: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注释:道山亭:在今福建福州城内乌石山。北宋熙宁年间,福州太守程师孟性喜游览名胜,曾上乌石山,赞赏山川之美,并在乌山(也称道山)上建了一座亭子。程师孟认为乌山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亭子起名叫“道山之亭”,故名道山亭。¹隶周者也:隶属于周朝。²秦:朝代名。秦王嬴政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共历二世,统治十五年。³中国:指中原地区,一指国家,朝廷。⁴闽中郡:治所在冶县(今福建福州)。⁵列:民族名。居于今江、浙、闽、列一带,总称百列。文中指百列人所居地区。⁶太末:县名,治所在今浙江龙游。⁷豫章: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⁸阸:阻塞,阻隔。⁹相属:相接连。¹⁰驿:计算驿路长度的单位,两个驿站之间路程为一驿。¹¹一得:得到一个。¹²逆坂:指攀爬陡峻的山坡。¹³缘:攀援。¹⁴絙:粗绳索。¹⁵侧径:狭窄的路。侧:通“仄”,狭窄。¹⁶钩:环绕,回旋。¹⁷不测:不可计数,不可测量,比喻指深渊。¹⁸石芒:山石的尖端。¹⁹峭发:陡峭突出。²⁰投步:举步,落脚。²¹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²²土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²³侧足:侧转其足,形容道路险峻狭窄而不敢正立。²⁴踬:跌倒,绊倒。²⁵士骑:指骑马的兵士。²⁶衡缩:纵横。²⁷蟉糅:盘曲混杂的样子。²⁸逆走:退走,逃走。²⁹旁射:四射。³⁰蚓结:像蚯蚓一样屈曲。³¹溯沿:逆水上行和顺水下行。³²便利:敏捷,灵活。³³破溺:指船毁人溺水。³⁴川居:指住在水边。³⁵水事:指驾船、泅水之类的事情。³⁶自任:自动承担,指敢于承担。³⁷虚:空出,空着。³⁸陿:狭隘,狭窄。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福州治侯官¹,于闽为土中²,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³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lù)多桀(jié),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jīn),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¹⁰之徒,其宫¹¹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列王山,三山者鼎趾(zhǐ)¹²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¹³之状,盖已尽人力。
译文: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注释:¹侯官:县名,治所在今福建闽侯境内。²土中:四方的中心地区。³四出:向四面延伸,指四面。⁴涂:通“途”,道路。⁵潮汐: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⁶桀木:高大的树。⁷良能:指精湛的技能。⁸相矜:互相夸耀。⁹下贫:极穷,也指极穷的人。¹⁰佛、老子:佛家和道家的并称。佛家以佛陀为祖,道家以老子为祖,故称。老子: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故也称老聃。著《道德经》五千言,也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作品。¹¹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¹²鼎趾:鼎足。¹³殊绝:特出,超绝。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光禄卿、直¹昭文馆²程公³为是州,得闽山嵚(qīn)(yín)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diàn)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yíng)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dàn)¹⁰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¹¹其思于埃壒(ài)¹²之外,其志壮哉!
译文: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注释:¹直:指摄官,代理。²昭文馆:官署名。唐代设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宋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³程公:指程师孟,字公辟,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景祐进士。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禄卿出任福州知府。翌年四月,扩建城墙,疏浚城壕,修造桥梁。熙宁三年(1070年),在庙学内建厅舍,又在乌石山建道山亭。同年六月,调任广州知州。后入京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都水监,又移知越州、青州。⁴嵚崟:高大,险峻。⁵荣:盛多。⁶簟席:竹席。⁷四瞩:眺望四方。⁸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的海上神山名,也常泛指仙境。⁹道山:传说中的仙山。¹⁰惮:畏难,畏惧。¹¹抗:振,离扬。¹²埃壒:凡尘,世俗。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¹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²又及于此。盖其岁³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zhuàn),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译文: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注释:¹治行:为政的成绩。²余功:空余的时间。³岁:文中指任期。⁴谏议大夫:官名,掌侍从规谏。⁵集贤殿:唐置。于殿内设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以宰相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⁶修撰: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⁷越州:治所在绍兴(今属浙江)。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别致的散文。题目名曰《道山亭记》,但作者对道山亭本身的构造和外观几乎没有着墨,而是从遥远的历史和广阔的空间慢慢道来,如同电影中的远镜头逐渐向观众逼近,变为特写镜头,让读者既能从阔大的背景中远视,又能在焦点上细察,具有丰厚的美学韵味。作者以洋洋洒洒的文笔,描写了闽地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文章风格峭拔多变,文笔雄伟奇崛,短句纷陈,新颖别致。

  文章一开始,描写道山亭的所在地闽中郡的历史由来和地理特点,尤其侧重从陆路和水路两个方面表现这里的高山险峻和溪水湍急,十分难行。走陆路如同抓着绳子攀登,“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走水路则石头错出急流间,千里上下,不见首尾,“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在陆路上行走,“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在水陆上行走,“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在这里,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和描写之能事,运用比喻和对比等艺术手法,予以浓墨渲染。特别是对溪水湍急状貌的描绘,十分生动:“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接着,作者的笔触将描写的空闻进一步缩小到侯官,重点表现这里的地理特点、风俗人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侯官地平且广,离周围的山较远,南有闽江,东有大海,商船云集、人们喜建华丽住宅,尤其佛、道宫观数以百计,十分瑰丽奇特。这些叙述和描写,十分精练而又富有代表性,为道山亭的建造展现了一个优美适宜的环境。

  但是,作者的作文最重“以文明道”,所以他写此文的目的并不仅仅表现道山亭的迷人景致,而是重点赞赏知福州政绩名震遐迩的程师孟及其建造道山亭的举措。因此,文章的后半部分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是重心所在。作者介绍了程公建造道山亭的具体地点、动机和目的,并把程公建道山亭看作其诸多政绩的一部分,肯定了封建官吏在政务之余追求耳目之乐的合理性。这对作者来说,是难得的思想闪光。他不仅认为道山亭建造的地点好:“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更欣赏程公“抗其思于埃墙之外”的壮志,与取名为“道山亭”相吻合,这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曾巩的精神追求。

  文章既写景又写人,写景从大到小,层层深入,清晰传神。写人(程公)紧扣道山亭的由来,突出其精神风貌,点面结合。文章以道山亭为核心,旁及它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包括它的建造者),关键处顺便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显得有条不紊,简练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堵军主编.知古明道·唐宋八大家之曾巩散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9:第205-206页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绿桑(sāng)高下¹映平川²,赛罢田神³笑语喧(xuān)
译文:高高低低的绿桑树映照平川,社日祭神歌舞后笑语喧天。
注释:¹高下:有高有矮。²平川:平坦之地。³田神:古时农村在春分前后祭社神,即此诗所说的田神,这一天叫做社日。祭祀时有歌有舞,用来祈祷丰收。⁴喧:声音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林外鸣鸠(jiū)¹春雨歇²,屋头初日杏花繁。
译文:林外鹁鸪声声叫小雨渐渐停歇,屋头红日送春暖杏花正鲜。
注释:¹鸠:即鹁(bó)鸠,也叫鹁鸪。下雨时叫得越欢。²歇:停。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农村的环境概貌写到田家的欢声笑语;诗的后两句,从鸠鸣雨歇写到日上花繁。结句一个“繁”字,表现了春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以轻快的笔调,写出农家生活的乐趣。

  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了江南地区农村的一派自然春光。江南的农村冈峦起伏,竹篱茅舍错落地散布在山冈下面。前面是一派平展的稻田.桑树高高低低地就栽在屋前屋后,春天来了,桑树长出了鲜嫩的绿叶,掩映在平川之间。春耕开始时,按风俗要向田神祈祷丰年。农村的男女老少看完了献祭田神的歌舞以后,带着欢快的情绪回到家里。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欢乐。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两句中诗人集中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江南的春天经常会下夜雨,早晨雨停了,阳光照着湿漉漉的新枝嫩叶,显得特别青翠。鹁鸪鸟在树上咕咕地叫起来。果然,不一会儿太阳就从东边屋脊上升了起来。墙头的杏花经过夜雨的滋润,盛开得更加灿烂,给村庄装点着绚丽的春光。一幅生动的农村自然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资料:
1、 曾强.唐宋诗词名篇 诠注详析 插图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06:第105页

tiánjiā

ōuyángxiū sòngdài 

绿sānggāoxiàyìngpíngchuān sàitiánshénxiàoxuān 
línwàimíngjiūchùnxiē tóuchūxìnghuāfán 
素天际水,浪拍碎、冻云不凝。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又是宾鸿重来后,猛赋得、归期才定。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尚庐人境。幽兴。争如共载,越娥妆镜。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
素天际水,浪拍碎、冻云不凝。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又是宾鸿重来后,猛赋得、归期才定。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尚庐人境。幽兴。争如共载,越¹娥妆镜。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迎醉面²,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
注释:¹越:一本作“月”。²迎醉面:一本无“醉”字。

  《十二郎》,双调,一百零五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十二句五仄韵。此词与《二郎神》,又名《十二郎》词者,句式、字数、押韵等均不同。  

  “垂虹桥”,在江苏吴江县东,本名利住桥;宋庆历(宋仁宗年号,公元1041—1048年)间构亭其上,名曰垂虹亭,因亦名桥曰垂虹桥。凡七十二洞,俗称长桥。  

  “素天”两句,绘桥四周景色。言桥四周灰蒙蒙一片,天水相连,浊浪拍岸,冻云翻飞。“冻云”,点出时在寒冬季节。“记晓叶”三句,忆旧。词人说:记得在一个秋天的清晨,岸上还有霜露沾连在树叶上,我曾经行经这儿,并将船停靠在垂虹桥傍。在灯影幢幢中,我还乘兴吟哦过这儿的秋雨景色。“又是”两句,言今。“宾鸿”,指宾雀鸟与大雁。《吕氏春秋·季秋》:“鸿雁来,宾爵入水大为蛤。”注:“宾爵者,老爵也。栖宿于人堂宇之间,有似宾客,故谓之宾爵。”此处是说:又到了鸿雁南飞,宾雀入室而居的季节,我这才决定了回归的日期。“嗟绣鸭”三句,据《南禺书》:陆龟蒙有斗鸭一栏,颇极驯养。一旦,驿使过,挟弹毙其尤者。龟蒙曰:“此鸭善人言,欲附苏州上进,奈何毙之?”使人惧,尽与囊中金,以窒其口。徐,使人问人语之状。曰:“能自呼其名耳。”夏承焘笺《吴郡图经续记》:吴江旧有如归亭,熙宁中林郎肇出宰,又于“如归”之侧作鲈香亭,因陈文惠有“秋风斜日鲈鱼香”之句。陶潜有诗“结庐在人境”。此三句赞桥畔环境,足可幽居。“绣鸭”,指绘彩的斗鸭。《宋书·王僧达传》:“为太子舍人,坐属疾,而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据此,可见宋时也盛行斗鸭之戏。词人说:垂虹桥畔的环境优美,足够促使我决定在此结庐隐居。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我就可以在这儿或是观看善解人意的斗鸭游戏;或是垂钓河边,钓上几尾鲜美的鲈鱼尝新。

  “幽兴”三句,忆旧。词人到了垂虹桥,想起有一次曾与伊人同船来过这儿,并观赏过她临水梳洗的难忘镜头。“念倦客”三句,承前,记目前。词人说:今天我却是孤身独游重返垂虹桥,时至寒冬,我虽是穿着裘衣,头戴貂帽,但却孤孤零零地站在桥上,临水顾影自怜。这三句既承接上三句的忆旧日共游,又是遥向呼应上片“冻云不凝”的严寒天气。“酹酒”三句,倒装也。言词人孤身在桥上亭内眺望,越感凄冷难忍,于是就酹酒祭苍天,高歌飘四远,以此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结。“迎醉面”三句,写雪下。此言渐渐地远方的山色开始昏暗不清,暮色中的天空飘下来几片雪花,沾在词人热辣辣的醉面上。从“冻云”始,至“雪花”飞,首尾衔接,叙事完整,脉络分明。

shíèrláng··chuíhóngqiáo--wényīng

tiānshuǐlàngpāisuìdòngyúnníngxiǎoshuāngqiūdēngyíncéngzhǎngqiáoguòtǐngyòushìbīn鸿hóngzhòngláihòuměngguīcáidìngjiēxiùjiěyánxiāngkāndiàoshàngrénjìngyōuxìngzhēnggòngzàiyuèézhuāngjìngniànjuànqiándiāoqiúrōngmàozhòngxiàngsōngjiāngzhàoyǐnglèijiǔcāngmángpíngyuǎntíngshànghóngyāolěngyíngzuìmiànxuěfēihuādiǎndàichóushānmíng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碧海烟归尽¹,晴峰²雪半残。
译文: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而泰山的玉皇顶还有一半被积雪所覆盖。
注释:岱岳:指泰山之玉皇顶,山势突兀峻拔。¹“碧海”句:此句源于李商隐《嫦娥》诗“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形容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²晴峰:即指泰山玉皇顶,此峰海拔1524米。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冰泉悬众壑(hè),云路郁(yù)千盘。
译文:重重山峦之中,奔流直下的山泉凝结成冰,倒挂在山崖之上,回环的道路直上云霄。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影落¹齐燕²白,光连天地寒。
译文:泰山巨大的投影落在齐、燕广大的地域上,积雪的反光与天光连成一片,使天地一片冰沁。
注释:¹影落:指雪花飘落。²齐燕:指河北、山东一带。
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秦碑¹凌绝壁,杖策²好谁看?
译文:矗立在积雪之岱岳山顶的秦碑美景,是否有谁正拄着手杖去观赏呢?
注释:¹秦碑: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所立之石,石上刻有碑文,旨在“颂秦德,明德意”。(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²杖策:拄杖。

  这首诗的首联从远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颔联则是从另一角度对雪中泰山加以描绘;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尾联是诗人面对如此壮观景致发出的感叹。此诗与杜甫《望岳》一样,句句写“望岱岳”,却终篇不直接点出一“望”字,而以景物本身暗示其“望岱岳”之意。全诗意境之寥阔,体势之雄浑,直可继杜甫《望岳》。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采用对偶句式,写远望岱岳所见晴雪之景。首句中“碧海”乃是借喻“青天”,实为“碧海青天”之意;“烟归尽”则是比喻冬云阴霾已消散无余。这句先描写岱岳上空青碧之天色,寓有雪霁云散之意。然后再写以“碧海青天”为背景的“雪中岱岳”之整体风貌。“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积雪的岱岳直插入青碧似海的苍天之中,峻拔突兀,而且银碧相映,明丽耀眼;令人胸襟亦为之开张,油然而生一种崇高之感。

  颔联则承接“晴峰”之意,再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而“冰泉”向下“悬”,“云路”朝上旋。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则写出诗人“望岱岳”时视线的移动,其中自有诗人为此奇观惊叹不已之意。

  颈联一转,又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受。前两联重在写山,首联虽亦提到“雪半残”,但仍属写山之外观,而非单纯写雪。此联则纯是写雪景。诗人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自”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此乃想象之辞,而非实景(因为此时天已“晴”);“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光”而“寒”,又是通感手法的运用。

  如果说上三联基本上是实写之景,那么尾联则纯然是虚摹之景:“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秦碑”乃泰山一古迹,而“凌绝壁”指秦碑立于泰山绝壁之上,由此可见“秦碑”非诗人于山下所能望见。此时诗人遥想是否有人如杜甫一样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攀上积雪的泰山之绝顶而登高四望。诗人设问句抒发此意,其中流露出诗人自己欲登山极望之情。

  这首诗,处处从大处着笔,无论是“晴峰”“冰泉”“云路”乃至“光”“影”,都给人以巨大之感,全诗成功地展示了泰山的雄姿,在众多咏岱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673
2、 麻守中等主编.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04:262

xuězhōngwàngdàiyuè--shīrùnzhāng

hǎiyānguījǐnqíngfēngxuěbàncán

bīngquánxuánzhòngyúnqiānpán

yǐngluòyànbáiguāngliántiānhán

qínbēilíngjuézhànghǎoshuíkàn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书当快意¹读易尽,客有可人²期不来。
译文:读到称心满意的书很容易就读完了,想与意气相投的朋友见面却久盼不来。
注释:¹快意:称心满意。²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¹百岁几回开?
译文: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注释:¹好怀:好兴致。

  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愉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

  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

  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诗中说出了很多人有会于胸中而没有表达出来的话,作者以浅显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出来。诗人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668-669页

jué ·shūdāngkuàijìn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shūdāngkuàijìn yǒurénlái 
shìshìxiāngwéiměi hǎohuái怀bǎisuìhuík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