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桑柘多,江南松桂茂。
种桑事春蚕,栽桂事华构。
尝闻云盖下,聚书为大富。
往往见子孙,缘天掇星宿。
掇星星若珠,光彩出屋漏。
秋收万种田,作酒日为寿。
亦有千里归,锦衣行白昼。
山东桑柘多,江南松桂茂。
种桑事春蚕,栽桂事华构。
尝闻云盖下,聚书为大富。
往往见子孙,缘天掇星宿。
掇星星若珠,光彩出屋漏。
秋收万种田,作酒日为寿。
亦有千里归,锦衣行白昼。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pèi)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¹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²(xiǎng)³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译文:楚军将要攻取关中,到达函谷关,有刘邦的军队把守,不能进入。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非常恼火,就派遣当阳君等攻打函谷关。于是项羽进入关中,到达戏水之西。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占有它。”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注释:¹王:称王。²旦日:明天。³飨: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犒劳。⁴说:劝说。⁵幸:宠幸,宠爱。⁶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楚左尹(yǐn)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²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³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dāng)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¹⁰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¹¹与项伯有故¹²?”张良曰:“秦时与臣游¹³,项伯杀人,臣活之¹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shào)(zhǎng)¹⁵?”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¹⁶。”张良出,要(yāo)¹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¹⁸酒为寿¹⁹,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²⁰不敢有所近,籍²¹吏民封府库²²,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²³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²⁴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²⁵自来谢项王²⁶。”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注释:¹左尹:令尹的辅佐,为楚国官名。²善:亲善,跟……要好。³具:全部。⁴毋从俱死: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又王念孙认为“从”当作“徒”,意思是白白地。⁵亡去:逃离。⁶语:告诉。⁷鲰生:浅薄愚陋的小人。鲰,小。⁸内:同“纳”。⁹当:挡住,抵挡。¹⁰固:固然,当然。¹¹安:何,怎么。¹²有故:有旧交。¹³游:交游,交往。¹⁴活之:使之活,使他免于死罪。¹⁵孰与君少长:跟你相比年纪谁大谁小。¹⁶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事,侍奉。¹⁷要:邀请。¹⁸卮:酒器。¹⁹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²⁰秋毫: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²¹籍:登记。²²府库:仓库。²³非常:指意外变故。²⁴倍德:就是忘恩负义的意思。倍,同“背”。²⁵蚤:通“早”。²⁶谢项王:向项王陪罪。谢,谢罪。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¹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lù)²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³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项王,举所佩玉玦(jué)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¹⁰。若¹¹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¹²,若属¹³皆且¹⁴为所虏¹⁵。”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¹⁶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注释:¹从百余骑:带领随从一百多人。骑,一人一马为一骑。²戮:同“勠”。³不自意:自己想不到。⁴即日:当天。⁵东向坐:面朝东坐。这是表示尊贵。⁶数:多次。⁷目:用眼色示意。⁸玦: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⁹三:这里是表示好几次。¹⁰忍:狠心。¹¹若:汝,你。¹²不者:不然的话。不,同“否”。¹³若属:你们这班人。¹⁴且:将。¹⁵为所虏:被他俘虏。¹⁶翼蔽:遮蔽,掩护。翼,用翼遮盖,保护。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¹。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²。”哙即带剑拥³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cān)(shèng)¹⁰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¹¹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¹²。”则与一生¹³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¹⁴,刑人¹⁵如恐不胜¹⁶,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¹⁷,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¹⁸,因招樊哙出。
译文: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注释:¹樊哙:刘邦麾下战将。²与之同命:跟沛公共生死。一说“同命”,即拼命。³拥:抱,持。⁴交戟:把戟交叉起来。⁵仆:倒下。⁶披:分开。⁷瞋目:睁大眼睛。⁸眦:眼眶。⁹跽:长跪,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压在小腿上,挺直上身就显得身子长了,叫长跪,就是跽。¹⁰参乘:即“骖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¹¹斗:古代盛酒器。《会注考证》引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字。¹²彘肩:猪腿。¹³生:未煮熟的。啖吃。¹⁴举:尽。¹⁵刑人:给人用刑。¹⁶胜:尽,极。¹⁷细说:指小人的谗言。¹⁸如厕:上厕所。¹⁹如:往。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¹不顾细谨²,大礼³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wéi)?”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¹⁰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¹¹,从郦山下,道¹²芷阳间行¹³。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¹⁴我至军中,公乃入。”
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注释:¹大行:指干大事。²细谨:小的礼节。谨,仪节,礼节。³大礼:指把握大节。⁴辞:推辞,这里有避开,回避的意思。⁵小让:小的责备。⁶俎:切肉的砧板。⁷何辞为:还告辞什么。为,语气助词。⁸何操:带了什么。操,持,拿。⁹会:正赶上,恰巧。¹⁰置:放下,丢下。¹¹步走:徒步跑,指不骑马乘车。¹²道:取道,经过。¹³间行:抄小道走。¹⁴度:估计。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已去,间¹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sháo)²,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³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刘邦离去后,走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注释:¹间:走小路,名词作动词。²不胜杯杓:意思是不能再喝。不胜,禁不起。桮杓,两种酒器,这里借指酒。³再拜:表示恭敬的礼节,这里就是恭敬的意思。⁴安在:在哪里。⁵督过:责备。⁶竖子:等于说小子,奴才。《会注考证》:“竖子,斥项庄辈,而暗讥项羽也。”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一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三 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史记·项羽本纪》

hóng鸿ményàn

qiān liǎnghàn 

    xínglüèdìngqín hánguānyǒubīngshǒuguān  yòuwénpèigōngxiányáng xiàng shǐ使dāngyángjūnděngguān xiàngsuì zhì西 pèigōngjūnshàng wèixiàngxiāngjiàn pèigōngzuǒcáoshāng shǐ使rényánxiàngyuē  pèigōngwàngguānzhōng shǐ使yīngwéixiāng zhēnbǎojìnyǒuzhī  xiàngyuē  dànxiǎngshì wéipèigōngjūn  dāngshìshí xiàngbīngshíwàn zàixīnfēnghóng鸿mén pèigōngbīngshíwàn zàishàng fànzēngshuìxiàngyuē  pèigōngshāndōngshí tāncáihuò hàoměi jīnguān cáisuǒ suǒxìng zhìzàixiǎo lìngrénwàng jiēwéilóng chéngcǎi tiān shī  

    chǔzuǒyǐnxiàngzhě xiàng shànliúhóuzhāngliáng zhāngliángshìshícóngpèigōng xiàngnǎichízhīpèigōngjūn jiànzhāngliáng gàoshì zhāngliáng yuē  cóng  zhāngliángyuē  chénwéihánwángsòngpèigōng pèigōngjīnshìyǒu wáng   liángnǎi gàopèigōng pèigōngjīng yuē  wéizhīnài  zhāngliángyuē  shuíwéiwángwéizhě  yuē  zōushēngshuìyuē  guān zhūhóu qínjìnwáng  tīngzhī  liángyuē  liàowángshìdāngxiàngwáng  pèigōngrán yuē   qiěwéizhīnài  zhāngliángyuē  qǐngwǎngwèixiàng yánpèigōnggǎnbèixiàngwáng  pèigōngyuē  jūnānxiàngyǒu  zhāngliángyuē  qínshíchényóu xiàngshārén chénhuózhī jīnshìyǒu xìngláigàoliáng  pèigōngyuē  shújūnshàozhǎng  liángyuē  zhǎngchén  pèigōngyuē  jūnwéi xiōngshìzhī  zhāngliángchū yāoxiàng xiàngjiànpèigōng pèigōngfèngzhījiǔwéishòu寿 yuēwéihūnyīn yuē  guān qiūháogǎnyǒusuǒjìn mín fēng érdàijiāngjūn suǒqiǎnjiāngshǒuguānzhě bèidàozhīchūfēicháng wàngjiāngjūnzhì gǎnfǎn yuànyánchénzhīgǎnbèi  xiàngnuò wèipèigōngyuē  dànzǎoláixièxiàngwáng  pèigōngyuē  nuò  shìxiàng zhìjūnzhōng pèigōngyánbàoxiàngwáng yīnyányuē  pèigōngxiānguānzhōng gōnggǎn jīnrényǒugōngérzhī  yīnshànzhī  xiàngwángnuò 

    pèigōngdàncóngbǎiláijiànxiàngwáng zhìhóng鸿mén xièyuē  chénjiāngjūnérgōngqín jiāngjūnzhànběi chénzhànnán ránnéngxiānguānqín jiànjiāngjūn jīnzhěyǒuxiǎorénzhīyán lìngjiāngjūnchényǒu  xiàngwángyuē  pèigōngzuǒcáoshāngyánzhī rán zhì  xiàngwángyīnliúpèigōngyǐn xiàngwáng xiàngdōngxiàngzuò nánxiàngzuò   zhě fànzēng pèigōngběixiàngzuò zhāngliáng西xiàngshì fànzēngshuòxiàngwáng suǒpèijuéshìzhīzhěsān xiàngwángrányìng fànzēng chū zhàoxiàngzhuāng wèiyuē  jūnwángwéirénrěn ruòqiánwéishòu寿 shòu寿 qǐngjiàn yīnpèigōngzuò shāzhī zhě ruòshǔjiēqiěwéisuǒ  zhuāngwéishòu寿 shòu寿 yuē  jūnwángpèigōngyǐn jūnzhōngwéi qǐngjiàn  xiàngwángyuē  nuò  xiàngzhuāngjiàn xiàngjiàn chángshēnpèigōng zhuāng 

    shìzhāngliángzhìjūnménjiànfánkuài fánkuàiyuē  jīnzhīshì  liángyuē  shèn jīnzhěxiàngzhuāngjiàn chángzàipèigōng  kuàiyuē   chénqǐng zhītóngmìng  kuàidàijiànyōngdùnjūnmén jiāozhīwèishìzhǐ fánkuàidùnzhuàng wèishì kuàisuì wéi西xiàng chēnshìxiàngwáng tóushàngzhǐ jìnliè xiàngwángànjiànéryuē  wéizhě  zhāngliángyuē  pèigōngzhīcānshèngfánkuàizhě  xiàngwángyuē  zhuàngshì zhīzhījiǔ  dǒuzhījiǔ kuàibàixiè  éryǐnzhī xiàngwángyuē  zhīzhìjiān  shēngzhìjiān fánkuàidùn jiāzhìjiānshàng jiànqiēérdànzhī xiàngwángyuē  zhuàngshì néngyǐn  fánkuàiyuē  chénqiě zhījiǔān qínwángyǒulángzhīxīn shārénnéng xíngrénkǒngshèng tiānxiàjiēpànzhī huái怀wángzhūjiāngyuēyuē  xiānqínxiányángzhěwángzhī  jīnpèigōngxiānqínxiányáng háomáogǎnyǒusuǒjìn fēnggōngshì huánjūnshàng dàiwánglái qiǎnjiāngshǒuguānzhě bèidàochūfēicháng láoérgōnggāo wèiyǒufēnghóuzhīshǎng értīngshuì zhūyǒugōngzhīrén wángqínzhīěr qièwéiwáng  xiàngwángwèiyǒuyìng yuē  zuò  fánkuàicóngliángzuò zuò pèigōng yīnzhāofánkuàichū 

    pèigōngchū xiàngwángshǐ使wèichénpíngzhàopèigōng pèigōngyuē  jīnzhěchū wèi wéizhīnài  fánkuàiyuē  xíngjǐn xiǎoràng jīnrénfāngwéidāo wéiròu wéi  shìsuì nǎilìngzhāngliángliúxiè liángwènyuē  wángláicāo  yuē  chíbáishuāng xiànxiàngwáng dǒushuāng  huì gǎnxiàn gōngwéixiànzhī  zhāngliángyuē  jǐnnuò  dāngshìshí xiàngwángjūnzàihóng鸿ménxià pèigōngjūnzàishàng xiāngshí pèigōngzhìchē tuōshēn fánkuài xiàhóuyīng jìnqiáng xìnděngrénchíjiàndùnzǒu cóngshānxià dàozhǐyángjiànxíng pèigōngwèizhāngliángyuē  cóngdàozhìjūn guòèrshíěr duózhìjūnzhōng gōngnǎi  

    pèigōng jiànzhìjūnzhōng zhāngliángxiè yuē  pèigōngshèngbēisháo néng jǐnshǐ使chénliángfèngbáishuāng zàibàixiànwángxià dǒushuāng zàibàifèngjiāngjūnxià  xiàngwángyuē  pèigōngānzài  liángyuē  wénwángyǒuguòzhī tuōshēn zhìjūn  xiàngwángshòu zhìzhīzuòshàng shòudǒu zhìzhī jiànzhuàngérzhī yuē  ài shùmóu duóxiàngwángtiānxiàzhěpèigōng shǔjīnwéizhī  

    pèigōngzhìjūn zhūshācáoshāng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译文: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姓人人喊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今来县宰¹加朱绂(fú)²,便是生灵³血染成。
译文: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注释:¹县宰:县令。²朱绂: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³生灵:生民。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这一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zàijīngchéngxiàn

xún tángdài 

suìcéngjīngxiànchéng xiànmínkǒuyuānshēng 
jīnláixiànzǎijiāzhū biàn便shìshēnglíngxuèrǎnchéng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魏武¹将见匈奴使²,自以³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guī)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¹⁰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¹¹,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则握刀站在崔季珪的坐榻边做侍从。见面完毕以后,(曹操)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雅高尚、仪容风采,但是坐榻边上握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杀这个使节。
注释:¹魏武:三国时期的魏武帝,即曹操。²匈奴使: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使,使节。³以:认为。⁴形陋:相貌丑陋、不好看。⁵雄远国:在外国使者面前显示威武。⁶使:指派。⁷崔季珪:曾在曹操手下做过官。⁸捉刀:拿着刀。⁹床:古代的一种坐具。¹⁰魏王:指曹操。¹¹雅望非常:仪态高雅不同寻常。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谁言生离久,适¹²与君别。
译文:离别的时间虽然很长,自己却刚刚感到与丈夫分别。
注释:¹适:才。²意:当作“忆”。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衣上芳¹犹在,握里书²未灭。
译文:还闻得见对方衣服上的香味,对方交给自己的情书还握在手里,字迹尚未磨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腰中双绮(qǐ)¹,梦为同心结²
译文:我腰襟上佩戴的两条绸带,在梦中变作了同心结。
注释:¹绮带:绸带。²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二之意。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常恐所思¹露,瑶(yáo)²未忍折。
译文:恐怕自己的心思被他人看出,不敢去折瑶华赠给情人。
注释:¹所思:指自己思慕情人的感情。²瑶华:琼花,指情人。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才离别,好像是与你分离很久了,这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是一种思想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离别很久了,但情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宛然如在眼前,分离也好似在昨日,这也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感情,就是后一种,谁说“生离”已很久了,还记得才与你分别。“适忆与君别”即文通《古离别》“送君如昨日”意。两句表现了“生离”的痛苦,写得十分细腻。 ·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这两句承接“适意与君别”,具体写出送君如昨日:我衣服上还留有你的香气,你的书信还握在我的手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这两句表现与意中人结为夫妻的愿望,我腰中所系的两条丝罗绸带,梦中也在想打成“同心结”。这是用比喻来说明结为夫妇,万般恩爱之意。比喻之巧,爱情之深,不言而喻。然而,他不愿轻易把内心秘密告诉对方,所以结句说:“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他常常担心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忍心去攀折她(瑶华)。这是多么细腻的心理描写,多么深沉的爱。然而,深爱而不能吐露,他必须承受痛苦的煎熬。

  这首诗抒写对意中人的深爱,风格细腻含蓄,寄托深远,尤其是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缠绵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全诗共八句,分两层:前四句写“生离”不久,犹如昨日,思念良深;后四句写欲与“同心结”而“未忍折”,说明思念之苦,颇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情思。前后两层,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忧思,是《有所思》一类抒写男女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 第八卷(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16页

yǒusuǒ--xiāoyǎn

shuíyánshēngjiǔshìjūnbié

shàngfāngyóuzàishūwèimiè

yāozhōngshuāngdàimèngwèitóngxīnjié

chángkǒngsuǒyáohuáwèirěnzhé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开汉业¹,问此地、是耶(yé)非。想剑指三秦²,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³、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译文: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注释:¹汉中开汉业:指刘邦以汉中为基础,开创了汉王朝的帝业。²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³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⁴今不见: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用抗金爱国人才。⁵山川满目泪沾衣:初唐诗人李峤《汾阴行》诗:“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⁶胡尘:金人的军马扬起的尘土。⁷西风:秋风。⁸塞马:边马。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¹去征西²。更草草离筵(yán)³,匆匆去路,愁满旌(jīng)。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译文: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注释:¹小试:略试才能。²征西:指西去帅兴元。³草草离筵:杯盘草草,表示酒席不丰盛。⁴旌旗:指张仲固的随行仪仗。⁵江涵秋影雁初飞: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涵:沉浸。⁶车轮四角:盼望车子开不动把行人留下来的意思。⁷带减腰围:因为思念友人,身体逐渐消瘦,腰围渐细,衣带日宽。

  开篇词人即提到“汉中”,除了因为汉中是张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还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纲等人就主张在此地建立行都,出击金军。作者满怀一腔报国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复故土,洗去被金军侵略的耻辱,所以一提到汉中,他便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追亡事,今不见”词人的笔锋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这段历史趣事和刘邦帝业联系在一起,尽管时移世变,也没有冲淡人们美好的记忆。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气何在?这里词人借用唐代李峤《汾阴行》的诗句:“世事回还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借古是为了喻今,当时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国势日衰,没有一点振奋作战的气象。词人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怎能不使他感伤落泪呢!“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词人追忆刘邦充满荣光的战斗历程,无奈如今的朝堂却是一派文恬武嬉,国势衰微,萎靡不振。大好河山看似依旧,其实早已被金军的铁骑踏遍。看着敌骑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驰骋,像词人这般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的血性男儿,又岂能无动于衷。

  下阕开头“一编书是帝王师”,用张良佐汉的故事,与篇首回应。下句“小试”二字微讽。既是“帝王师”,为什么不大用,而只“小试”呢?但又是双解。小试之后,必有大用。“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随着分别时刻的临近而越来越深。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尽吐纸上,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愁满旌旗”一句,言无知的旌旗也会染上他俩的别愁,写离情最独到。“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作者当时也已经接受改任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很快就要去江西赴任。当张仲固抵达汉中,回首思念今日为他践行的人时,辛弃疾早已离开此地,到达南昌了。“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离别在即,词人满腹离愁无法化解,真希望车轮能在一夜之间生出四角,使张仲固因无法离开而多停留几日,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分别之后,思念定会让作者变得更加消瘦。以上两句,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成句,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于景;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以“车轮四角”写留别苦情,“带减腰围”写别后相思。

  本篇结构颇为紧凑。例如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其次,本篇语言也颇为精练(这包括运用古人的现成诗句)。例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翻出新意,一扫原诗物是人非、富贵易失的消极情绪,用来描绘爱国志士目睹故国山川、热泪纵横的情景,恰到好处,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92页
2、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2页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5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