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有田舍,炎州长梦归。怀恩似秋燕,屡绕玉堂飞。
楚国有田舍,炎州长梦归。怀恩似秋燕,屡绕玉堂飞。
越酒岂不甘,海鱼宁无肥。山裘醉歌舞,事与初心违。
越酒岂不甘,海鱼宁无肥。山裘醉歌舞,事与初心违。
晔晔文昌公,英灵世间稀。长江浩无际,龙蜃皆归依。
晔晔文昌公,英灵世间稀。长江浩无际,龙蜃皆归依。
贱子感一言,草茅发光辉。从来鸡凫质,得假凤凰威。
贱子感一言,草茅发光辉。从来鸡凫质,得假凤凰威。
常欲讨玄珠,青云报巍巍。龙门竟多故,双泪别旍旂。
常欲讨玄珠,青云报巍巍。龙门竟多故,双泪别旍旂。

jiāngguīzhōnglíngliúzèngnánhǎishàngshū--chéntáo

chǔguóyǒutiánshěyánzhōuzhǎngmèngguī怀huáiēnshìqiūyànràotángfēiyuèjiǔgānhǎiníngféishānqiúzuìshìchūxīnwéiwénchānggōngyīnglíngshìjiānzhǎngjiānghàolóngshènjiēguījiànzigǎnyáncǎomáoguānghuīcóngláizhìjiǎfènghuángwēichángtǎoxuánzhūqīngyúnbàowēiwēilóngménjìngduōshuānglèibiéjīng

陈陶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 1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以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以斜阳欲尽¹时,不见西飞雁(yàn)²。以¹斜阳欲尽:直望到残阳余晖即将完全消失的时候。²西飞雁:从西边飞回的大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qióng)¹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²断。¹蛩:蟋蟀。²柔肠:女子的情怀。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人以时间作为线索,引出登楼少妇心情的变化。

  上片写少妇白天上楼盼望。独自上层楼,极目远眺,盼望着夫婿的身影,但茫茫天地间,唯见远山一片。就这样一直望到夕阳西下,还是不见那人的影子.甚至连一点音讯也没有。起首便用“独自”强调女主人公形单影只,未登楼,已见愁。女主人公对外界的其他景物都视而不见,一心寻找的正是那可以传递音信的“西飞雁”。

  下片写少妇空望一整天后失落地走下层楼。下了高楼,庭院寂寂,唯有蛩声如泣.此处以将少妇的哀怨融人景物中,蛩声如怨是因为少妇内心寂寞,内心幽怨。下片首句“独自下层楼”与上片首句“独自上层楼”呼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登楼前定有满心期待,而登楼后却只余下满腹愁怨。

  这首词以情见长,写出了主人公由盼望逐渐变为失望,再变为凄切哀怨,直到柔肠寸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资料:
1、 (清)蘅塘退士等编.《唐诗宋词鉴赏经典集 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03:第489页

suàn ·shàngcénglóu

chénggāi sòngdài 

shàngcénglóu lóuwàiqīngshānyuǎn wàngxiéyángjìnshí jiàn西fēiyàn 
xiàcénglóu lóuxiàqióngshēngyuàn dàidàohuánghǔnyuèshàngshí jiùróuchángduàn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闻道¹黄龙戍(shù)²,频年不解兵³
译文: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注释:¹闻道:听说。²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³解兵:放下兵器。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可怜闺(guī)里月,长在汉家营。
译文: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少妇今春意,良人¹昨夜情。
译文: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注释:¹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¹
译文: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注释:¹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6-37页

shīsānshǒu ·sān

shěnquán tángdài 

wéndàohuánglóngshù pínniánjiěbīng 
liánguīyuè chángzàihànjiāyíng 
shàojīnchūn liángrénzuóqíng 
shuínéngjiāng wèilóngchéng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lán)干,被(bèi)¹刚微醉。翠叶²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刚(duò)横塘路³
译文:记得当时珠帘刚刚卷起,自己独自倚靠着栏干,昏昏沉沉已有几分醉意。荷叶飘零沙沙乱响仿佛悲惨地自言自语,无情的晓风把它们吹落在横塘路上。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因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风栖梧》《卷珠帘》《一箩金》等。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多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忧愁的情感。¹被酒:犹言中酒、醉酒。²翠叶:指荷叶。³横塘路:地名,在苏州。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¹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bēi)²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译文:词客看花心中愁苦不已,荷花坠落香气飘零,究竟是谁把荷花弄得这样凄惨。处处池塘飘洒着细雨,明朝荷花的颜色啊将难恢复旧日容颜!
注释:¹坠粉:指荷花零落。²三十六陂:极言水塘之多。

  这是一首咏怀之作。此词上片写词人百无聊赖,以酒浇愁的情景,并移情于物,抒写变法失败后自己的艰难处境和落寞情怀;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直抒词人“心意苦”,以及对变法失败之因的深刻反思,并表示词人对前途的担忧。全词多用比兴,意丰境幽,非一般悲秋词可同日而语。全篇由“心意苦”三字辐射开去,上片侧重摹景,下片侧重抒情,虚实相映,含蓄婉转,读之令人凄然不欢。

  上片由描述入手,其景中已见凄苦之状。“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珠帘初卷,中酒微醉之人倚阑凭眺。“记得”二字表明情景已往而今犹记。“初卷”与下文“晓风”,点明时间。人则是微醉依阑之态。这里时地空、人景情俱到,极概括,又极蕴致。

  开篇既已露出了伤感,接下去又继之以纯乎写景之句:“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坠横塘路。”此景由“人倚阑干”而来,是为目之所见,而所见则是一片残荷败叶,那荷叶飘零了,被晓风吹坠塘边路上,沙沙作响,仿佛是在诉说着秋来的飘零之苦。“横塘路”, 用事而不露痕迹,寓含了失欢失意等等难以名状的苦情。因为那里洒满了落叶,美人难以重到,则失落、孤寂、幽独之感便自然含在景中了。

  下片“词客看花心意苦”,承上启下,直写情怀。“词客”回应上片之倚阑人。“心意苦”是为点睛处,说明全篇皆在抒此难言之苦情,而此情已于上片言落叶中隐约可见,但意犹未尽,情犹未了,故此句明点,并转入深层刻画。“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这里由幕叶写到残花。词客面对残花败绩,生出“谁相误”之联想,是人误花期,抑或是花期误人。如此惊人之谜,不了之思,便将词客心意之苦合盘托出了。

  接下去更转进一层,以虚笔出之:“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再借典映托,由此及彼,推想明朝处处荷塘,处处细雨,处处凋零。“ 颜色难如故”,道出了惜花怜花怨花等等百般凄苦之情。这是推出一笔去写,借虚拟之景收煞,将“苦”字续足,极富悠然不尽的情味,发人联想,启人美感。

  美人香草用以托寄,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法。此篇托脉之意惟一“苦”字,至于所苦者何,作者并未明指,但其所勾画之苦况苦境苦情,则是充满了感人的艺术魅力,极含蓄,极朦胧,耐人寻味,读者可自行联想与补足了。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 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159-1160.

diéliànhuā··zhūliánchūjuǎnchù--kāngyǒuwèi

zhūliánchūjuǎnchùrénlángànbèijiǔgāngwēizuìcuìpiāolíngqiūxiǎofēngchuīduòhéngtáng

kànhuāxīnzhuìfěnlíngxiāngguǒshìshuíxiāngsānshíliùbēifēimíngcháoyánnán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万树鸣蝉隔岸¹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译文:乐游原上西风阵阵,各种树上都有蝉在鸣叫,河的对岸出现了一道彩虹。
注释:¹隔岸:河的对岸。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xī)¹自趁虞(yú)²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译文:羲和驾着太阳车,一直到黄昏时分才停下来休息,不肯让这夕阳结束,不肯让太阳掉头向东。
注释:¹羲和: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车的神。²虞泉:亦作“虞渊”,传说为日没处。

yóuyuán

shāngyǐn tángdài 

wànshùmíngchánànhóng yóuyuánshàngyǒu西fēng 
chènquán宿 fàngxiéyánggēngxiàngdōng 
韩干之马四:其一在陆,骧首奋鬣,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择所由济,跔蹐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
韩干¹之马四:其一在陆,骧(xiāng)²奋鬣(liè)³,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尻(kāo)高首下,择所由济,跔(jú)(jí)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
译文:韩干所画的马有四匹:其中一匹在陆地上,头高高地昂起来,正摇动着鬃毛,好像在看什么东西似的,它顿顿脚,正高声地长鸣;其中一匹想要过河,马臀高高,马头在下,正在选择渡河的地方,正在小步徘徊而没渡成;其中二匹在水里面了,前面那匹马正在回头看,好像是在用鼻子说话,而后面那匹马却不应答,似乎想喝水而留步不走。
注释:¹韩干:唐代画家,以画马著称。²骧首:昂起头。³奋鬣:耸起、摇动鬃毛。⁴尻高首下:马屁股撅起,头低向水面,尻,臀部。⁵择所由济:选择渡河的地方。济:渡河。⁶跔蹐:徘徊迂回。⁷留行:停止前进。
以为厩马也,则前无羁络,后无箠策;以为野马也,则隅目耸耳,丰臆细尾,皆中度程,萧然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
以为厩(jiù)¹也,则前无羁(jī)²,后无箠(chuí)³;以为野马也,则隅(yú)目耸耳,丰臆细尾,皆中度程,萧然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zhuó)。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¹⁰
译文:如果把他们当作是饲养的马匹的话,可是它们前面没有马笼头罩住,后面没有皮鞭鞭打。如果把它们当作是野外的马匹的话,可是它们的眼睛有棱有角,耳朵竖得高高的,胸脯丰满,马尾细细的,都合乎良马的标准。这些马潇洒得像贤大夫,像贵公子,纷纷宽衣解带,脱下冠帽,靠近水流而在清洗帽带—那般的高超脱俗。它们真想要昂首傲世,眺望远方,和麋鹿为友而终享天年,又难以做到。它们就这样从容不迫,闲适自得,姑且到老、到死而无所追求。
注释:¹厩马:养在厩中供役使的马。厩,马棚。²羁络:马笼头。³箠策:马鞭。⁴隅目耸耳:谓眼睛棱角分明,双耳挺立。隅目,眼眶棱角分明。一说斜着眼睛看。⁵丰臆细尾:言丰满的胸脯,细长的尾巴。⁶皆中度程:全符合良马的标准。度程,尺度,标准。⁷濯缨:洗涤帽带。⁸高举远引:高飞远走。⁹优哉游哉:悠闲的样子。¹⁰无营:无所求。营,经营、追求。

  这是一篇杂赞小品。这篇文章是对韩干绘画作品的评述,内容高远有意趣。前段干练明洁的描述了画中四马的神姿妙态;后段展开联想,以马比人,使马更加气度非凡,并赞扬了一种热爱自然、超尘脱俗的生活态度。全文用字精炼,造句尤有特色,前段多用四字短句,后段变以杂言,整散相间,富于节奏美,堪称古代散体韵文的精品。

  文章起笔细致描述:马有四匹,神态各异。有的昂首长鸣,有的下鸣探路,有的回头反顾,有的原地驻步。“骧首奋鬣”是状马奋然欲奔的动态。“顿足而长鸣”是摹其声。“尻高首下”系绘马下河去探路之状。“跔蹐”是写具体的探鸣的样子。“反顾”系回头看同伴。“若似鼻语”是揣摩其心理语言。“不应”为不答应。“留行”为停止不走。这一自然段的描写很有讲究:四匹马,一分为二,前两匹分写,后两匹合写;前者勾勒动态,后者则状静态;前者在岸边陆地,后者却在鸣里;动者显其刚烈不羁的风骨,静者现其文静而细谨的性情。动静结合,高低相宜,前后有致,形象对比鲜明,构图错落疏朗,颇有战国议论散文纵横捭闽,繁笔铺排的遗风。

  第二自然段延展思维,推测议论马的性质,提炼文眼。是“厩马”还是“野马”,问而不答,引人深思。这是对第一自然段所状马之形神的拓展,也是议论时所必需的铺垫。“皆中度程”,点破其符合良马的标准,一语收来,初步点染出旨意:这种野性尚未脱尽的厩马,其实就是久处官场、意欲归隐,却又摆不脱仕宦羁绊的人。其后,作者进一步叙议发掘,说它们那种潇洒自得的样子,就像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和贵公子,一同解开衣带,脱下帽子,在河边洗涤被污染的帽缨,何等惬意啊!“友麝鹿”,意思是说要辞官归隐,寄情山鸣。可是,要归隐何其难哉!苏轼在《鸣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就曾表达过这样的忧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就是当时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写照。既然左右为难,那就不管它功名利禄、毁誉得失,只管悠闲自得、逍遥自在地打发日子吧。其乱中寻静,忙里偷闲,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旷达态度鲜明地显露了出来。该段以议为主,以叙为辅,议得精当,叙得扼要。引用“濯缨”的典故,说明一旦跳出官场的快乐自得的神情,丰富了寓意,突出了主题。

  这篇文章不足一百五十字,篇幅异常精短,却展示了一个丰富的心理世界和复杂的生活理念,折射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背景,容量着实大。文章由马及人,以人比马,两层推进,既写出了马的潇洒自得,又写出了人的清高闲雅,文脉迁延,皆历历可见;马人相喻,委婉明意,隐显兼用,意趣浓郁,既无直露之感,又无晦涩之嫌,表现出作者谋篇构意的匠心。写马,主要采用先叙后议法,其实也是十分艺术的说明法;写人,则叙议交融;而对马的赞赏,对政治社会的厌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无奈的感情无不充溢于字里行间。全文用字极其精炼,造句尤有特色,第一段多用四字短句,第二段变以杂言,整散相间,富于节奏美,堪称古代散体韵文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401-1402
2、 杨振中.走进文言文.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16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