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遍时贤,谁似云溪,未老得闲。自抽身州县,归体旧隐,灰心名利,跳出尘寰。卸却朝衣,笑拈拄杖,日在花阴竹径间。身轻健,任高眼晏起,渴饮饥餐。
垂弧猛省当年。且约住春风开寿筵。况园亭池馆,新奇佳丽,弟兄子侄,歌笑团栾。绿鬓朱颜,纶巾羽扇,做个人间长寿仙。霞觞举,愿年年今日,长对南山。
数遍时贤,谁似云溪,未老得闲。自抽身州县,归体旧隐,灰心名利,跳出尘寰。卸却朝衣,笑拈拄杖,日在花阴竹径间。身轻健,任高眼晏起,渴饮饥餐。
垂弧猛省当年。且约住春风开寿筵。况园亭池馆,新奇佳丽,弟兄子侄,歌笑团栾。绿鬓朱颜,纶巾羽扇,做个人间长寿仙。霞觞举,愿年年今日,长对南山。
张绍文

张绍文

张绍文(生卒年不详)字庶成,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张榘之子。《江湖后集》卷一四载其词四首。 ▶ 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
行路迢(tiáo)¹入谷斜,系驴来憩(qì)²野人家。
译文:漫不经心的边走边逛不知不觉来到一山谷,把驴拴好到一户山野人家歇歇脚。
注释:¹迢迢:遥远的样子。²憩:休息。
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
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lí)采碧花。
译文:一个小孩儿挑着刚摘下来的山楂在叫卖,村里的几个几个女孩儿正沿着竹篱采花。
篝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
(gōu)¹就炊朝甑(zèng)²饭,汲³泉自煮午瓯(ōu)茶。
译文:与老乡就着篝火吃过早饭,中午又取来泉水煮一壶香茶。
注释:¹篝火:古指用竹笼罩的火。²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³汲:从下往上打水。
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
闲游本自无程数,邂(xiè)(hòu)何妨一笑哗(huá)
译文:闲来出游本就没有什么计划,偶然遇到大家不妨一起谈笑风生。

chūyóu--yóu

xíngtiáotiáoxiéláirénjiā

shāntóngdānmàihóngguǒcūnyuáncǎihuā

gōuhuǒjiùchuīcháozèngfànquánzhǔōuchá

xiányóuběnchéngshùxièhòufángxiàohu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中斋¹上元²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zhǔ)³,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译文:邓剡在上元节客散后怀念起往事,作一首《忆秦娥》词赠予我,我读过之后顿感凄凉,便按照原韵和了一首,不禁觉得非常悲痛。
注释:¹中斋:即邓剡,号中斋。词人之友。²上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³见属:赠送。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烧灯¹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²人绝。
译文:过去每逢元宵,成千上万的朝京士女,拥进城里观灯闹元宵。如今皇上太后都被掳到北方去了,京城已不复存在,进京朝拜的路上,行人断绝,有的只是满天风雪。
注释:¹烧灯:燃灯。正月十五夜各处挂出花灯。²朝京:通往京城的路。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fà)¹
译文:刚才还是盛极一时,文恬武嬉,载歌载舞,极尽奢靡,转眼便成凄凉瓦砾焦土。唯有当年的明月,仍然永恒地照着人间,照着流泪的蜡烛,照着大家已经花白的头发。
注释:¹梅发:指花白的头发。

  这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

  上片触景生情,写上元节凄凉景象。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梦梁录》曾有这样的记载:“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王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尤未已。”这样的通宵欢乐,词人是记忆犹新的,就引起了与当今的对比。如今的上元节风雪交加,遮天盖地,故都内外,一片苍凉。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这里的“风和雪”,不单是自然景象的实写,更成了元蒙统治下那种严酷气氛的象征。正因如此,“风和雪”的再次复述,既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有了这着意的强调,作者一腔亡国之痛就顺势而出了。“江山如旧”的“如”字,已蕴含着“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深哀大痛;“朝京人绝”的“绝”字,又秦寓着故都易主、人心绝望的深仇大恨。字里行间,充满了悲苦凄怆的情调。

  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部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

  “百年”二句,承上生发,直抒胸臆,感慨系之。人生百年,本已十分短暂,偏又经受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尽管人们都不再去故都观灯欢度佳节了,自己却还要跟知己好友面对故国的明月“感旧”“秦情”。使词人锥心泣血的“兴亡别”,不仅指“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永遇乐》)的一去不返,更指南宋覆亡之后“无花只落空悲”(《汉宫春》)的眼前处境。江山剧变,明月如故,只能对月凭吊,秦怀故国了。一个“犹”字,既表达了永念故国的执着深情,也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悲凉心境。词意发展到此,可谓沉痛至极。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拥而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这里的“当时月”,当然也不仅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突出了他对故国的耿耿丹心和对元蒙统治的强烈厌恶。词人对月凭吊,秦情故国,“当时月”又在默默地照人如烛之泪,照人如梅之发。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

  全词辞情哀苦,音调悲怆,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体现了宋亡后遗民作家的惨痛心情,是《须溪词》中的名篇。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113-2114
2、 刘尊明 朱崇才.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35
3、 喻朝刚 周航.分类两宋绝妙好词.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237
4、 徐培均.唐宋词小令精华.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58

qíné··shāodēngjié--liúchénwēng

zhōngzhāishàngyuánsàngǎnjiùqínéjiànshǔránsuíyùnqíngjuébēishén

shāodēngjiécháojīngdàoshàngfēngxuěfēngxuějiāngshānjiùcháojīngrénjué

bǎiniánduǎnduǎnxìngwángbiéjūnyóuduìdāngshíyuèdāngshíyuèzhàorénzhúlèizhàorénméi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昨日山有信,只今¹耕种时。
译文:昨日山中捎信给我,眼下已到耕种时节。
注释:¹只今:如今。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遥传¹杜陵叟(sǒu)²,怪³我还山迟。
译文:信中怪我还山太迟,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注释:¹遥传:从远处传来。²杜陵叟:这里指与军参一同隐居的人。杜陵,在长安东南,秦时置杜县,汉宣布陵墓在此地,故称。³怪:责怪,埋怨。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独向传上酌,无人林下期¹
译文:如今独向潭上饮酒,再无兄弟林下相约。
注释:¹期:约会。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东谿¹忆汝²处,闲卧对鸬(lú)(cí)³
译文:东溪之上想你之时,只能对着鸽鹤闯卧。
注释:¹东谿: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诗隐居之处。²汝:这里指诗人的弟弟。³鸬鹚:鱼鹰,渔人用以捕鱼的鸟。

  全诗八句可分为两层,都围绕“还”字来写。前四句写还山的原因,后四句设想还山后的情景。

  诗的开头两句说山中带出信来,告诉诗人眼下已是耕种时节。“昨日”,不一定是确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说故友捎信而说“山有信”,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同时引出下文“还山”。隐居山中,时而读书,时而就种,魏晋以来一些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们常常以这种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种时”相告,催还之意自在其中。次两句紧承前两句,直接点出催还之意。“怪我还山迟”,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遥传”来的意思,用“遥传”,用“怪”,可见山中故友盼归之切,也看出诗人与他的情谊,故而不可不还。以上四句叙述,说自己当从速还山。

  以下四句写还山后的情景,为诗人的设想。“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潭上“林下”为高冠潭口的环境,“酌”和“期”为隐居之地的生活内容,说“独”,说“无”,可见诗人别弟还山后的孤独,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这两句虽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也许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对此早有体验,因而不忍便与兄弟分别,“还山迟”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此。诗的最后两句仍设想还山后思念弟弟时的情景。“忆汝处”的“处”字,有彼时彼地之意。当诗人还山后想起弟弟的时候,既不能与弟弟同去潭边饮酒,又不能与弟弟携手林下同游,只能“闲卧对鸬鹚”,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即在这一生活细节中含蓄地表现出来,不忍分别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为这后四句是转述杜陵叟的话,说杜陵里独处山间,如何思念诗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此篇便主要是写“杜陵叟”,似与别弟的意义不合。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很适于表达山问闲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义含不尽之情。诗的前半写不得不归,后半写不忍便归,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现得很含蓄,很真切。

参考资料:
1、 张桂丽,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重读[J],《古典文学知识》,2009.0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资治通鉴》
后赵王勒悉¹召武乡耆(qí)²³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襄,与李阳邻居,数争沤(òu)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jù)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¹⁰参军都尉。《资治通鉴》
译文:后赵王石勒把武乡全部的年高望重者召到襄国,和他们坐在一起畅快宴饮。当初,石勒身份卑微低贱襄,和李阳是邻居,多次因争夺沤麻的池子相互殴斗,因此只有李阳因此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勇士。当初因沤麻结恨,是我做平民襄结下的恩怨,孤正准备兼并天下,怎会记恨一个普通百姓呢?”于是急速征召李阳前来参加宴饮。石勒挽着李阳的胳臂说:“孤过去饱受您的老拳,您也饱尝了我的毒手。”随后任命李阳为参军都尉。
注释:¹悉:全,都。²耆旧:年高望重者。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³诣:到。⁴微:贫贱。⁵数:屡次,多次。⁶沤麻:将麻茎或已剥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使之自然发酵,达到部分脱胶的目的。⁷殴:打架,斗殴。⁸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⁹引:拉,牵引。¹⁰拜:任命。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jí)¹近黄昏。
译文: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注释:¹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车尘不到张罗地¹,宿鸟²声中自掩门。
译文: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注释:¹张罗地:即门可罗雀,十分冷落。²宿鸟:天黑归巢的鸟。

  此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春景。时当晚春,细雨廉纤,像织就了一张丝网,想要网住春光。这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例,短短七个字,却有多层意思:小雨丝丝,描绘小雨飘飘洒洒,绵密轻飏,是一层意思;由雨丝的状貌,想到了真正的蚕丝,又是一层意思;由雨丝交织的状况,想到由丝织成的细网,是一层意思;由暮春时令及网,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网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写,层层递进,设想及比喻都十分新颖。尤其是“网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绝。就这么一句话,便将诗人感叹春日易过、逝水难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春天毕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写残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满地,天色黯淡,已近黄昏。这句是景语,也是情语。上句的小雨,这句的落花、黄昏,这清冷凄凉的境地,正如李清照词所表达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诗人正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难忍的情愁。

  上两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便因情写景。首先用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的典故,说自己罢官后门前冷落的情况;然后写自己在归巢的鸟儿的鸣叫声中,关上了家门。上句感叹世情冷暖,下句写寂寞无聊的哀伤。“宿鸟”应上半的黄昏,以鸟声衬托前句门前的冷落,“自掩门”的“自”字,充满了落魄的感叹。既然门可罗雀,没人来访,门自然用不着开,可他的门居然开了一天,到这时候,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这举动等于告诉人们,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黄昏关门是何等无可奈何,他关的不单单是一扇门,又关闭了一整天的等待与期望。这样一折,上句“车尘不到张罗地”的愤疾更为加深,诗人不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无遗了。

  李弥逊被罢官后,心情不佳,所以反映到笔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见他胸中渟蓄着无数的不平。在官场时,感于官场的复杂与黑暗,想要挂冠归隐,与麋鹿为友;一旦真正被排挤,回到家中,无所作为,又会因报国无门而感叹寂寞,愤愤不平,大多数正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几乎都碰到过这类矛盾。李弥逊是如此,被人们普遍称赞的司马光也是如此。司马光罢官后也作过一首与李弥逊类似的诗,中有句云:“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愤疾之情,溢于言表。

  诗以春暮黄昏,落花狼藉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下半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非常相似。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61-862

chūnshì--xùn

xiǎowǎngchūnluòhuālángjìnhuánghūn

chēchéndàozhāngluó宿niǎoshēngzhōngyǎnm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