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和沧浪孺子歌,东风吹皱縠纹波。幽禽哺子樱桃少,浮草一苗蝌蚪多。
欲和沧浪孺子歌,东风吹皱縠纹波。幽禽哺子樱桃少,浮草一苗蝌蚪多。
天与一官□□拙,春馀几日喜晴和。少须幸有宽闲地,□□茅亭俯芰荷。
天与一官□□拙,春馀几日喜晴和。少须幸有宽闲地,□□茅亭俯芰荷。

hòuyuánchíshī--chóuyuǎn

cānglàngzidōngfēngchuīzhòuwényōuqínziyīngtáoshǎocǎomiáodǒuduō

tiānguānzhuōchūnqíngshǎoxìngyǒukuānxiánmáotíng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衫十载蟾宫客,黑绶三年凤岭头。
青衫¹十载蟾宫²客,黑绶(shòu)³三年凤岭头。
译文:回想你寒窗苦读十余年,成为蟾宫折桂的仕人, 后来又为官三年,在凤岭头做了级别不高的官吏。
注释:¹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²蟾宫:源见“蟾宫折桂”。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蟾宫”指科举考试。³黑绶: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故用以指级别不高的官吏。
循吏声名武阳令,故家风味富平侯。
循吏¹声名武阳令,故家风味富平侯。
译文:但你效法古代的循吏为官清正,不仅拥有和武阳令张允济一样的优秀政绩,也有如同汉朝望族张安世一般的风度神韵。
注释:¹循吏: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江边休叹双凫去,天上行看一网收。
江边休叹双凫(fú)¹去,天上行看一网收。
译文:在江边莫要叹羡东汉的王乔使鞋子化为双凫,在天一上网罗后化为两只鞋的美好故事。
注释:¹双凫:指地方官。
八簉鵷班立仙仗,莫忘回首顾沙鸥。
八簉(zào)(yuān)¹立仙仗,莫忘回首顾沙鸥。
译文:如今你奉职入京,和众多朝官大臣一起立于天子仪仗旁,可莫忘了回头提携身似沙鸥的我啊。
注释:¹鵷班:指朝官的行列。
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来忺。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晓日¹压重檐,斗帐²春寒起来忺(xiān)³。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译文:东日初升,飞檐斗翘,早晨起来,还觉春寒,很不惬意,也懒得梳洗、画眉。
注释:¹晓日:早晨的太阳。²斗帐,形如覆斗的帐子。³忺:适意。⁴春山:指女人眉毛。
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
闲把绣丝挦(xián)¹,认得金针又倒拈²。陌上³游人归也未?恹(yān),满院杨花不卷帘。
译文:闲来无事,把绣丝寻找,做做女红,可是金针倒拈,心不在焉。远游的爱人到底回不回来呢?思念爱人几乎都病了。时已暮春,杨花满院,也不愿卷帘去看。
注释:¹挦:取。²拈:用两三个手指头夹。³陌上:田问小路上。⁴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升起的红日,压着一层层的屋檐。阵阵料峭的春寒而至,这是一个困人的天气。她感到浑身慵懒无力,起床的时候,还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她简单地梳洗完毕,走到了妆台前。对着镜子,她只是草草地画了一下眉毛。

  陈廷焯曾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起句“晓日压重檐”中的一个“压”字,就首先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沉郁的氛围。“天气困人梳洗懒”,作者把无精打采的神情和不满的情绪,全都责怪在周身的环境和天气了。李清照曾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宋朝四川的歌妓僧儿也写过:“愁烦,梳洗懒,寻思陪宴,把月湖边”。还有温庭钧笔下所描写的女子:“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些女子在心思不定的时候,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懒于梳洗,不愿化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这一句,就写得特别的有意思。那是她打开小巧精致的针线盒,拿出针线原本想刺绣出一幅鸳鸯图的。可她居然把绣花针给拿反了。作者这样写,也并非夸张,正说明了她当时该是多么的心不在焉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论词》书中说:“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孙夫人「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还有倒拈」,可谓看朱成碧矣。”看朱成碧是指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极度思念之时,把红色看成了绿色。红和绿,本是两种反差很大的颜色,一个人能产生这样视觉上巨大的偏差,不是魂不守舍,那是什么?不是心不在焉,又会是什么?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的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结句的“满院杨花不卷帘”,道出了女子细腻而敏感的心思。杨花就是柳絮。春寒之际,柳絮飘飞。她心里特别清楚,外面院子里的柳絮,此时是怎样一副漫天乱飞的景象的。

  在古人眼里,柳絮是温柔多情的。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古人还认为柳絮一旦落入水中,在经过一夜后就会化作浮萍。如苏轼《再和曾仲锡荔支》:“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而这种浮踪不定的柳絮,更像是那些出门在外四处飘泊的游子。陈子龙《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陌上游人归也未?”原来,这一句才是真正解开谜团的答案。她之所以心情不好,状态不佳,那是由于她心有所盼,心有所系而造成的,与天气其实是毫不相干。

  絮一直飞,气氛不算融洽。寂寞的屋檐下,她渐渐感到心在变化。她的丈夫始终都没有归来,她显得非常的惶恐不安。她怕帘外的飞絮,再次撩拨起自己的情思,故迟迟不敢卷起珠帘去看。这个过程,是一种煎熬,更是矛盾而痛苦的。宋代诗人盛世忠《倦妆图》一诗中写有:“料应春事关心曲,怕见杨花不卷帘”。朱淑真也怕卷帘,她在《谒金门》中写:“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还有《生查子》中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这些诗词中写的“不卷帘”,都属于同一个意思。

  这首《南乡子》以景开篇,又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手法娴熟。故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欢。

  明朝作家沈鲸的昆剧剧本《双珠记》和清朝手抄话本小说《锦绣衣》中,都曾引用过这一首词。不过,小说《锦绣衣》一书里却把这首词误写为唐朝孙夫人所作。另在清朝诗词家舒梦兰编写的《白香词谱》中,对此词亦有记载。

  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在他写的剧本《萧淑兰情寄菩萨蛮》中,更是将这首词诠释得细腻动人,深情而缠绵:

  “伤春病染,郁闷沉沉,鬼病恹恹。相思即渐,碧窗唾渍稠粘。几缕柔丝空系情,满院杨花不卷帘。鬓軃楚云松,懒对妆奁。。。。。。”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nánxiāngzi··chūnguī--sūndàoxuàn

xiǎozhòngyándòuzhàngchūnhánláixiāntiānkùnrénshūlǎnméijiāndànhuàchūnshāntiān

xiánxiùxiánrènjīnzhēnyòudàoniānshàngyóurénguīwèiyānyānmǎnyuànyánghuājuǎnlián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¹,将归于临皋(gāo)²。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³。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注释:¹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²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³黄泥之坂: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⁴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⁵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已而¹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²!”客曰:“今者薄暮³,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注释:¹已而:过了一会儿。²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³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⁴松江之鲈: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⁵顾:但是,可是。⁶安所:何所,哪里。⁷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⁸斗:古代盛酒的器具。⁹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¹。江流有声,断岸千尺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³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攀栖鹘(gǔ)¹⁰之危巢,俯冯(píng)¹¹之幽¹²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¹³,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¹⁴悄然¹⁵而悲,肃然¹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¹⁷也。反¹⁸而登舟,放¹⁹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²⁰。时夜将半,四顾寂寥²¹。适有孤鹤,横江东来²²。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²³,戛(jiá)²⁴长鸣,掠²⁵予舟而西也。
译文: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注释:¹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²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³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⁴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⁵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⁶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⁷踞:蹲或坐。⁸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⁹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¹⁰栖鹘: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¹¹冯夷:水神。¹²幽:深。¹³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¹⁴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¹⁵悄然:静默的样子。¹⁶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¹⁷留:停留。¹⁸反:同“返”。返回。¹⁹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²⁰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²¹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²²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²³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²⁴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²⁵掠:擦过。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pián)(xiān)¹,过临皋(gāo)之下,揖予²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³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¹羽衣蹁跹: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蹁跹,一作“翩仙”。²揖予:向我拱手施礼。³俯:低头。⁴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⁵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⁶过我:从我这里经过。⁷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⁸顾:回头看。⁹寤:觉,醒。

  前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归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归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归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归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归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归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归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归景与踏月归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归危巢,俯冯夷归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归情、忧惧归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归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归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归,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归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归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 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归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 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归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归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归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归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归,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

参考资料:
1、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出版社,1994年:12-17
2、 马亮.苏轼作品鉴赏(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90-92
3、 吕晴飞等.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158-1161

hòuchì

shì sòngdài 

    shìsuìshíyuèzhīwàng xuětáng jiāngguīlíngāo èrcóngguòhuángzhībǎn shuāngjiàng jìntuō rényǐngzài yǎngjiànmíngyuè érzhī xíngxiāng 

    értànyuē  yǒujiǔ yǒujiǔyáo yuèbáifēngqīng liáng  yuē  jīnzhě wǎng kǒulín zhuàngsōngjiāngzhī ānsuǒjiǔ  guīérmóuzhū yuē  yǒudǒujiǔ cángzhījiǔ dàishízhī  

    shìxiéjiǔ yóuchìzhīxià jiāngliúyǒushēng duànànqiānchǐ shāngāoyuèxiǎo shuǐluòshíchū céngyuèzhī érjiāngshānshí nǎishèérshàng chányán méngróng bào dēngqiúlóng pānzhīwēicháo píngzhīyōugōng gàièrnéngcóngyān huáránchángxiào cǎozhèndòng shānmíngyìng fēngshuǐyǒng qiǎoránérbēi ránérkǒng lǐnliú fǎnérdēngzhōu fàngzhōngliú tīngsuǒzhǐérxiūyān shíjiāngbàn liáo shìyǒu héngjiāngdōnglái chìchēlún xuánchánggǎo jiáránchángmíng èzhōuér西 

     jiùshuì mèngdàoshì piánxiān guòlíngāozhīxià éryányuē  chìzhīyóu  wènxìngmíng ér    zhīzhī chóuzhī fēimíngérguòzhě fēi  dàoshìxiào jīng kāishìzhī jiànchù 

日烘晴,风弄晓,芍药荼醾,是处撄怀抱。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
日烘晴,风弄晓,芍药荼(tú)(mí)¹,是处撄²怀抱。倦枕深杯消不了,人惜撄春,我道春归好。
注释:¹萘醾:名花。²撄:触动。
絮从抛,莺任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日影渐斜人悄悄,凭暖栏杆,目断游丝袅。
絮从抛,莺(yīng)任老,拼作无情¹,不为多情恼。日影渐斜人悄悄,凭暖栏杆,目断游丝袅(niǎo)
注释:¹“拼作无情”句:当是反用苏轼《蝶恋花》的“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此词抒写了作者对春归的看法。眼前春光明媚,春花撩人。而“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一任絮飞莺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全词写得新颖别致,艳丽多姿而又不落俗套。

zhē··sòngchūn--gāoè

hōngqíngfēngnòngxiǎosháoyàoshìchùyīng怀huáibàojuànzhěnshēnbēixiāoleréncánchūndàochūnguīhǎo

cóngpāoyīngrènlǎopīnzuòqíngwèiduōqíngnǎoyǐngjiànxiérénqiāoqiāopíngnuǎnlángānduànyóuniǎo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会于向¹,将执戎(róng)子驹(jū)²。范宣子亲数³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shān),蒙荆(jīng)(jí),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tiǎn)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jié)¹⁰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译文:晋国和诸侯各国在向地集会,准备拘捕姜戎族的首领驹支。晋国大夫范宣子在朝会上亲自指责他,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把你祖父吾离从瓜州赶走,你祖父吾离披着茅草衣、戴着荆条帽前来投奔我国先君。我先君惠公当时有不多的田地,却与你们平分来养活你们。如今诸侯侍奉我们寡君不如从前,大概说话泄漏了什么机密,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会议,你不要参加了!你要是参加,就把你抓起来!”
注释:¹向:吴地,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²子驹支: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姜戎,戎族的一个部落。³数:音鼠,历数其罪。⁴乃祖:你的祖父。⁵瓜州: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⁶苫盖:用草编成的覆盖物。⁷不腆:不丰厚,不多。⁸女:通“汝”,你。⁹职:主要。¹⁰诘朝:明日。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对曰:“昔秦人负恃(shì)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juān)¹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²之裔(yì)(zhòu)³也,毋是翦(jiǎn)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háo)。我诸戎除翦(jiǎn)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xiáo)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jǐ)之,与晋踣(bó)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yáo)志也,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quē),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¹⁰,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méng)¹¹焉。”赋《青蝇》¹²而退。
译文: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婪地掠夺土地,把我们各部落戎人从祖居地赶走。贵国君惠公显示他崇高的品德,认为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该这样抛弃灭绝。他赐给我们南部边疆的土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从前文公与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私下里同郑国人订立盟约,留下军队在那里驻守,因此而发生肴地战役。当时晋军在前面抵抗,我们戎人在后面进击,秦军全军覆没,实在是我们戎人出了大力。这就如同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晋国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呢?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执政,还是像肴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如今贵国军旅中的长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戎人!我们各部戎人服饰饮食(习俗)不与华夏相同,礼仪使者不相往来,言语不通,能做什么对贵国不利的坏事?不参加盟会的事务,我也不会惭愧。”驹支朗读了《青蝇》诗退了下去。
注释:¹蠲:显示。²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³裔胄:后嗣。⁴亢:抗。⁵掎:拉住,拖住。⁶踣;同“仆”。⁷犹肴志也:还是像在肴作战时那样忠心。⁸逷:音惕,远。⁹携:离,疏远。¹⁰贽币不通,喻没有往来。贽币:古人见面时所赠送的礼物。¹¹瞢:音孟,闷,不舒畅。¹²青蝇:《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馋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宣子辞¹焉,使即事于会,成²(kǎi)(tì)³也。
译文:范宣子连忙道歉,请他参加会议事务,同时也成全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注释:¹辞:道歉。²成:成全。³恺悌:和乐平易。

  《驹支不屈于晋》在晋与诸侯“会于向”这一历史事件中,只不过是一段小插曲,然而它却有不同寻常的认识价值。这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不仅看到了当时少数民族在霸权制度下所受压迫的深重,也从驹支与范宣子的冲突与和解中看到了古代各民族既斗争又融合的复杂关系的缩影。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是《驹支不屈于晋》的一大特点。

  文章开头范宣子一上来就是:“来,姜戎氏!”像怒气冲冲的主人呼唤惹了祸的奴隶,凶神恶煞,怒目而视,语气咄咄逼人,态度粗鲁生硬。接着居高临下,夸示晋先君对诸戎的大德大恩,而后毫无根据地把“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子者”的罪责一股脑推给驹支。“盖言语漏泄”,分明是推测、怀疑,“职女之由”,则是武断定罪,“与,将执女!”恐吓之声,令人不寒而栗!范宣子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神态纤毫毕见。

  驹支面对气势汹汹的指斥,面对即将遭受拘捕的厄运,则临危不惧,据理力争。针对范宣子强加于己的不实之词,逐层辩驳,洗刷被泼在身上的污水,维护自己和部落的清白。从答话可以看出,驹支虽为戎族首领,但其语言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他对范宣子的无端指责,既针锋相对又没有过激言辞,既不掩惠公之德,也不蒙不白之冤。

  其次是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先感惠公之德,再表戎对晋之功,以事实为据,证明自己对晋“不侵不叛”,忠心“不贰”。最后以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的事实驳斥范宣子强加的罪名,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尤其是关于“捕鹿”的比喻,极为确切生动,且符合人物的身份。

  最后是赋诗言志,颇具策略。《青蝇》所赋:“恺悌君子,无信谗言”,驹支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把范宣子说成“恺悌君子”,也让这位盛气凌人的大人物感觉舒服。其实驹支似乎设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套:是“恺悌君子”就不要听信谗言,否则就不是“恺悌君子”。春秋时代,诸侯外交,讲究赋诗言志。范宣子没有赋诗言志,反不如驹支,说明驹支胜过范宣子,夷狄胜过华夏。这一点,恐怕不是《左传》作者的初衷吧。

  《左传》除了对各国战争描述精彩之外,对一些谋臣说客的辞令艺术的记录,也极具艺术性,尤其是那些谋臣们在外交中实话实话,以真取胜的史实,令人叹为观止。《驹支不屈于晋》就是戎子驹支以事实说话,驳倒范宣子的责难的事:范宣子仗着晋国的强大,仗着自己的先君曾有恩于羌戎,对驹支气势汹汹,把晋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归咎于驹支。戎子驹支则据理力争,逐层辩驳。首先说晋国所赏赐的土地是荒芜不毛之地,不足以称大恩大德。其次说羌戎帮助晋国在肴地全歼秦军,可以说已经报恩了,之后更是鞍前马后,毫无二心。最后暗示晋国所以众叛亲离,乃是其自己一手造成的,与羌戎无关。全部辩辞语气委婉而正气凛然,使范宣子不得不服。

参考资料:
1、 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崔钟雷主编 .《古文观止》.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2012.3(2013.7重印):39,4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