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世犹存救世心,深山相遇不知名。
岩前时得丹砂粒,云里尝闻玉杵声。
汩汩流光愁易促,冥冥浊劫苦难清。
如何为我开灵鼎,遍使苍生病骨轻。
超世犹存救世心,深山相遇不知名。
岩前时得丹砂粒,云里尝闻玉杵声。
汩汩流光愁易促,冥冥浊劫苦难清。
如何为我开灵鼎,遍使苍生病骨轻。
李复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 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樯迥眺。
冻水¹消痕²,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³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dī)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樯(jiǒng)(tiào)
译文:冰雪融化得无影无踪,晨风让人感觉暖意无比,东郊道路两旁满眼春光。阳光温暖,景色宜人,调和滋润的云露,尽郊长长堤岸上那无边的芳草。失群的孤雁忧戚的往回飞去,江水和天边连成一线,杳杳幽远。远山已改变了原有的颜色,用尽目力远望千里之外的山峰,犹如淡扫娥眉。静静的凭靠着高楼的栏杆,我独自远眺。
注释:¹冻水:冰水。²消痕:这里是融化的意思。³迟迟:舒和的样子。⁴淑景:日影,此指春天的阳光。景,通“影”。⁵断鸿:失群的孤雁。⁶杳杳:悠远。⁷危樯:高耸的桅杆。⁸迥眺:远望。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榭,烂漫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sháo)¹偏早。想帝里²看看,名园芳榭(xiè),烂漫³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nèn)、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译文:春天的到来引动了我多少忧伤、苦闷的心怀。想一想何处明媚的春光来得最早,那帝都的著名园林、高台香榭,想来已渐渐是草木茂盛、莺啼花开的春日好景色了。追忆往日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有过多少次的连日饮酒听歌,千金买笑啊。离别之后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辜负了多少美好岁月啊!
注释:¹韶阳:春光。²帝里:帝京,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³烂漫:色彩鲜丽。⁴继日恁:天天如此。⁵量金:用量器计量黄金,喻不惜重价。⁶买笑:指狎妓。

  这是一首羁旅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极写春日的阳和之景。以“冻水消痕”、“晓风生暖“的四字骈偶句开始,写出早春典型景物:冰雪融消,晨风送暖。骈偶句的运用显现出铺排的效果,再接“春满东郊道”一个单句托住,由水而风而郊野长道,水陆上下遍布浓浓香气。三句中,一“消”、一“生”、一“满”,三个动词显现了变化中的动态。“迟迟淑景”和“烟和露润”又是两个四字短句,却不用对偶,与开篇同中有异,概写春阳的和暖,烟岚的和润,渲染了早春的气氛,再以“偏绕长堤芳草”一句实景作为承接, 长堤一线,芳草染绿,“偏绕”二字表现长堤春草正承受着春阳与烟露的恩泽,万物与造物者融洽为一体。“断鸿”二句,场景从远远的长堤提升至广袤的天空。鸿雁北归又是一个典型的早春之景,天边时隐时现的一点归飞鸿雁的身影,更衬出江天的悠远无尽。“遥山”三句,白远天而至远山,以拟人笔法写早春刚刚染上新绿的远山如美女“淡扫”的“妆眉”,极尽闲雅秀逸之态。结句之“目极”二句说以上所绘早春阳和之景并非词人春游所历,而是他“闲倚危楼”、“目极千里”、“迥眺”之所见。

  春景如此秀美诱人,词人却无意来游,此中必有缘故。景中所绘“断鸿”这一意象隐隐透露了一点信息。北归的大雁总是排成整齐的雁阵,而词人却偏偏选择一只失群的孤雁,这孤雁为下片所抒情感埋设了一个伏线。

  过片换头“动几许、伤春怀抱”一语,由“动”字领起,承上启下,上片春景所引动的却是游子的“伤春怀抱”。这一语是全词情感气氛陡然大变的关键词。这关键词与上片的“断鸿”意象幽隐地暗暗相连,“断鸿”正是词人自身形象的喻托。此语中“伤春怀抱”四字亦可作为此词的“词眼”,全词所抒正是词人的“伤春怀抱”。

  于是以下由“念”、“想”、“追思”引领出自己“伤春怀抱”,逐层铺叙。词人所“念”者乃“何处、留阳偏早”。所谓“何处”,即词人现今所在之处,词人偏说“何处”,化实为虚,正是游子他乡情感的流溢。“韶阳”本是美好的艳阳春色,人所共爱,词人却怪它偏偏来得这样早,正是游子伤春之情使然。词人所“想”者乃“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帝都的春日胜景用墨虽不多,但绚丽多姿,繁华热烈,对比眼前的素雅春色,自是别有一番诱人的风光,它强烈地吸引着沉迷市井生活的柳永。词人所“追思”者乃是“往昔年少”的放浪生活。他由帝都的繁华而追思起年少时的欢乐,那时是日以继日地“把酒”、“听歌”、“买笑”,挥金如土,对比今日的“断雁”情状,自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又是两个四字骈偶句,与开篇的一组骈偶句遥相照应,依旧显现着铺排的效果。这种生活尽管不足取法,但对柳永来说,却是他对仕途失意的一种抗衡。而直到他作下此词的时候,仕途仍是蹭蹬,岁月依旧题跎, 却连这种抗衡带来的些许心灵慰藉也不可得了。经过“想”、“念”、“追思”这三层铺叙之后,终于逼出了煞拍之“别后暗负,光阴多少”,嗟叹岁月的流逝,为辜负了青春年华而暗暗心伤。此时此刻,词人内心的失落,痛楚早已盖过了眼前的一片春色。

  柳永的词惯写羁旅愁情,但多各具面目,并不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此词以美景引愁情,以往昔的热烈反村眼前的冷寂,在抒情上又以上片深幽的蕴蓄与下片痛快的倾吐形成鲜明比照。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204-206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马伶¹者,金陵²梨园部³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jì)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¹⁰也。梨园以技鸣¹¹者,无虑¹²数十辈¹³,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译文: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文武百官也都在这里,此时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注释:马伶:姓马的演员。伶: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²金陵:南京市旧名。³梨园部:戏班。《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¹教于梨园,号梨园弟子”。后世因称戏剧团体为梨园。部,行业的组织。⁴明之留都:明代开国时建都金陵,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金陵为留都,改名南京,也设置一套朝廷机构。⁵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这里仍用本来的含义。⁶盛时:国家兴隆的时期。⁷问:探访。⁸桃叶渡:南京名胜之一,是秦淮河的古渡口,相传东晋王献之送其妾桃叶在此渡江,因而得名。⁹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外,三国时称石子岗,又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元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¹⁰趾相错:脚印相交错,形容游人之多。¹¹以技鸣:因技艺高而出名。¹²无虑:大概。¹³辈:同一等级、同一类别的人。引申为“群”、“队”。这里指“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一日,新安¹(gǔ)²合两部为大会,遍征³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sì),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dài)¹⁰半奏¹¹,引商刻羽¹²,抗坠疾徐¹³,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¹⁴,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¹⁵而叹¹⁶,或大呼命酒¹⁷,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¹⁸。未几¹⁹更进²⁰,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²¹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²²,而兴化部又不肯辄(zhé)以易之²³,乃竟辍(chuò)²⁴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译文: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注释:¹新安:今安徽歙(shè)县。²贾:商人。³征:召集。⁴妖姬:艳丽女人。⁵静女:指少女。⁶毕集:都来了。⁷肆:店铺,这里指戏场。⁸《鸣凤》:指明代传奇《鸣凤记》,传为王世贞门人所作,演夏言、杨继盛诸人与权相严嵩斗争故事。⁹椒山先生: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今属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弹劾严嵩被害。¹⁰迨:等到。¹¹半奏:演到中间。¹²引商刻羽:演奏音乐。商、羽,古五音名。¹³抗坠疾徐:声音高低快慢。¹⁴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两相争朝》,情节是宰相夏言和严嵩争论收复河套事。河套,地名,黄河流经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间一带称作河套。在明代,河套为鞑靼(dádá达达)族所聚居,经常内扰,杨继盛、夏言诸人主张收复,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严嵩为当时专揽朝政的权臣,官至太子少师,结党营私,后被劾罢免。¹⁵西顾:往西看,指为华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¹⁶叹:赞叹,赞赏。¹⁷命酒:叫人拿酒来。¹⁸首不复东:头不再往东看,意为不愿看兴化部马伶演出。¹⁹未几:没有多久。²⁰更进:继续往下演出。²¹易衣:这里指卸装。²²既去:已离开。既,表示行动完成。²³辄以易之:随便换人。辄,犹“即”。²⁴辍:停止。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去后且三年¹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²,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³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pú)(fú)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¹⁰¹¹马伶:“子¹²,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¹³李伶。李伶之为¹⁴严相国至矣¹⁵,子又安从授之¹⁶而掩其上¹⁷哉?”马伶曰:“固然¹⁸,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¹⁹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²⁰顾秉谦²¹者,严相国俦(chóu)²²也。我走²³京师,求为其门卒²⁴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²⁵,察其举止,聆²⁶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²⁷而去。
译文: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注释:¹且三年:将近三年。²故侣:旧日伴侣,指同班艺人。³幸:冀也,希望。⁴更奏:再次献演。⁵奉:敬献。⁶已而:不久。⁷失声:控制不住,不觉出声。⁸匐匍:伏在地上。⁹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¹⁰华林部:指华林部伶人。¹¹过:拜访。¹²子:你,对对方的尊称。¹³易:轻视。引申为胜过。¹⁴为:此是扮演的意思。¹⁵至矣:像极、妙极。¹⁶安从授之:从哪里学到。¹⁷掩其上:盖过他。掩,盖过。¹⁸固然:确实。¹⁹即:通“则”。²⁰昆山:县名,在江苏省。²¹顾秉谦:明熹宗天启年间(—)为首辅,是阉党中人。²²俦:同类人。²³走:跑到。²⁴门卒:门下的差役。²⁵朝房: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²⁶聆:听。²⁷罗拜:数人环列行礼。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¹人,当时犹称马回回²云。
译文: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注释:¹西域:古代地理名称,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一部分地方。²回回:旧时对于回族及伊斯兰教徒的称呼。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¹,乃走事昆山²,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³,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译文: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唉!马伶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为耻,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注释:¹无所干求:没有办法得到。²走事昆山:到顾秉谦处去做仆从。事,侍奉。昆山,古人习惯以籍贯指代人,这里即指顾秉谦。³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的严嵩为榜样来学演严嵩。⁴工:精。⁵不若:不如。⁶耳:表决然语气。

  1639年(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游历南方,后来居留南京,参加复社,与魏党余孽阮大钺进行过斗争。这篇人物小传,是他寓居南京时写就。

  这篇文章讲述了马伶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的故事。作者通过张扬马伶其人其事,并将矛头指向顾秉谦,旁敲侧击,来讥讽阮大钺。

  这篇人物传记把笔墨集中在结果截然相反的两场演出对垒上。第一次马伶对垒中失败,负气出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三年后技艺大进,在第二次竞赛中获得成功。作者通过记叙马伶这一件事,显示了马伶好胜、自强的性格特征。

  文中讲述了马伶为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断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故事。马伶作为一位有名的演员,在经历一次演出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励志奋发,远走几千里,不惜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这个故事表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文章选材集中,简繁得当,先叙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后借马伶答同叙其缘由,颇有章法。

língzhuàn

hóufāng qīngdài 

    língzhě jīnlíngyuán jīnlíngwéimíngzhīliú shèbǎiguānjiēzài éryòudāngtàipíngshèngshí rénwéi shìzhīwèntáo yóuhuātáizhě zhǐxiāngcuò yuánmíngzhě shùshíbèi érzuìzhùzhěèr yuēxīnghuà yuēhuálín 

     xīnānliǎngwéihuì biànzhēngjīnlíngzhīguìwénrén yāojìng  lièxīnghuàdōng huálín西 liǎngjiēzòu míngfèng  suǒwèijiāoshānxiānshēngzhě dàibànzòu yǐnshāng kàngzhuì bìngchēngshàn dāngliǎngxiāngguólùntào ér西zhīwéiyánsōngxiāngguózhěyuēlíng dōnglíng zuònǎi西értàn huòmìngjiǔ huòzuògèngjìnzhī shǒudōng wèigèngjìn dōngnéngzhōng xún gàilíngchǐchūlíngxià dùn língzhě jīnlíngzhīshànzhě  érxīnghuàyòukěnzhézhī nǎijìngchuòzòu érhuálínzhù 

    hòuqiěsānniánérlíngguī biàngào qǐngxīnānyuē  jīnxìngwéikāiyàn zhāoqiánbīn yuànhuálíngèngzòu míngfèng  fènghuān  zòu érlùntào língwéiyánsōngxiāngguóchū língshīshēng qiánchēng xīnghuàshìsuìlíngchūhuálínyuǎnshèn  huálínguòlíng   tiānxiàzhīshàn ránlíng língzhīwéiyánxiāngguózhì yòuāncóngshòuzhīéryǎnshàngzāi  língyuē  rán tiānxiàlíng língyòukěnshòu wénjīnxiāngguókūnshānbǐngqiānzhě yánxiāngguóchóu zǒujīngshī qiúwéiménsānnián shìkūnshānxiāngguócháofáng cházhǐ língyán jiǔnǎizhī zhīsuǒwéishī  huálínxiāngluóbàiér 

    líng míngjǐn yúnjiāng xiān西rén dāngshíyóuchēnghuíhuíyún 

    hóufāngyuē zāi língzhīshī língwéijué suǒgànqiú nǎizǒushìkūnshān jiànkūnshānyóuzhījiànfēn fēnjiàofēn āngōngzāi ?  chǐzhīruò érshùqiānwéisānnián tǎngsānniányóu yóuguīěr zhì zhīgōngyòuwèn 

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
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

  上片写词人与老妻泛舟徜徉的野趣。

  尽管是“一叶扁舟”,上面的设置却颇为清雅。词人卷起画帘,与老妻对坐。一面饮酒清谈,一面观赏着如画江山。“老妻学饮”句,雅兴溢于笔端。不用说,写诗填词,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了。“人传诗句满江南”一句,既道出了“清谈”的内容,又勾勒出了词人自信自豪的翩翩风度。

  伴片寓情于景,写归途的欢愉心情。

  “林伴猿垂窥涤砚”:垂,伴挂、落伴或向伴俯身;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或在暗中察看的意思;涤砚,洗砚台。试想:一个或几个调皮的猴子,伴挂或向伴俯身,闪动着诡谲的小眼睛,在偷偷地窥伺着词人洗砚台的动作。这个镜头,很是生动传神,逗人喜爱。“岩前鹿卧看收帆”:靠岸了,收帆了,山岩前的小鹿,安闲地躺在那里,静静地观看着词人的一举一动,表现得饶有兴味。使人感到此情此景,难以言喻,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接着,词人舍舟登岸,惊起了岸边杜鹃一片“声乱”,激起了船边的一片漩涡“如环”。

  在这阕词里,词人以归途的三个动作为序:准备回去了,先要洗洗砚台,然后收起风帆,最后舍舟登岸。妙就妙在他没有简单地去描写自己这三个动作,而是用猿、鹿的神态和杜鹃的反应,客观地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自信,闲适,意趣潇然。

  黄庭坚的这首小词,写得活泼、欢快,生活气息浓郁。可以说是人物的心境美和大自然的环境美的天衣无缝的统一。

huànshā··biǎnzhōujuǎnhuàlián--huángtíngjiān

biǎnzhōujuǎnhuàliánlǎoxuéyǐnbànqīngtánrénchuánshīmǎnjiāngnán

línxiàyuánchuíkuīyànyánqián鹿kànshōufānjuānshēngluànshuǐhuán

梁元帝谓:王仲宣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帝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尽今夜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也。诗以慨之。
梁元帝¹谓:王仲宣²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³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帝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尽今夜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zhé)也。诗以慨之。
译文:梁元帝曾说,王粲在荆州为刘表效命时作了数十篇文章,后来荆州被攻破,王粲便将自己的文章全部烧毁,仅留了一篇。当时的文人名士看到后都称赞写得好,但是遗憾不能看到全貌。后来都城江陵被西魏宇文泰带兵攻陷,梁元帝也将自己所藏的书全部焚毁,说:文王、武王的治国修身之道,到今夜完全消失了。为什么与荆州沦陷时焚毁书籍的事情如出一辙啊。于是作诗表示感慨。
注释:金楼子:书名。梁元帝为湘东王时自号金楼子,因以名书。《金楼子》是梁元帝从青年时代起就亲自动手搜集材料逐年撰写而成的。¹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初封湘东都王,承圣元年(552)登基,称梁元帝。梁元帝一生博览群书,儒释道兼通,而且还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所以《梁书·元帝本纪》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史称其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并用宝剑狂砍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²王仲宣: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大臣、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与李膺齐名。早年王粲曾得到蔡邕的赏识,汉末动乱中,避乱至荆州(今湖北襄樊)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王粲文学成就颇高,尤以诗赋见长,与刘桢、孔融等合称“建安七子”,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有《王侍中集》。³咸:都,全。⁴“见虎一毛”二句:以虎身花纹的斑驳多彩比喻王粲文章的成就,非一文而可知。语出《周易·革卦》,其“象辞”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疏曰:“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⁵西魏:北魏永熙三年(534),鲜卑族宇文氏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魏都长安,至恭帝四年(557)为北周所取代。⁶尽焚其书:《南史》卷八记载,梁元帝酷爱读书,平时手不释卷,无论冬夏。当西魏攻江陵,元帝知城不可守,准备投降,“乃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牙签¹万轴里红绡(xiāo)²,王粲(càn)书同付火烧。
译文:王粲和梁元帝十分爱惜自己收藏的书籍,但在自己所在的城池被攻陷以后,却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所有的珍藏。
注释:¹牙签:象牙制作的图书标签,写上书名,垂于卷轴式书籍的一端,以便查找。这里代指书。²红绡:红绡制作的书套。绡,生丝织品。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不于祖龙¹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译文: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赶尽杀绝,才能使那些残留的诗文保存到今天。
注释:¹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壁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秦始皇死于此年。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因为其曾焚书,故将其与焚书事相关联。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写于梁元帝萧绎所撰的《金楼子》书页之上,主要内容是抒发对梁元帝萧绎焚书之事的感慨。不过诗中所言焚书的史事是两起,这两起历史事件却不是一回事。

  焚书之事,历来最为士人所痛心。书是人类经验认识的结晶,是知识的储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沿袭的重要载体是属于人类的财富。焚书之事并不始于秦始皇,焚书之事在秦之后也屡屡有之。不过,秦始皇的焚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焚书事件,以至于遮掩了其他的焚书之事。如果就书籍而言,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的损失却未必大于梁元帝萧绎的焚书。秦始皇焚书影响之大,一是由于是统一政权所采取的大规模行动,地域之广,涉及的人群之多,与此前的六国焚书相比,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二是秦始皇的焚书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实行,若有违抗,国家就有严厉的惩处,充分表现了专制政权的粗暴与专横。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却并非是“尽焚其书”,而是有选择性的焚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为了钳制士人的政治批评,确定皇帝“别黑白而定一尊”的绝对权威,李斯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批曰:“可。”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在这一次禁焚书籍的政治举措中,有实际的生活功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被禁焚之列,有关社会治理的法令之书也不在被禁焚之列,被禁被焚的是那些会启示人的思想、带动人的思考的书籍,一是史书,二是战国以来的以儒学典籍为首的诸子之书。而这两类书籍的被焚也规定了范围:史书中要焚毁的是非秦国的历史之书,也就是说,只许保留秦的记忆,借此以构建秦之统一天下的历史合理性;诸子之书则禁止在民间流传。朝廷中的博士之官要备皇帝的顾问,要参与政治的决策,仍然需要广泛的知识,故皇家图书馆中收藏的“《诗》、《书》、百家语”不在禁焚之列。因此,秦始皇的焚书是为了在民间实行禁学而愚民的政策,行为虽严酷,焚毁的书籍种类与范围都是有限的。

  梁元帝萧绎的焚书就不同了。萧绎自幼好学,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甚至在患眼疾时也是如此。他在一眼失明之后,不便执卷而读,就安排了专人为他朗读,以代自读。而且是每晚五人轮流值班,通宵达旦,诵读不歇。萧绎涉猎甚广,颇以学问自许,曾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南史》卷八)又在《金楼子序》中说:“窃重管夷吾之雅谈,诸葛孔明之宏论,足以言人世,足以陈政术,窃有慕焉。”他以管仲、诸葛亮为期许,自信有治国平天下之才,而将书籍视为知识与智慧的宝库。因为爱书,故收藏丰富。萧绎在江陵藏书之多,有十四万卷之巨。这里有他的收藏,还有从金陵运来的历代皇家藏书,不仅是经、史、子、集俱全,儒、道释、仙兼备,而且多是珍本。这十四万卷图书是自秦汉以来数百年的精神财富又历尽战乱之后的珍藏。当西魏攻破江陵之夕,萧绎将这批珍藏一炬焚之,又将自己的佩剑在柱上砍折,自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不将珍藏留于敌人,在萧绎,这是血与泪的共泣,是悲与愤的并发。但看他焚书与折剑,有用则珍藏,无用则焚毁,十四万卷历代珍藏与一把佩剑一样,都不过是他个人的私产。萧绎虽然爱书,却并不尊重文化知识的历史公有性。这样的焚书,对文化传承带来的破坏就要远胜于秦始皇的焚书。

  李煜此诗正是着眼于萧绎与秦始皇两件焚书事件的区别而发表感慨。前二句以书卷的华丽装饰与“火烧”对比,说萧绎曾有感于荆州焚书而使王粲作品仅存一篇,但是当他自己焚书之时,却连王粲仅存的一篇也一同焚毁了。这是以沉重的感慨来印证序文中两次出现的“尽焚其书”。后二句说即使酷烈的秦始皇,当年也是有选择性的焚书,民间书籍虽然无存,宫廷典籍尚可流传,因此后人才有可能读到“遗篇”。相比于萧绎行为的绝对与自私,秦始皇的焚书可以说是网开一面,对书籍的文化价值有手下留情之意。这层意思以反问出之,与前二句写萧绎事不仅有对比的效果,也加强了语气,对萧绎之举深感痛心。

  古人素来有谶语一说,即本来是偶尔言之的事情,最后却成了事实,仿佛冥冥之中有命运之神在聆听与拨弄,人则“不幸而言中”。李煜就萧绎焚书而作的历史批评,表达了他对书籍价值的认识与珍惜,也见出他有超越一己之私的历史识见。可是当北宋攻破金陵城池之际,他却将南唐三代君主所收藏的典籍字画同样付于火烛,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因此而具有谶语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5-69

jīnlóuhòu

 dài 

liángyuánwèi wángzhòngxuānzàijīngzhōu zhùshūshùshípiān jīngzhōuhuài jìnfénshū jīnzàizhěpiān zhīmíngzhīshìxiánzhòngzhī jiànmáo zhībān hòu西wèijiānglíng jìnfénshū yuē wénzhīdào jìnjīn jīngzhōuhuàifénshūèr xiānhòuzhé shīkǎizhī 

qiānwànzhóuhóngxiāo wángcànshūtónghuǒshāo 
lóngliúmiàn piāndàojīnzhāo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家资是何物¹,积帙(zhì)²列梁梠(lǚ)³
译文: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
注释:¹何物:什么东西;什么人。²积帙:积聚的书籍。³梁梠:房屋的梁和檐。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高斋(zhāi)¹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译文: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
注释:¹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英贤¹虽异世,自古心相许²
译文: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
注释:¹英贤:指德才杰出的人。²相许:赞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案头见蠹(dù)¹,犹胜凡俦侣²
译文: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注释:¹蠹鱼: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这里借指书籍。²俦侣:同伴。

shū

xiū tángdài 

jiāshì zhìlièliáng 
gāozhāixiǎokāijuàn gòngshèngrén 
yīngxiánsuīshì xīnxiāng 
àntòujiàn yóushèngfá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