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阡南陌常经过,腊破已觉春气和。
出门仰视天宇静,暄暖自闻人语多。
青青短麦遍原隰,耿耿残雪明陵阿。
身閒心适欲追酒,惜无佳客来当歌。
东阡南陌常经过,腊破已觉春气和。
出门仰视天宇静,暄暖自闻人语多。
青青短麦遍原隰,耿耿残雪明陵阿。
身閒心适欲追酒,惜无佳客来当歌。
李复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 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迎得郎来入绣闱,语相思,连理枝。鬓乱钗垂,梳堕印山眉。娅姹含情娇不语,纤玉手,抚郎衣。
迎得郎来入绣闱(wéi),语相思,连理枝¹。鬓(bìn)乱钗垂,梳堕(duò)印山眉。娅(yà)(chà)²含情娇不语,纤玉手,抚郎衣。
注释:¹连理枝:比喻相爱的夫妻。²娅姹:明媚、美丽的样子。

  和凝的《江城子》共有五首,是一组完整的组词,内容相连,叙述一位女子与情人夜间约会相见的整个过程,从第一首“排红烛,待潘郎”到第五首“天已明”,写出这位女子含娇、含恨、含笑、含情、含愁的一个等待恋人时特有的心态流程,表现出她对恋人的一片痴情。因为它“章法清晰”,所以被人誉为“联章之祖”,又称“江城五支,为言情者之祖”。所谓“江城五支,为言情者之祖”,指的应该并不是“托美人以写情,指落花而自喻”,而应该是采用组词这种特别的方式,叙述了一件完整的情事过程。这属于和凝的首创,所以称祖。

  《江城子·迎得郎来入绣闱》为第四首,写女子与情人相会情景,两情相悦的情状描摹得十分生动。

jiāngchéngzi··yínglángláixiùwéi--níng

yínglángláixiùwéixiāngliánzhībìnluànchāichuíshūduòyìnshānméichàhánqíngjiāoxiānshǒuláng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译文:沿途各地荒无人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没有看到一个村庄。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江风萧萧云拂(fú)¹,山木惨惨天欲雨。
译文:江上寒风呼啸,地面弥漫着云雾,山中林木衰残,天上笼罩着阴霾,倍感荒凉。
注释:¹云拂地:写云随风掠地而过,正是将雨之象。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¹谁复数?
译文:女儿病了,妻子很忧虑,就想快点到家,溪上的秋花锦石哪里还有精神去欣赏?
注释:¹锦石:水底有花纹的小石。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¹何时免愁苦?
译文:为逃难而流落异地,离家几个月才收到一封家书,什么时候才不用愁苦与悲伤?
注释:¹避地:为避难而流寓异地。杜甫自公元七五九年由华州避地秦州后,转徙至此时,已近五年,故有“何时”之叹。

lángzhōng--

qiányǒushéhòuměngxíngjǐncūn

jiāngfēngxiāoxiāoyúnshāncǎncǎntiān

bìngyōuguīqiūhuājǐnshíshuíshù

biéjiāsānyuèshūshímiǎnchóu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群芳过后¹西湖²好,狼籍残红³。飞絮(xù)(méng)。垂柳阑(lán)尽日风。
译文: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注释:¹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²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³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⁴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⁵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shēng)¹²尽游人去³,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注释:¹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²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³去:离开,离去。⁴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心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这首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一片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气氛。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使人感觉春事已了。“垂柳阑干尽日风”与上二句相联系,写出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单是这风中垂柳的姿态,本来是够生动优美的,然而著以“尽日”二字,联系白居易《杨柳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来体会,整幅画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条竟日在风中飘动,其境地之寂静可以想见。在词的上阕里所接触到的,只是物象,没有出现任何人的活动。眼前的是自然界,显得多么令人意兴索然。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下阕前两句是说,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后,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词,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得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籍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末两句是说,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直到双燕从蒙蒙的细雨中归来,才放下了帘子。

  最后两句,写室内景,从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写的一切,都是词人在室外凭栏时的观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一片清寂气氛。“细雨”字还反顾到上阕的室外景。落花飞絮,着雨更显得春事阑珊。这首词从室外景色的空虚写到室内气氛的清寂,通首体现出词人生活中的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

  这首词是欧阳修颍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诸词抒写作者以闲退之身恣意游赏的怡悦之情,呈现的景物都具有积极的美的性质,如“芳草长堤”、“百卉争妍”“空水澄鲜”等等。独此首赏会的是“狼籍残红”。整组词描写的时节景物为从深春到荷花开时,“狼籍残红”自然是这段过程中应有的一环。如果说诸词表现了词人作为闲人对各种景物的欢然会意,本词却不自觉的透露出来他此时的别样情绪。作者这时是以太子少师致仕而卜居颍州的。他生平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厉行新法,而不可与争,于是以退闲之身放怀世外,这组词总的是体现了他这种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这样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纷扰固然觉得轻快,而脱去世务又感到空虚。本词“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却是极其微妙的反映出这种矛盾的心情。结尾“垂下帘栊”两句,乃极静的境界中着以动象,觉余情袅袅,表现出对春的流连眷恋意识,不免微露怅惘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58-459页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31页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87-188页
4、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08

cǎisāng ·qúnfāngguòhòu西h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qúnfāngguòhòu西hǎo lángcánhóng fēiméngméng chuíliǔlángānjìnfēng 
shēngsànjìnyóurén shǐjuéchūnkōng chuíxiàliánlóng shuāngyànguīláizhōng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¹,性²本善。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注释:¹初:开始,开头。²性:性格,本性。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¹相远。
译文: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注释:¹习:习惯,习性。
苟不教,性乃迁。
(gǒu)¹不教,性乃迁²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注释:¹苟:如果;假使。²迁:改变。
教之道,贵以专。
¹之道,贵以专²
译文: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注释:¹教:教育,指导。²专:专心致志。
子不学,非所宜。
子不学,非所宜¹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注释:¹宜:合适,应该。
幼不学,老何为。
¹不学,老何为。
译文: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注释:¹幼:年幼,小时候。
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zhuó)¹,不成器²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注释:¹琢:雕琢。²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人不学,不知义。
人不学,不知义¹
译文: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注释:¹义:古同“仪”。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rénzhīchū

wángyìnglín sòngdài 

rénzhīchū xìngběnshàn 
xìngxiāngjìn xiāngyuǎn 
gǒujiào xìngnǎiqiān 
jiàozhīdào guìzhuān 

xué fēisuǒ 
yòuxué lǎowéi 
zhuó chéng 
rénxué zhī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téng)王平昔¹(hào)²追游³,高阁依然枕(zhěn)碧流
译文:滕王往日喜欢到处追寻游乐,他所建的高阁依然矗立在江边,枕着碧流。
注释: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刺史时始建。后多次焚毁,又多次修建。唐代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以精美的文笔,描绘高阁胜景,滕王阁从此著称于世。¹平昔:往日。²好:爱,喜欢。³追游:追寻游乐。⁴高阁:指滕王阁。⁵枕碧流:指阁建筑在江边,像枕着碧流的江水一样。点出滕王阁所建的地理位置,是对它空间形势的交代。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胜地¹几经兴废²事,夕阳偏照³古今愁。
译文:滕王阁经历了多次沧桑巨变,夕枕斜照,其中包含着古今多少忧愁?
注释:¹胜地:名胜之地,风景优美的地方。²兴废:兴盛与衰败,指历史变迁。³偏照:斜照。因太阳已偏西,故云。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城中树密千家市¹,天际²人归一叶舟。
译文:城池之中树荫密布,千家栉比,市场繁华,凭栏远望,天际的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如同游人从天边归来。
注释:¹千家市;指城中人烟稠密,市场繁华。²天际:天边;远处。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极目¹(cāng)²吟不尽,西山³重叠乱云浮
译文:极目远望茫茫水波愁绪吟咏不尽,就像那西山上层层乱云飘浮。
注释:¹极目:放眼远望,尽目力之所及。²沧波:青绿色的水波。³西山:在南昌市西,一名南昌山,原称洪崖山,道家以为第十二洞天。⁴浮:漂动、浮动。

  这首诗是王安国十三岁时作。诗中感叹高阁几度兴废,人间几经沧桑,世事的变化犹如西山飘浮的乱云,时时在变幻之中。此诗主要是承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而来。

  此诗首联写滕王阁昔日的来历及今日的状况;颔联着重从时间上入手写滕王阁经历的沧桑之变;颈联从空间着手写滕王阁;尾联续写景,并以景结尾。这首诗以远、近,静、动相对照,写出了滕王阁的独特风光,后以景结尾,含意深蕴,极耐人寻味。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开门见山,用平叙笔墨写滕王阁的来历和现状。滕王李元婴喜好游赏歌舞,因此兴建此阁。虽物换星移,历经沧桑,高阁依然完好地保存下来。滕王“好追游”,并非平空而发,王勃当年也有“佩玉鸣鸾罢歌舞”之句。“依然”,强调这一游览胜地历久不废。“枕碧流”,点出高阁的所在,它安然高卧于一派深碧的滚滚江流之上。这一联对滕王阁虽有空间形势的交代,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叙写,上句写往昔,下句诗人所在的时代。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枕偏照古今愁。”承首联,着重从时间着眼,写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建阁,到王安国十三岁游览此地,纵观这三四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几度沧桑。“兴废事”、“古今愁”,含蕴丰富,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几经”和“偏照”,强调变迁的匆忙和兴废的无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隐隐对比中,包含着无限的吊古之思,今昔之感。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以下转为从空间着眼,写高阁所在的地理形胜和周围风光。颈联上句写城市,南昌向来为名都,人烟稠密,市街繁荣,是商贾荟萃之所。下句写江水,赣江由赣州曲折北流,经吉安、清江,流经南昌,纵贯今江西全省,是江西境内最大的河流。登阁俯瞰,城中绿树浓荫,千家栉比,市井兴旺;凭栏远眺,赣江遥接云天,江面上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如同游人从天边归来。上句是近景,下句是远景,“树密”、“千家”,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一叶”,具有淡远闲静之趣。两句有远、有近,疏密衬映,一静一喧,相互对照,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宕开视野,继续写景,而于写景中收煞全诗。“极目”在意念上与前句“天际人归”紧密相关,“沧波”与首联“碧流”遥相呼应。放眼江流,气象万千,非诗句所能写尽,这就将无限风光囊括其中。客观景物吟咏不尽,正是暗示诗篇将尽。正在吟咏不尽之时,西山之上乱云重叠,晚烟出岫,又展现出一幅新的图景。“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西山的晚云将要带来一番风雨,凭阁四望,胜地的晦明变化无人能预测其妙。“西山重叠乱云浮”,意象苍茫缥缈,虽以景结,而含蕴浑厚,言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266-267页
2、 黄培需.中国神童诗.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02:第63页
3、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诗观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8:第57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