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草纲目》载:蘘荷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赤者堪噉”。主治“中蛊及疟”、“溪毒,沙蝨,蛇毒”,“诸恶疮”。从诗的字面上看,种白蘘荷是防中蛊的。首四句写蛊毒之毒,人之制蛊是为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富不为仁”是诗眼,既是恶人制蛊之由,又是诗人疑惧之本,更是种白蘘荷以防中蛊的直接根源。中间十句叙述诗人的见闻与感受。“蔬果自远至”,往来客商多,有谋取黑钱的机会,因此,有人将“蛊”奉若神灵。看到酒铺老板殷勤劝客,诗人便联想到古训:甜言蜜语里有毒药,光华的外表包臧祸机。自己是中州贬谪来的罪人,更需警觉,因而心怀恐惧,害怕银钱买来灾祸,所以越是饥饿越要小心。最后八句是果,诗人自己殷勤种植白蘘荷是“托以全余身”。全诗平直如话,然而见情见志,而又尖锐地抨击了贪鄙之徒。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太子监国,宦官又得势,韦执谊为相,见风使舵,过河拆桥,永贞革新失败。诗人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成员,贬谪为永州司马,“日无治事,时恐惧”(《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序》),“蒙耻遇僇,以待不测之诛”(《对贺者》)。诗人借怕中蛊毒而描述了这种恐惧心理,“窜伏常战栗,怀故逾悲辛。”一语破的,往事不堪回首,前途更觉渺茫,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诗人面对的是腐败的朝政,朝政如制蛊一般。诗人借人之制蛊而不仁不义为喻,直刺朝政当值者之贪鄙。诗人对这帮人是不吝笔墨的,在《设渔者对智伯》一文中,曾借渔者之口,以“五卿相吞食”为例,对贪鄙之徒作了十分形象的描写,“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对宦场作了深刻的讽喻。在《杜兼对》中,直斥“兼,凶狡人也。”诗人在诗中托“夷族”制蛊,“杯酒盈肆陈”的描述,指斥那些甜言蜜语、表面光华的人,其本质在于“谋富为不仁”,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面对严酷的现实,诗人理想的追求如故,纯真的情操依旧,诗人喻之为“种白蘘荷”。防中蛊不靠祭神,而植之以“嘉草”,以嘉草而治中蛊是神农黄帝嘉誉的,诗人孜孜以求,精心培植,而终于“纷敷碧树阴”。诗人以借喻手法,表现了自己有坚定的理论信仰和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品格。诗人曾经说过:“君子志正而气一,诚纯而分定,未尝标出处为二道,判屈伸为异门也。固其本,养其正,如斯而已矣。”(《送萧錬登第后南归序》)诗人坚持唯物论,在“出”“处”“屈”“伸”的不同境遇中,养成端正精一的志向,坚守“利安元元”的本性,诗中“种白蘘荷”正是这种固本养正的最形象最精炼的概括。固本养正而治“中蛊”正是此诗的主题所在。
“白玉谁家郎”借用了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潘岳又叫潘安,潘安之美有多处记载,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这也就是著名的“掷果盈车”的来历。
“回车渡天津”句,将笔墨集中于洛阳贵公子出游回车过桥之状,间接陈述出洛阳繁华风物及士女冶游盛况。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句,“东陌”是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每到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游乐赏花。此句描绘出白玉郎本不想惊动世人,观赏桃李花美时却惊动洛阳人的热闹景象,颇具戏剧色彩和民歌风味。洛阳人多喜欢于桥上闲步顾盼周围美景,而在桥上行走也成为期望获得游人关注的一种方式。诗人提到高车轩驾中的如玉少年,兼有魏晋风流般的行为举止,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描绘其眼中所见情郎的身影,突显出其春情春思,可谓春风得意。
全诗语言率直自然,确实是“清水芙蓉”,间接地写城东桃李花美,熙熙攘攘,观赏人多。虽然诗中没有具体描绘“白玉郎”的美貌,而是写白玉郎在东陌看花时惊动了洛阳人,以此赞美洛阳的春景和游人的热闹景象,令人流连忘返,通过“谁家郎”的春风得意与诗人作鲜明对比,隐隐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凄凉。
此诗写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诗人年老而乐天的情怀。最后一句其实是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明日的菊花一样。全诗精细收敛,清秀细密,总体较为清逸,但也有老健疏放如杜诗者。
诗写登高赏菊,把酒赋诗,难得一聚,酒喝醉了也要多看一会儿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因为今日黄花盛开,明日黄花凋零,时光不再,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诗人赋蝴蝶以人情。秋天,菊花独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眼见菊花重阳节后也将憔悴无花可依,不禁犯愁。蝶愁实际是人愁,蝶都知愁人更愁。直说人愁太直露、太扫兴、煞风景。由蝶愁寓人愁,含蓄委婉,诗意更浓。秋天蝴蝶和菊花关系密切,让蝴蝶寓人愁最合情理。“闻道”四句意思是说,如果在九月九重阳节之后去欣赏菊花,那时金黄的菊花已经枯萎,观赏时也就没什么趣味了。苏轼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实是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那过时的菊花一样。
此诗写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诗人年老而乐天的情怀。全诗精细收敛,清秀细密,总体较为清逸,但也有老健疏放如杜诗者。
“六么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王灼《碧鸡漫志》说:“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么。”又名《绿腰》、《乐世》、《录要》。双调,九十四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
“七夕”,这是梦窗借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传说,以悼念杭州的亡妾。
“露蛩”两句,写秋景。言园中的蟋蟀正在“句句”地鸣唱着,纺织娘也在欢叫着“织、织”,它们恰似在催促织女赶快结束织锦,可以尽早去天河畔与牛郎相会。“婺星”两句。 “婺星”,本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女宿;即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其中三颗属宝瓶座。这里借指织女星。此言天孙织女为情所累,就懒于织锦,而长久地伫立在天河畔,盼望与牛郎相会。两句直接切入民间传说,以织女象征杭妾的在天之灵。“不见”两句。言但是她只能在天河边徘徊苦盼,因为没有船只可以渡她过河,也没有鸿雁飞临传递来牛郎的信息。天地殊途无会面之期矣。“云梁”三句,又述神话传说。言织女终于等到了七夕之晚,在云雾弥漫的天河上有群鹊赶来搭起了一座千尺鹊桥,了却了织女与牛郎的一年一度的这点相思情。只可惜相会的时光一瞬即过,再回首,这甜蜜的鹊桥会又将要苦候一年光阴啊。上片从“七夕”生发开来,再叙了民间中这个美丽感人的神话故事。但牛郎、织女的生别离,尚有一年一度的鹊桥会,可以聊解他们的相思苦;而词人与其亡妾却是再无见面之时的死别也。因此,词人对七夕的传说还是感到非常的钦羡。
“那知”两句,承上启下,专叙“乞巧”。“乞巧”,据《荆楚岁时记》:“(古时妇女七月七日夜)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黄铜)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此言天上的织女其实极想和牛郎长相厮守,不再分离的,但始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去改变王母娘娘的这个残酷决定——每年仅能相聚一夜。虽然如此,人世间仍旧有众多的小女子奉她为智慧女神,所以都在各自的闺楼上供起瓜果向织女乞求给她们增加智慧。“瓜果”两句,讥笑众女的自私。词人说:你们哪里知道今天晚上正是织女牛郎唯一能相聚在一起的大好时光,如果织女一旦真的被你们邀请下来,那末岂不是要使牛郎感到孤单寂寞吗?词人本着“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的仁者想法,特地为牛郎织女俩设想,所以他希望乞巧者要知趣一些,否则只会自讨没趣的。“瓜果几度凄凉”是说:那织女自顾不暇,怎能为了这点瓜果而抽出时间来赐给你们智慧呢?“人事”两句。“金钗擘”,“擘”,即剖。这是引神话传说中,王母用头上金钗在织女与牛郎之间一剖,就划出了一条天河,生生将他们俩隔在河的两边。也借喻世事往往循环往复,“牛郎织女”毕竟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不可能有人真的看见过用一枚金钗就可以剖出滔滔天河。“今夕”三句,重申题旨。词人问:今天晚上是什么日子?他明知今天是“七夕”,但是偏设此一问,重在提醒众人不要忘记,天上的牛郎织女只有今天一晚上可以相会。所以说人世间在“乞巧”之后,到了月亮西堕就要收拾掉残杯结束了。但是我担心,天上的银河又将会毫不容情地将织女与牛郎这两个有情人分隔在两边啊。下片由天上一年一度的相会之艰难,联想到地上“乞巧”的煞风景。既点题,又作了更深一层的发挥。“寂寞罗池客”,又可以看成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由于杭妾已经仙逝,所以说天上两星尚有今夕相会之期,而自己惟有酒冷人单孤苦度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