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收暮城,九陌洒然清。
星出紫霄下,月从沧海明。
车音还似昼,鼓响已知晴。
静闭衡门卧,无心学後生。
春云收暮城,九陌洒然清。
星出紫霄下,月从沧海明。
车音还似昼,鼓响已知晴。
静闭衡门卧,无心学後生。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fēi)霏漠漠¹²还凝(níng)³
译文: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注释:¹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²散:飘散,指空中的雪。³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岭梅谢后重妆蕊(ruǐ)¹,岩水²铺来却结冰。
译文: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注释:¹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²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牢系鹿儿¹防猎客²,满添茶鼎(dǐng)³候吟僧(sēng)
译文: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注释:¹鹿儿:驯养的小鹿。 ²猎客:打猎的人。³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⁴僧:和尚。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好将膏雨¹同功力²,松径莓³(tái)又一层。
译文: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¹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²功力:功能,功劳。³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⁴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散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参考资料:
1、 程景新 ,邹同庆,关淑惠.咏雪古诗百首:海燕出版社,1990年:第86页

chūnshānzhōngduìxuěyǒuzuò--xún

zhúshùshēnghuòyǒushēngfēifēisànháiníng

lǐngméixièhòuzhòngzhuāngruǐyánshuǐláiquèjiébīng

láo鹿érfánglièmǎntiānchádǐnghòuyínsēng

hǎojiānggāotónggōngsōngjìngméitáiyòucéng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清明¹天气醉游郎。莺(yīng)²儿狂³。燕儿狂。翠盖红缨(yīng),道上往来忙。儿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pèi),缕(lǚ)金裳。
译文:晴朗的天气陶醉了外出游玩的少年郎。黄鹂和燕子都肆意地飞舞。车马和行人在大道上往来匆忙。还记得我们在垂柳下相逢,戴着雕刻的玉佩,穿着整齐精致的衣裳。
注释:¹清明:清澈明朗。元稹《西县驿》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缭乱花。²莺:黄鹂的别称。³狂:作毫无拘束讲。⁴翠盖:装饰有翠羽的车盖,用来泛指华美的车辆。⁵红缨:用红色的丝线或绳子做的装饰,常为帽子。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què)¹,泪千行。
译文:春光还是以前的春光,桃花和李花依旧飘香,浅白深红的花争斗着自己新的妆颜。可我伤感那个爱惜花朵的人已经看不到了。我唱一首歌,留下数行的泪。
注释:¹阕:量词,歌曲或者词一首称之为一阕。

jiāngchéng ·qīngmíngtiānzuìyóuláng

qínguān sòngdài 

qīngmíngtiānzuìyóuláng yīngérkuáng yànérkuáng cuìgàihóngyīng dàoshàngwǎngláimáng xiāngféngchuíliǔxià diāopèi jīncháng 
chūnguāngháishìjiùchūnguāng táohuāxiāng huāxiāng qiǎnbáishēnhóng dòuxīnzhuāng chóuchànghuārénjiàn què lèiqiānháng 
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豚栅(zhà)¹鸡埘(shí)²(ǎn)³(ǎi)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译文:农家的猪圈和鸡窝渐渐没入苍茫暮色中,林中树叶纷纷飘落,只剩光秃枝条,钟山的南面显露在行人眼前。
注释:¹豚栅:猪圈。²鸡埘:鸡窝。³晻:昏暗不明。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译文:丰收之年的农家处处都好,我随时随地一走,不禁身心愉悦,飘然而行。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江行几千里,海月¹十五圆。
译文:江上的行程已是几千里,我已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圆。
注释:¹海月:海上的月亮。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始经瞿(qú)唐峡¹,遂步巫山巅。
译文:先是饱览了瞿塘峡的风光,随后便又登巫山。
注释:¹瞿唐峡:亦作“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巫山高不穷,巴国¹尽所历。
译文:巴国的大地虽已走尽,而这巫山却是高得难以达到顶端。
注释:¹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郭璞注:今“三巴”是。杜元凯《左传注》:巴国,在巴郡江州县。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巅(qióng)¹
译文: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手攀垂下的藤萝又像已接近日边。
注释:¹巅石:大岩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飞步¹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译文:飞步登上巫山山顶时,极目远望食有丝毫的遮掩。
注释:¹飞步:快步;疾步。郭璞诗:“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却顾¹失丹壑(hè)²,仰观临青天。
译文: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
注释:¹却顾:回头看。²舟壑:藏在山谷中的船。后借指世事。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译文: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yíng)¹
译文: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
注释:¹瀛海:大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周游孤光¹晚,历览幽意多。
译文:游历到日光西斜,仍然有许多妙境值得徘徊。
注释:¹孤光:孤独的光,单独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积雪照空谷,悲风¹鸣森柯(kē)
译文:悲风吹着树枝作响,空谷里的积雪还白光闪闪。
注释:¹悲风:凄厉的寒风。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归途行欲曛(xūn),佳趣¹尚未歇。
译文:踏上归途时已是黄昏,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
注释:¹佳趣:高雅的情趣。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江寒早啼猿,松暝(míng)已吐月¹
译文: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
注释:¹吐月:吴均诗:“疏峰时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月色何悠悠,清猿¹响啾(jiū)啾。
译文:啊,月光是多么清悠,猿啼又是多么凄惨。
注释:¹清猿: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¹
译文: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注释:¹孤舟:孤独的船。

  此诗“巴东”这一地理概念的具体所指,历来有所争议。一些旧注认为诗题上的“巴东”即是唐代归州的巴东(今湖北巴东),如比较权威的清代学者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在此诗题下解释说:“巴东,即归州也,唐时隶山南东道。”(《李太白全集》中册1021页,中华书局出版)若仅凭字面意义,此说无错。但按照诗意,则不可通。诗题曰“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云云,可知诗人的行进路线是从巴东出发,然后穿过瞿唐峡,接着才登上巫山的。若此,巴东的位置一定在瞿唐峡之前,或者说,瞿唐峡一定在巴东和巫山的中间。然而,归州的巴东却在巫山的下游,若自这里登巫山,则必须溯江而上,但无论如何又无法经过瞿唐峡。如果顺流,那就要先过瞿唐峡,登巫山之后要再行走相当一段水路方可到归州的“巴东”,与诗题大相牴牾。于此可知,“归州巴东”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此诗中的“巴东”是指夔州(今重庆奉节)。《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载:“夔州,云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东郡。武德二年(619)更州名,天宝元年(642)更郡名。”据此可知夔州原来是信州的巴东郡,至“天宝元年”始“更郡名”。李白此行当在开元十三年(725),此时的夔州尚未改名,仍叫巴东郡,所以诗人才有此称。又据《方舆胜览》:“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若把与此有关的地名按长江流向自上而下的地理位置排列一下的话,其顺序则是夔州、瞿唐峡、巫山、巴东,况且前三处所距不远,完全可能是在一天中所经过的三个地方。诗人自夔州(时称巴东郡)出发,很快即经过瞿唐峡而到达巫山(参见《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五册47-48页,中华地图学社出版)。这样解则全诗疑窦顿开,语意甚明。

  诗的开头概述自己登巫山前的情景。“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两句是说自己从家乡出发以来,沿江已走了几千里水路。这天正逢望日,明月皎洁,圆如银盘。诗人接着说,刚刚经过瞿唐峡之后便徒步登上巫山的最高峰。在山巅之上,诗人极目千里,饱览巫山的雄姿。“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紧承前句,写巫山的高危与广阔。“不穷”是无穷无尽之意,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又可说是诗人所目见。因为诗人视野之内皆是耸山峻岭,都是巫山之境,故谓之“无穷”,所以下句说整个巴国境内都被巫山占据了。当然此句只是形容巫山面积之大,与杜甫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意相同,不必拘泥考证巴国的辖境。“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四句写登山时的主观感受。山路高危陡峭,诗人要凭借垂下的藤条萝蔓才可向上攀援,有时只好倚偎在突出的大石头上喘息一会儿。诗人登得太高了,他觉得好像在日边霞外一般,云气在脚下缭绕,太阳在身边高悬。诗人心情愉悦,急不可待地快步登上绝顶,向远处眺望。啊!太美了。天清日朗,万里澄鲜,一点遮挡视线的东西也没有。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以下六句便写其在顶峰上的感受。

  “却顾”两句是说,山顶真是高极了,回头向下一看,只见万里深渊神秘莫测,令人面容失色,心惊肉跳;抬头向上一望,头上即是青天。登临高绝之处,惊愕中又有几分自豪感,这是所有登山人都会产生的普遍心理。于是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竟觉得青天仿佛可以用手就能摸到一样,但夜间所常见的银河此时却不知哪里去了。远望云彩的升起之处,便可知道苍梧山所在的地方;观看那奔腾的大江的流逝,便可辨别大海所在的方向。“苍梧”语出《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瀛海”一词出白于《史记》。其实这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云气和江水发想而来,江流的方向当然应该是大海,无须详考。“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便转写归途中的景色。

  “积雪照空谷”以下八句大意是说,高山背阴处的积雪映照着空荡荡的深谷,风吹树木发出呜呜的悲凄之声。踏上归途时天色已晚,只剩夕阳的余晖了,但诗人游意未艾,兴致颇高。江上寒冷,故早早就听到了猿的啼叫之声,天色朦朦胧胧,远处的松林已隐隐约约,一轮明月从那里缓缓升起,宛如松林吐出的一般。月光皎洁明媚,猿声清幽凄厉。此情此景给人一种空寂静穆的感觉。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有诗人不忍离去的主观情感寓于其间,因此有一种惆怅惋惜的情味。最后两句说虽然自己还有游兴。但不愿再听到猿的啼叫声,这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辞别了巫山,拄着登山杖回到了船上。

  全诗记叙登巫山的经过,写得相当完整。从开始上山写起,继写登山时的感受与登上顶峰时所见到的景色,最后写下山及回船的过程,一气呵成,完全按时间顺序和所经历的过程来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诗中借助夸张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渲染巫山之高峻宏伟,“日边”、“霞外”等诗句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两句更是异想天开的惊人之语,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气质。此诗是太白初离家乡时所作,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雄伟壮阔的山川景色,又因未接世事,所以诗中洋溢着欣喜之情,虽然在后半部分略含凄寂之味,但那恰恰充分地表现了游兴未尽的遗憾与惋惜,并没有什么感伤的情味。全诗的基调是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与其后来的一些山水诗的扑朔迷离,晦暗感伤是大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2-813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¹忆观潮,满郭²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³
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注释:¹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²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³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弄潮儿¹向涛头立,手把红旗²旗不湿。别来几向³梦中看,梦觉心寒
译文: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注释:¹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²红旗:红色的旗帜。³向:朝着,面对。⁴觉:睡醒。⁵尚:还(hái),仍然。⁶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时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一开始就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的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他首先回忆观潮的人: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鼻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说“满郭”(全城),虽是夸张之词,但有现实生活做依据,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描写:潮水来时,“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虽然也写的很形象,却不如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么惊险生动,有声有色。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胆、又确切。经他这么夸张的韵味,纵使从来没有观过潮的人,也觉得心动神摇,意气风发。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 卢晋.宋词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2

jiǔquán ·chángguāncháo

pānlàng sòngdài 

chángguāncháo mǎnguōrénzhēngjiāngshàngwàng láicānghǎijìnchéngkōng wànmiànshēngzhōng 
nòngcháoérxiàngtāotóu shǒuhóngshī湿 biéláixiàngmèngzhōngkàn mèngjuéshàngxīn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