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声传柝重城闭,晓漏迷钟古寺荒。
仰看繁星垂四野,不知身世变炎凉。
宵声传柝重城闭,晓漏迷钟古寺荒。
仰看繁星垂四野,不知身世变炎凉。
岳珂

岳珂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6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qiào)¹,玉尘²散林塘³。那堪雪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huáng)
译文:春天的柳树枝条开始变柔,冬天的梅花愈加芳香。夜幕中的雪让梅花更加清冷峭厉,像玉般的雪散落在树林中和池塘中。那回旋的风也逐渐的变得寒冷,寒冷的风越过窗帘,穿透窗缝透着寒气。想要整理新的妆容,呵暖双手拨弄乐器。
注释:红林檎近:此调由周邦彦始创。陈本注“双调”,无题。《花草粹编》作“冬雪”。¹清峭:清冷峭厉。²玉尘:喻雪。³林塘:树林和池塘。⁴雪风:回旋的风。⁵递冷:传送寒气。⁶度幕穿窗:越过帘帷,穿透窗缝。⁷料理:安排、整理。⁸丝簧:即弦管,泛指乐器。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
冷落词赋客¹,萧索²水云乡³。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yán)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shāng)
译文:漂泊的赋词之人,萧条、冷落的漂泊住所。挥动毛笔,书写书简,犹记得当年在粱园献《汴京赋》被神宗擢为太学正的风流往事。看见雪花缓慢地回旋飘于屋前檐下,回廊积满了积雪,在漫漫长夜不要错过这美好的饮酒赏雪的机会。
注释:¹词赋客:指司马相如,亦作者自指,作者曾献《汴京赋》。故云。²萧索:萧条,冷落、雪花雪落状。³水云乡:水云弥漫处,多指隐者所居之处。此指作者所在的江南水乡漂泊。⁴毫:指毛笔。⁵简:古人书写用的狭长竹片。⁶东梁:指粱园,一称兔园。汉粱孝王刘武建,亦名“粱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⁷虚檐徐转:形容雪花缓慢地回旋雪于屋前檐下。⁸酒觞:酒杯。

  上片起首四句,勾绘一幅梅柳林塘春雪图,清峭而疏淡。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先点明是春雪,雪中梅放,艳丽无比。梅香雪色,韵胜格雅,纯洁坚韧,历代词客骚人,常常借以托言喻志。周邦彦从“玉尘”之典取意,重在写景。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词人似转入写人。以下“那堪”四句,写出内庭寒冷之状。飞舞的雪花,穿窗度幕,随风飘进室内,犹如料理新妆,手弄丝簧。拟人新颖,联想生动。

  下片对景抒怀,由人及己,写出了词人宦游他乡、对酒销愁的情感。面对雪景,不禁思念故园,援笔授简,却又想起梁园旧事。昔日的司马相如对雪作赋,人虽已没而余韵流风宛在;词人自己虽也曾汴京献赋,而今却是如此的凄清落寞,失意沉沦。借典运事,曲书胸臆,显得蕴藉深厚。结尾三句由虚而实,从沉思中回归雪景,顾影自怜,谓聊且长夜痛饮,自我慰藉,不致辜负了这场风雪。“虚檐”的空虚与“凹廊”的曲折,恰似词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词人在冷落、萧索中,执笔挥写,多少往事萦绕心头,多少愁思难以平静,在凌空的房檐下徘徊,也无心打扫回廊,只有“莫惜空酒觞”了。端起盛满酒的杯子,一杯一杯,自斟自饮,一醉方休。

  全篇索物寄意,融心境与外物为一体,深得离合之妙。

参考资料:
1、 (宋)周邦彦著;谢永芳注评,周邦彦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133页
2、 (宋)周邦彦著;孙安邦,孙蓓解评,周邦彦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02,第154页

hónglínqínjìn··gāoliǔchūncáiruǎn--zhōubāngyàn

gāoliǔchūncáiruǎndòngméihángèngxiāngxuězhùqīngqiàochénsànlíntángkānpiāofēnglěngqiǎn穿chuānchuāngshìliàoxīnzhuāngāshǒunònghuáng

lěngluòxiāosuǒshuǐyúnxiāngyuánháoshòujiǎnfēngliúyóudōngliángwàngyánzhuǎnhuílángwèisǎozhǎngkōngjiǔshāng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频风暖送过江春。
竹雾晓笼衔岭月,频水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子城¹阴处犹残雪,衙鼓²声前未有尘。
注释:¹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内城。²衙鼓:衙门中用以召集官吏的鼓。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登高望远”之作,要么站在楼上,要么站在山上。或是因为站在高处,凭栏临风,衣襟摆动,发际飘摇,眼目所到之处,皆是宽阔宏大视野,此情此景此境最容易激发人的豪情气概。这豪情气概充塞胸间,若不抒发出来,定觉难受。会做诗的便将之化成诗句,会唱歌便将之化作歌声,既不会做诗也不会唱歌的,也定要对着远处哦哦啊啊吼叫几声,才觉痛快。

  白居易站在庾楼之上,策动他内心的不是汹涌的豪情,而是悠远的乡情。

  独凭朱栏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首二句写明了时间、地点和景色,定下了全诗的意境。

  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

  此二句继续写景,苹风就是单纯的指风,古人认为“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所以称风为苹风。其中后一句写得很妙,指明了季节是初春,那边的苹风一吹,便将温暖的春天送到江这边来了。

  子城阴处尤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想是庾楼坐落在一座城市边(可能是江城,未作考证),从这里大概可以看到全城景貌,包括白居易平常上班的衙门。前一句再一次揭明了季节为冬末春初,城市阴处的雪还未化尽;后一句亦再一次揭示时间是清晨,人们一天的工作还未开始,衙门口大鼓前还没有尘土飞起——说明没人在那儿活动。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末二句是点睛之笔,前面写景、写景,到结束了来这么一句感叹,戛然而止,却意蕴悠远。这望乡人中,白居易何尝不是其中一个。

lóuxiǎowàng--bái

píngzhūkǎnlíngchénshānchūmíngshuǐxīn

zhúxiǎolóngxiánlǐngyuèpínfēngnuǎnsòngguòjiāngchūn

zichéngyīnchùyóucánxuěshēngqiánwèiyǒuchén

sānbǎiniánláilóushàngcéngjīngduōshǎowàngxiāngrén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算来好景只如斯¹,惟许有情知。寻常²风月³,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译文:细细算来,所谓的美景不过只那些时日、只有在多情人的眼里,风景才会美丽 即使是一般的风景,随意谈笑,只要称心,一切也都很好。
注释:¹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²寻常:普通,一般。³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⁴称意:合乎心意。⁵相宜:合适,符合。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十年青鸟¹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²,半帘飞絮(xù),总是恼人时。
译文:已经多年没有收到你的音信,总是不忍回想往事。一弯残月下,飞絮扑打着半掩的门帘,这样的情景总是让人伤怀。
注释:¹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²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寻”。论及“相寻”,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寻”。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从热恋的甜蜜转为离别的苦楚。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越渴望,越难求;越珍惜,便越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难求。“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没有到伤情的地方。那一份执著的念想,和卢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卢氏的一颦一笑,纳兰的一言一语,打碎了,搅匀了,和一团泥。看着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词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接下来的这两句进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难耐,相伴的那些日子虽无大喜,回忆起来却总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无的甘甜。即使人再合适、再称意、再相寻,若不属于自己,到最后也只有“不胜思”的“往事”。最后一句“总是恼人时”方点醒题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两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简淡清新,自然道来,直中间曲,质而能婉。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 .《经典读库 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第82-83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前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公司,2012 :第364页
3、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第4页

shǎoniányóu··suànláihǎojǐngzhǐ--lánxìng

suànláihǎojǐngzhǐwéiyǒuqíngzhīxúnchángfēngyuèděngxiántánxiàochēngxiāng

shíniánqīngniǎoyīnchénduànwǎngshìshènggōucánzhàobànliánfēizǒngshìnǎorénshí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宣王好(hào)¹射,说²³之谓能用强弓也。其所用不过三石¹⁰。以¹¹¹²左右¹³,左右皆¹⁴¹⁵¹⁶¹⁷,中关¹⁸¹⁹²⁰。皆曰:“此不下²¹九石,非大王孰(shú)²²能用是²³?”宣王悦之²⁴,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²⁵终身²⁶自以为九石。岂²⁷不悲²⁸哉?三石实也,九石名²⁹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但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拉一千多斤的弓。这难道不是悲哀吗?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喜欢的是徒有虚名,却失去了真实的水平。
注释:¹好:喜爱 。²说:同“悦”,高兴,喜欢。³之:助词,无实意。⁴谓:说,这里指对……夸耀。⁵己:自己。⁶强:强弓,硬弓。⁷其:指齐宣王。⁸实:实际。⁹过:超过。¹⁰石: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¹¹以:把。¹²示:给……看。¹³左右:手下的大臣。¹⁴皆:都。¹⁵引:拉弓。¹⁶试:尝试。¹⁷之:代这把弓。¹⁸中关: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半满。¹⁹而:表承接。²⁰止:停止。²¹不下:不少于。²²孰:谁,哪一个。²³是:这。²⁴之:代指左右的话;的情:实情。²⁵而:但是。²⁶终身:一生。²⁷岂:难道。²⁸悲:可悲。²⁹名:名义。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¹,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²,又安可期而推³
译文: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注释:¹致:做到。²溟漠:幽暗寂静,这里是渺茫的意思。³推:推知,琢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¹之深厚,智识²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³。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xù);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zhòu)至;其雄辞闳(hóng),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译文:先生在世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才能深厚,见识高远,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那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博大的辩论,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注释:¹器质:才能、度量和品质。²智识:见识。³瑰琦:奇特,美好。形容事物、文章卓而不凡。⁴幽韵:优雅的韵调。⁵闳辩:博大的辩论。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呜呼!自公仕宦¹四十年,上下往复²,感世路之崎岖;虽屯(zhūn)(zhān)³困踬(zh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译文: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官位升升降降,外贬又召回,使人感到人世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注释:¹仕宦:入仕做官。²上下往复:官位的升降、外贬召回。³屯邅:处境艰难困苦。⁴困踬:困厄不期升进。踬:跌倒,受挫。⁵终不可掩:到底不会埋没。掩:埋没,淹没。⁶以其公议之是非: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⁷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既经压抑,再又被起用,就名闻全国。遂:随即,就。⁸衰:衰退,减弱。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¹,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jì)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²,谓千载而一时³。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jī)山之侧与颍(yǐng)水之湄
译文: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精神,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注释:¹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²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谋划方针、决定策略,都是从容行动,当机立断。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³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期以决断了。⁴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⁵出处进退: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⁶庶乎:大概,几乎。⁷异物腐散:尸体腐烂消失。异物:肉体、尸体。⁸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箕山:山名字,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颍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颍谷。湄:水边。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¹,且犹为涕泣而歔(xū)(xī)²。而况朝³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译文: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我是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游往来,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人呢!
注释:¹无贤不肖:无论贤与不贤之人,这里指全国上下的人士。²歔欷:感叹、抽泣声。³朝:同朝,一同上朝,作动词用。⁴向慕:仰慕而亲近。⁵瞻依:瞻仰,凭吊。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呜呼!盛衰兴废¹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²
译文: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情感上不能忘却,一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先生您了,那么我能去追随谁呢?
注释:¹盛衰兴废:人之生死,言外之意即人有生必有死。²其谁与归:我将归向谁?

  这篇文章悼念欧阳修的祭文,文章列举欧阳修生平大事颂扬其功业气节,结合叙述、议论、抒情,中肯实在,令人感佩欧公之气度。文章结构一气呵成,段落衔接自然流畅,且善用比喻,运用生动,句式骈散错落,造语奇崛,文采斑斓。并注重音韵变换,平仄迭换,前有浮声,后用切响,读来声调起伏顿挫,加之以缠绵幽婉的情思,充分展现哀痛缅怀的气氛。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

  一,文章学术上的成就与功绩。

  欧阳修的文章,“天才自然,丰约有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在文中,作者以一系列的排比对偶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欧文的精妙之处,也点明了欧氏在当时文苑中的地位。北宋立国近百年,还承袭五代文章的陋习,文式骈偶,文风委靡。欧阳修之前,也有不少人有志于文学改革,但都没有成功,至欧阳修,始师法韩愈,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史·欧阳修传》评论:“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

  二,褒赞欧阳修的政治道德。

  欧阳修自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至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2年)退休,其间约四十年。在政治上,欧氏“天资刚劲,见义勇为”,“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仁宗时,社会问题已非常严重,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批先识人士主张新政的呼声很高,得到了欧氏等青年官员的支持,纷纷抨击因循守旧的政治势力。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被贬谪,司谏高若讷攻击颇力,欧氏“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因此也被贬为夷陵令。这批呼吁新政的人士当时被斥为朋党,一时无人再敢言事。这时,欧氏又挺身而出,写了《朋党论》进呈仁宗,认为君子有朋党,小人则无,呼吁君主应毫无疑忌地任用君子之朋党。此后,又上书要求改革吏治。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仁宗不得不起用范仲淹、韩琦等执政,欧阳修主持谏院,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改革,然而又遭到守旧派的极力阻挠。次年,范仲淹被构陷,引退出朝,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等也先后被贬出朝。本文褒扬其仕途虽然崎岖,但不畏不屈,忠于国事,敢于公论,代表了当时先进人士的政治意愿,因此为世人所共仰,而“终不可掩”,最终得到重用。在写欧氏的不屈精神时,作者这样用语:“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这一点与王安石的政治风格有相似之处,作者不也是锐意革新,而遭受攻沮,又傲然不屈吗?这几句出自肺腑,同声共鸣,铮铮有声。

  三,彰扬欧阳修的事功。

  仁宗后期,欧阳修渐登要枢,先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突然病死后,与韩琦等当机立断,拥立英宗。作者对此事以豪健的笔法予以肯定,认为欧氏在紧急之机从容建立了千古功勋,封建社会建储立君毕竟是第一等大事。“功名成就,不居而去”,指的是英宗后期、神宗初年,欧氏力求引退。过去,士大夫常推崇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所以这里以此相誉。英宗时期,欧阳修任执政,得罪了很多人,因此怨诽四起,欧氏不自安,曾上书请退不获,又为蒋之奇构陷,神宗即位后,信以为真,“欲深谴修”,欧氏闭门不出,请求调查推究,后虽然得以昭白,但以风节自持的欧阳修年已六十,已无意仕宦,于是辞职请退。在作者的笔下,欧阳修是一个守节气、知进退,超然物外的高士,因此其英魄灵气不随出仕隐处、进升退黜而挫磨变化,人虽故去,但精神长存于箕山颍水之间。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上古时,尧欲传位许由,不受,逃往颍水之阳、箕山之下,许由因此成为高士的代表人物。颍水、箕山,宋时在颍州一带,欧氏曾任颍州知府。古来文士好于林泉之乐,欧阳修、王安石也不例外,都写了不少优美的散文。在作者来说,把故世之人寄托于山水,正如陶渊明所言,“托体同山阿”,对死者是一种敬思,对生者也是一种慰藉。这几句不同于前文赞颂欧氏文章的对偶句,句式长短参差,节奏张弛有度。

  最后一段抒发作者的缅怀向往之情,颇为真挚,这种情分两个层次,先是向慕瞻依之情,继之以临风不见的怅然若失之情,前一种情是后一种的基础,前者较单纯,后者则复杂得多。怅然若失既因不见故人所致,也因“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发,这句对应文首慨于人事之意,既表达了作者深切痛悼之情,也抒发了抱负难济的感慨。

ōuyángwénzhōnggōngwé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ìyǒurénzhīzhì yóu kuàngtiānzhīmíng yòuānértuī 

    wéigōngshēngyǒuwéndāngshí yǒuchuánhòushì gǒunéng éryòubēi gōngzhìzhīshēnhòu zhìshízhīgāoyuǎn érxuéshùzhījīngwēi chōngwénzhāng jiànlùn háojiànjùnwěi guàiqiǎoguī zhōngzhě hàojiāngzhītíng wàizhě lànyuèzhīguānghuī qīngyīnyōuyùn piāofēngzhīzhòuzhì xiónghóngbiàn kuàiqīngchējùnzhībēnchí shìzhīxuézhě wènshíshí érwén rénzhī 

     gōngshìhuànshínián shàngxiàwǎng gǎnshìzhī suīzhūnzhānkùnzhì cuànchìliú érzhōngyǎnzhě gōngzhīshìfēi  suìxiǎnshì guǒgǎnzhī gāngzhèngzhījié zhìwǎnérshuāi 

    fāngrénzōnghuánglíncháozhīnián niànhòushì wèigōngzhě shèzhīānwēi móujué cóngróngzhǐ dìng wèiqiānzǎiérshí gōngmíngchéngjiù ér chūchǔjìntuì退 yòushùyīnglíng suísàn érchángzàishānzhīyǐngshuǐzhīméi 

    rántiānxiàzhīxiánxiào qiěyóuwéiér érkuàngcháoshì píngyóucóng yòuxīnzhīsuǒxiàngérzhān 

     shèngshuāixīngfèizhī  érlínfēngxiǎngwàng néngwàngqíngzhě niàngōngzhījiànérshéi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