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脱稿,已立碣,死姚崇算生张说。
才脱稿,已立碣,死姚崇算生张说。
洪亮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2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残村时有两三家,缭绕清脂路更赊。
残村时有两三家,缭绕清脂路更赊(shē)
译文:破败的村庄偶尔能看到两三户人家,缕缕轻烟缭绕路途遥远。
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
客里¹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
译文:离乡在外期间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风雨过后的山上落满了桐花。
注释:¹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使君¹高义驱今古,寥(liáo)落三年坐剑州。
译文: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注释:¹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但见文翁¹能化俗²,焉坐李广³未封侯。
译文: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注释:¹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²俗:一作“蜀”。³李广:西汉名将。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路经滟(yàn)(yù)¹双蓬鬓(bìn),天入沧浪一钓舟。
译文: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注释:¹滟滪:即滟滪滩,在重庆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¹
译文: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注释:¹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坐”,“但见”和“焉坐”,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坐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坐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7-548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译文:芭蕉并不以绚丽多姿的花朵来展露风流,只在烟雨空濛的时刻撩拨人们的情思。一身绿衣伸展特有的潇洒风韵,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译文: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象是在我面前铺开的和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明月已升到中天,寒气袭人,还是回屋去吧!

  咏物词发展到南宋已进入成熟期,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类。与北宋的咏物词相比较,南宋咏物词更具有一种幽微细腻的特色,虽然不容易看出其寄托所在,但更富有朦胧美。张鎡的这首词就能够将作者内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无间,使读者若有所悟又难以名状。

  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起句从芭蕉跟别的花卉草木的对比中写出它同中有异的特点。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芭蕉并不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花朵来显示它的“风流”,它也不在丽日和风中与群芳争妍,只有到了烟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时刻,芭蕉,这才以一身潇洒的绿衣,显示出它那特有的风韵和情致,吸引人们观赏,撩拨人们的情思。一切繁喧炽热跟芭蕉无缘,它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不仅使人想起吴文英的名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这样,我们从芭蕉独具的潇洒、清凉,依稀感受到词人的心灵,现出了一个风流、多情、而又潇洒雅洁的文人形象。

  下片顺着“绿衣长”、“满身凉”的拟人化的描写发展,逐渐从外形深入到心灵。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看,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像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但我又能写什么呢?这时,明月已升到中天,清辉泻在芭蕉那略披白粉的绿叶上,好象生出了一层薄薄的寒霜,袭来一阵又一阵寒气。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还是回屋去吧!“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两句,淡淡地透露出词人在此情此景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感触。这种感触是什么呢?是芭蕉的清高与索句的催迫使他感到自愧弗如、无辞以对?是眼前的清冷促使他想到了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还是“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凛乎其不可久留”(苏轼《后赤壁赋》),而只得消然离去呢?词人没有明白说出,却留下了让读者充分联想、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诗词中,芭蕉常常同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把伤心、愁闷情绪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至还颇为怨悱。张鎡这首词的感情抒发却相当空灵含蓄。他的哀愁和悲凉并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在雨丝烟雾里,在寒夜月色中,朦胧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一缕淡淡的哀愁回肠九曲,大有欲吐又吞、欲说还休的况味。

  张鎡的这首词与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惜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车风暗拆看。),虽然暗示性有所不及,但在总体意境上更富有象征意蕴,表达上也越显得曲折幽深。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我行冀州¹路,默想古帝都。
译文: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
注释:¹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河南省北端一带。古帝都: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据《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杀蚩尤后为诸侯尊为天子,“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亦属古冀州地域,故称为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水土或匪昔,禹贡¹书亦殊。
译文:也许,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也许,《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
注释:¹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山川、地理交通、物产等情况。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
城郭类村或(wù)¹,雨雪苦载涂²
译文: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加以雨雪载逾。
注释:¹村或:山间的村,句意谓以前繁华的城市如今像零落萧条的山间村落。²载涂:充满路途。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丛薄¹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译文: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禽鸟,狐狸在枯树边嗥叫。
注释:¹丛簿:草木从生的地方。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rú)¹
译文: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
注释:¹襦:短衣,组袄。
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xū)¹一吐气,冻凌²满髭须。
译文:有时朝上一望,嘴里吐出的白气,一下子就变成了冰渣,挂满了胡须。
注释:¹盱衡:扬眉张目。盱,睁开眼睛向上看。衡,眉毛以上。²冻凌:冰。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译文:一程一程地走着, 盼望找到人家,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
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小米无得买,浊醪(láo)¹无得酤(gū)²
译文:小米无处去买,薄酒也买不到。
注释:¹醪:浊酒。²酤:通“沽”,买酒。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lú)¹
译文: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
注释:¹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译文:我犹豫不决的问野老: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jū)¹
译文:野老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挽着我的衣襟。
注释:¹裾:衣服的前后部分。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译文:端过热水让我暖手,让我坐在火炕上。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译文: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弄破。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¹
译文: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
注释:¹驱仆夫:遣走仆人,以便与老人知心细谈。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yì)世儒¹
译文:急忙问野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
注释:¹奕世儒:累世相继的读书人。奕,累,重。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自从大朝¹来,所习亮²匪初。
译文:自从蒙古人贵族一来,规矩、制度就完全与原来不一样。
注释:¹大朝:指元朝。²亮:同“谅”,确实,诚信。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民人籍¹征戍,悉为弓矢徒。
译文:百姓登记去打仗,都成了弓箭手。
注释:¹籍:登记在簿册上。老百姓都被征去当兵。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译文:儿孙纵好,也与猪狗一个样。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译文:像我这个老头子,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译文:一切道德法律全不过问,礼义更不受拘束。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suǐ)¹
译文:一谈起我的祖和父,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
注释:¹骨髓余:入骨髓有余,言痛苦之深。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译文: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
(chóu)(chú)¹向苍天,何时更得甦(sū)²
译文: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得死而复活呢!
注释:¹踌蹰:止足不行的样子。²甦:病体康复称“甦”,这里的复原的意思。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译文:我们都抽噎着哭泣起来,面向着屋子西南角供神的地方生气。

  此诗中不仅刻画出北方农村的贫困萧条,也写出了北方农民热情好客、诚恳淳朴的性格,指责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摧残。此诗语言朴实,时近口语,直抒所见所感,不事雕琢,感情真挚而关怀深切。

  “我行冀州路,想古帝都”, 诗歌起句,作者便点明题目——冀州道中。接着,“默想”两字,又把笔触伸向了广阔浩瀚、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描写出冀州的古老和历史的悠久。这两句,作者由历史的沉思转入对今昔变化的猜测,为下面的见闻描写作了巧妙的过渡。

  从“城郭类村坞”,到“仿佛似酒栌”十四句,是作者对自己冀州道中所见的描绘。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途”。以前, 曾是繁华都城的所在地,而今,城市却象山间的村庄一样凋弊;荒凉雨雪交加,充塞道路,害苦了行路的客人。这两句,作者用凋弊的城市和寒冷的雨雪展示出了冀州的荒芜和凄凉。

  下面两句,“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烘托出冀州的破败。草木丛生之处,挨冻的鸟几正瑟缩地聚集着,枯树之间,狐狸也发出凄婉的长声吼叫。冀州道中,鸟儿和狐狸是这般境况。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冻禽、狐狸写到了人。“寒风” 四句,诗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隆冬严寒的逼人。一个“著”字,形象地描写出了雨雪之大;一个“裂”字,又生动地突出了寒风之强猛;而“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两句,则通过一个具体行为动作的描写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天气的异常寒冷。狐啸、风吼、雨雪交加的旅途上,诗人是多么渴望能看见一星烟火,寻找到一点米、酒,以此来解除身上的寒冷,去掉腹中的饥饿。

  然而,“程程望烟火,道旁少人居。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这里,“程程” 两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既描绘出作者渴求的心理,又表现出诗人行走的路途之远,忍受的饥寒之深。他走了一站又一站,但始终看不到一丝烟火,看不到一粒米、一滴酒。这四句,作者又通过对人烟稀少的描写,更增添了路途的凄惨和悲凉。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突然,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这两句,作者用“土房桑树根”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北方农村特有的纯朴景色,“仿佛” 两字,则既写出土房的矮小,极不显眼,又描写出风雪弥漫,整个大地隐隐约约,不易看清。

  以上,作者从城市凋敝、人烟稀少、粮食奇缺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了翼州的破败、荒芜和凄凉,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此方城镇的洗劫,对农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徘徊问野老”至“痛入骨髓余”,是作者对翼州道中所闻的描写。诗人着重描写出一个由世儒沦落为野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满含悲愤地控诉了战争对汉文化的破坏和摧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但中途的所见又使他犹豫不决。惨不忍睹的浩劫使翼州变得一片荒凉,这劫后余生的野老,诗人不忍心再去打扰他。“徘徊”两字,非常真实地描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但野老却出乎诗人的预料,他欣然笑迎,上前挽起诗人的衣袖,宛如对待一位阔别重逢的朋友。

  “野老欣笑迎”八句,作者用“笑”“挽”“温”“暖”“叮咛”以及“我知”,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野老的纯朴善良和厚道,读罢,老人的形象仿佛呼之欲出。这样一位仁爱的老人,他居住的地方,他出生的家族。诗人恳切相问。“云是奕世儒”一句,解除了诗人心中的疑惑,这位老人原来出生于世代读书之家。“自从大朝来” 十二句,是老人的言语,他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的轻视,鞭挞了战争的连绵。“纵有好儿孙, 无异犬与猪。”两句,作者借老人之口有力地揭示出元朝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愚昧和无知。“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则又通过老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对国泰民安、文化发达礼仪昌盛社会的怀念和向往,也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和痛恨。

  “我闻忽太息”以下,是作者的所感。“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作者听过老人的讲述和议论,不由得发出深深地叹息,他十分同情这老人的遭遇,也痛恨这现实的黑暗和荒唐,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却止步不行。这里,作者连续描写了三个动作:“太息” “执手”“踌蹰”,每一个动作都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踌蹰向苍天, 何时更得甦。”诗人止步不前,抬头仰望,问茫茫苍天;这令人窒息统治结束和繁荣的时代恢复的时间。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悲痛。末尾两句,“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作者把自己的悲痛推向了高潮,他泪流及面,饮泣吞声,不忍再说出更令人悲痛的话语,只得独自拂袖向西南方走去。“拂袖西南隅”一句,在悲痛之余更含有一股愤怒之气。

  这是一首叙事诗,看似平铺直叙,实际上感情充沛,又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时间先后为序,又各有侧重点,抓住重点充分描写,层层深人地揭示主题。先写北方的荒无人烟,再写文化被破坏的具体情况。由表及里,以诗人的悲愤为高潮,戛然而止。中间写老人的诚恳朴厚,使人看到传统文化教养的优良,加深对破坏的痛恨。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33-335.
2、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77.

zhōudàozhōng--wángmiǎn

xíngzhōuxiǎngdōu

shuǐhuòfěigòngshūshū

chéngguōlèicūnxuězài

cóngbáodòngqínxiàozhū

hányúnzhejīnhánfēngliè

héngdònglíngmǎn

chéngchéngwàngyānhuǒdàobàngshǎorén

xiǎomǎizhuóláo

fángsāngshùgēn仿fǎngshìjiǔ

páihuáiwènlǎofǒujièchú

lǎoxīnxiàoyíngjìnqiánwǎn

shuǐwēnshǒuhuǒkàngnuǎn

dīngníngmiànmiàn

zhīlǎorénhuǎnhuǎn

qièwènlǎoyúnshìshì

cóngcháoláisuǒliàngfěichū

mínrénzhēngshùwèigōngshǐ

zòngyǒuhǎoérsūnquǎnzhū

zhìjīnchénglǎowēngshíshū

diǎnsuǒkǎosuǒ

lùnshítòngsuǐ

wéntàizhíshǒukōngchóuchú

chóuchúxiàngcāngtiānshígèng

yǐnrěnyánxiù西nán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zhāo)王合五国之兵¹而攻齐,下七十馀(yú)城,尽郡(jùn)县之以属燕。三城²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³,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zhà)骑劫,卒(zú)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译文: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入齐国,连下七十多座城池,都划归燕国。还有三座城邑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中了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派骑劫代替他。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用计骗了骑劫,打败燕军,收复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注释:¹五国之兵:赵、楚、韩、燕、魏五国联军。²三城:指齐国的聊城、莒、即墨三城,都在今山东省。³用齐人反间:齐将田单放出谣言,说乐毅想反叛燕国,自己做齐王。燕惠王信以为真。⁴骑劫:燕国将领。⁵望诸君:赵国给乐毅的封号。⁶田单:战国时齐国大将,屡立战功,封安平君,被齐襄王任为国相。⁷诈骑劫: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骑劫被蒙蔽;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扎苇草灌油,夜间点燃牛尾,猛冲燕军营帐,并以数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bì)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¹乐毅,且谢之曰:“先王²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³。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xì),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译文:燕王后悔了,又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来攻燕,便派人去责备乐毅,又向乐毅表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将军,将军为燕攻破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人莫不震动。寡人怎敢一刻忘记将军的功勋啊!不幸先王抛弃群臣而去,寡人刚刚继位,左右蒙骗了寡人。不过,寡人派骑劫代替将军,只是因为将军长久在野外作战,所以调将军回国,休养休养,共商国是。将军却误信流言,和寡人有了隔阂,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为将军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怎样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恩情呢?”
注释:¹让:责备。²先王:燕惠王之父燕昭王。³左右误寡人:指燕惠王左右亲近的人造谣。⁴过听:误信流言。⁵隙:隔阂。⁶捐:抛弃。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nìng)¹,不能奉承²先王之教,以顺左右³之心,恐抵(fǔ)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dùn)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¹⁰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译文:望诸君乐毅便派人进献书信,回答惠王说:“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遗命,顺从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又使您亏于君臣之义,只得投奔赵国,承担了不贤的罪名,也不愿表白。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说臣的罪过,恐怕大王左右不能体会先王重用臣的理由,也不明白臣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写信答复大王。
注释:¹不佞:没有才智。谦词。²奉承:秉承,领受。³左右: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不敢直接称对方,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⁴抵:遭受。⁵斧质:刀斧与砧板,杀人的刑具。⁶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古时用于尊者,后代只用于同辈。⁷不肖:不贤。自谦之词。⁸为辞说:用言词辩解。⁹侍御者:侍侯国君的人,实指惠王。¹⁰畜幸:畜养宠信。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shòu)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¹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zhuó)²³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qīng)。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译文:“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赏给自己的亲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只有才能相当的才任命。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业的君主;根据德行而结交,是树立名声的贤士。臣以所学的知识来观察,觉得先王处理国事,高于世俗的理想,因此借用魏王的使节,得以到燕国亲身考察。先王对臣过看重,从宾客中选拔出来,安置在群臣之上,不与王室的长辈商量,便任命臣为亚卿。臣自以为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也就毫不辞让,接受了任命。
注释:¹假节:凭借符节。节,外交使臣所持之凭证。²擢:提拔。³之:我。⁴乎:同“于”,从。⁵亚卿:官名,地位仅次于上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bà)¹之余教²而骤(zhòu)³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¹⁰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¹¹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dùn)走莒(jǔ)¹²,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¹³陈于元英¹⁴,故鼎¹⁵反乎历室¹⁶,齐器设于宁台¹⁷。蓟(jì)¹⁸之植,植于汶篁(huáng)¹⁹。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²⁰,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译文:先王命令臣,说:‘我跟齐国积累了深仇大恨,那怕国小力微,也想报齐国之仇。’臣回答说:‘齐国本来有霸主的传统,打过多次胜仗,熟悉军事,长于攻战。大王如果要伐齐,必须发动天下的兵力来对付它。要发动天下的兵力,最好是先同赵国结盟。还有淮北,本是宋国的土地,被齐国独吞了,楚魏两国都想得一份。赵如果赞同,约同楚魏尽力帮助,以四国的力量进攻,就可大破齐国了。’先王说:‘好!’臣便接受命令,准备符节,南下出使赵国。很快回国复命,发兵攻齐。顺应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声威,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都随着先王进兵济上而为燕国所有了,济水上的燕军,奉令出击,大获胜利。士卒轻装,武器锐利,长驱直入,攻占齐都。齐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归燕国所有。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上,燕国的宝鼎又运回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都摆设在燕国的宁台。原来树立在蓟丘的燕国旗帜,插到齐国汶水两岸的竹田。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勋能赶上先王。先王很惬意,认为臣没有贻误他的命令,所以裂土封,使臣得比于小国诸侯。臣不才,自信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因此毫不推辞而接受了封爵。
注释:¹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²余教:留下的功绩。³骤胜:多次战胜。⁴遗事:往事。⁵闲:同“娴”,娴熟,熟练。⁶甲兵:铠甲兵器,借指军事。⁷径:直接。⁸淮北:淮河以北地区,是齐国属地。⁹宋地:今江苏铜山、河南商丘、山东曲阜之间的地区,为齐所吞并。¹⁰河北:黄河以北。¹¹济上:济水旁边。¹²莒:今山东莒县。¹³大吕:钟名。¹⁴元英:燕国宫殿名。¹⁵故鼎:指齐国掠夺的燕鼎,复归燕国。¹⁶历室:燕国宫殿名。¹⁷宁台:燕国宫殿名。¹⁸蓟丘:燕国都城,今北京市西南。¹⁹汶篁:齐国汶水边的竹田。²⁰不顿命:不辜负使命。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¹,蚤(zǎo)²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³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niè)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译文: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让它废弃,所以才能记载于史册;有预见的贤士,成名之后决不让它败坏,所以为后世称赞。像先王这样报仇雪恨,征服了万辆兵车的强国,没收它八百年的积蓄,直到逝世那天,还留下叮嘱嗣君的遗训,使执政任事的官员能遵循法令,安抚亲疏上下,推及百姓奴隶,这都是能够教育后世的啊。
注释:¹春秋:指一般史书。古代编年史都叫春秋。²蚤:通“早”。³八百岁:从姜太公建国到这次战争约八百年。⁴庶孽:妾生的儿子。⁵施:延续普及。⁶萌隶:指百姓。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臣闻善作者¹不必善成²,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xū)说听乎³(hé)(lǘ),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chī)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译文:“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这样做,将伍子胥赐死后装入皮囊,投于江中。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注释:¹善作者:善于开创事业的人。²善成:善于守业。³乎:同“于”,被。⁴远迹:在远处留下足迹,指长途伐楚。⁵郢: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⁶鸱夷:皮革制的口袋。⁷先论:预见。⁸量:气量。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¹毁辱之非,堕(duò)²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译文:所以,脱身免祸,保伐齐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毁害先王的美名,这是臣最大的恐惧。面临着不测之罪,却又助赵攻燕,妄图私利,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
注释:¹离:通“罹”,遭受。²堕:败坏。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译文:“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断绝交往,也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表白。臣虽然不才,也曾多次受过君子的教诲,只是恐怕大王轻信左右的谗言,因此冒昧回信说明,希望您多加考虑。”

  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起兵攻燕,掳掠燕国宝器运回齐国。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的军队攻破齐国。后来燕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乐毅被迫出逃,齐人大破燕军。燕惠王因而写信给乐毅,乐毅写这封信来回答。

  乐毅针对燕惠王来信中说的“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从两方面予以回答:第一,写他为了报先王知遇之恩,作了详尽规划,再率军队彻底报了积怨。第二,考虑到“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所以“负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免得“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从而保留先王知人之明。这第二点,正是回答惠王责备他的“弃燕归赵”。最后再说明“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他在回答第二点时只用典而不点破,正是“不出恶声”;他不避“遁逃奔赵”,正是“不洁其名”。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责问,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作者的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靠君臣知遇来建功立业,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愿望,所以这封信成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