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漾漾雨濛濛,岸脚烟莎间水葓。
照影已无双鬓绿,关心犹有一丝风。
鸳鸯对浴红衣扑,菡萏相亲翠盖笼。
醉舞罗吟皆胜处,个中非异亦非同。
微波漾漾雨濛濛,岸脚烟莎间水葓。
照影已无双鬓绿,关心犹有一丝风。
鸳鸯对浴红衣扑,菡萏相亲翠盖笼。
醉舞罗吟皆胜处,个中非异亦非同。
葛天民

葛天民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 ▶ 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¹不如地利²,地利不如人和³。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不胜。夫环而¹⁰攻之,必有得天时¹¹者矣,然而不胜者,是¹²天时不如地利也¹³。城非不高也¹⁴,池¹⁵非不深也,兵革¹⁶非不坚利¹⁷也,米粟(sù)¹⁸非不多¹⁹也,委而去之²⁰,是²¹地利不如人和也。故²²曰:域²³民不以²⁴封疆之界²⁵,固²⁶²⁷不以山溪²⁸之险²⁹,威³⁰天下不以³¹兵革³²之利。得道者³³多助,失道者³⁴寡助。寡助之至³⁵,亲戚畔(pàn)³⁶³⁷;多助之至³⁸,天下顺³⁹之。以⁴⁰天下之⁴¹所顺,攻亲戚⁴²之所畔,故⁴³君子有⁴⁴不战,战必胜⁴⁵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¹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²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³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⁴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⁵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⁶环:围。⁷之:代这座城。⁸而:连词表转折。⁹夫:句首发语词,不译。¹⁰而:连词表递进。¹¹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¹²是:这。¹³也:表判断语气,“是”。¹⁴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¹⁵池:护城河。¹⁶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¹⁷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¹⁸米粟:粮食。¹⁹多:充足。²⁰委而去之:是说弃城而逃。委:放弃。而:然后。去:离开。之:代词,代“城”。²¹是:代词,这。²²故:所以。²³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²⁴以:凭借,靠。²⁵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²⁶固:使巩固。²⁷国:国防。²⁸山溪:山河。²⁹险:险要的地理环境。³⁰威:震慑。³¹以:凭借,依靠之意。³²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³³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³⁴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少。³⁵之至:到达极点。³⁶畔:同“叛”,背叛。³⁷之:代词他,指失道之人。³⁸至:极点。³⁹顺:归顺,服从。⁴⁰以:凭借。⁴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⁴²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⁴³故:所以。⁴⁴有:要么,或者。⁴⁵胜:取得胜利。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参考资料:
1、 史玉涛.三点一测初三语文(上):科技出版社,2004年:263
2、 夏平生.四书五经(现代版):新潮出版社,1998年:204-205

dàoduōzhù shīdàoguǎzhù

mèng xiānqín 

    tiānshí rén sānzhīchéng zhīguō huánérgōngzhīérshèng huánérgōngzhī yǒutiānshízhě ránérshèngzhě shìtiānshí chéngfēigāo chífēishēn bīngfēijiān fēiduō wěiérzhī shìrén yuē mínfēngjiāngzhījiè guóshānzhīxiǎn wēitiānxiàbīngzhī dàozhěduōzhù shīdàozhěguǎzhù guǎzhùzhīzhì qīnpànzhī duōzhùzhīzhì tiānxiàshùnzhī tiānxiàzhīsuǒshùn gōngqīnzhīsuǒpàn jūnyǒuzhàn zhànshèng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¹拜。
译文:幼女下床穿上新衣,初次学着新娘的拜堂礼。
注释:¹小姑:这里是新娘的意思。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¹裙带。
译文:恐怕他人取笑羞的不敢抬头,紧张的不停抚弄裙带。
注释:¹结:扎缚、抚弄的意思。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专门吟咏幼女(含少女)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这类诗作大都写得富有诗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娇女诗》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少女情态的妙诗。此诗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小女“纨素” 与大女“蕙芳” 逗人喜爱。正如明代谭元春所评:“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理、尽情、尽态。”明代诗人毛铉的《幼女词》,尽管仅有20字,但状写幼女情态逼真传神,“如在目前”,较之左思280字的《娇女诗》毫不逊色。

  毛铉的《幼女词》仅寥寥数语,便使一个纯真可爱的幼女形象跃然纸上。诗的前两句,写幼女下床穿新衣,初次学着“小姑”(此处指新娘)成婚时拜堂。这里,由幼女“下床着新衣”的动作引出其“初学小姑拜”的另一动作,并在“学小姑拜”之前着一“初”字,便突出了其情窦初开。诗人写幼女“学小姑拜”,旨在描绘其心态,故诗中并未具体描绘她学拜的情景,这一点与施肩吾《幼女词》别无二致。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以幼女的动作摹写其含羞之心态。“羞见人”,这是直接点明幼女害羞,怕别人取笑她“学小姑拜”。“双手结裙带”,这是写幼女以双手扎缚、抚弄裙带来掩饰其含羞之情。而她要“结裙带”,就得“低头”,其不自然的心理也就被上述自然的动作所掩饰。此诗描绘幼女情态,语言质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却颇见功力。读之,给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所闻》),写一个给豪门侍宴的“娇女”(侍女),在豪门酒宴上以“佯看罗袜”这一动作掩饰其“啼痕”,以及她失去亲人(亲人被战火夺去生命)后的悲情。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是现实的写照,或许他在写作时也受到毛铉《幼女词》的启发。

  施肩吾的《幼女词》与毛铉的《幼女词》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个性鲜明的幼女的形象,也都以稚态见童心,富有诗意、诗趣。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在于幼女的年龄略有差异,交代其年龄的方法不同,还在于幼女的稚态与表现手法有别。施诗中的幼女年仅6岁,这是以“幼女才六岁” 直接点明的。毛诗中的幼女年龄多大,诗中并未直接点明,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此幼女不是像施诗中的幼女那样“学人拜月”,而是学“小姑”成婚时拜堂。可见她已不止“六岁”了。她知道“着新衣”,还知道“羞见人”,甚至懂得掩饰自己的羞态,去“双手结裙带”,可见她稚气未尽,仍是“幼女”,尚未成人,否则,她也做不出“初学小姑拜”的动作了。

  施诗写幼女的稚态,突出其弄巧成拙,从而,见其童心。在写法上,施诗先直言幼女少不更事,分不清“巧”与“拙”,为下文写幼女弄巧成拙埋下伏笔;然后,以“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一反映其稚态的动作描写照应上文,为“未知巧与拙”作了形象的注脚。这里,既有幼女年龄与其行为的不相称之明比,又有他人之“巧”与幼女之“拙”的暗比。如此着墨,就使幼女的形象活了,动了。

  毛诗写幼女的稚态,着重反映其情窦初开,羞于见人之童心。毛诗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逼真地勾勒出了幼女一系列的动作。在写法上,除了写幼女“学拜”这点相似外(其实二者学拜的内容也不一致),其余的皆与施诗明显有别。诗中通过幼女下床穿新衣,学着“小姑”成婚时拜堂,低下头,用双手扎缚、抚弄裙带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以及“羞见人”的心理描写,突出幼女又要学拜,又知害羞之个性,把个特定年龄和环境中的“幼女”写得纯真可爱。施诗中的幼女,少不更事,“学拜”,纯属其好奇心所致;而毛诗中的幼女则要懂事得多,因为其年龄要大些,她“学拜”之因,除了好奇心之外,还在于情窦初开,诗中一个“初”字可谓道出个中信息。施诗笔法较直,毛诗笔法较曲。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为天下最妙的文章,无一篇不出于具有童心(真心)的作者之手。其实,赋诗亦然。童心诗心,相映成趣,尽管笔法不一,但诗必妙而耐读。这也为施肩吾与毛铉的两首《幼女词》所证实。

yòu

máoxuàn míngdài 

xiàchuángzhuóxīn chūxuéxiǎobài 
tóuxiūjiànrén shuāngshǒujiéqúndài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文帝之后六年¹,匈奴²³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jí);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¹⁰¹¹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注释:¹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前),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位。²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³大:大规模,大举。⁴入边:侵入边境。⁵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⁶军霸上:驻军霸上。霸上,地名,译做“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⁷祝兹侯:封号。⁸棘门: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⁹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¹⁰备:防备,戒备。¹¹胡: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匈奴。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¹自劳²³。至霸上及棘(jí)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细柳军,军士吏被(pī)甲,锐兵刃,彀(gòu)弓弩(nǔ),持满¹⁰。天子先驱¹¹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¹²至!”军门都(dū)(wèi)¹³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¹⁴。’”居无何¹⁵,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¹⁶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¹⁷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¹⁸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¹⁹。”于是天子乃按辔(pèi)²⁰²¹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yī)²²曰:“介胄(zhòu)之士不拜²³,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²⁴,改容式车²⁵。使人称谢²⁶:“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译文: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注释:¹上:特指皇帝。²劳:慰问。³军:军队。⁴已而:不久。⁵之:到,往。⁶被:通“披”,穿着。⁷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⁸彀:张开。⁹弩:用机械发箭的弓。¹⁰持满:把弓拉满。¹¹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¹²且:将要。¹³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¹⁴诏:皇帝发布的命令。¹⁵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¹⁶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¹⁷壁:营垒。¹⁸车骑:车马。¹⁹驱驰:策马疾驰。²⁰按辔:控制住车马。辔,马缰绳。²¹徐:慢,缓慢。²²持兵揖:手持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²³介胄之士不拜: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²⁴为动:被感动。²⁵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²⁶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¹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jiē)²,此真将军矣!曩(nǎng)³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yé)!”称善者久之
译文: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注释:¹既:已经。²嗟乎:叹词,表示慨叹。³曩:先前。⁴固:必,一定。⁵邪:语气词,表示反问。⁶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这篇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

  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全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320-322

zhōujūnliǔ

qiān liǎnghàn 

    wénzhīhòuliùnián xiōngbiān nǎizōngzhèngliúwéijiāngjūn jūnshàng zhùhóuwéijiāngjūn jūnmén nèishǒuwéijiāngjūn jūnliǔ bèi 

    shàngláojūn zhìshàngménjūn zhíchí jiāngxiàsòngyíng érzhīliǔjūn jūnshìjiǎ ruìbīngrèn gòugōng chímǎn tiānxiānzhì  xiānyuē  tiānqiězhì  jūnménwèiyuē  jiāngjūnlìngyuē jūnzhōngwénjiāngjūnlìng wéntiānzhīzhào    shàngzhì yòu shìshàngnǎishǐ使shǐ使chíjiézhàojiāngjūn  láojūn  nǎichuányánkāimén ménshìwèicóngshǔchēyuē  jiāngjūnyuē jūnzhōngchí  shìtiānnǎiànpèixíng zhìyíng jiāngjūnchíbīngyuē  jièzhòuzhīshìbài qǐngjūnjiàn  tiānwéidòng gǎiróngshìchē shǐ使rénchēngxiè  huángjìngláojiāngjūn  chéngér 

    chūjūnmén qúnchénjiējīng wényuē  jiē zhēnjiāngjūn nǎngzhěshàng ménjūn ruòérěr jiāngér zhì érfàn  chēngshànzhějiǔzhī 

侧径转青壁,危梁透沧波。
侧径转青壁,危梁透沧波¹
译文:仅容行人通过的小路紧贴着草木丛生的石壁,高高的栈道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嘉陵江。
注释:¹沧波:碧波。
汗流出鸟道,胆碎窥龙涡。
汗流出鸟道¹,胆碎窥龙涡。
译文:行走在这狭窄逼仄的小道上,俯视栈道下的水流漩涡,不 禁令人冷汗直流,心胆俱碎。
骤雨暗谿口,归云网松萝。
骤雨暗谿口¹,归云网松萝。
译文:蜀地天气多变,一时间溪谷天色昏暗,大雨不期而至;傍晚时分天空云朵向山间汇聚,松萝密布在高大的松木上面,好像一张网网住了松树。
注释:¹谿口:溪口。
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
¹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
译文:听多了蜀地的羌笛声,内心充满了厌烦的情绪。
江路险复永,梦魂愁更多。
江路险复永,梦魂愁更多。
译文:道路雨阻,行道日久,我的梦愁源源不断。
圣朝幸典郡,不敢嫌岷峨。
圣朝幸典郡,不敢嫌岷(mín)(é)¹
译文:有幸得到朝廷重用,我不畏惧蜀道雨阻,希望在地方官任上能有所作为。

jiānwèijīnglóngdào--céncān

jìngzhuǎnqīngwēiliángtòucānghànliúchūniǎodàodǎnsuìkuīlóng

zhòuàn谿kǒuguīyúnwǎngsōngluówénqiāngéryàntīngtóng

jiāngxiǎnyǒngmènghúnchóugèngduōshèngcháoxìngdiǎnjùngǎnxiánmín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huò)¹大河²通。
译文: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注释:¹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²大河:指黄河。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寒树依微¹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²中。
译文: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大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注释:¹依微:依稀,因距离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²乱流:指众多的河流。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孤村几岁临伊(yī)¹,一雁初晴下朔(shuò)风。
译文: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注释:¹伊岸:伊水畔。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为报洛桥¹游宦(huàn)²,扁(piān)舟³不系与心同。
译文: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注释:¹洛桥: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²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³扁舟:小船。

  这首诗是作者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在洛大县丞时的僚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自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先从长安到洛大,由洛水乘舟经巩县入黄河,再沿河东下赴滁州。途中作此诗,寄给他任洛大县丞时的同僚。

  “夹水”二句:沿洛水向东,两岸青山起伏不断:至东南山口豁然开朗,便进入黄河了。

  “寒树”二句:顺河而望,遥远的天边隐约可见几株树木在寒风中摇曳;夕大映照着汹涌的水波,忽明忽暗地闪烁不定。

  “孤村”二句:自经安史之乱,到处田园萧瑟。伊水岸边,几年来只见一座孤零零的山村;雨后初晴,一只孤雁在呼啸的北风中盘旋而下。

  “为报”二句:此诗是为了告知洛大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扁舟不系:《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表示不为功利所牵累。

参考资料:
1、 廖仲安主编;王新霞,王军编著. 新选分类唐诗三百首[M]. 1997 .51-52.

gǒngluòzhōuxínghuángshìxiànliáoyǒu

wéiyìng tángdài 

jiāshuǐcāngshānxiàngdōng dōngnánshānhuòtōng 
hánshùwēiyuǎntiānwài yángmíngmièluànliúzhōng 
cūnsuìlínàn yànchūqíngxiàshuòfēng 
wèibàoluòqiáoyóuhuàn piānzhōuxīnt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