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懒欲趁嬉游,闲理瑶筝不举头。侧调旋从纤指出,谁人能会意中愁。
投壶懒欲趁嬉游,闲理瑶筝不举头。侧调旋从纤指出,谁人能会意中愁。
赵佶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 4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人有涉¹江者²,其³剑自舟中坠水。遽(jù)(qì)其舟,曰:“是¹⁰剑之¹¹所从坠¹²。”舟止¹³,从其¹⁴所契者入水求¹⁵¹⁶。舟已行矣¹⁷,而¹⁸剑不行,求剑若此¹⁹,不亦惑乎²⁰
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¹涉:过,渡。²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³其:他的,代词。⁴自:从。⁵坠:落。⁶于:在,到。⁷遽:急忙,立刻。⁸契:刻。本指占卜时以刀凿刻龟甲,后泛指刻物。⁹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¹⁰吾:我的。¹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¹²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¹³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¹⁴其:他,代词。¹⁵求:找,寻找。¹⁶之:剑,代词。¹⁷矣:了。¹⁸而:然而,表转折。¹⁸若:像。¹⁹此:这样。²⁰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zhōuqiújiàn

míng xiānqín 

chǔrényǒushèjiāngzhě jiànzhōuzhōngzhuìshuǐ zhōu yuē  shìjiànzhīsuǒcóngzhuì  zhōuzhǐ cóngsuǒzhěshuǐqiúzhī zhōuxíng érjiànxíng qiújiànruò huò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日长风暖柳青青¹,北雁归飞入窅(yǎo)(míng)²
译文:春日白昼渐长,风和日暖,柳丝嫩绿,北方的大雁回故乡飞进深远的天空。
注释:西亭:岳阳楼上的西边亭阁。¹青青:柳丝茂盛的样子。²窅冥:深远难见的样子。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¹满洞庭。
译文:在岳阳楼上听到吹竹笛的声音,这笛声能使我的旅愁归心洒遍洞庭湖。
注释:¹春心:指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愁归心。

  全诗围绕“满”字而展开,前两句先描写日长风暖,柳色青青,北雁南飞,消失在远方的景色;后两句以洞庭湖上传来阵阵笛声,抒发诗人的旅愁。全诗取景微妙,格调高远,音律谐和。

  诗的一、二句“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都写眼前景,关合诗题“春望”。首句写岳州之春,“日长风暖”正是雁群北飞的天气,“柳青青”又开始了折枝惜别、吹笛伤行的时节。这句看来总写春景之美,自然浑成,却又对下边景物的出现起到挈绪分缕的作用。至于诗人的意兴如何,单从这句自然风光的美感是难以捉摸的,因为诗人是“南迁"之客,春和景明反而会生愁惹恨。“北雁归飞”,诗人望断归雁,却还站在那里凝想。至此才可略知诗人的“西亭春望”乃是黯然销魂的“春望”。这里,自由高翔的归雁和沦落久羁的诗人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照的形象。

  第三句“岳阳城上闻吹笛”更宕出新境,把诗人的羁愁抒发到又一高度。古人笛曲中有离别之歌,而惜别之情又洋溢于折杨柳歌的笛声。全诗首句既以“柳青青”为“闻笛”作了环境的铺垫,岳阳城头的笛声当也是折柳之曲。末句的‘‘春心”就是倦客伤春之情。“满洞庭”一语使抽象的心绪被物化而得到生动的表现,无论理解为此情伴随着笛声飞扬飘散于烟波浩渺之中,还是想象为客愁恰似春涨的湖水游漫洞庭,都能得其情致。巴陵洞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用“满”字其实还概括了这个典型环境中许多“沦落人”的共鸣。让读者看到了封建时代宦海浮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他们见柳伤情、望雁断魂、闻笛怆怀的共同心态。所有这些都寄托于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而以绵密的章法,自然组合,一气呵成,艺术上也是高明的。

  全诗虽是写景,但层层深入,宛转地表达了诗人的春望之心。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290页

西tíngchūnwàng--jiǎzhì

zhǎngfēngnuǎnliǔqīngqīngběiyànguīfēiyǎomíng

yuèyángchéngshàngwénchuīnéng使shǐchūnxīnmǎndòngtíng

天祥至潮陽,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¹,左右命之拜²,不拜,弘范遂³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tì),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报效祖国,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所做的《过零丁洋》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身为国家之臣,国家危亡而无能为力,已是死有余辜,怎么还敢苟且偷生而怀有二心呢!”
注释:¹弘范:张弘范,元朝初年大将,汝南王张柔第九子。元十五年(1278年),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进军闽广,俘文天祥于海丰五坡岭。²拜:行礼表示敬意。³遂:于是,就。⁴俱: 一起。⁵捍:保卫。⁶丹心:红心,比喻忠心。⁷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qī)鸟还。
译文:早晨起来看见太阳升起,傍晚时分看见归鸟还巢。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¹
译文:身在异乡内心本已酸楚,何况还面对着木瓜山。
注释:¹木瓜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木瓜铺。木瓜: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其味酸。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早见蒸蒸日出、晚见归鸟还巣的忧伤感怀图,诗人触景生情: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表达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正如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写诗人客居他乡,内心本已酸楚,再看到木瓜山,想起酸涩的木瓜,心中就更酸了。“客心”、“酸楚”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木瓜山”,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这三个诗词,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使得诗歌的语言凝练,渲染氛围,加深诗人客居酸楚之感。

  此诗语极平常,而意甚含蓄,字字辛酸。诗人触景生情:早见蒸蒸日出,而悲自已穷途潦倒,想要过神仙那样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然而真当他处于寂寞境地的时候,又难免生出许多忧伤和悲愁。晚见归鸟还巣,而悲自已去国离乡,看透了现实世界的混沌,想起各种人情世故,更增一份凄楚。木瓜味酸苦,诗人望见木瓜山而感怀身世,感触漂泊生活的孤寂,内心倍感酸楚,流露出李白忧伤悲愁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常秀峰 .李白在安徽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181-182 .

wàngguāshān

bái tángdài 

zǎojiànchū jiànniǎohuán 
xīnsuānchǔ kuàngduìguāshān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¹无涯骇(hài)众观。
译文: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注释: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¹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天地偶然留砥(dǐ)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译文: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译文: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译文: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小孤骇,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骇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骇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骇。“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骇这座挺立急流中的骇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骇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骇”“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骇的写实,更是对小孤骇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骇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骇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骇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骇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骇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xiǎoshān

xièfāng sòngdài 

rényánshìhǎiménguān hǎiyǎnhàizhòngguān 
tiānǒuránliúzhù jiāngshānyǒuzhàngkuánglán 
jiānměngshìcháng wēichénshìnán 
míngdēngfēngzào miǎoguānzhòuxīnk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