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有恒宪,斋祭崇明祀。严车伊洛间,受誓文昌里。
皇家有恒宪,斋祭崇明祀。严车伊洛间,受誓文昌里。
沉沉云阁见,稍稍城乌起。曙色照衣冠,虚庭鸣剑履。
沉沉云阁见,稍稍城乌起。曙色照衣冠,虚庭鸣剑履。
裴回念私觌,怅望临清汜。点翰欲何言,相思从此始。
裴回念私觌,怅望临清汜。点翰欲何言,相思从此始。

shàngshūshěngshòushìjiètàimiàopéichéng--chǔguāng

huángjiāyǒuhéngxiànzhāichóngmíngyánchēluòjiānshòushìwénchāng

chénchényúnjiànshāoshāochéngshǔzhàoguāntíngmíngjiàn

péihuíniànchàngwànglínqīngdiǎnhànyánxiāngcóngshǐ

储光羲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 1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寂历¹秋江渔火²稀,起看残月³映林微(wēi)
译文: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
注释:江宿:宿于江上舟中。¹寂历:寂寞、冷落。²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³残月:这里指下弦月。⁴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波光水鸟惊犹¹宿,露冷流萤(yíng)²湿³不飞。
译文: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注释:¹犹:仍然。²流萤:飞动的萤火虫。³湿:浸湿。

  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jiāng宿

tāngxiǎn míngdài 

qiūjiānghuǒ kàncányuèyìnglínwēi 
guāngshuǐniǎojīngyóu宿 lěngliúyíngshī湿fēi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州桥¹踏月想山椒²,回首哀湍³未觉遥。
译文:当年我在州桥上散步赏月,遥想金陵的钟山;山中凄切急速的泉水声,似乎近在耳畔。
注释:¹州桥:也叫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宣德门与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水。²山椒:山顶。这里指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³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今夜重闻旧呜咽¹,却看²山月话州桥。
译文:今天我在金陵,听着呜咽的泉水潺潺;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注释:¹旧呜咽:这里指依旧幽咽的泉水声。²却看:回头看,这里有回想之意。

  怀古诗与游览诗,大多数是在时空概念上做文章。或者通过同一地点的今昔对比,寄托胜事不常、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者通过同一时间两地的不同,抒发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在绝句中,由于篇幅的限制,便把时空概念浓缩交织,给人以咀嚼品味的余地。王安石的这首《州桥》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前两句是写当年在州桥踏月,想念自己在金陵的家;后两句写在金陵赏月,又因听到当年想象中的凄切而急速的溪声,忆及汴京。前者的州桥是实写,溪流是虚写;后者的州桥是虚写,溪流是实写。所写的虚实的不同,也就是时空的不同,如此交叉渲染,人事的变迁,情感的变化也就都包含融会了进去。

  《州桥》诗,其意境有似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立足于今,想象未来,所写的是一个地方,但时间的不同,情感也将不同。通过时空变化,展示悲欢离合的演变,自己的相思之情得到了体现。王安石的《州桥》诗与李商隐诗一样,都是以景设情。但王诗是由现在的金陵想到过去的汴京,李诗是由现在的巴山想到将来会面的长安。一是回忆,一是展望。所以李诗格调轻快婉转,王诗就显得沉重压抑。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3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译文:春花都已凋谢,杜鹃啼声还一声比一声凄厉!你有千古奇冤藏在心底!
注释:子规:即杜鹃,又称杜宇、杜主。相传是古蜀帝名,啼血方止,故常以其叫声比喻为出于悲苦与冤屈的呼号。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译文:你哭诉,向着疏烟、明月与丛林,你哭诉,向着微雨、落花和大地。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易堕(duò)¹将乾(gān)明,能伤欲断魂。
译文:闻者眼泪流干,见者心魄窒息。
注释:¹堕:落,掉。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名缰(jiāng)¹(liáo)自束²,为尔忆家园。
译文:追求功名富贵就是自己束缚自己,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阵阵乡愁!
注释:¹名缰: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缰绳。名,功名,这里指科举。缰,系马绳。²自束:自己束缚自己,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束,束缚。尔,你,这里指子规。

  此诗前四句写景,以疏烟、明月、树木、微雨、落花、村落背景的怆凉衬托杜鹃的声声哀鸣,气氛极浓。后四句抒情,叙述自己本来已经伤心,听到杜鹃声就更悲伤了,因而产生了思家的念头。全诗基调激越,主体和客体两两相形,蕴露有法。

  此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杜鹃自喻。杜鹃的声声嘶鸣,凄切动人,蕴含着自己的万古冤屈。

  颔联写杜鹃生活之环境,诗人叠用六个名字,营造出了雾霭弥漫、烟雨迷茫、明月凄清、落花遍地的客观环境,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现实世界知音难觅,诗人内心的冤屈无人可以申诉,也无人可以分担。这一联是写景。

  诗的下半部分,明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泪将干,魂欲断,自怨自艾,自惭自伤。因此,他深深责怪自己“谬从科试”作茧自缚。如今,听到杜鹃的声声哀啼,他越发思念家乡,甚至意欲远离仕途,回归家园。特别是诗歌尾联,虽然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责怪,然而读者从中却可以体味到诗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险恶、科举的束缚、人生的无常,使诗人产生了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如果联系余靖的生平,就能领悟这诗句所包蕴的人生况味。余靖出身于仕宦之家,性聪慧,少年师从林和靖先生,23岁便进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等。宋景祐三年(1036),因向皇帝上书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而遭贬。因而,诗人发出了“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的感叹。

  全诗托物寓怀,抒写了身世之感。以杜鹃的声声嘶叫表现诗人的万古之冤,用杜鹃声引发诗人“将干泪”、“欲断魂”体现诗人寸肠欲断的百结愁肠,表现了沉郁愁苦的感情基调。而且,诗中有杜鹃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借此反映了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就使诗歌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李建邡编著,古典诗歌的鉴赏和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04:第99-100页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风飐九衢榆叶动,簇青钱。
饮处交山玉斝(jiǎ)¹,游时倒把金鞭。风飐(zhǎn)九衢(qú)²榆叶动,簇(cù)青钱³
注释:¹玉斝:古代酒器。²九衢:形容草木枝茎茂密交错。³青钱:形容榆叶。

chūnguānghǎo··huā--ōuyángjiǒng

huāliǔyáoyānyànyángtiānshānyīnghónglànyīngqiān

yǐnchùjiāofēijiǎyóushídàojīnbiānfēngzhǎnjiǔdòngqīngqián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千形万象¹竟还空²,映水藏(cáng)山片复重³
译文:旱云形象千姿百态竞返长空,片片重叠藏进深山映入水中。
注释:¹千形万象:指云的形态变化无穷。²竟还空:终究一场空,不见雨下来。竟,终于。还,返回。³片复重:时而一片片、一朵朵,时而重重叠叠。重,云朵重叠。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无限¹(hàn)²枯欲尽³,悠悠闲处作奇峰
译文:无数旱苗枯干欲死急盼甘雨,空中云朵悠然自在化作奇峰。
注释:¹无限:无数。²旱苗:遭旱的禾苗。³尽:死尽。⁴悠悠:悠然自得的样子。⁵奇峰:远处旱云耸立如同奇异的山峰。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时至今日,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依然能给人留下印象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1-153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335-1337

yún

lái tángdài 

qiānxíngwànxiàngjìnghuánkōng yìngshuǐcángshānpiànchóng 
xiànhànmiáojìn yōuyōuxiánchùzuò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