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花影月黄昏,著意春风入酒痕。
知是江梅喜佳客,倒垂花蕊照清樽。
朦胧花影月黄昏,著意春风入酒痕。
知是江梅喜佳客,倒垂花蕊照清樽。
李祁

李祁

李祁(约公元1114年前后在世)字萧远(一作肃远),生卒年不祥,约宋徽宗 政和中前后在世。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有诗名。宣和间,责监汉阳酒税。与王俊义首建正论。官至尚书郎。《乐府雅词》卷下载其词十四首。李祁的词作语言清俊婉朴,意境超逸。《南歌子》写一片寂寥秋色里词人在岳阳楼上听哀筝,眼前只见江月凄凉,败叶萧萧,更有秋风袅袅,雾雨迷蒙,真是一派悲气弥漫,袭人心扉。 ▶ 1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瘴霭潜消瑞气和,梅峰千里阔烟萝。
(zhàng)¹(ǎi)²潜消瑞气³和,梅峰千里阔烟萝。
译文:瘴气和雾霭都消散了,山中一片祥和,绵延千里的梅峰草木茂盛,烟聚萝缠。
注释:¹瘴:瘴气。²霭:云气;雾气。³瑞气:祥瑞的云气。
人逢杂堠虽云远,路在好山宁厌多。
人逢杂堠(hòu)虽云远,路在好山宁厌多。
译文:云层变得很高很远,路上时有阻碍,但走在风景美丽的山上也不厌烦山路多。
啼鸟丛篁传木杪,瀑泉碎玉激岩阿。
啼鸟丛篁¹传木杪,瀑泉碎玉激岩阿。
译文:竹林中的鸟啼声从树枝间传来,飞流直下的瀑布溅出的水花击打着岸边的石头。
注释:¹丛篁:丛生的竹子。
欲留征驭迟迟去,公檄催人不奈何。
欲留征驭迟迟去,公檄(xí)¹催人不奈何。
译文:想留住马儿停驻一会儿再慢慢离去,但无奈的是公文催促我赶紧上路。
注释:¹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

guòshí--zhāngdūn

zhàngǎiqiánxiāoruìméifēngqiānkuòyānluórénfénghòusuīyúnyuǎnzàihǎoshānníngyànduō

niǎocónghuángchuánmiǎoquánsuìyánāliúzhēngchíchígōngcuīrénnài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燕丹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²
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注释:¹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²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qīng)¹
译文: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注释:¹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译文: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kǎi)送我行。
译文: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译文: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译文: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译文: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译文: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商音¹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译文: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注释:¹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译文: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译文: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凌厉越万里,逶(wēi)(yí)过千城。
译文: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译文: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译文: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究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参考资料: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01期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5期
3、 吴小如 编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1日 .
4、 文史知识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12年07期

yǒngjīng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āndānshànyǎngshì zhìzàibàoqiángyíng 
zhāobǎiliáng suìjīngqīng 
jūnzhī jiànchūyānjīng 
míngguǎng广 kāngkǎisòngxíng 
xióngzhǐwēiguān měngchōngchángyīng 
yǐnjiànshuǐshàng zuòlièqúnyīng 
jiānbēizhù sòngchànggāoshēng 
xiāoxiāoāifēngshì dàndànhánshēng 
shāngyīngèngliú zòuzhuàngshìjīng 
xīnzhīguī qiěyǒuhòushìmíng 
dēngchēshí fēigàiqíntíng 
língyuèwàn wēiguòqiānchéng 
qióngshìzhì háozhǔzhèngzhēngyíng 
zāijiànshùshū gōngsuìchéng 
rénsuī qiānzǎiyǒuqíng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牛头¹见鹤林²,梯迳(jìng)³绕幽深。
译文:牛头山上见到鹤林禅师,禅机如同山路蜿蜒幽深。
注释:¹牛头:牛头寺。²鹤林:鹤林禅师,一说为附近的鹤林寺。³迳:同“径”,山路。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春色浮山外,天河¹宿殿阴。
译文:春色浮满山中,山高寺远,连银河似乎都宿在大殿影中。
注释:¹天河:银河。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传灯¹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译文:传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众生长处黑夜,故施慈悲,于世间遍布远比黄金更贵的佛法。
注释:¹传灯:佛法像灯一样,能够照破世间冥暗,所以佛门把传法称为“传灯。”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¹
译文:我年纪已老,别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该收收心,静心下来好好修心养性了。
注释:¹不住心:犹无住心,即空灵禅心。

  该诗是杜甫往牛头山拜访鹤林禅师后,下山回望的记述。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诗人拜见禅师后,感觉到禅机深奥高妙,犹如上山来的山经,盘旋曲折,穿云绕雾,难见真面目。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诗人对禅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待诗人更上一层楼,顿觉所要寻者,原来睹面就是。浮动在远山上的春景、晚上的银河,无一不是。在这里,衲子们不舍夜昼,布道传灯,向往那黄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至此,诗人法喜充满,禅悦遍布。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诗人接着感叹传播佛法并不容易,但禅师仍然慈悲传法。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理解到此,诗人对佛法与鹤林禅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执着于此,所以说“回看不住心”。是啊,如此清修净境,诗人很向往之。诗人年纪也大了,不适合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该收收心,静心下来好好修心养性了。其实,收住自己的妄心而安住清凉界也会更加自在。

  杜甫写有禅诗数十首,中多论禅礼佛之句。从此可看出杜甫于佛法确有所得,领会《金刚经》“应无所往,而生其心”的义理。从他的一生虽困苦不堪,但始终“哀而不伤”的中庸境界来看,诗人的确是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心系禅悦的心迹。

参考资料:
1、 印严,翟艳春著.禅诗画意 1 印严绘画唐代禅诗百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01:49

wàngniútóu--

niútóujiànlínjìngràoyōushēn

chūnshānwàitiān宿殿diànyīn

chuándēngbáiyǒuhuángjīn

xiūzuòkuánglǎohuíkànzhùxīn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予再莅(lì)吴将四载¹,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xū)²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shì),妇子满田塍(chéng),泥滓被体,桔槔(gāo)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译文:我再次到苏州任职将近四年了,一直想去探访姑苏台却没有结果。丙子五月二十四日,雨后,我们乘小船从胥江出了日晖桥,看到农夫在插稻秧,田间的畦埂上到处是妇女儿童,农夫满身都是泥沙,桔槔汲水的转动声与歌声相互应和,他们的劳作特别辛苦。
注释:¹再莅吴将四载:宋荦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曾任江苏布政使,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六月由江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任职地点皆在苏州,故说“再莅吴”。至作此文时的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将近四年。²胥江:苏州胥门外的一条河。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乡。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皛淼中。环望穹窿、灵岩、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yǐ)(lǐ)过横塘¹,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²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山高尚不敌虎丘³,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yú),缘山麓(lù)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乡。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zhān)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xiāo),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qiān)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皛(xiǎo)(miǎo)¹⁰中。环望穹窿¹¹、灵岩¹²、尧峰¹³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译文:小船缓缓地过了横塘,我们看到两岸群山郁郁青青,一片浓绿。不到木渎两里左右,我们由别的水港过了两座小桥,就到了姑苏台下了。姑苏台山还抵不上虎丘山高,远远望去,仅仅是一座荒凉的小土丘罢了。我们下船乘上了竹轿,沿着山脚向东走,渐渐地看见了村落,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是虎丘、剑池。道路两旁生长着矮松和荆棘,栀子花点缀在这些植物之间,就好像星星点点的残雪,香气扑鼻而来。当时已经正午了,赤日炎炎,热气蒸腾,跟随的人都气喘流汗。我兴致更加高涨,撩起衣襟,鼓足勇气,如猿猱跳跃似地轻松而上。登上山顶,(只见是)黄沙平坦宽广,南北有十丈多,东西几丈阔,相传这里就是姑苏台旧址,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么宏伟。我的朋友汪钝翁在《记》中写到:“方石在中间穿孔,相传是吴王用以插旗杆挂旗帜的东西。”又记载“矮松寿藤,好像是一二百年的植物”。现在都没有了。只看见那太湖波涛翻涌,似有掀开天空吞陷太阳的气势,七十二座山峰在这广阔的湖水与天空之间忽隐忽现,环望穹隆、灵岩、尧峰等高山,它们一一在胥台左右显现出它们的奇特。而吴王夫差当年企图称霸的事业消散埋没终成泡影,绝代美人西施也掩埋于黄土之下,想探问吴王夫差的遗迹,但山中没有能说清楚的人,不禁再三感叹。
注释:¹横塘:《姑苏志》卷一八《乡都》:“吴县……镇五。……横塘,去县西南十三里有柜塘桥,风景特胜。”木²渎:镇名,在江苏吴县西南。³虎丘: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北七里。上有虎丘塔、剑池、千人石、真娘墓等古迹。⁴薝葡:栀子花。⁵炎歊:热气。⁶胥台:即姑苏台,在姑苏山上。相会为吴王阖闾所筑。⁷汪钝翁:汪琬。《记》指《姑苏台记》,其中说:“台址皮面平衍,有方石中穿,俗谓吴王用以竿旌者。其旁石壁直下数十尺,矮松寿藤相盘络,类一二百年物。壁上流泉数处,汇为池,其泉清泓可鉴。池畔皆石坡,土人呼为‘小赤壁’。”⁸震泽:即太湖。⁹七十二峰:太湖中有七十二座山峰。¹⁰皛淼:形容湖水深远广阔。¹¹穹窿:山甸,在苏州西南。¹²灵岩:山名,在吴县木渎镇西北。吴王夫差作馆娃宫于此,以安置西施,今灵岩寺即其故址。另有响屟廊、吴王井、西施洞、琴台等古迹。¹³高峰、尧峰:均为苏州西南郊太湖畔山峰名。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¹(zhuó)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dàn),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译文:从山北下来,到了留云庵,庵小,有泉水,和尚贫寒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他们汲取泉水煮茶来进献给客人。山中刚采的杨梅,我们买了一筐,大家都饱吃一顿,还带着剩余的回到了船中。当时已近黄昏,吃饭以后,乘着风坐着小船而回。
注释:¹世法:世俗的礼法。无世法即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该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待行者,幼子筠¹、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²方应该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译文:陪侍探访的,有幼子宋筠、孙子宋韦金,外孙侯晸。六天前,儿子宋至正好北上应试去了,不能与我们一起游览。我赋诗纪事,惆怅了很久。
注释:¹幼子筠:宋筠,字兰挥,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著有《绿波园诗集》。²子至:儿子宋至,字山言,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官编修,著有《苇萧草堂诗》。他这一年往北京应顺天府乡试,只中副榜。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纷纷坠叶飘香砌(qì)¹,夜寂静,寒声碎²。真珠³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断断续续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每年今日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注释:¹香砌:有落花的台阶。²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断断续续的声音。³真珠:珍珠。⁴天淡:天空清澈无云。⁵月华:月光。⁶练:白色的丝绸。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愁肠已断无由¹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²枕头欹(qī)³,谙(ān)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注释:¹无由:无法。²明灭:忽明忽暗。³欹:倾斜,斜靠。⁴谙尽:尝尽。⁵都来:算来。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声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声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jiēxíng ·qiūhuái怀jiù

fànzhòngyān sòngdài 

fēnfēnzhuìpiāoxiāng jìng hánshēngsuì zhēnzhūliánjuànlóukōng tiāndànyínchuí niánniánjīn yuèhuáliàn chángshìrénqiān 
chóuchángduànyóuzuì jiǔwèidào xiānchénglèi cándēngmíngmièzhěntóu ānjìnmiánwèi dōuláishì méijiānxīnshàng xiāng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