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远易骄崇,用刑匪精研。哀哉苦妇身,夫死百殃缠。
地远易骄崇,用刑匪精研。哀哉苦妇身,夫死百殃缠。
草草催出门,衣堕发披肩。独随军吏行,当夕余欲迁。
草草催出门,衣堕发披肩。独随军吏行,当夕余欲迁。
来时已厌生,到此自不全。临江卧黄砂,二子死在边。
来时已厌生,到此自不全。临江卧黄砂,二子死在边。
气哕不发声,背头血涓涓。有时强为言,只是尤青天。
气哕不发声,背头血涓涓。有时强为言,只是尤青天。
稿蓐无一枝,冷气两悬悬。穷荒夷教卑,骨肉病弃捐。
稿蓐无一枝,冷气两悬悬。穷荒夷教卑,骨肉病弃捐。
况非本族音,肌露谁为怜。事痛感行宾,住得贪程船。
况非本族音,肌露谁为怜。事痛感行宾,住得贪程船。
必当负严法,岂有胎孕篇。游畋复释麛,羔兔尚免鹯.
必当负严法,岂有胎孕篇。游畋复释麛,羔兔尚免鹯.
何处摈逐深,一罪三见颠。校尉勋望重,幕府才且贤。
何处摈逐深,一罪三见颠。校尉勋望重,幕府才且贤。
兰裙间珠履,食玉处花筵。但勿轻所暗,莫虑无人焉。
兰裙间珠履,食玉处花筵。但勿轻所暗,莫虑无人焉。

--liúyánshǐ

yuǎnjiāochóngyòngxíngfěijīngyánāizāishēnbǎiyāngchán

cǎocǎocuīchūménduòjiānsuíjūnxíngdāngqiān

láishíyànshēngdàoquánlínjiānghuángshāèrzizàibiān

huìshēngbèitóuxuèjuānjuānyǒushíqiángwèiyánzhǐshìyóuqīngtiān

稿gǎozhīlěngliǎngxuánxuánqiónghuāngjiàobēiròubìngjuān

kuàngfēiběnyīnshuíwèiliánshìtònggǎnxíngbīnzhùtānchéngchuán

dāngyányǒutāiyùnpiānyóutiánshìgāoshàngmiǎnzhān..

chùbìnzhúshēnzuìsānjiàndiānxiàowèixūnwàngzhòngcáiqiěxián

lánqúnjiānzhūshíchùhuāyándànqīngsuǒànrényān

刘言史

刘言史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 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¹霜雪。
译文:江上早寒,仲秋时节就已经霜结雪降。
注释:后渚(zhǔ):地名,在建业(今南京)城外江上。¹始:初。
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
从军乏衣粮,方¹冬与家别。
译文:我要从军远征,却又缺衣少粮,严冬已渐渐逼近,却不得不与家人分别,挥泪北上。
注释:¹方:将。
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
萧条军¹乡心,凄怆清渚发。
译文:离乡背井,心情落寞凄怆,乘船从后渚出发,驶向远方。
注释:¹军:离开。
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
凉埃¹晦平皋(gāo)²,飞潮³隐修樾(yuè)
译文:征尘飞扬,弥漫了前方的高地,浪潮高高地卷起,遮住了长长的树影,一片水花茫茫。
注释:¹凉埃:尘埃。²皋:水边的高地。³飞潮:飞卷的浪潮,可能是比喻飞扬的尘土。⁴修樾:高树交成的树荫凉。
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
孤光¹独徘徊,空烟²视升灭。
译文:孤独的太阳,在空中缓缓地移动,漫漫江雾,时而在前面飘聚,时而又消失空中。
注释:¹孤光:指日光。²空烟:江面上空的雾气。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¹
译文:眺望前方的山峰,倍觉路途的遥远,回顾身后的阴云,更添离别的忧伤。
注释:¹结:聚集。
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
华志¹²驰年,韶颜³惨惊节
译文:美好的志向,就在这终年的奔走劳顿中消失,青春的容颜,因惊叹于季节的变化而变得惨淡无光。
注释:¹华志:美好的志愿。²分:分散,消失。³韶颜:美好的容颜。⁴节:节序。
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推琴三起叹¹,声为君²断绝。
译文:每念及此,总要引起无尽的叹息,只好推开瑶琴,不让那揪心的琴声再响。
注释:¹三起叹:反复叹息。三,言其多。²君:黄节说是作者自指。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别致。第一、二两节各六句:第一节写别家上路时情景,第二节写途中所见景物及自己主观心情随客观景物之变化而变化的心理活动。“华志”二句自为一节,是前两节的一个小结。“推琴”二句又成一节,似用旁观者口吻结束全诗。这是作者从主观世界中跳出来,故意用客观叙述来“冷处理”,从而让读者于言外去品味诗人内心的苦况。

  在第一节中,有两个表时间的虚词与一般讲法有异。一是“仲秋始霜雪”的“始”,作“初”解。余冠英先生《汉魏六朝诗选》注云:“近人用‘始’字有迟久而后得的意思,此不同。”其说是。诗句译成口语,应该是“刚到仲秋时节就开始出现霜雪了”。另一是“方冬与家别”的“方”,“方冬”,指初入冬,而不是将入冬。这里有个节序的先后问题。“江上”二句写今年寒意来得早,阴历八月就下霜落雪了。这时要出门从军,必须把衣食准备得充足些;偏偏作者因家境困穷,缺乏衣粮;但又不能不动身,只好在冬初辞家远行了。鲍诗的特点就在于平平写起,闲闲引入,看似寻常笔墨,而诗意却亲切感人。此诗正是这种典型写法。于是接下来写五、六两句:寒冷的初冬,已是满目萧条,偏偏又在缺衣少食的经济条件下离乡背井,从后渚动身时内心当然要充满凄怆了。这六句纯以质朴平实的描写来打动读者,遣辞造句,似乎全不着力。这与第二节锤炼字句、刻画景物的写法几乎判若泾渭。但作者却把这两节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乍读时觉得何以一诗之中风格顿异;其实这正是鲍照写诗善于变化,力图用语言的浅显与生涩来对读者施加影响,从而使读者的感受随诗人笔锋而转移的地方。

  第二节,“凉埃晦平皋”者,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的尘埃把空阔平旷的皋原给掩蔽了,显得模糊晦暗,使作者无法向远处瞻眺。这是陆景。“飞潮隐修樾”者,腾跃的江潮遮住了诗人的视线,两岸修长的树影仿佛都隐没了。这是江景。于是作者乃置身于一片迷茫和惊涛骇浪之中了。吴汝纶以“凉埃”二句比喻世乱,看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从军”,而目之所接,身之所经,却是晦暗的前途和惊险的处境,自然会产生来日茫茫吉凶未卜的预感。所以这首诗的景语似乎并非纯客观的描写,而是近于比兴的。所以前人大都认为这一句是作者自喻。“空烟”正在包围着太阳,因此吴汝纶认为这一句“喻世事之变幻”“视升灭”者,眼看着这一簇烟雾忽而升起、忽而消逝之谓。总观这四句景语,还有个动与静相对配合的特点。“凉埃”虽非静态,但比起“飞潮”来,相对地却要静一些;而“孤光”虽在独自徘徊,比起“空烟”的倏尔升起、忽然消灭来,相对地说也算是静态。这就比以纯动与纯静相对照来得空灵生动得多。古人写诗总是在发展中有所前进。鲍照写景,就比谢灵运以前的人进步很多,像这种相对的动与静的配合在鲍照以前的诗人笔下就很少见到。而到了王维,干脆有静无动,只把宏观的壮伟场面如照像一般摄入诗中,其胆识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前人,即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也。

  四句景语之后,再虚写两句以为收束。“途随前峰远”者,“前蜂”为眼中所见,要达到那里还有一大段路程,作者心里是有数的,所以用了个“远”字。而这一句又含有前路无涯,茫然无所归适之意。“后云”者,指已经被抛在身后的重云叠雾。行人虽已走过了那一段“空烟升灭”的地带,可是那郁积的云层仍压在心头,给自己带来了迷惘与怅恨,所以诗人的思绪仍在追逐着它,从而使内心郁结不释。王夫之以“发心泉笔”四字评价鲍照,“发心”者,心细如发之谓;“泉笔”者,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之谓。用来形容此诗的中间六句,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华志”二句写得很吃力。“华志”犹美志,它是鲍照自己创造的词汇。这句是说自已虽有美好的志愿,却被无情的岁月给搅散、打乱了。“惊节”与“驰年”为对文,指使人吃惊的节序变化。这句是说,自己的青春已被令人吃惊的时光给弄得凄惨暗淡,无复当年的蓬勃朝气了。这就把客观上时空的变化和主观上壮志的销磨融成一体,综合地化为无限感慨。诗写到这里,已届尾声,本可结束。但作者意犹未尽,乃变换一个角度,用最后两句收束全篇。

  以上所写,从作者离家远行说起,并把旅途所感抽绎出来,全属主观抒情之笔。但在汉乐府和汉魏古诗中却另有一种写法,即把主观抒情的内容用客观口吻给描述出来,宛如借旁观者之口来为抒情主人公说话。鲍照此诗结尾实用此法。在大段的羁旅行役的描写之后,忽然转到弹琴上来。好像作者已结束了旅程,在到达目的地后把所见所思通过弹琴表达出来。这就把直接的主观抒情做了间接的客观处理,前面写的种种思想感情仿佛是事过境迁的一番追溯。但作者并没有把主观抒情部分做纯客观的处理,只是把距离拉开了一点而已。因为从诗意看,弹琴者仍是作者本人。这末二句说,作者把一腔心事通过琴音来表达,但弹到这里,由于过于伤心而弹不下去了,只能推琴三叹,琴声亦如有情,遂因弹琴者之凄怆感慨而戛然中止。这在作者看,这样写可能增加了有余不尽的回味。但这种把笔势宕开的结尾,其艺术效果究竟如何,则仁智所见亦各不相同。如方东树就说:“收句泛意凡语。”认为这样结尾反而弄巧成拙。作者本意原为创新,但衔接得过于突兀,加上这一手法也并不新奇,反倒成为败笔。故方氏之见似亦未可忽视也。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781-784

hòuzhǔ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jiāngshàngzǎohán zhòngqiūshǐshuāngxuě 
cóngjūnliáng fāngdōngjiābié 
xiāotiáobèixiāngxīn chuàngqīngzhǔ 
liángāihuìpínggāo fēicháoyǐnxiūyuè 
guāngpáihuái kōngyānshìshēngmiè 
suíqiánfēngyuǎn zhúhòuyúnjié 
huázhìfēnchínián sháoyáncǎnjīngjié 
tuīqínsāntàn shēngwèijūnduànjué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凉生遥渚(zhǔ)¹。正绿芰(jì)²(qíng)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qióng)³边蟹(xiè)舍,绛(jiàng)叶满秋来路。世事不离双鬓(bìn),远梦偏欺孤蟹。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译文:洲中陆地上凉气渐生,水面上绿色的菱角支撑着厚厚的一层白霜,岸边飘摇的黄菊,引来了绵绵的秋雨。几行大雁从天边匆匆飞过,水面上摇曳着几盏渔灯,蟋蟀在水边不停地哀鸣,岸上隐现着一间间狭小的房舍,秋叶绛红,昭示着深秋已然来临。世事变化无常,无法预料,却都在斑白的双鬓上显露出来;梦境渺远,仿佛也在欺侮我这孤独的旅人。我收回远眺的目光,倚着船舷微微笑着,用手在虚空中写字,却说不出半句话来。
注释:喜迁莺:又名《鹤冲天》、《万年枝》、《春光好》等,词牌名。¹渚:水中凸起之地。²芰:菱;菱角的古称。³蛩:此处指蟋蟀。⁴书空:用手指在虚空中写字。
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也,便樯云舵月,浩歌归去。
慵觑(qù)。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zhù)¹青油²,挥毫紫塞(sài)³,旧事不堪重举。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lù)。倦游也,便樯(qiáng)云舵(duò)月,浩歌归去。
译文:懒得再看这秋景。看着镜中的自己,十年羁旅征尘,早已将容颜改变。我也曾在军帐中为皇上出谋划策,也曾挥毫于边塞,但岁月飘零,逝者如斯往事再也不堪再提啊!久别了故山的猿鹤,冷落了共盟隐居的鸥鹭。我早已经对这羁旅漂泊的生活感到万分厌倦了,就让我以云为樯、以月为舵,放声歌唱,隐居而去吧!
注释:¹借箸:意为出谋划策。²青油:军中帐幕。³紫塞:原指长城。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云。这里指边塞。⁴鸥鹭:即鸥鸟与鹭鸟。

  这是一篇羁旅词。上片采用触景生情的手法,写舟辑漂泊眼前所见景物,来表现词人迁谪之恨;下片采用夸张手法,写满面征尘的自我形象,进而转入对仕途往事的回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功名未成的愤恨以及远离名利官场而隐居的决心。

  上片描写的是舟行所见、写眼前景。“凉生遥渚”,说明冷风是从水面上的小洲吹起。“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水中菱角,岸上的菊花,正在经受着冷风、严霜、苦雨的煎熬。“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终叶满秋来路。”群雁南飞下的渔村,蟋蟀穴旁,紧靠着蟹窟。秋枫红叶,铺满来时的路面。写到这里,勾画出一幅萧索的秋天景象。其中“绛叶满秋来路”一句,读来平平,不动声色,实际上感慨系之,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种种感慨,暗寓其中。这是上片的第一层,以写出环境背景。

  “世事不离双鬓”,这一句正是词人这种种感慨的正面表述。双鬓是世事的反映。世事艰难,催人衰老,使双鬓朝如青丝暮成雪。词人的归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宋史》本传记载,冯去非“舟泊金焦山,有僧上谒。去非不虞其为大全之人也,周旋甚款。僧乘间致大全意,愿勿遽归,少候收召,诚得尺书以往,成命即下”。从宋史所言可看出丁大全用了先打后拉的手段,逼迫冯去非就范。

  “远梦偏欺孤旅”,实指这件事。冯去非对丁大全的伎俩,既表示愤怒,又觉得好笑,所以词中接下去写道:“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微笑”,既是词人对丁大全之流嗤之以鼻,也是他在诀别官场之后心境坦然的表露。“书空无语”,是借用东晋殷浩典故。这个典故用得很贴切,词人位虽不及殷浩,但怀抱相似,遭遇相同。词人对这种不公平的遭遇,无话可说,“但”书空无语而已,幽愤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换头由映入“清镜”里满面征尘的自我形象,转入对仕途往事的回忆。“慷觑”,懒得看,实际上是不忍看。“十载征尘”句,指词人前后算来,他的仕途“征尘”生活,也不过十年左右。“长把朱颜污”,沉痛之中,杂有愤恨,对当时官场的批判,深刻犀利。“尘污”一词,主要用它政治上的寓意,矛头直指权奸丁大全之流。经历过十年的仕途坎坷生活后,词人从形象到心境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往日的朱颜已成“尘满面,鬓如霜”,所以不忍看。容颜已然苍老,心境也不例外,对长招朱颜污“的官场和小人,词人有了无奈而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是词人具体回忆自己仕途生活中能值得纪念的内容。《宋史》载冯去非“尝干办淮东转运司,治仪征”,仪征地处南宋的北边境,比作“紫塞”,亦无不可。从“借箸”、“挥毫”两句看,冯去非智谋超常,所以能在公卿间出谋运策,在边塞之上倚马挥毫。可是却被罢官,“借箸”,已成陈迹,词人用“旧事不堪重举”一笔结束过去,同样寓有不堪回首的沉痛。

  “间阔”以下,转写隐逸志趣。人生中原本不止一种美丽,一种价值。实现仕途抱负固然值得羡慕,但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何不纵情山水,山林之趣也值得向往。“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等句,承“十载征尘”而来,对久违的“故山猿鹤”、“同盟鸥鹭”有抱歉之意,同时又开启结句的“倦游”一层,脉络井然。结句则形象而明快地写出了归隐的行动。“樯云舵月,浩歌归去”,潇洒而决绝。

  这篇词“擎霜”、“招雨”,一“擎”一“招”,把“绿芰”、“黄花”、傲霜斗雨的精神状态写活了,“樯云舵月”句的“樯”、“舵”,皆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云为樯,以月为舵,形象丰富,造语空灵而秀美,给人以高逸骚雅、飘飘欲仙之感,与写归隐的内容极相贴合。颇似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文和《归园田居》诗,但与词人表现出的感情有差距。冯去非虽然“浩歌归去”,胸中多少有哀怨之情。陶渊明离开尘网,有一种说不尽的解脱之感。冯不如陶的洒脱,是在情理之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73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biàn)水通淮利最多,生人¹为害²亦相和³
译文:汴河连接江淮水好处是很多的,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
注释:汴河:在今河南省开封附近。¹生人:生民,老百姓。²为害:受害。³相和:相等。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东南¹四十三州地,取尽脂(zhī)(gāo)²是此河。
译文:整个东南的四十三州土地,就是靠这条河把那里的民脂民膏搜刮尽了。
注释:¹东南:唐时指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²脂膏: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诗人用故设悬疑的手法反映了中晚唐之际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朝中央政府对东南四十三州百姓疯狂盘剥的这一事实。

  “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济渠的开凿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人为害亦相和”,这里是指运河的开通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的,中晚唐以后,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祸害变得越发明显。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运河成了运输必不可少的渠道,可怜四十三州的百姓一年的劳动果实全都通过这条运河被输往唐王朝的府库,从此陷进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此诗虽咏汴河,但揭露的却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诗文由汴河直进船展开议论,既肯定了汴水开通的好处,也鲜明地指出了随之而来的祸害。诗人十分同情劳动人民,斥责了统治阶级利用运河搜刮民脂民膏的无耻行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第378页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¹。少年袅(niǎo)²天涯恨,长结尊湖烟柳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译文:怎么知道他,春天归到哪?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年轻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着恨怨悠悠,永远和尊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绵。不要回首往事,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待人重归尊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东风已然如旧日暖软,面对着前度开放的桃花鸿雁,刘郎尚能记得,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
注释:同年: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¹尊酒:指杯酒。²袅袅:缠绕不断的样子。³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⁴断桥:尊湖桥名,在白堤北端。⁵东风:指春风。⁶前度:前一次;上一回。⁷刘郎:词人自指。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君且住,草草¹留君翦(jiǎn)²。前宵更恁(nèn)³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¹⁰。叹一笑论文¹¹,清狂¹²顾曲¹³,此会几时又?
译文:请君暂且停留,让我草草准备一顿蔬菜淡饭,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打翻酒杯洒湿了春衫袖子的半边。空自皱紧眉端,看斑斑白发守在离宴之前,仿佛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忧烦。临到分别执手相看,可叹往日谈笑间评点文心,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这等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
注释:¹草草:简单。匆忙仓促的样子。²翦韭:古人以春初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召饮的谦辞。表达旧友重逢时纯朴深厚的真情。³恁:如此,这样。为宋时口语。⁴深杯:满杯。⁵歌声滑:指歌声婉转流畅。⁶半袖:短袖衣。⁷空:白白地,徒劳。⁸尊前:在酒樽之前。尊,樽。⁹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¹⁰把手:握手。¹¹论文:评论文人及其文章。¹²清狂:放逸不羁。¹³顾曲:指欣赏音乐、戏曲等。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作,作者送别的对象是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友人徐云屋。该词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除抒写离愁别绪以外,还将当时的世事与境遇融入其中,因而内容更为深广。

  上片写自己客中送客的愁思。“怎知他、春归何处”为首句,点明饯别时在暮春,同时渲染出的春光不再的惜春惆怅之感,为抒写离情作铺垫。此句与作者的名作《兰陵王·丙子送春》开端“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一句相类。“相逢”句言饯别,而“相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然而不久又要离去,不妨金樽流转,以遣离愁。“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两句入回忆。刘辰翁于理宗景定三年至临安赴进士试,因以结识同年徐云屋,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与今相较,可谓“少年”。“天涯恨”即是飘泊他乡之恨。自初识“西湖烟柳”至今,不觉已过多年,不料仍是飘泊天涯,仍逢西湖烟柳,故云天涯恨“长结”于“西湖烟柳”之上。两句关合双方前后情事,由一“长”字表时间跨度又转回目前。“休回首”三字,文情顿挫,令人嗟叹不已。二人共谓不要去观看那迷朦的烟柳,摆脱掉盘郁于怀的天涯沦落之感;接下又谓但又不能不看细雨迷迷中的断桥,憔悴之人却又旧地重归。“憔悴”反衬上文“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补足“天涯恨”之深。“东风”四句,用刘禹锡诗语。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下片写依依送客之情,同时又兼及自己。“君且住”两句,表明挽留惜别之意。“剪韭”,源出杜诗,写卫八处士用乡间家常饭菜招待杜甫,这里写刘辰翁没有珍馐以待客,但茶饭虽粗劣,但两人的关系却更显亲密。杜甫此诗主要抒发“别易会难”之慨,自然能引发起刘辰翁此时的共鸣同感。“前宵”三句,是追叙昨晚宴别的情景:豪饮放歌,酒湿春衫,狂放,慷慨中得见与友人情谊之深厚。既刻画出两人性格的豪放,又表现出心情的悲苦。言昨晚同一时间已曾饯别,今朝依旧痛饮,足见两人友谊的深厚。“空眉皱”三句又转到今日酒宴:筵席上两人都已生白发,徒然浩叹伤怀。空,是说明知叹息无济于事仍不由得叹息年华的易逝。“白发”承前“少年”和“憔悴”,但一为反衬,一为正衬,如此笔法在于强调主客双方都已年华不再,而都又事业不成,让人扼腕浩叹。“临分”四句,写宴散作别。这句说握手作别而又恋恋不舍,又道情谊之重。“论文”、“顾曲”用两个典故。“论文”,这几句一方面写临别时的感叹,重逢何期,道出分别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补写宴会的内容,论文、听曲,出生本色尽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叹”字以下是一个领字句,十三个字都是“叹”的内容。用这样长句煞尾,气脉通贯,情感上感慨不已,思绪起伏。

  此词写别情,但并不仅仅停留在抒写友情之深,而是融注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飘泊异乡的“天涯恨”,又有功业无成、年华易逝,感伤。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慨叹哀愁。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刘辰翁)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遒劲有力的风格和曲折顿挫的笔势与丰富复杂的内容融铸一体,相得益彰,此词即是一例。此外,善用典故也是此词的一个特点,这又与辛弃疾词风格相近。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42-2144页

ér ·jiǔbiānliútóngniányún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zěnzhī chūnguīchù xiāngféngqiějìnzūnjiǔ shàoniánniǎoniǎotiānhèn chángjié西yānliǔ xiūhuíshǒu dànduànqiáo qiáocuìrénguīhòu dōngfēngjiù wènqiántáohuā liúlángnéng huārènlángfǒu 
jūnqiězhù cǎocǎoliújūnjiǎnjiǔ qiánxiāogèngnènshíhòu shēnbēigòngshēnghuá fānshī湿chūnshānbànxiù kōngméizhòu kànbáizūnqián rénrényǒu línfēnshǒu tànxiàolùnwén qīngkuáng huìshíyòu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腐儒¹(lù)²叹无奇,独喜遗编³不我欺
译文: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注释:以二鼓尽为节:指读书读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报过二更。¹腐儒:作者自称。²碌碌:平庸,无所作为。³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⁴不我欺:并不欺骗我。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译文: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高梧策(cè)¹传寒意,叠鼓²冬冬³迫睡期
译文: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注释:¹策策:象声词,指风摇动树叶发出的响声。²叠鼓:轻轻击鼓,指更鼓。³冬冬:象声词,指鼓声。⁴迫睡期:催人睡觉。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渐长饥作祟¹,一杯山药进琼(qióng)(mí)²
译文: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注释:¹作祟:暗中捣鬼,形容夜深了还没有睡觉,肚子饿了。²琼糜:像琼浆一样甘美的粥。糜,粥。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陆游诗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多样化,这首诗是他的平淡疏畅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20-2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