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
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
更闻县去青山近,称与诗人作主人。
更闻县去青山近,称与诗人作主人。

liúshǎo--zhūqìng

wéiàishūjiānzàiguānyóuwèipín

gèngwénxiànqīngshānjìnchēngshīrénzuòzhǔrén

朱庆馀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 1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春风多可¹太忙生²,长共花边柳外行;
译文:春风多么会忙忙碌碌啊!总是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注释:¹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²忙生:忙的样子。生,语助词,无意。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¹燕作泥蜂酿(niàng)蜜,才吹小雨又须²晴。
译文: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刚刚吹来阴云下了一阵细雨,又将乌云送走,带来了晴朗的天气。
注释:¹与:替,帮助。²须:要。

  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上了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

  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是、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这句是浑写,读者自然能够由此想象到,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想到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谈花说柳,当然不是孤立地,而是以之概括了春风对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所起的作用。后面两句,便一句写春风如何照拂鸟雀昆虫,一句写春风如何安排气候。诗写春风吹走了寒冷,使大地解冻,让燕子能衔泥筑巢,孵育下一代;又吹开了花朵,让蜜蜂酿出甜甜的蜜糖。它应付自然界的各种需要,刚安排了一阵小雨滋润大地,转而又安排晴天。这样全方位地写,更加突出春风的疲于奔命,诗人对春的歌颂,也就通过诗细微地表达了出来。

  春风本来是一个很蒙浑又很广泛的概念,方岳组织了各种意象,娓娓道来,体会精细,令人眼目一新。宋诗的纤巧与理趣,在这首诗中都得到了反映。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291-292页
2、 缪钺等 .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1298-1299页

chūn

fāngyuè sòngdài 

chūnfēngduōtàimángshēng chánggònghuābiānliǔwàixíng 
yànzuòfēngniàng cáichuīxiǎoyòuqíng 
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
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
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
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
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
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
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祸殃。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祸殃。
臣实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臣实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既得接威灵,敢问固不量。
既得接威灵,敢问固不量。
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
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
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
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
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
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
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
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
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
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
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
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岂惜尽告汝,於汝恐不庠。
岂惜尽告汝,於汝恐不庠。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於王。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於王。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作者的倾向不便明言,于是便借鉴了古代诗人屈原和李白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这就使得全诗既闪烁着诗人的奇情异彩,又显示出其批判政治现实的锋芒,成为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诗一开始,就用奇幻的笔调描写了作者梦登河汉的情景:“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位次稍能辨,罗列争光芒。”灿烂的银河、闪烁的群星,在诗人也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神话般的境界。诗人情不自禁地轻曳脚步在银河两旁巡礼,于排列有序、熠熠争辉的繁星中看到了东方苍龙之一的箕星、牵牛星、织女星以及北斗七星。“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两句诗表面上若不经意,信手拈来,实则大有深意,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于此可见作者诗思的慎密。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这两句是由写景到叙事的过渡。从中既透露出诗人内心郁积已久的对人间百事不解的迷惘;也可以看出:此时此刻,他对从天上求得答案满怀着希望。

  接下去,诗人却笔锋陡转,用充满夸饰的色彩,勾画了天神威严可怖的形象:“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这样一个目光如电、身着黑衣、左右又盘结着蛇和鳖的神官形象,较之屈原《离骚》中不予开门的“辛阍”和李白《梁甫吟》中发怒的“阍者”,都刻画得更为具体,也更具有威慑力。他的出现,为方才还明净神奇、充满浪漫情趣的天空涂上了一抹阴森的色彩,使诗人从对仙境的陶醉中猛醒过来,生出“我心恐且怪”的惶惶不安之感。这里,天上神官的象征意义虽未点破,但在其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已蕴含着对读者的丰富的启示。

  面对突然出现的挣狞可怖的“威灵”,诗人仍然斗胆发问,显示出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一连五问,以排比的句式、充沛的气势喷射而出:“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这一连五问源于《诗经·小雅·大东》。在那首著名的讽刺诗里,历数了一系列天文星象,说织女不能织;牵牛不能拉车;北斗杓星不能舀酒浆,箕星不能簸扬,指出它们徒有虚名而不切实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指出:有牛不让拉车;有织女不让缝衣裳;有斗不让挹酒浆,有舌而不得言。暗喻朝中贤士有用的不能见用,有言责的不能进言,唯有恶人却可以像箕星一样任意簸扬其恶,肆虐猖狂。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以其痛快淋漓的发问尽情倾吐了胸中的不满及讥讽,并猛烈抨击,将全诗推向高潮。不仅集中表明了作者对这场政治斗争的鲜明态度,而且显示出他深邃犀利的思想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接下去写神官的回答却使诗情陡然下跌。他的话两句一顿,层层递进:“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岂惜尽告汝,于汝恐不祥。至如人间疑,汝敢问子王?”意思是说:“天上的事本来不是你所应该知道的,何苦一定要寻根究底呢?如果你一定要把天上名实不符之事问个明白,哪里是我不肯告诉你,只恐天机泄漏给你,于你反有不祥。这其中的奥秘不难弄懂,譬如人间有种种荒谬不平之事,难道你敢统统拿去话问王者吗?”神官的这几句话虽是劝告之辞,却揭示出丰富深刻的道理,它一方面表明大千世界到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人间如此,天上亦然。同时以“至如人间疑,汝敢问于王”两句直接点醒正意,有力地批判了权奸当道、阻塞贤路、打击贤臣、实行恐怖高压的黑暗政治现实。

  仙境倏然消失,梦亦随之破灭,诗至此戛然而止。作者在这里没有多费笔墨交代梦醒后的感想,但透过“残灯荧空堂”这凄清而悲凉的景象,表现出作者那失意怅惘的心情。然而尽管如此,全诗最突出的却是作者不畏强权、不怕高压,从心底发出的不平的呐喊。这是正义的呼声,任凭什么压力也无法将它扑灭。诗人的斗争精神,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使诗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内容充实,想象奇特,一气贯注而又跌宕生姿,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他在《寄滁州欧阳永叔》一诗中曾说:“直辞鬼神惧,微文奸魄悲。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这首《梦登河汉》诗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诗歌主张。

mèngdēnghàn--méiyáochén

mèngshànghànxīngchénbàng

wèishāonéngbiànluólièzhēngguāngmáng

niúdòuzhíxiāngdāng

dàoshàngtiānbǎishìyīngxiáng

zhōngyǒushénguānzhāngdiànguāng

xuánchéngcāngqiúshēnpèishuǐdāng

qiūshéqióngbiēpánjiéwèigāng

xīnkǒngqiěguàizàibàihuòyāng

chénshíxiàshèfāng

jiēwēilínggǎnwènliàng

yǒuniúdàn使shǐxiāng

yǒugōngdànfèngshang

yǒudòubǐngdànjiǔjiāng

juǎnshéyánānyòngshīqióngcāng

dōngfāngyǒuèyáng

wéishízhěyuànyánwàng

shénguānqiángàozāng

shàngtiānfēizhīcháng

jǐngàokǒngxiáng

zhìrénjiāngǎnwènwáng

kòutóuxièshénguānchényánwèikuáng

hàihàněrjuécándēngyíngkōngtáng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皇皇¹者华²,于彼原隰(xí)³。駪(shēn)征夫,每怀靡(mí)
译文:那一枝枝灿烂明艳的鲜花,盛开在广袤的原野湿地上。策马疾驰的使者和小吏们,每每想起还有不周到地方。
注释:¹皇皇:犹言煌煌,形容光彩甚盛。²华:即花。³原隰:原野上高平之处为原,低湿之处为隰。⁴駪駪:众多疾行貌。⁵征夫:这里指使臣及其属从。⁶靡及:不及,无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驹(jū),六辔(pèi)¹如濡(rú)²。载³驰载驱,周(yuán)(zī)(zōu)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骏马良驹,手里的六条马缰柔韧有光。鞭策着马儿驰骋在大路上,在民间遍访那治国的良方。
注释:¹六辔:古代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中两骖马的内辔,系在轼前不用,故称六辔。²如濡:新鲜有光泽貌。³载:语助词。⁴周:遍。⁵爰:于。⁶咨诹: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骐(qí)¹,六辔如丝²。载驰载驱,周爰咨谋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青黑骏马,六条马缰犹如素丝般滑柔。鞭策着马儿驰骋在乡野上,跑遍民间博采治国的良谋。
注释:¹骐:青黑色的马。²如丝:指辔缰有丝的光彩和韧度。³咨谋:与“咨诹”同义。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骆(luò)¹,六辔沃若²。载驰载驱,周爰咨(zī)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黑鬃白马 ,六条马缰闪耀着鲜艳光泽。鞭策着马儿驰骋在大路上,遍访民间搜求治国的善策。
注释:¹骆:白身黑鬣的马。²沃若:光泽盛貌。³咨度:与“咨诹”同义。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我马维骃(yīn)¹,六辔既均²。载驰载驱,周爰咨(zī)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黑白花马,六条马缰收放得自如协调。鞭策着马儿驰骋在乡野上,跑遍民间询访治国的大道。
注释:¹駰:杂色的马。²均:协调。³咨询:与“咨诹”同义。

  “君教使臣”乃此诗之原旨。使臣秉承国君之明命,重任在身,故必须以咨周善道,广询博访。上以宣国家之明德,下以辅助自己之不足,以期达成使命,因而“咨访”实为使臣之大务。而在出使之际,君之教使臣者,正在于广询博访。使臣在奉使途中,时刻不忘君之所教,时常懔懔于心,怀有“靡及”之感,更是忠于职守、忠于明命的表现。《小雅·皇皇者华》这首诗,正是从这两方面著笔歌咏的。

  诗的首章,先阐明君教使臣之旨,诗人说:“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诗意委婉而寄意深长,既以慰使臣行道的辛苦,又戒其必须忠于使命,常以“靡及”自警。从措词来看,是婉而多讽,而用意则是非常庄重。至于君教使臣之具体内容为何,则于诗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中,用使臣口气,反覆表达,以见使臣时刻不忘君之所教,时时以忠贞自守。

  第二章原诗云:“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前三句皆为使臣自道其出使在征途上的情况,第四句“周爰咨诹”,始表明“博访广询,多方求贤”之义,亦即“君教使臣”的主要内容,而为“每怀靡及”句中使臣所怀思的主旨。三章至五章的诗意,与二章全同,特因叶韵关系,在语词上作了改变:“我马维驹,六辔如濡”、“我马维骆,六辔沃若”、“我马维駰,六辔既均”。此数语,皆以道使臣在奉使途中威仪之盛。因车有四马,故章次亦叠至四次。二章言“载驰载驱,周爰咨诹”,三章言“载驰载驱,周爰咨谋”,以及四章、五章之“周爰咨度”,“周爰咨询”,其意义皆为“遍于咨询”,亦即“广询博访”之义。由此表明使臣之在征途、无时无刻不以君命为念,则使臣之敬奉使命,可想而知。明此义,则知此诗中之“每怀靡及”、“周爰咨诹”两句,乃全诗关键所在。

  综观此诗,倘使无首章“每怀靡及”之语,则二章以下之“周爰咨诹”、“周爰咨谋”、“周爰咨度”等语,意义皆不明显,亦不见有君教使臣之义。倘无二章以下“周爰咨诹”诸语之反覆见意,则使臣奉命“每怀靡及”殷殷之意,更无由表现。故此诗艺术特点之一,是前后各章,互相辉映、照顾周密。特点之二是:诗的语言气象开朗,生动蓬勃。首章以“皇皇者华”起兴,落响超迈,命意笼罩全诗。二章以次,语词变动,错落有致,命义相近而不显其重复,语音协调,可诵性甚强。特点之三是用意恳切,不论君之教使臣,以至使臣对国家明命之反应,字里行间,都非常感人。君之使臣以敬,臣之受命以庄,这虽是古语,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1-323

huánghuángzhěhuā

míng xiānqín 

huánghuángzhěhuā yuán shēnshēnzhēng měihuái怀 
wéi liùpèi zàichízài zhōuyuánzōu 
wéi liùpèi zàichízài zhōuyuánmóu 
wéiluò liùpèiruò zàichízài zhōuyuánduó 
wéiyīn liùpèijūn zàichízài zhōuyuánxún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晚岁¹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léi)²
译文:不才如我垂久老矣竟忝列先生的门下,金灿灿的酒器映照着我满头萧萧的白发。
注释:¹晚岁:作者时年五十六岁,故称。²金罍:泛指酒盏。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¹
译文:惭愧呀魏公你如此看重又宴请了我,我在曲台编的那本书消磨了几多年华。
注释:¹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译文:多少回重阳节从忧愁中过来的,多少回酒醉中又壮心偶发。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¹百遍开。
译文:此番风雨之夜辗转无眠,起来把新诗一遍一遍地写下。
注释:¹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5-167

jiǔhánwèigōng

xún sòngdài 

wǎnsuìdēngménzuìcái xiāoxiāohuáyìngjīnléi 
kānchéngxiàngyándōng xiánbànzhūlǎotái 
jiājiéjiǔcóngchóuguò zhuàngxīnǒubàngzuìzhōnglái 
guīchōnghánshuì xīnshībǎibiànkāi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乞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闺中女伴¹、乞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注释:¹闺中女伴:指画中联吟赋诗的仕女们。

  词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岁。

  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为云林所绘《闰七夕联吟图》的仕女图。七夕联吟的是画的主题,所以词人从七夕写起。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银河的鹊桥架起来了。因为作画之时时逢闰七月,有了两个佳期,桥也再次“重驾”,而人间也有了两次乞巧活动,女子们希望乞得终生幸福,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机会也有两次。词人问,她们在斗转星移,星光也在移动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机。词人对此提出了疑问。因为年年有七巧节,也年年有乞巧活动,但妇女们也未必总是幸福,原因是世间总是“多事纷纷”。神话故事,本来“虚无”,“便是有”,牛郎织女“也应年老”了。词人对于男女婚姻爱情的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疑惑的结论,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幅仕女图,住在表现女性美,其中也包括了画中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美。词人舍弃了历来对于这种美的歌颂,而别出机杼地引导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命题,即美丽的愿望,在人间常常是难以如愿的。它启发人思考,同时也深化了词的思想主题。

quèqiáoxiān··yúnlínzhǔrùnliányín--tàiqīng

xīnqiūféngrùnquèqiáozhòngjiàliǎngrénjiānqiǎolángànxiézhuǎnshéngwèntiānduōshǎo

guīzhōngbàntiānbiānjiāhuìduōshìfēnfēndǎoshénxiānzhīshuōběn便biànshìyǒuyīngniánl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