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原头芳草芊,却怜杜宇自年年。
停杯试向窗前看,飞尽杨花几树绵。
王府原头芳草芊,却怜杜宇自年年。
停杯试向窗前看,飞尽杨花几树绵。
赵友直

赵友直

赵友直,字益之,号兰洲,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良坡子。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与祖必蒸、父良坡同登进士第,授桐川簿、迁知县事。帝炳祥兴元年(一二七八),父于广州抗元死难,友直冒死舆尸归葬,后隐居眠牛山,自号牛山子,学者称师干先生。事见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五五,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七。 赵友直诗,据清道光本《历朝上虞诗集》所录,编为一卷。 ▶ 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崔武子¹见棠(táng)²而美之,遂取³之。庄公焉。崔子弑(shì)之。
译文:崔武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崔武杀了他。
注释:¹崔武子:齐卿,即崔杼。²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³取:同“娶”。棠公死,崔杼去吊丧,见棠姜美,就娶了她。⁴庄公:齐庄公。⁵通:私通。⁶弑: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晏子¹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²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³,岂以陵民?社稷(jì)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nì),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yōng)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¹⁰之得民。”
译文: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晏子左右的家臣说:“(你打算)死吗?”(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嘛死啊?”说:“走(离开齐国)吗?”(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说:“回家吗?”(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我将回什么地方啊?”(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晏子)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别人(还)说崔先生你一定要杀他(晏子)的。崔先生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
注释:¹晏子:即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²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³君民者:做君主的人。⁴实:指俸禄。⁵昵:亲近。⁶庸何:即“何”,哪里。⁷兴:起立。⁸三踊:跳跃了三下,表示哀痛。⁹望:为人所敬仰。¹⁰舍:释放,宽大处理。
齐庄公为了偷女人而被杀,死得下贱。晏子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文章三问三答,答中有反问,最后归结到“社稷”二字,波澜起伏,论旨鲜明。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译文: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注释: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幽人¹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译文: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注释:¹幽人:幽隐之人。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草露不辞芒屦(jù)¹湿,松风偏与葛(gé)²轻。
译文: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注释:¹芒屦:草鞋。²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临流欲写猗(yī)¹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译文: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注释:¹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古代山水诗名篇赏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9-290

lóngtánzuò

wángshǒurén míngdài 

chùhuāxiāngqīng shílínmáoshēng 
yōurényuèchūměiwǎng niǎoshānkōngshímíng 
cǎomángshī湿 sōngfēngpiānqīng 
línliúxiělán jiāngběijiāngnánxiànqíng 
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霜凋(diāo)¹楚关²木,始知杀气³
译文:金风萧瑟,楚木凋零,寒气凛冽。
注释:¹霜凋:秋霜降落,使花草树木凋谢。²楚关:楚地的关隘要道。安徽古为楚地,所以作者以楚关来代指秋浦。³杀气:指寒气。⁴严:严厉,严重。
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liáo)¹金天²(kuò)³,婉婉绿红
译文:秋天寥廓,红谢绿潜,万物蛰藏。
注释:¹寥寥:广阔的天空。²金天:秋天的别名。陈子昂诗云:“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³廓:广大,空阔。⁴婉婉:柔美卷曲的样子。⁵绿红:指枝叶繁茂碧绿,红花烂漫的草木。⁶潜:藏,尽。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胡燕¹别主人,双双语前檐(yán)
译文:胡燕也要回到南方去了,双双在屋檐下呢喃,与主人告别。
注释:¹胡燕:燕子的一种,胸前白质黑章,巢悬于大屋两榱间。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zhān)¹
译文:他们与主人恋恋不舍,三飞四回头,眼光里充满留恋。
注释:¹相瞻:相互顾盼。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¹不恋²华屋³,终然珠帘
译文:难道他们不喜欢华美的屋子和精巧的珠帘?但是,终归要飞上回南方的路。
注释:¹岂:难道。²恋:留恋。³华屋:华丽的房子,贵人的住房。⁴终然:到底。⁵谢:辞谢。⁶珠帘:珍珠缀成的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我不及¹此鸟,远行岁已淹²
译文:我很惭愧,我连胡燕都不如,远离妻子来秋浦已经一年多了。
注释:¹不及:不如。²淹:耽搁,久留。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jiān)¹
译文:多少思念,多少感叹,泪下如雨,浸湿糨糊,信不能封缄。
注释:¹缄:封口。

  这首诗先从气候的变化造成一种凄苦的氛围。“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秋风飒飒,寒霜遍地,寥廓天宇,万物萧条,花木凋零,寒气逼人,营造出一幅么令人伤感怀人的情景。

  诗人先从无生命的景物再写到有生命的胡燕,进一步造成感伤怀人的氛围。秋高气爽,春燕南归。一年一度来来去去的春燕,就要告别主人回南方去了。成双成对的春燕在檐前窃窃私语,它们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地回顾原来的旧居,非常的留恋,但是它们更思念家乡,所以最后还是飞走了。这首诗写到这,将相思的情境描绘得突出而充分,把牵动相思的气氛造的浓浓的。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由彼及此:“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春燕思家,南归去了;游子思乡,不得北返。胡燕春来秋去,尚急切欲归,游子离家已多年,还是归无时日。作者只好把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写成诗文,寄给远方的妻子,但谁知涕泪纵横,连书信的封口都无法封住。这里虽然略带夸张,但前后转得自然,情境与人的情感和谐一致,融为一体,给人艺术的真实感。另外以此结尾,给人留下言语表达不尽的情思、无法遏制的哀伤。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 .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88-290页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¹诸弟²益相思。
译文:白露时节秋草长满庭院,我更加的加思念诸弟。
注释: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¹故园:作者故园当在长安韦曲,位于杜陵之侧。²诸弟:作者诸弟居长安故园。其怀诸弟诗,集中近二十首,可知其手足情深。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尽日高斋(zhāi)¹无一事,芭蕉²叶上独题诗。
译文:整日在高斋无事可做,于是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
注释:¹高斋:指作者闲居处。²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僧怀素即植芭蕉以练字,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值此白露时节,秋草已生满庭院,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秋草”、“白露”更加形象的体现出秋天的清冷,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南朝宋诗人谢惠连有《捣衣》诗,亦写秋景秋意,其中有云“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韦诗与之如出一辙。所不同者,谢诗写思念丈夫,韦诗写思念诸弟而已。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与韦应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年岁也相仿。据说怀素在寺院附近种有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没日没夜地练,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在当时就颇为流传。诗人戴叔伦比韦应物大五岁,晚年上表请为道士,他写过一首《赠鹤林上人》绝句:“日日涧边寻茯苓,岩扉常掩凤山青。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可见在芭蕉叶上写字、抄经卷在当时已形成一种风气。据统计,“芭蕉”意象在《全唐诗》中出现过七十次,多与思人有关。诗人于百无聊赖中,乃于芭蕉叶上题诗。“独”字的运用更突现思弟心情之急,更见情深意长。

  这首诗并无太高深的思想,也无特别突出的艺术技巧,只是以“芭蕉题诗”一句画龙点睛,表达出一种生活化的细微感触和情怀。其实,中国的古诗,都特别富有这种“琐屑”的韵致。这种“琐屑”,可以是感情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感情往往因为平淡而愈显得真实,没有大喜大悲的做作,只是平心静气,节制简洁。不仅如此,在遣词布局上,韦诗也都以淡泊质朴见长。总之,用琐屑细致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没有磅礴的气势,却以微小的细节打动人;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却在平淡中见真知,这是韦应物写诗的一大法宝。与之相比,韩愈喜欢剑走偏锋,用一些怪的字句,不免有逞奇之弊。白居易的诗虽然平易,但在布局上往往过于讲究回环曲折,与韦诗相比,又少了一份古朴温厚之气。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83-87

xiánzhū

wéiyìng tángdài 

qiūcǎoshēngtíngbáishí yuánzhūxiāng 
jìngāozhāishì jiāoshàngshī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三十六离宫¹,楼台与天通。
译文:上林苑有离宫三十六所,离宫高耸入云,楼台和天相连。
注释:¹离宫:指上林苑有离宫三十六所,有建章、承光等一十一宫,平乐等二十五馆。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gé)¹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译文:月亮在高楼之间架空的通道上流转,美人在烟雾迷茫中带着点点愁绪。
注释:¹阁道:即复道,高楼之间架空的通道。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恩疏宠不步,桃李伤春风。
译文:自从失宠之后,恩情渐渐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风中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伤怀。
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淫乐意何极,金舆(yú)¹向回中²
译文:君王的恣意享乐什么时候才到尽头,好让他的车驾早日回到汉宫之中。
注释:¹金舆:天子的车架。²回中:汉宫名。
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
万乘出黄道¹,千旗扬彩虹。
译文:想象中皇帝的车驾绕着太阳的轨道疾驰行进,锦旗在朝日的彩虹间飘扬。
注释:¹黄道:是古人想象中太阳绕地运行的轨道。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前军细柳¹北,后骑甘泉²东。
译文:皇帝亲自去细柳营和甘泉宫检阅军队。
注释:¹细柳:指军营。²甘泉: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
岂问渭(wèi)川老¹,宁邀襄(xiāng)野童²
译文:不知当今的皇帝能不能像周文王那样起用在渭水河畔垂钓的老人,也不知道君王是否能向襄野牧童询问治国之道。
注释:¹渭川老:指渭水河畔垂钓的吕尚。²襄野童: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后来就用以歌咏皇帝出巡。
但慕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但慕(mù)瑶池宴¹,归来乐未穷。
译文:真期望能够有那一天,能够和皇帝共宴,归来其乐无穷。
注释:¹瑶池宴:瑶池是古代神话中神仙居住之地,在昆仑山上。西王母曾于此宴请远道而来的周穆王。
这首诗当作于李白待诏翰林期间,其作意与《宫中行乐词》之三命意略同,是借古讽今之作。有唐一代,极尊老庄,其极至是崇神好仙,唐高宗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曾因梦见老子像遣使往京城西南百余里而求之,又于天宝四载(745年)因闻空中神语而设坛炼药,以期“圣寿延长”。故萧士赟说此诗是讽明皇好神仙而谏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8-149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42-1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