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恍惚¹寒山暮,逶(wēi)(yí)²白雾昏。
译文:黄昏时分的寒山一片迷离,白色的雾气弥漫,茫然一片。
注释:¹恍惚:迷离。²逶迤:曲折绵延的样子。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译文:空寂的山中,不时传来凄厉的风声和山石滚落的声音;寂静的阁楼上,月色穿透门窗,洒在厅堂和床前。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击柝(tuò)¹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译文:深夜城中击柝巡更之人,可怜衣衫单薄,缺少御寒衣物,不知道您是哪个村子里的人?
注释:¹击柝:指敲梆子巡夜。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译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国事岌岌可危,时局纷乱,盗贼犹存。

西--

huǎnghánshānwēibáihūnshānfēngluòshílóujìngyuèqīnmén

tuòliánzichùcūnshíwēiguānbǎidàozéiěryóucú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昏时分的寒山一片迷离,白色的雾气弥漫,茫然一片。

空寂的山中,不时传来凄厉的风声和山石滚落的声音;寂静的阁楼上,月色穿透门窗,洒在厅堂和床前。

深夜城中击柝巡更之人,可怜衣衫单薄,缺少御寒衣物,不知道您是哪个村子里的人?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国事岌岌可危,时局纷乱,盗贼犹存。

注释

恍惚:迷离。

逶迤:曲折绵延的样子。

击柝:指敲梆子巡夜。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别馆¹寒砧(zhēn)²,孤城画角³,一派秋声入寥(liáo)(kuò)。东归燕从海上去,声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yǔ)楼月,宛如昨。
译文:传入旅舍的捣衣声,应和着孤城城头的画角,一片秋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回荡。归去的燕子向东从海上飞走,南来的大雁自空中落下,栖息在沙滩上。这儿有楚王携宋玉游兰台时感受到的惬意的凉风,有庾亮与殷浩辈在南楼吟咏戏谑时的大好月色,清风明月的景象,还都与当年一样。
注释:¹别馆:客馆。²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³画角:古代军中乐器。⁴寥廓:空阔,此处指天空。⁵楚台风:楚襄王兰台上的风。⁶庾楼月:庾亮声楼上的月。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¹担阁²!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³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lán)时,酒醒后,思量着。
译文:真是无可奈何啊!我被那微不足道的名利所羁缚,又被那难以割舍的感情所耽搁,可惜那些风流韵事都被丢到一边了。当初徒然许下功成身退时,要去求仙访道,潇潇度日的诺言。到如今,反误了我与佳人的秦楼约会。当睡梦觉来时、酒醉清醒后,我细细地思量着这一切。
注释:¹他情:暗指皇上的恩情。²担阁:延误。³漫:徒然,白白地。⁴华表语:指向皇上进谏的奏章。华表,又名诽谤木,立于殿堂前。⁵秦楼约:指与恋人的约会。秦楼,代指女子居住处。⁶梦阑:梦醒。阑,残,尽。

  这首词没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没有《浪淘沙令》的踌躇满志。全词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情真心切、恻恻动人、空灵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发了功名误身、及时退隐的的慨叹。

  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边人的习俗,因而寒砧上的捣衣之声便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孤城画角”四有很强的感染力,并留下了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想象空间。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写出了空间的广度,“入廖廓”的“入”字更将无形的声音写活了。开头三句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秋声,而且纯然是人为的声响,并非是单纯的自然声气。下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度到下面两句的忆旧。“楚台风”、“庚楼月”用典。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说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华表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关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因而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一般的怀恋旧情之名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然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作结,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梦和酒,令人浑浑噩噩,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乱,然而梦终究要做完,酒也有醒时。一旦梦回酒醒,那忧思离恨是更深地噬人心胸。这里的梦和酒也不单纯是指实的梦和酒。人生本是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上说只有从梦中醒来的人才知道原先是梦。而世情浑沌,众人皆醉,只有备受艰苦如屈原才自知独醒。因而,此处的“梦阑酒醒”正可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憣然反悟。

  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于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这首小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无怪明代的杨慎说:“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词品》)杨慎对王安石政治上的评价未必得当,但以此词为表现了作者思想中与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却还是颇有见地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23-525 .

qiānqiūsuìyǐn ·qiūjǐ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iéguǎnhánzhēn chénghuàjiǎo pàiqiūshēngliáokuò dōngguīyàncónghǎishàng nánláiyànxiàngshàtóuluò chǔtáifēng lóuyuè wǎnzuó 
nàibèixiēmíng nàibèiqíngdān fēngliúzǒngxiánquè dāngchūmànliúhuábiǎo érjīnqínlóuyuē mènglánshí jiǔxǐnghòu liángzhuó 
帐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帐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江淹早岁以一介寒士受知于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爱好文学之士,江淹在南兖州做过景素的僚属,后淹因事系狱,自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南史》本传)。景素出镇荆州,江淹从之镇,其时约当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后废帝元徽二年)间,江淹集中写荆山汉水风物的诗即作于这几年。

  全诗十六句,前八句着重写景,绘出关山重叠、烟水苍茫的秋色图卷;后八句转向抒情,抒发归路迢递、飘零自伤的忧思情怀。首联总领写景,开头即以“怅然”点明此行抑郁惆怅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汉北”则交代地点。诗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触景生情,引出了这篇诗章。“沄沄”,水流回转貌,如《楚辞》中汉王逸《九思·哀岁》云:“窥见兮溪涧,流水兮沄沄。”此联写群山绵延,高下参差,溪涧沟壑,纵横错互的景象,气势壮观雄伟。“沄沄”状水之蜿蜒曲折,“参差”写山之错落耸峙,“百重”以对“万里”,均形容其广袤。此联从不同的方面写出了荆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态。

  如果说上联是写其全貌的话,那么下一联则进一步从地理形势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诗人的眼光已不局限于荆襄一地,而是放眼远眺,神游故国,西北至秦陇,东南至吴越。荆山居江汉平原之西鄙,雄关险隘,屏障楚地,迤逦至西北则是秦岭大巴山和黄土高原,而江汉平原又如同通向长江三角洲的门户,河川网络犹如血脉相连。这一联概括了荆襄江汉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实有深意存焉,这一点在下面再加揭示。从用笔看,这一联也是工整的对偶,动词“带”与“冠”尤为传神,前者展现了层峦逶迤的壮阔景象,后者描画出浮云笼罩的南国风光。出句以雄关绝塞表现出苍茫凝重的格调,而对句则以云烟连绵传达出旖旎曼妙的情思,这一对比如同宋代山水画中荆浩、关仝的叠嶂丘壑之于董源、巨然的淡烟轻岚,色彩迥异的意象构成的对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联笔势收拢,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转为枯黄,好像将原来的翠绿收藏起来了,故谓之“敛”;“穷水”乃荒远之水,它与草色共同构成了一个秋气肃杀的意境。“木叶”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变”的修辞又令人忆及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木叶纷纷坠落,改变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处妙在将“变”用作使动词,造语不同凡响。事实上整个这一联都有模拟谢诗的痕迹,虽然彼写春景,此拟秋色,但都表现出星移物换的微妙变化。当然江淹之句难以与谢诗的自然天成相比拟,其得之模拟,终落第二义。“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钟嵘《诗品》),于此可见一斑。

  “草色”一联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则点明秋天的来临。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开头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这两句在《湘夫人》中原与上引的两句紧相衔接。这里,在表现秋色由晦转明时,诗人通过化用的意象成语的内在联系,使诗的上下两半意脉贯通,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部分。诗人宦游他乡,故以“客人”自称;“伤婵娟”则是悲伤帝子在此清秋时节降临水边,伶俜飘零。“目眇眇兮愁予”,她那忧伤的目光使诗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之情。“婵娟”,姿态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汉间流传着许多惝恍迷离的神话传说,像郑交甫于汉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赠之事即是其一。据《水经注·沔水》载,襄阳县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方山之异名也。”可见诗人化用楚辞并非凿空而道、无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联写其欲归不成,归途漫漫之感。“试访”犹言“欲访”;“淮海使”,扬州的地方长官。东晋以还,北人南迁,多聚居于扬州一带,所谓的侨置州郡也多设于此。史载江淹“起家南徐州从事”,又曾“随景素在南兖州”,“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南史》本传),上述两个侨置州在刘宋时即以京口、广陵为治所,诗人故将淮海视为自己的故乡。“蓬驱”句以蓬草自况,蓬草的飘转不定正如其无止境的游宦生涯。飘蓬的意象由来已久,而建安诗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杂诗》云:“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迥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几可作此句诗的注脚。“旌心”即心旌,语出《战国策·楚策》,意谓中心不安如悬挂的旌旗飘摇不定。“徒自悬”犹言内心的悬念不安只是自费苦心,徒劳无益。此处诗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并交代。

  最后一联感叹岁月蹉跎,忧多伤身。“若华”犹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话中生长于西方日入处的树木。《山海经·大荒北经》称:“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华后人也用来指时光。《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屈原的举动,据王逸的解释,是“折取若木,以拂击日,使之还去”,“或谓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过也”(《楚辞章句》)。总之,都是挽留光阴之意。诗人在此感叹,光阴如逝水无情,即使想借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劳无谓,忧思丛集,只会使自己伤神减寿。诗的最后这种深沉的忧伤与开头的“怅然”相呼应,令读者久久回味。

  那么诗人的忧伤又是因何而生的,联系其身世遭遇就不难明白这种感情的内涵。他对刘景素深怀知遇之感,此时正随刘在荆州任上。荆州地处上游,为扼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刘在僚属的劝唆下图谋反叛,江淹苦谏而景素不纳。谏云:“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梁书》本传)殷鉴不远,东晋桓玄据荆州谋反即遭败亡,诗人预感到景素覆灭的下场,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后来景素移镇京口,果然兵败被杀,江淹则因受贬而幸免于难。所谓“旌心徒自悬”正表现出诗人苦谏不从的忧虑。

  前人称江淹之诗“悲壮激昂”(李调元《雨村诗话》),“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刘熙载《艺概》),洵为的论。此诗前半写山河之壮伟,地势之重要,本应是拱卫中枢的屏藩,现在却酝酿着一场动乱,故后半倾诉出深沉的忧伤,其中既有身世感怀,又有国事之慨。深沉的忧思与雄峻的山河相为表里,故有悲壮之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多处化用了楚辞的意象与成语,这不光是一个修辞问题,更主要的是诗人与屈原的情思相通。荆州治所江陵即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时代被谗去郢,即向北流浪,至于汉北,所谓汉北即樊城一带(据林庚考证,参见其《民族诗人屈原》一文)。这和江淹所处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忧国伤时不能不激起诗人的共鸣。江汉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为诗人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载体,他之化用楚辞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强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qiūzhì怀huáiguīshī--jiāngyān

zhàngránhànběiháiwàngshāntián

yúnyúnbǎizhòngcānchàwànshān

chǔguāndàiqínlǒngjīngyúnguānyān

cǎoliǎnqióngshuǐbiànzhǎngchuān

qiūzhìzijiàngrénshāngchánjuān

shì访fǎnghuáihǎi使shǐguīchéngshùqiān

péngwèizhǐjīngxīnxuán

ruòhuáxiǎngwèiyōuzhìdìngshāngnián

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译文:不知是谁将杜鹃哀啼出的鲜血,洒作铺天盖地的红色。
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
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
译文:我实在喜欢这枫叶的红,忍不住停下车观赏。像汉代出使西域的苏武那样,身处胡地心属汉朝,感觉到手中绛节都透骨寒冷。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jiān)¹
译文:多年来为你流下的眼泪,我今天都题写在红信笺上。
注释:¹笺:写信或题词用的纸。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
译文:回想你我欢度良宵的情景,仿佛刚过去没有多久。房间里的烛火才熄灭,金炉里的熏香还有火星。
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
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
译文:虽然我的小窗通着日影,但太阳的身边红杏围绕,从来不缺人才。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译文:可是你依然对我很好,即使饮酒宿醉红着脸来见你,你也没有怪罪,使我享受到像杨妃那样的待遇。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译文:我家在南京担任织造之职,于吴越之地拈线染丝,已经感到很知足。
一点偏当额,丹砂竞捣丸。
一点偏当额,丹砂¹竞捣丸。
译文:因为有一个美人,她的梅花印子偏偏长在额头上,引得天下人纷纷效仿,也使我终生难忘。
注释:¹丹砂:即朱砂。
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
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
译文:我也算略通音律,红指能弹,但内心同样像岳飞那样,怀着深沉的愿望,矢志报国。
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
莲匣(xiá)鱼肠跃¹,龙沙汗马盘²
译文:愿意为了你剑跃鱼肠,马盘龙沙,去做一些危险的事,甚至献出我的生命。
注释:¹莲匣鱼肠跃:莲匣,指剑鞘。《越绝书》:“越王取纯钩薛烛望之,其花摔如芙蓉。”故剑有莲花之名。鱼肠,古宝剑名。意谓极小之匕首,可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²龙沙汗马盘:龙沙,古时指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沙漠地区,后因泛指边塞地区。汗马,即汗血马。《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二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歌。”注“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¹仙。
译文:南国的红豆挂满了树枝,就像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如果不能在人间的红城墙里永远相伴,我也希望能化为天上赤城的神仙,和你永远在一起。
注释:¹赤城:道教传说中名山。《初学记.登真隐诀》:“赤城山下有丹洞,在三十六洞天数,其山足丹。” (《楝亭集笺注》)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译文: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灯火万家城四畔(pàn)¹,星河²一道水中央。
译文:城中万家灯火在江的四面闪烁着;灯火倒映在江面上,宛若一道璀璨的银河。
注释:¹四畔:四边。²星河:银河,也叫天河。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风吹古木晴天雨¹,月照平沙²夏夜霜³
译文: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注释:¹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²平沙:平地。³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能就¹江楼消暑(shǔ)²否?比君茅舍较³清凉。
译文: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注释:¹就:近,到。²消暑:消除暑气。³较:又作“校”。

  诗人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一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阔一道水中央一次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阔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腹联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校清凉”亲切、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而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阔映在了水的中央。森森古木高旷而幽寒,就是在晴天也像下雨一样阴凉潮湿,月亮照在平沙之上,就是在夏天也像是落下了层白霜那样清寒。

  于是,诗人描写了俯瞰万家灯火星阔灿烂的繁华夜景和月白风清的感受。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阔,凉爽宜人的气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

  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又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而·古木”、“平沙”二句的描绘,便把一片清朗幽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觉暑意全消,精神为之一爽——这的确是一个消暑的好地方。

  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阔、风雨树木,月下的霜……但其妙处就在于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这么多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参考资料:
1、 张黔、吕静平.白居易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150-151
2、 白居易.白居易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60-161
3、 张少康主编;邓芳选编.古诗名家诵读本 白居易.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44
4、 王一娟,傅绍良选注.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79
5、 姜洪伟注评.白居易诗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119-120

jiānglóuwàngzhāo

bái tángdài 

hǎitiāndōngwàngmángmáng shānshìchuānxíngkuòcháng 
dēnghuǒwànjiāchéngpàn xīngdàoshuǐzhōngyāng 
fēngchuīqíngtiān yuèzhàopíngshāxiàshuāng 
néngjiùjiānglóuxiāoshǔfǒu jūnmáoshējiàoqīngliáng 
欲掩香帏论缱绻。先敛双蛾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欲掩香帏(wéi)¹论缱(qiǎn)(quǎn)²。先敛双蛾³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yuān)(qīn)图暖。
译文:欲掩去帷幕先说缠绵情感,蛾眉双双敛愁苦伴深夜。催促年轻的丈夫,先去睡觉,先把被窝热暖。
注释:¹帏:帐子,幔帐。²缱绻:本指男女情意深厚,此指男女交欢。³敛双蛾:双眼皱起眉毛。⁴鸳衾:夫妻共寝的被子。唐钱起《长信怨》诗:“鸳衾久别难为梦,凤管遥闻更起愁。”
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情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须臾¹放了残针线。脱罗裳²、恣(zì)情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³
译文:不多时,便将针线放置,衣裙卸下,情欲无限。将软帐前的灯留着照亮,时不时看看她娇美的容貌。
注释:¹须臾:片刻,一会儿。²罗裳: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³娇面:娇美的容貌。

huāxīn ·yǎnxiāngwéilùnqiǎnquǎn

liǔyǒng sòngdài 

yǎnxiāngwéilùnqiǎnquǎn xiānliǎnshuāngéchóuduǎn cuīshàoniánláng xiānshuì yuānqīnnuǎn 
fàngliǎocánzhēnxiàn线 tuōluócháng qíngxiàn liúzhàngqiándēng shíshídài kànjiāomi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