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
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

guìzhōu西shāndēnggāoshàng--róng

dēnggāoshàngshānshànggāochùgèngkānchóuxiāngjiǔhuāmǎnyǎnqiū

fēngyānliánchǔjùnxiōngjīngzhōuzǎowǎncháotiānqīnsuídìngyuǎnhóu

戎昱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 1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望断南冈远水通,客樯来往酒旗风。
望断南冈远水通,客樯(qiáng)¹来往酒旗风。
译文:举目远眺,南冈尽头,河水悠悠。客船来往穿梭,和风中酒旗招展。
注释:山房:僧舍。¹客樯:这里指客船。
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译文:隐隐约约的画桥,藏在依依的杨柳中;多情的夕阳,又给它涂上一抹桔红。

shíshānfángshì--shěnqiú

wàngduànnángāngyuǎnshuǐtōng

qiángláiwǎngjiǔfēng

huàqiáoyuēchuíyángwài

yìngdàicánxiáhóng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日落征途¹远,怅然临古城。
译文:日落时远望,路途还很遥远,怅然之间,登临苍凉的古城。
注释:¹征途:远行的路途。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颓墉(yōng)¹寒雀集,荒堞(dié)²晚乌惊。
译文:崩塌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
注释:¹颓墉:崩塌的城墙。²堞:城墙上的矮墙。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萧森灌木上,迢递¹孤烟生。
译文:城下连片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的炊烟。
注释:¹迢递:形容遥远。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霞景¹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译文: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
注释:¹霞景:指透过云霞的日光。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¹可平!
译文: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哪里能就此消失!
注释:¹安:怎么,哪里。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日暮时分,四野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诗人在怅然间,登临苍凉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开篇诗人就借眼前实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正所谓“樵童牧竖,并皆吟讽”。他同类题材创作,如《郢城怀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都类此。

  中间三联由首联生发,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次联“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衰败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城下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显得明媚一些。诗人内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一个“余”字,一个“晚”字,仍然抑郁着写景抒情的基调:“霞景”虽明艳,但毕竟是“余照”;“露气”虽清新,但毕竟是“晚清”。

  经过中间三联写景抒情手法的精心铺垫,诗就自然地过渡到尾联的强烈抒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意谓: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岂能就此消失!结得极妙,呼应首联,如果说开始的“怅然临古城”,只是诗人淡淡的自我喟叹,抒发内心的惆怅落寞,那结束的“此志安可平”却是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

  此诗风格刚健,语言洗练,与魏征的《述怀》、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都是初唐诗坛不可多得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8-10
2、 郑旭颖.通往盛唐的两条道路——宇文所安笔下的初唐诗、盛唐诗.浙江大学,2006

qiūwǎndēngchéng--bǎiyào

luòzhēngyuǎnchàngránlínchéng

tuíyōnghánquèhuāngdiéwǎnjīng

xiāosēnguànshàngtiáoyānshēng

xiájǐnghuànzhàochéngwǎnqīng

qiūfēngzhuǎnyáoluòzhìānpíng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碧玉孤根¹生在林,美人²相赠比双金³
译文:绿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竹鞭名贵万分;贤德之人将竹鞭赠送给我,这份厚礼胜过了万两黄金。
注释:¹碧玉孤根:均指竹。²美人:指贤人。³金: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一镒为金。汉代以一斤为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初开郢(yǐng)¹(jiān)²封后,想比巴山冰雪深。
译文: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
注释:¹郢客:指元稹。这时元稹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称元稹为郢客。²缄:捆束箱笼的绳子。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多节本怀端直¹性,露青犹有岁寒心²
译文:璧州鞭浑身是节,节节都怀有正直不屈的品格;璧州鞭遍体露青,处处都显示出不畏严寒的意志。
注释:¹端直:正直。²岁寒心:岁寒不凋之志。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何时策¹马同归去,关树²扶疏³(qiāo)镫吟。
译文: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
注释:¹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用鞭打马。²关树:关中之树。³扶疏:枝叶繁茂。

  这首诗的开头,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话,恐怕诗人是不会估之以双金之价的。刘禹锡对元稹不畏权阉的精神是欣赏的、佩服的。他赠给元稹文石枕,称赞元稹“文章似锦气如虹”,就是把元稹誉为“文石”,赞扬了他的这种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誉元稹为“美人”,其赞扬之情是凝之笔端,跃然纸上的。这两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赞誉对方的俗套来写的。但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着,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

  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这两句谈论的是何时归去的问题,和咏鞭没有什么联系。可是诗人由“归去”这个动作派生出“策马”、“敲镫”两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写进诗句之中,就使这两句和全诗咏鞭的内容紧密结合,浑然而为一体了。

  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启、承、转、合的脉络清晰。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6-19
2、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93-194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富有钱时,妇儿¹看我好。
译文:当我境况富裕,有很多钱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待我非常好。
注释:¹妇儿:妻子、儿女。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译文:如果我脱下衣裳,他们就会争着帮我把它们叠好。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吾出经求¹去,送吾即上道。
译文:我如果出门去若营求财,他们就会殷勤地送我,直到大路上。
注释:¹经求:经营求财。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¹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译文:我带着钱进入家门,他们见到我马上满脸堆笑。
注释:¹将:携。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译文:像白鸽一样盘旋在我的周围,像鹦鹉一样一呼百诺。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xiè)(hòu)¹暂时贫,看吾即貌哨²
译文:有时我偶然暂时贫穷,他们看到我就不给我好脸色看。
注释:¹邂逅:不期而至,此处为一旦、偶然的意思。²貌哨:脸色难看。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人有七¹贫时,七富还相报。
译文:人有多次贫困的时候,也还有多次富裕的时候以相报偿。
注释:¹七:虚指多次。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译文:如果只图钱财而不顾念亲人,那就等着看来时的报应吧。

  这是一首慨叹人情冷暖的诗作。表面上看,全篇既没有精彩的警句,也很少有环境氛围的艺术描绘,似乎是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它以“直说”见长,指事状物,浅切形象;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别具一种淡而有味的诗趣。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步步围绕主题,写得颇有情致。首段六句,作者以概述的笔调,指出妻室儿女态度好坏的关键在于一个“钱”字。拥有钱财时,一切都好,妻室儿女也显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脱衣服,很快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袍袄折叠得整整齐齐;假如离家出外若商,还要一直送到大路旁边。诗人在这里选取习见的生活现象,以凝炼的笔触,不加修饰地叙写出各种场景,给人以平凡而生动的感觉。

  接着,作者利用贴切的比喻,进一步刻画出金钱引起的种种媚态:“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当携带金钱回到家中时,他们一个个笑脸相迎,像白鸽那样盘旋在周围,又好似学舌的鹦鹉在耳边喋喋不休。人们向来把鸽子当成嫌贫爱富的鸟类,而鹦鹉则被视作多嘴饶舌、献媚逢迎的形象。因此诗人用“白鸽”、“鹦鹉”来比喻见钱眼开的贪财者。

  最后六句,概括全篇主旨,也是王梵志对世情险薄的愤激之语。句中的“邂逅”、“貌哨”,皆为唐人口语。这几句诗中,作者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贪财者,如果只为贪图钱财,而毫不顾及人的情义,那就要看看来时的报应了。这里,诗人率直地写下了他的愤激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的特点是:以锐敏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运用通俗凝炼的语言,设想奇巧的对比描写,着墨不多,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作者利用比较娴熟的驾驭民间语言的能力,出语自然,质直素朴,言近旨远,从而开创唐代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1、 张锡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

yǒuqiánshí

wángfànzhì tángdài 

yǒuqiánshí érkànhǎo 
ruòtuōshang diépáoǎo 
chūjīngqiú sòngshàngdào 
jiāngqiánshèlái jiànmǎnmiànxiào 
ràobáixuán qiàyīngniǎo 
xièhòuzànshípín kànmàoshào 
rényǒupínshí háixiāngbào 
cáirén qiěkànláishídào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崔篆(zhuàn),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mǎng)改制¹,爪牙遍及²各地,严刑峻³法,杀戮(lù)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jiàn)¹⁰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shú)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¹¹应。
译文: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篡权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罪的人。崔篆在他所在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法律残酷凶狠,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些人都是什么罪!”(崔篆)于是为他们平反,放出来两千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确实是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僚属们沉默不知如何回应。
注释:¹王莽改制:指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²及:到,至。³峻:苛刻。⁴辜:罪。⁵系:关押。⁶垂:掉下。⁷涕:泪。⁸斯:这;这种地步。⁹吏:僚属。¹⁰谏:婉言相劝。¹¹无以:没什么用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