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十馀,众艺尽无如。中散诗传画,将军扇续书。
青春三十馀,众艺尽无如。中散诗传画,将军扇续书。
楚田晴下雁,江日暖游鱼。惆怅空相送,欢游自此疏。
楚田晴下雁,江日暖游鱼。惆怅空相送,欢游自此疏。

sòngcáotóng--kōngshǔ

qīngchūnsānshízhòngjǐnzhōngsànshīchuánhuàjiāngjūnshànshū

chǔtiánqíngxiàyànjiāngnuǎnyóuchóuchàngkōngxiāngsònghuānyóushū

司空曙

司空曙

司空曙(720年-790年),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唐时广平府辖区为现在的广平县和永年县等。依《永年县志》记载,司空曙为今天的永年县)人,唐朝诗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司空曙为人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有卢纶,钱起,韩翃等。他的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诗中常有好句,如后世传诵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像是不很着力,却是常人心中所有。 ▶ 1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
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残日照平芜¹,双双飞鹧鸪。
注释:¹平芜:平展的荒郊。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¹。不语欲魂销,望中²烟水遥。
注释:¹隔:情意不通。²望中:视野之内。
这首词写一女子的无名相思。上片写女子所在的环境,用“双双飞鹧鸪”一句兴起下片。下片写女子对“征帆何处客”的爱恋,语浅情深,清音有余。

mán··huítángfēngwén--xún

huítángfēngwéntónghuāménxiécánzhàopíngshuāngshuāngfēizhè

zhēngfānchùxiāngjiànháixiānghúnxiāowàngzhōngyānshuǐyáo

水落山寒处,盈盈记踏春。
水落¹山寒处,盈盈²记踏春³
译文:站在西湖的酒楼上,见那泉水飘散在幽冷的山涧深处,勾起了我当年踏春的美好回忆。
注释:湖楼:西湖的酒楼。¹水落:树叶掉落。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²盈盈:指少女或少妇的美好风姿。³踏春:春日郊游。孟郊《济源寒食》:“一日踏春一百回。”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¹
译文:而今湖楼的雕漆栏杆已经斑剥朽烂了,何况当年在这里一起赏春的人。
注释:¹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这两句本自苏轼《法惠寺横翠阁》诗句:“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这首诗的前二句由当前的凄清景色,勾起往日美好记忆。后二句由眼前所见的湖楼朽败,以景托情,道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表现了世事盛衰,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诗中用典无痕,使小诗寓以哲理,又显现出一片真情。

  作者采取“今一昔—今”的倒叙方法,形成亦实亦虚,首尾呼应,曲折回环的章法特点。起句写楼上即目所见,景象凄凉索寞,已寓感伤之意。次句启开一笔,因景怀人,回忆与亡妾在“水落山寒处”踏春乐事。“盈盈”摹写满娘当时的姣好仪态,生动传神,足以唤起读者的视觉形象。对这么一件平平淡淡的日常小事,作者即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若非两人恩爱笃厚,焉能如此。一个“记”字,何等情深,仿佛这事就发生在不久以前似的。第三句陡作转折,直承首句又写眼前景。作者登临之楼曾是两人踏春小憩之所,如今重游故地,形孤影单,满娘先前凭览过的红色扶栏已被岁月风雨销蚀坏烂。于是末句赌物思人,对长眠地下的亡妾今日那不堪设想的情状发出了深沉的叹喟。诗的一、三句写眼前景物,从实处落笔;二、四句忆往事,怀故人,皆由虚处着墨,造成虚实相间,顿宕开闽,首尾相应,一波三折的奇妙章法,读来让人回肠荡气。

  作者运用对衬、象征和进层等手法,以乐写哀,倍增其哀。从大的方面说,作者写满娘的姣好仪态,写两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正是为了用昔日之乐,对比、反衬今日之哀。就小的方面说,首句写哀景,次旬写乐事,两句间也有对衬作用。三、四句主要用的是象征、衬托和进层手法。“朱栏”与“朱颜”谐音,说“朱栏今已朽”,不言人朽,而此意已在其中,这是象征。以哀景写哀事,又是衬托。“朱栏”本不易朽,尔今却已朽,物尤如此,人何以堪。诗意透过一层。后边接着再用“何况”翻进,句中的蕴涵就更加突出了。

  由于章法和手法的绝妙,使得这首小诗别具一种特色;凄婉悲伤之词,欲言又止,沉痛深至之情,含而不露。首句写望中之景,“寒”字明显地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当悲从中来,刚刚露了端倪,忽然刹住,转而去写先前乐事。第三句景象更加凄惨,几欲声泪俱下。末句写所怀之人,未吐先咽,不忍直言,故借朱栏作象征、衬托,深至沉痛的思念之情,尽于言外传之。整首诗含蓄委婉,情味隽永,愈读愈觉意蕴丰厚。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942-943页
云浓云淡,窗明窗暗,等闲休擘骊龙颔。正尴九咸,莫贪婪,恶风波吃闪的都着淹,流则盈科止则坎。行,也在俺;藏,也在俺。
云浓云淡,窗明窗暗,等闲休擘(bò)¹(lí)²(hàn)。正尴(gān)九咸,莫贪婪,恶风骊吃闪的都着淹,流则盈科止则坎。行³,也在俺;藏,也在俺。
译文:天上的云一会浓一会淡,窗户一会亮一会暗。即使闲的某事情干,也不要去拨开骊龙的嘴窃取真珠。那样子会使本身的所处的境地处于尴尬危险之地,做人就不要贪婪。不蒙受困难而脚踏两船者都会遭到灾祸的。人心越是贪婪越难停止。出仕,也是我本身说了算;隐藏也是我本身说了算。
注释:¹擘:分裂,分开。²骊龙:据传是黑龙,下巴(额)有珠,古时有人在它睡时取珠;如在醒时它会伤人的,即使它不醒,深渊也会淹死人。³行:指出仕。⁴藏:指隐居。

shānyáng ·shī

qiáo yuándài 

yúnnóngyúndàn chuāngmíngchuāngàn děngxiánxiūlónghàn zhènggānjiǔxián tānlán èfēngchīshǎndedōuzháoyān liúyíngzhǐkǎn xíng zàiǎn cáng zàiǎn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¹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biāo)²又接。尽吹入潘郎³,一簪(zān)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译文:竹席透凉油灯昏暗,躺下后又起来,只听凄清的秋声从好几处急切地响起。破碎的竹枝在无人的走廊旁晃动,枯黄的荷叶在浅浅的水边摇曳,真不知这秋声来自何叶?秋风又起,尽吹向早衰的潘郎一头花白的头发。秋声已经令人听了难受,半夜三更不能再伤神去怨恨离别。
注释:¹清商:原为古五音之一。此处指秋风。²飙:泛指风。³潘郎:指晋潘岳。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yán)¹。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lí)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译文:蟋蟀还在哀怨凄切。玉窗下刺绣的妇人疲倦了倚窗而睡,却又被檐间铁铃的声响惊觉。高城的更漏声断断续续,野寺的钟声依稀可闻,又传来远处凉潮鸣咽。秋声如微微的呻吟已经渐渐地怯弱。忽然又惊讶地发现,竹篱边的豆花已经开放,就在这雨下如筛的季节。独自打开房门,只见皎洁的月色布满了庭院。
注释:¹檐铁:檐马。亦谓之风铃,风马儿。悬于檐下,风起则铮有声。
此词着意描写秋声。上片写入夜风声,“几处催发”,使人难于入睡。下片写檐铁惊响,野寺钟疏,虫声切切,凉潮呜咽。独自开门,唯见满庭月光。结句极富诗情画意。全词从所闻到所见和所思,生动逼真而又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tiān··qiūshēngguǎnqiūshēng--è

diàndēngànmiánháiqīngshāngchùcuīsuìzhúlángliánqiǎnzhǔbiànshēngláitóngbiāoyòujiējǐnchuīpānlángzānchóushìnántīngzhōngxiāoyòngyuànbié

yīnchóngháigèngqièqièchuāngtiāojǐnjuànjīngxiǎngyántiělòuduàngāochéngzhōngshūyáosòngliángcháoyànwēiyínjiànqièdòuhuākāishāishíjiékāiménmǎntíngdōushìyuè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¹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注释:¹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征人所在的远方。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mèi)¹湿斑红泪²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注释:¹袂:衣袖。²红泪:泪从涂有胭脂的面上洒下,故为“红泪”。又解,指血泪。文学作品中常把女子悲哭的泪水称为“红泪”。

  这首词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上片写小楼远望。一个“独”字写出她上楼并非为了赏心,而是怀念远人的表现;第二句写出所望的地点是“玉关”,以显示征人去地之远。“芳草路”虚实相生,有芳草萋萋,王孙不归的感叹。“消息”三句是“愁望”后的行动,表现了无可奈何的伤感。

  下片写空闺叹息:望落花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罗衣湿透。结末二句,是女主人公的特殊心理活动:千山万水与征人相隔遥望,但自己却未去过。妙在“不曾行”三字,她归怨于不曾行千山万水,故梦魂难觅。翻腾一笔,声哀情苦。

  韦庄词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而叙事性的特点是它的动作性。即以此词为例,写一位闺中少妇思念远方良人,不是如一般词作者那样静止地以景物描写烘托她的愁思离绪,而是动态地写她此时此刻的行为举止,以此显现她内心世界中纷乱的愁云:她独自走上小楼,眺望远方的道路,未见人影而又怅然回到闺房之中。她寂寞地坐看着庭院中的落花,眼泪不觉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袖,滴湿了衣襟……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连串不断变化着的动作。如果以此为脚本,让一位演员采表演,定然会作出几个连续性的小品。而这种特点在其他同类题材的词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下面沿着上下两阕的顺序进一步审视一下这首词动作性描写的特点:“独上小楼”,似乎看到女主人上楼时倦慵的步履。此时春天将尽,柳絮飘绵,独守空闺的少妇的缭乱春愁可以想见。她双眉不展,痴痴地望着蜿蜒曲折地通向玉关的小路,路边萋萋芳草益发引动了她念远的情思。古诗云:“春草兮萋萋,王孙兮不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天涯正是离恨的象征、盼归的触媒。然而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远方的消息仍是杳如黄鹤,于是她的希望又变成泡影,只好锁着眉头,又悻悻地下楼回屋,尽管是锦帐绣帘也令人难耐难栖……这一阕中连用“上”“望”“逢”“敛”“归”等五个动作性词语,大家不仅看到她敛眉的愁容,也看到她来往的身影,透过容态身影略已窥见她寂寞的灵魂。

  下阕写的是她“归绣户”后的情态和心迹,也仍然贯穿着动作性的特征,她坐看落花、空自叹息,罗袖掩面,泪珠频滴。这里连用“坐”“叹”“湿”“滴”四个动作性词语写出她的静中之动,大家似乎听到她叹息的声音,看到她久坐的身影,落花的飘零,泪珠的晶莹。“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虽然写的是女主人公“坐看落花”时的心理活动,但也仍然富有动作性的特征:从此地到玉关中间隔着万水千山,我从未走过一次,即使入睡后梦魂想去寻找他,也因不识去路而不知该怎样去寻觅。这里也连用“行”“觅”二字,表明动作性特点也渗透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这最后二句堪称妙词妙笔:白天未曾走过的路,夜间梦魂也无法去寻觅,这种推理好象具有逻辑的合理性;然而即使是白天作过的事,梦中怎么能够重复,这又显出了这种推理的想当然性。词人故意以这种带有很大或必然性的推理来表现人物思远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她在梦中也不能与良人相会,这就更表现出她的孤独和寂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