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临池水,春愁望远生。蹋桥逢鹤起,寻竹值泉横。
山寺临池水,春愁望远生。蹋桥逢鹤起,寻竹值泉横。
新柳丝犹短,轻蘋叶未成。还如虎溪上,日暮伴僧行。
新柳丝犹短,轻蘋叶未成。还如虎溪上,日暮伴僧行。

zǎochūnyóuēnnánchí--kōngshǔ

shānlínchíshuǐchūnchóuwàngyuǎnshēngqiáoféngxúnzhúzhíquánhéng

xīnliǔyóuduǎnqīngpíngwèichéngháishàngbànsēngxíng

司空曙

司空曙

司空曙(720年-790年),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唐时广平府辖区为现在的广平县和永年县等。依《永年县志》记载,司空曙为今天的永年县)人,唐朝诗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司空曙为人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有卢纶,钱起,韩翃等。他的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诗中常有好句,如后世传诵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像是不很着力,却是常人心中所有。 ▶ 1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译文: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¹,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²,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³,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译文: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必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注释:¹汉、周之际:指五代的后汉、后周。²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³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凭以索偿。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译文: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译文: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呜呼休¹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²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³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译文: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注释:¹休:美。²皇:通“遑”,闲暇。³有:通“又”。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

sānhuáitángmíng

shì sòngdài 

    tiān xiánzhěguì rénzhěshòu寿 tiān rénzhěyǒuhòu èrzhějiàngānzhōngzāi wénzhīshēnbāoyuē  réndìngzhěshèngtiān tiāndìngnéngshèngrén  shìzhīlùntiānzhě jiēdàidìngérqiúzhī tiānwéimángmáng shànzhědài èzhě dàozhízhīshòu寿 kǒng yánzhīè jiētiānzhīwèidìngzhě sōngbǎishēngshānlín shǐ kùnpénghāo èniúyáng érzhōng guànshí yuèqiānsuìérgǎizhě tiāndìng shànèzhībào zhìsūn dìngjiǔ suǒjiànsuǒwénkǎozhī érshěn 

    guózhījiàngxīng yǒushìzhīchén hòushīérshíbào ránhòusūnnéngshǒuwéntàipíngzhīzhǔ gòngtiānxiàzhī bīngshìlángjìnguówánggōng xiǎnhàn zhōuzhī shìtài tàizōng wénzhōngxiào tiānxiàwàngwéixiāng érgōngzhídàoróngshí gàichángshǒuzhísānhuáitíng yuē  sūnyǒuwéisāngōngzhě  érwèiguówénzhènggōng xiāngzhēnzōnghuángjǐng xiángzhījiān cháotíngqīngmíng tiānxiàshìzhīshí xiǎngróngmíngzhěshíyǒunián jīnrén míngérzhī yǒuyǒufǒu érjìngōngxiūshēn bàotiān shùshíniánzhīhòu chízuǒ jiāoshǒuxiāng shìzhītiānzhīguǒ 

    jiànwèigōng érjiànmǐngōng zhíjiànshìrénzōnghuáng chūshìcóngjiàngshuàisānshínián wèimǎn tiānjiàngxīngwángshì sūnzhīduōxián shìyǒujìngōngyúnzhě xióngcáizhí zhēnxiāngshàngxià éryúnzhī sūn gōngmíngguì èwángshìděng érzhōngshùrénhòu wèigōng yóuguānzhī wángshìzhīgàiwèiài 

    mǐngōngzhīgǒngyóu hàoérwén shìjiā shìmíngzhī míngyuē 

     xiūzāi wèigōngzhī huáiméng fēngzhízhīqín shìnǎichéng xiāngzhēnzōng fāngpíng guīshìjiā huáiyīnmǎntíng cháixiǎorén cháo xiāngshíshè huángjué shùjiǎoxìng zhòngérhuò yǒujūn néngguó wángchéngzhīdōng jìngōngsuǒ sānhuái wéizhī xiūzāi  

并州有纥干者,好戏剧。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一日,纥干得一狐尾,缀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持斧欲斫之。纥干亟云:“吾非魅。”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杖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戏剧耳,何意专杀我?”
并州有纥(hé)干者,好¹戏剧。邑²传言有狐魅(mèi)³,人心惶(huáng)。一日,纥干得一狐尾,缀(zhuì)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持斧(fǔ)欲斫(zhuó)之。纥干亟(jí)云:“吾非魅。”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杖逐之。纥干叩头谢¹⁰:“我纥干也,第¹¹戏剧¹²耳,何意专杀我?”
译文: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有个叫纥干的人,喜欢开玩笑。当地传言有狐狸闹鬼,大家人心惶惶。一天,纥干得到一条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他来到妻子身旁,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 ,于是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急忙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他。他磕头道歉说:“我是纥干,这只是一个玩笑,你们为什么一心要杀死我呢?”
注释:¹好:爱好,喜好。²邑:当地;县里。³狐魅:狐狸装鬼。魅:鬼。⁴惶:恐慌。为是。⁵缀:用针线缝。⁶之:代词,指代狐尾。⁷斫:砍。⁸亟:马上,立即。⁹走:奔跑。¹⁰谢:认错,道歉。¹¹第:只,仅仅。¹²戏剧:开玩笑。¹³耳:罢了。
奉君金卮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奉君金卮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译文:即使为你献上:装在金杯里的美酒,镶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译文:绣着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装饰的帐幔,织着各种葡萄的锦缎被子。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译文:也挡不住年岁将老红颜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译文: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译文: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译文: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译文: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译文: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译文: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译文: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译文: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译文: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译文: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译文: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译文: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还君金钗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忆平生盛年时。
但闻风声野鸟吟,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
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
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
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
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
直得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
直得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

  《拟行路难·其六》 鉴赏

  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lìn)相如之完璧(bì)¹,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注释:¹蔺相如之完璧: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给了秦璧却得不到城。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赚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¹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译文: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注释:¹情:实情、本意。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¹,斋(zhāi)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jiè)也。大王弗与城,而绐²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译文: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注释:¹九宾:古代举行大典时所用的极隆重的礼仪。宾指摈相,迎宾礼赞的官吏。²绐:欺骗。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¹秦王怒而僇(lù)²相如于市,武安君³十万众压邯(hán)(dān),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译文: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注释:¹令:假如。²僇:通“戮”,杀戮。³安君: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⁴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⁵族:灭族。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miǎn)¹,柔廉颇²,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注释:¹劲渑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辱赵王。蔺相如随行,便以刺杀秦王相威胁,请秦王为赵王击缶。劲:强劲。果敢的意思。²柔廉颇:廉颇,赵国名将。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打算侮辱他。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避让廉颇。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廉蔺遂成刎颈之交。柔:忍让。退让的意思。

结构赏析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座城相交换,赵王于是令蔺相如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兑现诺言,终不辱使命而完璧归赵。文章始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即表示了异议,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指出赵国有诸多失策之处,而蔺相如完璧归赵实为“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贞此论,言辞咄咄,非纯为凿空之谈。

  文章第一段,作者力排众说,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未敢以为信也”。开门见山,毫无遮拦。接着分述其观点,展开全文。《史记》所载的“完璧归赵”始末,事启端于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结束于“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作者据此断言,虽秦强赵弱,但秦“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也就是说秦当时的本意只是想要得到和氏璧,而没有打算以此为借口进攻赵国。作者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氏璧事件的本质方面,而不去纠缠其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具体情节,根据史实得出了使人信服的论断。然而作者并没有以事后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而是允许赵国对秦的实情本意有“得”与“不得”的两种选择;对秦的威胁有“畏”与“弗畏”的不同反应。偏执一言,就不近情理;面面俱到,才让人心服口服。赵国的“得”与“不得”,“畏”与“弗畏”都无可非议,作者要批评的是蔺相如“既畏之而复挑其怒”的自相矛盾的做法。换句话说,无论蔺相如如何智勇,而做出可能招致“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的事,也是不足取法的。作者跳出前人只见个人不见大局的窠臼,正本寻源,一新读者耳目。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得”与“畏”为前提错综组合成四个判断,包罗了赵国的一切可能情况,令人信服地得出了所谓“两言决耳”的必然性结论——“予”或是“弗予”。承认作者的前提就必须承认他的结论,这就是逻辑力量的所在。第三段中作者为蔺相如拟设了一段对秦王的言辞,其所以有力,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以城易璧则民怨,不予城而欺赵则失信于天下这样的二难推理。秦王要摆脱这种两难的困境就只有“返璧”这唯一的出路。本文区区不足四百字,却包含了几处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果说卓越的史识是这篇文章的躯体的话,那么支撑它的正是强有力的逻辑之足。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了不使读者生疑,作者便用归结于天的说法,含蓄地表示虽然完璧归赵了,可是也不能说明蔺相如的做法正确,恶果没有产生,只是事出偶然罢了。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者此处是反其意而用之。

  纵观全文。文章开头一句揭示全文论旨,“人皆称之”与“予未敢以为信”一反一正相对提出,自然地引发下文。文章的主干是第二、三两段。作者先论“情”,后析“理”,双管齐下。论“情”,则由秦及赵丝丝入扣,抓住“得”“畏”二字论清蔺相如“既畏而复挑其怒”的失策。析“理”,则先破后立多方设想,辩清“曲”“直”两字,证明“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的荒悖。“情”“理”两层文有先后,意有轻重,作者思路清晰可见。

文学赏析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这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里表现出来。散文特征在语言上是求简与求精相结合的。所谓“求简”,就是字数、篇幅简要;所谓“求精”,就是语言精当,语意精辟。例如首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语言上求简与求精相结合,言简意赅地发表了作者的论点。该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该文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蔺相如策划,指出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这里的“天”,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表面上与上文关系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表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其实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因而,该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特深。章法上散聚结合,定主宾之序、掌均变之衡,征节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驭圆缺参差,见开合呼应,求从顺言自然。审美上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 .《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lìnxiàngwánguīzhàolùn

wángshìzhēn míngdài 

    lìnxiàngzhīwán rénjiēchēngzhī wèigǎnwéixìn 

    qínshíchéngzhīkōngmíng zhàzhàoérxié shìshíyánzhě qíng fēikuīzhào zhàoqíng qíng qíngérwèizhī qíngérwèizhī liǎngyánjuéěr nàizhīwèiértiǎo 

    qiěqín zhào liǎngsuǒzhí érqínchéng zàiqín qínchūchéngérguī zàizhào shǐ使zàiqín  wèi  qínwángànchéng yòushèjiǔbīn zhāiérshòu shìchéng érchéng xiàngqiánqǐngyuē  chénzhīwángzhīchéng fēizhào érshíchéngqínbǎo jīnshǐ使wáng érwángshíchéng shíchéngzhī jiēhòuyuànwángcǎojiè wángchéng érdàizhào  érshīxìntiānxià chénqǐngjiùguó míngwángzhīshīxìn  qínwángwèifǎn jīnnàishǐ使shèrénhuái怀értáozhī érguīzhíqín 

    shìshíqínwèizhàojuéěr lìngqínwángérxiàngshì ānjūnshíwànzhònghándān érxìn shèngérxiàng zàishèngérzhōngqín 

    yuē lìnxiàngzhīhuòquán tiān ruòjìnmiǎnchí róulián chūérmiàoyòng suǒnéngwánzhàozhě tiānquánzhīzāi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瘦竹¹藤斜挂,丛²花草乱生。
译文:瘦长的竹节上挂满了藤蔓,花草密集地生长在一起。
注释:¹瘦竹:形容竹节瘦长坚硬的样子。²丛:花草密集的样子。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林高风有态¹,苔滑水无声。
译文:由于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溪水从长满青苔的涧底流过,悄然无声。
注释:¹态:形状。这里指风吹林动的样子。

  这是写景之诗,而诗人很能捕住一系列富於特色的自然景物,把明丽而具动感的自然图景呈示读者眼前。

  首句写竹与藤,以“斜挂”两字把二者连在一起,竹为藤所绕,藤依竹而生,相依为命。次句写花草,一丛丛野花在幽僻的地方静静地开着,杂草亦随处乱生,花装点草,草映衬花。这二句,一个“瘦”字一个“幽”字,点出所在地的荒僻与恬静。一个“斜”字一个“乱”字则突显了山野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姿态。

  首二句是近景,三四句是远景。第三句写林与风,由於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末句写苔与水,由於青苔很滑,水从上面流过,了无声响,份外清幽。要是细察一下,这末二句写的景象都是以因果关系呈现的,而全诗四句是两两相对仗,十分工整!再说,诗人把八种自然景象通过有机的连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生动地写出山居的清幽环境,真是妙手。所以,不选金代绝句则已,若选,则此诗总会获选。

shānshī ·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shòuzhúténgxiéguà cónghuācǎoluànshēng 
língāofēngyǒutài táihuáshuǐ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