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要之不可轻,古人于事贵能行。若还行得方为诺,不尔徒言未必诚。
一诺要之不可轻,古人于事贵能行。若还行得方为诺,不尔徒言未必诚。

lùnjuéshí--zhāngjiǔchéng

nuòyàozhīqīngrénshìguìnéngxíngruòháixíngfāngwèinuòěryánwèichéng

张九成

张九成

(1092—1159)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 ▶ 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
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tíng)¹。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²
译文:千万条柳丝迎着风雨沐浴着晴日,年年站在长短亭旁目睹旅客来去匆匆。从暗黄的柳芽萌生到一片绿阴浓重,经历了春来春往的整个过程。
注释:¹年年长短亭:指年年柳树都在亭边送人远行。²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春天来时,柳条为暗黄色,春天去时,柳条为碧绿色。
莺思重,燕愁轻。如人离别情。绕湖烟冷罩波明。画船移玉笙。
(yīng)思重,燕愁轻。如人离别情。绕湖烟冷罩(zhào)波明¹。画船移玉笙(shēng)
译文:莺、燕在柳丝间缠绵徘徊不断穿行,恰似长短亭上人们依依难舍、含愁相别的情形。环湖柳色绿如烟,映衬得西湖水波明净。一叶画舟在水面上划动,载着幽幽一曲玉笙的乐音。
注释:¹绕湖烟冷罩波明:指柳树沿西湖环绕。
这首词咏柳。作者因古来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遂将柳拟人化,借柳以咏离情。上片写驿道旁、长亭边的柳。这是人们祖道饯别之地,这里的柳年年岁岁为人送行,年年岁岁迎送春天,成了离情别绪的象征物。下片转写西湖烟柳。这里的柳也年年迎送春天,时时注目于湖面摇曳的画船,聆听着船上悠扬的笙歌,感受着男女游客们的莺思燕愁,于是它自己也依依含情,成了世间离情别绪的负载物。暗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必(yù)卖以觊(jì)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fù)(qián)(gù)之,至有须鬣(liè)者,力不胜,皆屈为僮(tóng)。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yāo)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zì)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译文:柳先生说:越地的人寡恩薄情,无论生男生女,都把他们当作货物一般看待。孩子七八岁以后,父母就为贪图钱财而把他们卖掉。如获得的钱财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便去偷他人的子女。得手后就用铁箍套颈,木铐铐手,以防逃跑,甚至有的成年人因敌不过束缚者也被逼为奴仆。当时在大路上互相残杀已习染成风,有幸而能长得强壮高大的人就去绑架那些力小体弱的人。汉族官吏则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因此,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逃脱作僮仆的悲惨命运。只有区寄,以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却战胜了绑架他的强盗,这也算够奇特的了。桂州都督从事杜周士对我讲了这件事。
注释:童:儿童。区(ou)寄:姓区名寄。越人:古代指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恩:慈爱。货视之:把他们当作货物一样看待。毁齿:指换去乳牙。儿童至七八岁乳牙脱落,换生恒牙。必卖:出卖。觊:希图,贪图。他室:人家的孩子。钳梏:用铁箍套颈,用木铐铐手。至有须鬣者:甚至有因拘禁年久而长了胡须的成年人。鬣,髭须。力不胜:体力支持不住。僮:仆人。当道:在大路上,指明火执仗。贼杀:伤害残杀。幸:侥幸。幺:幼小的儿童。汉官:唐王朝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吏。因以为己利:借此为自己谋利。苟:如果。恣所为:放任他们胡作非为。恣:听任,放纵。滋耗:增加消耗,指死亡人数增多,人口减少。滋:加多。少得自脱:很少有人能逃脱被劫持被杀害的命运。以十一岁胜:以只有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就战胜了绑架他的强盗。斯:这。桂部:唐高宗永徽以后分岭南道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五都督府,统称“岭南五管”。桂部是五管之一,故又称桂管,即桂州都督府。从事:官名,州都地方长官的副手。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童寄者,柳州荛(ráo)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náng)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lì),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hài),将杀童。遽(jù)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shú)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chuāng)手勿惮(dàn);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háo),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译文: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他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注释:柳州:原为郴(chēn)州,陈景云《柳集点勘》经过考证,认为“‘郴’当从《文苑》作‘柳’”,并认为区寄的故事是柳宗元在永州听杜周士说的。可信。荛牧儿:打柴放牧的孩子。荛:打柴。行牧且荛:一面放牧,一面打柴。行:从事。荛:打柴。且,连词。豪贼:强盗。豪,强横;贼:古代时指强盗。反接:反背着手捆起来。布囊其口:用布捂住他的嘴。囊:口袋,这里做动词用意为捂住。虚:通“墟” ,集市。伪:假装。恐栗:恐惧发抖。栗,发抖。为儿恒状:做出小孩常有的那种样子。恒状:常有的情态。易:意动用法,轻视,不在意。为市:去做人口买卖,谈生意,指寻找买主。植刃道上:把刀插在路上。微伺:暗地等候。伺:窥察。微:偷偷地。以缚背刃:把捆他的绳子靠在刀刃上。力上下:用力上下来回磨。绝:断。遽:急忙。郎:当时奴仆称主人为郎。孰若:何如,哪里比得上。不我恩:不好好对待我。郎诚见完与恩: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完:保全。良久:很久。计:盘算。专:独自占有。主人:指墟所窝藏豪贼的人家。即:靠近。疮:通“创”这里指烧伤。惮:害怕。大号:大声呼叫。哭叫。愿以闻于官:希望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虚吏(lì)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译文: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年幼老实罢了。刺史颜证认为他与众不同,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强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注释:虚吏:管理集市的官吏。白:报告。州:指州官。大府:“大”通“太”指州的上级官府。幼愿:年幼而老实,愿,老实。刺史:州的行政长官。颜证:唐代大臣和书法家颜真卿的从侄,曾任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护还之乡:护送他回乡。之,代区寄。行劫缚者:专干绑架,抢东西的人。侧目:不敢正视,形容畏惧。秦武阳:战国时燕国的少年勇士,他十三岁时就能杀强暴的人。讨杀:杀。讨:讨伐。

  这是一篇具有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儿童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刻画出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而又纯朴憨厚的少年英雄形象。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具有类似“引言”的性质。

  第二部分是传文本身,这部分曾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引言”部分叙写了越地有一种劫缚小孩和成人“屈为僮”的恶俗,而官府不问。所以无数弱小者被劫缚而“少得自脱”。只有小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可见作者对这种恶俗非常不满,对对不制止这种恶俗反而以此谋利的官府十分憎恨,对反抗豪贼获得胜利的区寄则极其赞赏。传文本身则写了关于区寄的真实故事: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多侧面地进行刻画,把一个小英雄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特别是文中有关区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值得仔细品味。

  传文本身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遇劫的经过,这是故事的缘起,由此引出“智斗”的故事。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区寄的这次反抗行动显得既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

  第二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机敏地对付第二个强盗,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敢。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并且“愿以闻于官”,表现了他很聪明,知法懂法、知事明理。

  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声,也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不肯为“小吏”,被护送还乡,表现了他纯朴憨厚的性格。第二层写“乡之行劫缚者”对区寄杀盗一事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区寄的惊人勇敢。

  文章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形象。区寄的英雄品质首先表现为机智。他假装哭,用刀断绳,与贼周旋,用火断绳,而且能报告官府,知法懂法。其次表现为勇敢。他临危不乱,用火断绳时烧伤了手也没有影响他的冷静。再次是淳朴。他放弃做官、不慕名利,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淳厚朴实的品质。同时,文章用豪贼的愚蠢来衬托区寄的机智勇敢。文中的豪贼一方面非常凶狠,另一方面又非常愚昧。一贼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拿到刀就可以杀了他。这充分显示了豪贼的愚蠢。另一贼竟然对区寄杀了他的同伙没有起戒心,的确愚蠢至极。两贼自私自利,互相算计,这正给了区寄脱身的大好机会。在写作手法上,文章采用正侧面像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区寄的形象,同时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性格及其精神的震撼力量。作者希望借此揭露劫杀成风、贩卖人口严重、官府对强盗行为的姑息与放纵的黑暗社会,赞扬、歌颂区寄面对强敌机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全文表现了区寄这位少年英雄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也反映了唐代中期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明,封建社会里,人民不能指望官府,只能依靠自己的斗争,才能摆脱苦难。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33-1037

tóngōuzhu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liǔxiānshēngyuē yuèrénshǎoēn shēngnán huòshìzhī huǐchǐ齿shàng xiōngmài  shì shùqiánzhī zhìyǒulièzhě shèng jiēwéitóng dāngdàoxiāngzéishāwéi xìngzhuàng yāoruòzhě hànguānyīnwéi gǒutóng suǒwéiwèn shìyuèzhōngkǒuhào shǎotuō wéitóngōushísuìshèng  guìcóngshìzhōushìwéiyánzhī 

    tóngzhě liǔzhōuráoér xíngqiěráo èrháozéijiéchífǎnjiē nángkǒu shízhīsuǒmàizhī wěiér kǒng wéiérhéngzhuàng zéizhī duìyǐn jiǔzuì rénwéishì rén zhírèndàoshàng tóngwēishuì bèirèn xiàshàng jué yīnrènshāzhī táowèiyuǎn shìzhěhuán tóng hài jiāngshātóng yuē  wéiliǎnglángtóng shúruòwéilángtóng ēn lángchéngjiànwánēn suǒ  shìzhěliángjiǔyuē  shāshìtóng shúruòmàizhī màiérfēn shúruòzhuānyān xìngérshā shènshàn  cángshī chítóngzhǔrénsuǒ shù láoshèn bàn tóngzhuǎn huǒshāojuézhī suīchuāngshǒudàn rènshāshìzhě yīnháo jiējīng tóngyuē  ōushìér dāngwéitóng zéièrrén xìngjiēshāzhī yuànwénguān  

    báizhōu zhōubái zhàoshìér yòuyuàněr shǐyánzhèngzhī liúwéixiǎo kěn cháng huánzhīxiāng xiāngzhīxíngjiézhě gǎnguòmén jiēyuē  shìérshǎoqínyángèrsuì értǎoshāèrháo jìn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流水麹尘,艳阳醅¹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²情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注释:¹醅:一本作“酷”,一本作“酤”。²乍:一本无此字,一本此处缺字。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此词上片描写词人醉游杭州西湖的情景;下片抒写词人游湖时的触景生情及伤心感叹。全词通过对身边景物的描写,以及在文中使用典故,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词人的伤心难过。此词情景交织,蕴藉深远,极其沉厚。

  发端“流水麹尘”三句写游西湖:初春时节,绿波荡漾,艳阳当空,彩舟泛游。“曲尘”用杨巨源《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喻春水之淡绿。“醅酒”用李白《襄阳歌》“却似葡萄初酸醅”意,形容艳阳如葡萄酒一般色泽鲜艳。“情如雾”化用杜甫《小寒食舟上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意,暗点自己年迈重游西湖,眼如雾里看花,情亦迷像不清。“笑拈芳草不知名”二韵,承前述醉态,转笔回忆往昔,词人与杭姬游春时的欢愉:驾兰舟,荡碧波,忽至白堤,游断桥,看垂柳漫舞,情何深,意何切。“芳草”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表达了乐而忘返之情。“垂杨”两句,触景生情。言清明时节,湖堤柳枝遇风飘舞,煞是好看。但词人却认为杨柳枝终究是不懂得人的惜春之情,将这无限春光系住不放它去。“柳”有留之意,因此古人常折柳赠别。“总不解、将春系住”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怨杨柳无知未能留住春天,实则借春之无情,写伊人已逝的惆怅。“燕归来”三句,借物设问,感慨系之。以“燕”喻己,以“彩绳纤手”代指杭姬,明知杭姬已逝,却问其如今去向何方。在询问的语调中带出多少悲伤。

  过片,意脉相连,开头以“欢盟误”的肯定句式,继续抒发欢盟不再的哀叹。然后从时、空、人三方面的变化发出感慨。“一箭流光”二句,写时光似箭,转眼到了寒时节。“不堪衰鬓著飞花”写自己年已老,鬓飞霜。“傍绿阴、冷烟深树”此写空间景物的变化,此时已不是开头的绿水、艳阳、画船,而是幽树阴阴、冷烟渺渺,画面中一缕缕忧思倏然而生。“玄都秀句、刘郎曾赋”化用刘禹锡诗句,将刘郎自比,以桃花易谢喻杭州爱姬。“桃花净尽”一片悼亡之情托笔而出。最后“最伤心、一片孤山烟雨”写眼前孤峰耸立,虽清幽秀丽,却都在烟雨迷蒙之中,一派凄然、幽然的意境融入了无限悲情,加以“最伤心”直抒胸臆之词更加浓了悲戚怆伤。

  这是一首自度曲,为抒发哽咽悼念之情,不仅用仄声韵,而且用韵较密,上片十句五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在押韵时采用去,上声通押之法,如:树、赋、雾、误、雨、住、句、堍、去等为去声韵,舞、许为上声韵。陈匪石日:“盖词之用韵,平声入声皆独押,上去通押,所谓上不类诗,下不堕曲,韵亦其事也。”(《声执》)吴文英用字,虽多丽字,多用典,但也有用时语处。如“堍”字。陈锐曰:“梦窗自度腔《西子妆慢》云:‘乍凌波、断桥西堍'。‘堍’字习用,而今字书、韵书皆未搜。”(《袌碧斋词话》)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中国书店,2007:第419-421页

西zhuāngmàn ·shàngqīngmíngyóu

wényīng sòngdài 

liúshuǐchén yànyángpēijiǔ huàyóuqíng xiàoniānfāngcǎozhīmíng zhàlíng duànqiáo西 chuíyángmàn zǒngjiě jiāngchūnzhù yànguīlái wèncǎishéngxiānshǒu jīn 
huānméng jiànliúguāng yòuchènhánshí kānshuāibìnzhuófēihuā bàng绿yīn lěngyānshēnshù xuánxiù qián liúlángcéng zuìshāngxīn piànshān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送君尽惆(chóu)(chàng)¹,复送何人归。
译文: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注释: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几日同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译文: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注释:¹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fēi)²
译文: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注释: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译文: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注释: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客,送的却尽是惆怅,一“尽”字极为妙用,送别之时的满腔惆怅,因了这一“尽”字而多了几许沉甸。”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诗人应该是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心情写下此句的。东山的茅屋,那是诗人向往的地儿,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然而他的心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怎奈污秽的现实,复杂的心境,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幸”不过是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心存着那一片净空,预留着那一寸土地,于自己总该是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末句表明诗人的心迹与志向,直白了当,然一“岂”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

  徘徊,是诗人此阶段的主题。又是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无限惆怅。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诗人恨的是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愁的是时光匆匆,难以实现心中的夙愿;难排遣的,还日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

  东山茅屋,或许是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心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是,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日机会清除内心的尘埃。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心门。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与知己倾心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然而,或是命运不济,晚年的他,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好友的离去,永远是他心灵上的创伤。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表情却一直是让人难企及的平静。

  然而这“幸”,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心:“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诗人“尽惆怅”的不仅仅是那份依依惜别的情谊,更是那份“心事违”的无奈与复杂的心境。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罢了罢了,即便是那百般的歆羡,即若是那内心的疾呼,现实,终究只能是如此这般徘徊无尽。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世间无物抵¹春愁²,合³向苍冥(míng)一哭休
译文: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
注释:¹抵:抵得过。²春愁: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这里指对于国事飘摇、国势衰微的忧愁。³合:应该。⁴苍冥:苍天。一哭休:痛哭一场才罢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四万万人¹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²
译文: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注释:¹四万万人:当时中国人口有四万万。四万万,四亿。²神州:战国时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世用它作为中国的代称。

  这首诗写面对国土被侵、主权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机,诗人满怀悲痛和无助,虽身处阳光和煦的春日,仍无法慰藉内心深处的愁绪,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于国家的懦弱与苦难,困惑国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禁与同胞们一起潸然泪下。全诗风格悲怆苍凉,情感浓烈真挚,闪烁着爱国精神之光。

  《有感一章》这首诗是一首写大忧和大痛的七言绝句。首句“世间无物抵春愁”直抒胸臆,世间没有什么能够抵得了自己的“春愁”,极言自己愁之大、愁之重。“抵”这个动词使后面春愁一词一下子具体化形象化了,并给人无尽的想象。春天本来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但是在一年前的春天,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为春天留下了民族耻辱的阴影。当春天再次来临时,这种亡国之恨当然是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

  第二句“合向苍冥一哭休”,紧承首句,进一步写悲。只有面对苍天,放声痛哭一场才能罢休,然而这“哭”字又不仅仅写悲,因为是向着苍天去哭而不是向隅而泣,那悲必然是悲中有愤。第三句“四万万人齐下泪”,由个人悲转向亿万广大同胞悲,表现的是更大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思想情绪与亿万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末句“天涯何处是神州”,点明了以上三句所写忧愁和悲痛的原因。在苍茫的大地上,昔日的神州不知到底在何处。被帝国主义瓜分了,这必然使诗人和全国亿万人民痛哭。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陷、国家危亡的无限忧虑和悲痛,表达了对清王朝腐败无能、卖国求荣的愤慨,但这首诗写忧写痛并不使人沉溺于忧愁和悲痛,而给人一种催人警醒、奋争的潜在力量。直抒胸襟,感情激越,视野广阔,笔力沉重,以反诘收束,更增添了悲痛感慨的力量,这是此诗写作上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中国历代名诗赏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828-829
2、 路则省.爱国主义教育辞典:大连出版社,1991:516-517

yǒugǎn

tántóng qīngdài 

shìjiānchūnchóu xiàngcāngmíngxiū 
wànwànrénxiàlèi tiānchùshìshé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