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乃准的,仁义即羁鞅。
遨游君子场,邪私不入想。
时与颜闵徒,结交尚来往。
稂莠日以消,稻粱日以长。
荆棘顿披除,大道何其广。
犹恐忽戒谨,失计成卤莽。
圣贤乃准的,仁义即羁鞅。
遨游君子场,邪私不入想。
时与颜闵徒,结交尚来往。
稂莠日以消,稻粱日以长。
荆棘顿披除,大道何其广。
犹恐忽戒谨,失计成卤莽。
张九成

张九成

(1092—1159)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 ▶ 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晚逐香车¹入凤城²,东风斜揭³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译文:傍晚时,我追逐着她的香车,一直跟随到京城里,一阵东风吹来,将绣帘斜斜地掀起。终于看到她回首相视的容貌,娇美的眸子闪着盈盈笑意。
注释:¹香车:华丽的车子。²凤城:京城,帝王所居之城。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仇兆鳖注引赵次公曰:“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城曰凤城。”³斜揭:轻轻地揭开帘帷。⁴“慢回”句:漫不经心地回眼相顾,含羞带笑。漫,随意地。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消绣未通¹何计是?便须²(yáng)³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译文:不知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对她倾诉衷肠?佯装作酒醉的狂徒,随着车行踉踉跄跄。隐约听得车中人的笑语,嗔骂“这生好轻狂”。
注释:¹消绣未通:指与车中美人的情意未通。²便须:即应。³佯醉:伪装酒醉。⁴“依稀”句:好像听到车中女子责怪说:“太狂了!”太狂生,大狂妄了。生,语尾助词,诗词中常用,乃唐宋口语。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花间词词风秾艳,辞藻华丽,多为闺阁香艳之词。张泌现存的九首《浣溪沙》亦多写深闺绣闱,怜香惜玉,散发着脂粉气,但这首《浣溪沙》却别富情调,生动活泼。

  这首词写一募小小喜剧,鲁迅在一篇杂文中曾戏谓为“唐朝(应为“五代”)的钉梢”。封建时代男女防闲甚严,而在车马杂沓,上女如云,男女界限有所混淆的游春场合,就难免有一见钟情式的恋爱、即兴的追求、一厢情愿苦恼发生,难免有“钉梢”一类风流韵事的出现,作为对封建禁锢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

  首句直入情节:在游春人众归去的时候。从郊外进城的道路上一辆华丽的香.车迤俪而行,一个骑马的翩翩少年尾随其后。显然,这还只足一种单方面毫无把握的追求。也许那香车再拐儿个弯儿,彼此就要永远分手。只留下一片空虚和失望——要是没有后来那阵好风的话,“东风”之来是偶然的。而成功往往不可忽略这种偶然的机缘。当那少年正苦于彼此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帷幕时、这风恰巧像是有意为他揭开了那青色的绣帘。虽是“斜揭”,揭开不多,却也够意思了:他终于得以着见他早想见到的帘后的那人。果然是一双美丽的“娇眼”,而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慢回娇眼笑盈盈”。这样眼风,虽则是“慢回”,却已表明她在帘后也窥探多时。这嫣然一笑。是下意识的勾引,是对“钉梢”不动声色的响应,两情相逢,生这场即兴的迫求势必要继续下去了。

  这盈盈一笑本是一个“消息”,使那少年搔首踟蹰,心醉神迷,但没有得到语言上可靠的印证,心中小踏实,故仍觉“消息未通”。而进城之后,更不能肆无忌惮。“消息未通何计是”的问句,就写少年的心理活动,颇能传焦急与思索之神。情急生智——“便须佯醉且随行”。醉是假的,紧随不舍才是真的。这套“误随车“的把戏,许能掩人耳目,但瞒不过车中那人。于是:“依稀闻道太狂生!”

  香车驶入长安了,正当男的左右为难,要不要继续跟踪下去之时,东风来帮忙,它掀起马车的布帘,里面露出了少女的容颜,女主角正在笑嘻嘻地看着他呢,原来流水也有情,男主角燃起了希望,但少女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没有交谈,男主角无法明确,只好继续跟着马车行走。可是在城里面,这样明目张胆地跟踪女性车驾太嚣张了。爱情是智慧的催化剂,灵机一动,男主角假装喝醉了,跌跌撞撞地跟着马车行走。这种小算盘可逃不过少女的心思,少男模糊地听到少女在车里笑骂:这个男的啊,太轻狂了。剧情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则是丰富的想象。少女对少男的心意怎样,是佯怒实喜呢,还是其他?两人之间会不会演出红拂夜奔或待月西厢的剧情呢,则更让人期待了。这突来的一骂富有生活的情趣。鲁迅说:“上海的摩登少爷要勾搭摩登小姐,首先第一步,是追随不舍”,“第二步便是‘扳谈’:即使骂,也就大有希望:因为一骂便可有语语来往。所以也就是‘扳谈’的开头。”(《二心集·唐朝的钉梢》)这里的一骂虽然不一定会马上引起扳谈,但它是那盈盈一笑的继续,是打情骂俏的骂,是“大有希望”的“消息”。将词意推进了一步。

  词到此为止,前后片分两步写来,每次都写了男女双边的活动。在郊外,一个放胆追逐,一个则秋波暗送;入城来,一个佯醉随行,一个则佯骂轻狂。前后表现的不同根据在于环境的改变。作者揭示出男女双方内心与表面的不一致甚至矛后。戮穿了这一套由特定社会生活导演的恋爱的“把戏”。自然产生出浓郁的喜剧效果。此词不涉比兴,亦不务为含蓄,只用白描抒写,它开篇便入情节。结尾只到闻骂为止,结构紧凑、简洁。所写情事,逼肖生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3-204

huànshā··wǎnzhúxiāngchēfèngchéng--zhāng

wǎnzhúxiāngchēfèngchéngdōngfēngxiéjiēxiùliánqīngmànhuíjiāoyǎnxiàoyíngyíng

xiāowèitōngshì便biànyángzuìqiěsuíxíngwéndàotàikuángshēng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癸卯四月二日,余¹游白岳毕,遂²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cù),在悬浴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³,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jiǎo)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léi)乃复作襁(qiǎng)(bǎo)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niè)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译文: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览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了。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浴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滑竿也容不下。您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用。”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笑,瘦弱的老人又重做了襁褓中的婴儿!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注释:¹余:我。²遂:就。³仄险:崎岖而狭窄。⁴羸老:衰弱的老人;衰老。⁵缚:捆绑。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¹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nì)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译文: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来,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片云雾迷濛,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记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黄山有前海、后海的名称,从立雪台向左右看,前海、后海都看得到。
注释:¹重裘:厚毛皮衣。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áo)¹,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译文: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新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螯鱼,张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幸亏地上松针铺有二尺来厚,很软,可以坐。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オ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背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始信峰顶,脚趾头都露出二分在悬浴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掉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オ能到,完全可以再活一些时。可惜没有带着长绳吊下一块熟铁量一下,到底有多少尺深。”和尚大笑起来。
注释:¹鳌鱼: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干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弃,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党此身便已羽化。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jǐ),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méng)¹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cù)²,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hú)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nì),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干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náo)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弃,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zhuì)(lì)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党此身便已羽化。
译文: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地把武器库中的兵器仪仗散落地上。大概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草比人高,路又断了,叫来几十个工役把杂草割掉,然后再前进。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模模糊糊有几十座山峰,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当“海马”背着我时,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冲,千万山峰也学着人在奔跑,样子像潮水奔涌。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
注释:¹濛濛:迷茫不清的样子。²簇簇:丛列成行的样子。
《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译文:《淮南子》有“胆气就是云”的说法,确实不错。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人山凡七日。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人山凡七日。
译文:初九日,从天柱峰后面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人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了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台¹,北山有莱(lái)²。乐只君子,邦家之基³。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译文:邦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君子很快乐,为国立根基。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期。
注释:¹台:通“薹(tái)”,莎草,又名蓑衣草,可制蓑衣。²莱:藜(lí)草,嫩叶可食。³基:根本。⁴只:语助词。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bāng)¹之光²。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译文:邦山生绿桑,北山长白杨。君子很快乐,为国争荣光。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疆。
注释:¹邦家:国家。²光:荣耀。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杞(qǐ)¹,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²。乐只君子,德音³不已。
译文:邦山生枸杞,北山长李树。君子很快乐,人民好父母。君子真快乐,美名必永驻。
注释:¹杞:枸杞。²父母:意指其爱民如子,则民众尊之如父母。³德音:好名誉。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栲(kǎo)¹,北山有杻(niǔ)²。乐只君子,遐(xiá)³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译文:邦山生鸭椿,北山长菩提。君子真快乐,高年寿眉齐。君子真快乐,美德充天地。
注释:¹栲:树名,山樗,俗称鸭椿(chūn)。²杻:树名,檍树,俗称菩提树。³遐:何。⁴眉寿:高寿。眉有秀毛,是长寿之相。⁵茂:美盛。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南山有枸(jǔ)¹,北山有楰(yú)²。乐只君子,遐不黄耇(gǒu)³。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译文:邦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君子很快乐,那能不长寿。君子真快乐,子孙天保佑。
注释:¹枸:树名,即枳椇。²楰:树名,即鼠梓,也叫苦楸。³黄耇:毛传:“黄,黄发;耇,老。”⁴保艾:保养。

  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民歌味十足。南山有台、有桑、有杞、有栲、有枸,北山有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正如国家之拥有具备各种美德的君子贤人。兴中有比,富有象征意义。但是兴语的作用还有为章节起势和变化韵脚以求叶韵的作用。在此诗中,这两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直说“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等,则显得突兀和浅直,加上“南山有台,北山有莱”等后,诗顿时生色不少,含蓄而委婉,诗的韵律也由此而和谐自然。兴语之后,是表功祝寿。每章两次直呼“乐只君子”,可以见出祝者和被祝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前三章“邦家之基”“邦家之光”“民之父母”三句,言简意赅,以极节省的笔墨为被颂者画像,从大处落笔,字字千金,为祝寿张本。表功不仅是颂德祝寿之所本,而且本身也是其中的必要部分。功表得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诗的主旨。正因为前面的功表得得体而成功,后面的祝寿才显得有理而有力。四、五两章用“遐不眉寿”“遐不黄耇”两个反诘句表达祝愿:这样的君子怎能不长眉秀出大有寿相呢!这样的君子怎能不头无白发延年益寿呢!这又是以前三章的表功祝寿为基础的。末了,颂者仍不忘加“保艾尔后”一句。重子嗣,是中国人的传统,由祝福先辈而连及其后裔,是诗歌的高潮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虽单纯,但结构安排相当精巧,五章首尾呼应,回环往复,语意间隔粘连,逐层递进,具有很强的层次感与节奏感。选词用字,要言不烦、举重若轻、颇耐咀嚼,表现出歌词作者的匠心独运。作为宴享通用之乐歌,其娱乐、祝愿、歌颂、庆贺的综合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46-348

nánshānyǒutái

míng xiānqín 

nánshānyǒutái běishānyǒulái zhǐjūn bāngjiāzhī zhǐjūn wànshòu寿 
nánshānyǒusāng běishānyǒuyáng zhǐjūn bāngjiāzhīguāng zhǐjūn wànshòu寿jiāng 
nánshānyǒu běishānyǒu zhǐjūn mínzhī zhǐjūn yīn 
nánshānyǒukǎo běishānyǒuniǔ zhǐjūn xiáméishòu寿 zhǐjūn yīnshìmào 
nánshānyǒu běishānyǒu zhǐjūn xiáhuánggǒu zhǐjūn bǎoàiěrhòu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暂凭尊酒送¹无憀(liáo)²,莫损愁眉与细腰³
译文: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柳叶眉与杨柳腰。
注释:¹送:遣散。²无憀: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³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nǐ)¹惜长条。
译文: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
注释:¹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含烟惹雾¹每依依²,万绪千条拂落晖(huī)
译文: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
注释:¹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²依依:状恋恋不舍。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译文: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86-1187 .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

tíngzhéyángliǔèrshǒu

shāngyǐn tángdài 

zànpíngzūnjiǔsòngliáo sǔnchóuméiyāo 
rénshìqiánwéiyǒubié chūnfēngzhēngchángtiáo 

hányānměi wànqiāntiáoluòhuī 
wèibàoxíngrénxiūzhéjìn bànliúxiāngsòngbànyíngguī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呜呼¹吾母,遽(jù)²而死。
译文: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
注释:¹呜呼:叹词,表悲痛。²遽然:急速匆忙。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译文: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译文: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译文:<span style="color:#996633;">生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两个女儿两个男儿。
注释:<span style="color:#996633;">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两个女儿两个男儿。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译文: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译文: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译文: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¹
译文: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注释:¹温吐:回想倾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译文: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¹
译文: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注释:¹恨偏:愤恨不平。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译文: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¹
译文: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
注释:¹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kǎi)(cè)¹慈祥,感动庶汇²
译文: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注释:¹恺恻:平易诚恳。²庶汇:众人汇集。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译文:她的关爱所到之处,生本质就是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译文: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译文: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手泽¹所经,皆有条理。
译文: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
注释:¹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头脑精密,劈(pī)理分情¹
译文:她头脑精确缜密,能够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注释:¹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¹
译文: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注释:¹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¹
译文: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
注释:¹戚里:亲戚邻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译文: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五德¹(luò)²,乃其大端³
译文: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
注释:¹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²荦荦:明显。³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¹
译文:整个看她的人格,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注释:¹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¹
译文: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
注释:¹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译文: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译文: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译文: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译文:生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译文: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译文: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¹
译文:她呼唤着儿子们,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注释:¹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译文: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译文:有的是平时给您恩惠的,有的是多为您劳苦的。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¹
译文: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等待送物报答。
注释:¹赍:给物给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总兹¹所述,盛德所辉。
译文: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大德所放出的光辉。
注释:¹总兹:总起这些。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必秉悃(kǔn)(chén)¹,则效不违。
译文: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热情,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注释:¹悃忱:诚恳热情。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译文:至于母亲的遗憾,必补上遗憾之处。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译文:想到您在这里,您就在这里,我们的心离不开您。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译文:母亲的养育之恩,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译文: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要像精卫鸟衔着石子想填平大海一样,矢志不移。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译文: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躯壳虽隳(huī)¹,灵则万古。
译文: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
注释:¹隳:毁坏。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译文: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译文: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译文:今日说得太长了,生实时间却很短暂。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惟挈(qiè)¹大端,置其粗浅。
译文: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
注释:¹惟挈:只提着。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此时家奠¹,尽此一觞(shāng)²
译文:此时在家中祭奠,就聊敬你一杯酒吧。
注释:¹家奠:家中用酒食祭祀死者。²觞:古代喝酒的酒具。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译文:以后对母亲的陈述,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
尚飨!
尚飨¹
译文:请您享用酒食。
注释:¹尚飨:请您享用酒食。

  “祭文”就是祭奠亲人和好友而写的押韵的文辞。明代徐师曾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语,可说是一首四言诗。它重在叙事和抒情,歌颂了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全文分五层来表述:

  第一层“呜呼吾母”至“待徐温吐”写母亲的早逝和辛劳养育子女,以致积劳遭疾。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先说母亲生有七子,仅存活三人,辛劳一生,如今匆匆而逝,仅享年五十三岁。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去世。此前两月,毛泽东还领母亲在长沙医院治疗,并扶母亲去照相馆同他们兄弟三人一起合影留念。不料母亲到家不久便去世,这怎不引起他的无限悲痛呢?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次写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养育我们兄弟三人,备尝辛苦。摧磨劳累,以致得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再写对母亲的思念。母亲一生中历事千万,全是伤心之事。现在,我再也写不下去了,只有等待以后慢慢回忆倾吐。

  第二层“今则欲言”至“倾地一角”,追述母亲的“盛德”和“恨偏”。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提出追述之纲:现在要说的只就两点,一是母亲高尚的品德,一是她怨恨不平之事。接着,从“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到“合其人格,如在上焉”。集中再现母亲的“盛德”。表现在:她有博爱的胸怀,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她平易慈祥,感动了众人。她普施爱心,完全是出于真诚。她不说假话,更不存欺人之心。她正直谨慎,一点也不作假。她细心,经她手做之事,皆有条理。她头脑精密,“理”(智)“情”(感)分得很清。她计划周密,事无遗漏,观察事物也绝无不见之处。她爱洁净的习惯,传遍了亲戚乡里。她一尘不染,身心表里如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规范,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这些美德完全合乎母亲的人格,好像是上天赋予她的一样。毛泽东从博爱、真诚、整饬、洁净、“五德”等方面写出了母亲的高尚与伟大。再写母亲的“恨偏”。“恨偏”者,遗憾之事也。母亲之遗憾是什么呢?

  诗人写道:“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这就是说,母亲怨恨不平之事是封建礼教末期,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这就是母亲最大的精神痛苦。这是天意吗?人愿吗?好像“倾地一角”,无法填平!这里,诗人从母亲的角度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第三层“次则儿辈”至“均待报赍”,写母亲对儿辈的关心及临终时的遗嘱。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是说我们弟兄三人虽已活命下来,但像没有成熟的果子,处在青黄之间。因此,母亲病时放心不下,总是“揽手”,拉着我们的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这是临终的遗嘱,一是希望儿辈“各自为良”,成为有用之才。二是对平素有恩于我们的或为我们帮过忙出过力的亲戚朋友,无论大小远近亲疏,都希望儿子为母报答他们。再次实现母亲的贤良美德。

  第四层“总兹所述”至“精禽大海”,写儿辈一定学习母亲的“盛德”,牢记母亲的“遗恨”,报答那些恩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心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总之,上述这些都是母亲美德放出的光辉。我们一定秉承母亲的诚恳热情,学习母亲的美德,决不违背。至于母亲的遗恨,我们一定为您弥补上。母亲,我们一想到您,您就仿佛出现在眼前。这种思念之心将永远不灭。您养育我们的大恩,如同春阳和晨雾,我们何时才能报答完呢?我们一定像精卫鸟衔石填海一样,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念母报母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层写母亲虽死犹生以及对母亲的悼念。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月俱长。尚飨!”唉,母亲的身躯虽然毁坏了,但她的美德却传万古,虽死犹生。我们有生之日,都是报答和陪伴母亲之时。现在话说长了,而时间又显得过于短暂。我只有把母亲的主要事迹写出,其余事迹只好留存在我们心里。此刻正进行家奠,请母亲喝下这杯酒。我们以后还会像太阳那样长久地有许多话向您陈说,表达对母亲的永远思念。母亲,享用酒食吧!悼亡深情,感人肺腑。

  这篇《祭母文》以恳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具有撼人心魄之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

yánshī ·wé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ránér 
shòu寿shísān shēngyǒu 
sān dōngmíntán 
 èrèrnán 
xiōng jiānxīnbèi 
cuīzhézuò yīngòu 
zhōngjiānwànwàn jiēshāngxīnshǐ 
rěnshū dàiwēn 
jīnyán zhǐyǒuliǎngduān 
shèng hènpiān 
gāofēng shǒutuīài 
yuǎnjìnqīnshū jiēzài 
kǎixiáng gǎndòngshùhuì 
àisuǒ yuǎnběnzhēnchéng 
zuòkuángyán cúnxīn 
zhěngchìchéngxìng guǐ 
shǒusuǒjīng jiēyǒutiáo 
tóunǎojīng fēnqíng 
shìsuàn dùnxíng 
jiéjìngzhīfēng chuánbiàn 
rǎnchén shēnxīnbiǎo 
luòluò nǎiduān 
rén zàishàngyān 
hènpiānsuǒzài sāngāngzhī 
yǒuzhìwèishēn yǒuqiúhuò 
jīngshéntòng wèizhuó 
tiānrén qīngjiǎo 
érbèi zhīchéngháng 
guǒwèishú jièzàiqīnghuáng 
bìngshílǎnshǒu suānxīnjiécháng 
dànérbèi wèiliáng 
yòusuǒhuái怀 hǎoqīnzhìài 
huòshǔēn huòduōláocuì 
xiǎoqīnshū jūndàibào 
zǒngsuǒshù shèngsuǒhuī 
bǐngkǔnchén xiàowéi 
zhìsuǒhèn quē 
niànzài xīnyuè 
yǎngshēnēn chūnhuīzhāoǎi 
bàozhīshí jīngqínhǎi 
 zhōngwèi 
suīhuī língwàn 
yǒushēng jiēbàoēnshí 
yǒushēng jiēbànqīnshí 
jīnyáncháng shíduǎn 
wéiqièduān zhìqiǎn 
shíjiādiàn jìnshāng 
hòuyǒuyánchén cháng 
shàngxi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