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莹理,后人工作文。
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
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
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
千歧更万辙,要以一理存。
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
跋涉经险阻,冲冒恤寒温。
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
仰观精俯察,万象入见闻。
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
高以君尧舜,下以觉斯民。
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熏。
古人文莹理,后人工作文。
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
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
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
千歧更万辙,要以一理存。
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
跋涉经险阻,冲冒恤寒温。
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
仰观精俯察,万象入见闻。
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
高以君尧舜,下以觉斯民。
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熏。
张九成

张九成

(1092—1159)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 ▶ 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忆年十五心尚孩¹,健如黄犊(dú)²走复来。
译文: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注释:¹心尚孩: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杜甫十四五岁时已被当时文豪比作班固、扬雄,原来他那时还是这样天真。²犊:小牛。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译文: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走至少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¹
译文: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注释:¹少行立:走和站的时候少,是说身体衰了。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强将笑语¹供主人²,悲见生涯百忧集。
译文: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注释:¹强将笑语:犹强为笑语,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说不出的苦处。强:读上声。真是:“声中有泪,泪下无声”。²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入门依旧¹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译文: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注释:¹依旧:二字痛心,尽管百般将就,却仍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穷得只有四壁。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从诗中可以同时看到他少年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着悲痛、愤懑的感情。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聊以泄愤,不嫌径直。”(《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着,还须出入于官僚之门,察言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家中凄景。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啼叫怒索。在诗人笔下,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于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它“悲愤慷慨,郁结于中”,“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78-280页

bǎiyōuxíng

 tángdài 

niánshíxīnshànghái jiànhuángzǒulái 
tíngqiányuèzǎoshú shàngshùnéngqiānhuí 
jīnshūshí zuòzhǐduōshǎoxíng 
qiángjiāngxiàogōngzhǔrén bēijiànshēngbǎiyōu 
ménjiùkōng lǎoyántóng 
chīérzhī jiàosuǒfànméndōng 
仰彼朔风,用怀魏都。
¹彼朔风,用怀魏都²
译文:抬头仰望那呼啸的北风,心中怀念着故都邺城。
注释:¹仰:向。²魏都:曹魏的故都邺城。
愿骋代马,倏忽北徂。
愿骋代马¹,倏(shū)忽北徂(cú)²
译文:多么希望骑上代马,迎风扬蹄,飞快地驰往洛阳。
注释:¹代马:代郡产的马。²徂:往。
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凯风¹永至,思彼蛮方²
译文:然而在那总是和风徐徐的南方,我却要思念着那蛮北的江南。
注释:¹凯风:南风。²蛮方:南方。
愿随越鸟,翻飞南翔。
愿随越鸟¹,翻飞南翔。
译文:希望跟随在那些南飞的鸟儿身后,去实现我南征的宏图大志。
注释:¹越鸟:生活在越国的鸟。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
四气代谢,悬景¹运周。
译文:时光荏苒,从太和元年徙封浚仪至此复还雍丘已过一年。
注释:¹悬景:日月。景,同“影”。
别如俯仰,脱若三秋。
别如俯仰,脱¹若三秋。
译文:这一别正如一俯一仰,相隔看起来并不太久,可对我来说却像过去了漫长的三年。
注释:¹脱:离。
昔我初迁,朱华未希。
昔我初迁,朱华¹未希²
译文:回想当时“初迁”,雍丘还是百花盛开的春日。
注释:¹朱华:指荷花。²希:通“稀”,稀少。
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今我旋止¹,素雪云飞。
译文:而今我重返故地,却已是“素雪云飞”的冬季。
注释:旋止:归来。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俯降千仞¹,仰登天阻²
译文:八年之中,就好像翻越于高山峻谷之间,尝尽了颠沛流徙之苦。
注释:¹俯降千仞:向下入深谷。²天阻:天险,指险峻的高山。
风飘蓬飞,载离寒暑。
风飘蓬飞,载离¹寒暑。
译文:年复一年的风飘蓬飞和寒来暑往,不知何时才有我安定之所?
注释:¹离:通“罹”,遭到。
千仞易陟,天阻可越。
千仞易陟(zhì)¹,天阻可越。
译文:高山深谷阻隔,千难万险,也可以翻越。
注释:¹陟:登。
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昔我同袍¹,今永乖²别。
译文:你我同胞骨肉,却好像面临的是生离死别。
注释:¹同袍:指诗人胞兄曹彬。²乖:离。
子好芳草,岂忘尔贻。
子好芳草,岂忘尔贻¹
译文:你说过喜爱芳草,我就牢记着要把它们进献给你。
注释:¹贻:赠。
繁华将茂,秋霜悴之。
繁华将茂,秋霜悴¹之。
译文:谁料在它们荣华繁茂之际,你却驱使秋天的严霜,使它们归于憔悴凋零。
注释:¹悴:伤。
君不垂眷,岂云其诚!
君不垂眷¹,岂云其诚!
译文:你毫不顾念我的忠贞之心,还谈什么诚信?
注释:¹眷:顾念。
秋兰可喻,桂树冬荣。
秋兰可喻,桂树冬荣¹
译文:请你明白,我忠贞的意志就像那寒霜中的秋兰,北风前的桂木,决不易改。
注释:¹荣:茂盛。
弦歌荡思,谁与销忧。
弦歌荡思¹,谁与销忧。
译文:弹琴放歌,虽可借以倾吐心曲,但却无人能帮我除去忧愁。
注释:¹荡思:荡涤忧思。
临川慕思,何为泛舟。
临川慕思,何为泛舟。
译文:雍丘之地,亦有川泽可供泛舟,可是怎么泛舟呢?
岂无和乐,游非我邻。
岂无和乐(yuè)¹,游非我邻²
译文:不是我不想高高兴兴地去泛舟游乐,而是一起同游的跟我志趣不投。
注释:¹和乐:指弦歌。²邻:指志同道合者。
谁忘泛舟,愧无榜人。
谁忘泛舟,愧无榜人¹
译文:即便是有雅兴泛舟,却连个撑船的人都找不到啊。
注释:¹榜人:驾船的人。

  全诗五章,写冬寒时节诗人复还藩邑雍丘时的复杂情思。第一章以朔风起兴,抒写怀念魏都之情;第二章转入抒写自己身世飘泊的感伤;第三章慨叹自己的处境;第四章透过朔风素雪,向疑忌他的远方君王发出责询;第五章抒写对未来生活的瞻念之情。此诗时而借用典故,时而化用前人名句,时而运用对仗和比喻,显示了诗人对诗句的锤炼之工,见出曹植之诗“始为宏肆,多生情态”的特色。

  大约诗人落笔之际,正是朔风怒号之时,所以首章即以朔风起兴,抒写“用(以)怀魏都”之情。魏都洛阳,远在雍丘西北。诗人在那里,曾经度过美好的青春时光,留下过少年的宏大梦想。从黄初四年(223年)七月离开那儿以来,至今又已五年了。朔风北来,听去似乎全都是往日亲朋的呼唤之声。古诗有“代马依北风”之句,说的是北方代郡的良马南来,一闻北风之声,便依恋地嘶鸣不已。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因此凄楚地吟道:“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往)。”他是十分希望驱策代马,迎风扬蹄,飞快地驰往洛阳。不过,诗人此时的怀念国都,已不是为了寻回少年之梦,而是志在“捐躯济难”、列身朝廷、报效国家。每当凯风(南风)吹拂,他总要记起“蛮方”(指江南)还有“不臣之吴”。他在此年上明帝的《求自试表》中,就以“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之语,表达了愿为征吴大业效力的急不可待之情。此章结句“愿随越鸟,翻飞南翔”,亦正化用了古诗“越鸟巢南枝”之典,抒写了诗人南征孙吴的壮志和渴望。其辞促情迫,正与上引《求自试表》之语异曲同工。

  然而,诗人的这一壮志,总是化为碎坠的泡影。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在不断流徙的“汲汲无欢”中度过的。诗之第二章,由此转入对自己身世飘泊的感伤抒写。“四气(节气)代谢,悬景(日、月)运周”,时光荏苒。诗人于太和元年(227年)徙封浚仪,至此复还雍丘,这一别正如一俯一仰,相隔并不太久。但在痛惜于光阴流逝的诗人眼中,却是“脱(忽然)若三秋(年)”,未免生出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回想当时“初迁”,雍丘还是百花盛开的春日;而今重返故地,却已是“素雪云飞”的冬季。这四句,化用了《小雅·采薇》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自身流徙往返的凄怆之感,与千年前西周戍卒重返家园的物换星移之伤,融为一体,显得愈加深沉、酸楚。

  第三章慨叹自己的处境。

  从黄初二年(221年)以来,诗人东封鄄城、北徙浚仪、二徙雍丘。八年之中,正如翻越于高山峻谷,忽而“俯降千仞”,忽而“仰登天阻(险)”,尝尽了颠沛流徙之苦。诗人因此慨叹于身如“风飘蓬飞’,不知何时才有安定之所。这两句,与次年所作《吁嗟篇》中“宕宕当何依”、“谁知吾苦艰”之语一样,饱含着诗人无数酸辛和泪水。如果仅仅是飘徙,倒还罢了。最使诗人痛苦的是,当局还明令禁止他与同胞兄弟相往来,这简直令诗人绝望。诗中接着四句,便是诗人绝望之中的凄厉呼号:“千仞易陟(登),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极言险阻之可翻越,更反衬出当局者之禁令正如无情的“雷池”,难以跨越半步。兄弟的分离,恰似生死永别,令诗人怆然泣下。

  诗人当然明白这悲剧是谁造成的。诗之第四章,即中断对自身飘泊痛苦的泣诉,透过朔风素雪,向始终疑忌他的远方君王,发出了责询。

  前四句运用屈原《离骚》的比兴方式,以“芳草”喻忠贞之臣、“秋霜”比小人,愤懑地大声责问:你(君王)说过喜爱芳草,我就牢牢记着要把它们进献给你;谁料到它们荣华繁茂之际,你却驱使秋天的严霜,使它们归于憔悴凋零!“君不垂眷”以下,诗人又以凛然之气,表明自己的心迹:即使君王毫不顾念,我的忠贞之心,也决无改易。请看看寒霜中的秋兰,朔风前的桂木吧:它们何曾畏惧过凝寒,改变过芬芳之性、“冬荣”之节!“秋兰可喻”二句,于悲愤中振起,显示了诗人那难以摧折的“骨气”之“奇高”。

  第五章为全诗结尾,抒写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瞻念。

  君王既不眷顾,诗人的流徙生涯定是绵长无尽的了。想到这一点,诗人不禁忧从中来。弹琴放歌,虽可借以倾吐心曲,但无知音,没有人能和他同销忧愁;雍丘之地,自然亦有川泽可供“泛舟”,但无同志,没有人能了解他临川思济的政治怀抱。在《求通亲亲表》中,诗人曾这样描述他的孤寂生涯:“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绝。”“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这正是诗人最感痛苦的,难怪他在结句中发出“岂无和乐,游(交游)非我邻(同志);谁忘泛舟,愧无榜人(撑船者)”的啸叹了。

  前人称曹植的诗“肝肠气骨,时有块磊处”(钟惺《古诗归》)。《朔风诗》正是一首颇有“块磊”的抒愤之作。诗人抒写胸中愤懑,吸收了《诗经》、《楚辞》运用比兴的成功经验,借助于“朔风”、“素雪”、“芳草”、“秋霜”、“飘蓬”、“天阻”种种意象,情由景生,物随意驱,辉映烘托,将心中的思情和壮志、哀伤和怨愤,表现得九曲回肠、悲惋感人。诗中时而借用典故,如“代马”、“越鸟”之喻;时而化用《诗经》名句,如“昔迁”、“今旋”之比;时而运用对仗和比喻,如“别如俯仰,脱若三秋”等等,均思致灵巧、意蕴深长,显示了诗人对诗句的锤炼之工。

  诗人运笔的徐疾变化、辞气的抑扬宕跌,更表现了一种“兔起鹘落”的气象。就一章来说,诗情时有起伏。如首章前四句叙怀思,哀婉低回;后四句抒壮志,辞促情迫。就全篇来说,章与章之间,亦往复回环、顿跌奋扬,呈一波三折之形。首章徐徐振起,二章平缓悠长,三章啸叹直上,四章于结尾忽作金石掷地之声,五章复以悠悠之叹收束。这些,都可见出曹植之诗“始为宏肆,多生情态”的特色(王世懋《艺圃撷余》)。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93-96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67-270
3、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4-257
蜨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
蜨蝶¹之遨(áo)游东园,奈何卒²逢三月养子燕³,接我苜(mù)(xu)间。
译文:阳春三月,蝴蝶我在东园飞舞翩跹,无奈突然被哺雏之燕擒捉于苜蓿之间。
注释:¹蜨蝶:蝴蝶。蜨,“蝶”的本字。²卒:同“猝”,突然。³养子燕:正在哺雏之燕。⁴接:此为擒捉之意。⁵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茎,一名紫花苜蓿。
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傅欂栌间,雀来燕。
¹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²之,傅³横栌(lú)间,雀来燕。
译文:挟持着我飞入昏暗之屋,缠绕着我将我迫近斗拱之上燕巢。
注释:¹持:挟持。紫深宫,昏暗之屋。这是从蝶的眼中看出而言。一说“紫宫”,指帝王居处。“深”,形容宫殿宽广。²缠:缠绕、围绕。³傅:通“附”,附着。⁴樽栌:即斗棋,柱上方木。用以支承屋梁,燕子常在其上筑窝。⁵雀来:形容燕之欢欣状,犹“雀立”、“雀跃”之意。来,语助词。
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
燕子¹见衔(xián)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²
译文:雏燕见母衔蝶来哺,欢喜雀跃,摇头鼓翼争抢来食。
注释:¹燕子:燕之子,指雏燕。²何轩奴轩:形容雏燕昂首耸身接食的样子。奴,表声字,无义。清黄节说:“于是燕子见母衔蝶来哺,则摇头鼓翼而争食之也。”(《汉魏乐府风笺》)

  这首诗为汉乐府古辞,《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可能由于传写时“声辞相杂”,此诗句读历来分歧较大,少数句子颇难理解。但其大意还很清楚,写一只翩翩飞翔的蝴蝶,被母燕擒回窠哺雏,是一首颇有趣味的寓言诗。

  开头一句“蛱蝶之邀游东园”点出这场悲剧发生的地点,和悲剧发生之前蛱蝶的自由自在之状。蛱蝶即蝴蝶。蛱,一作“蛙”,据《初学记》改。“东园”泛指花园之类蝴蝶游遨之处。诗人用被捉前的“遨游东园”与被捉后的“付欂栌间”构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伤感。蛱蝶为什么被捉呢?被捉后的心情如何?诗人在此没有点破。但在另一首寓言诗《乌生》中倒是交代了其中的原委:一只乌鸦被击毙后,它的灵魂发出了忏悔!真不该来到秦家的桂树上,要是仍在人迹不到的南山岩石间,又怎会遭此横祸呢?由此看来,这只蛱蝶遭祸的原因,也是由于它“遨游东园,涉足世情而被罗网所致”,这其中大概也蕴含著对世情险恶的慨叹吧!

  第二句“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是明写悲剧发生的原因。卒即猝,突然间发生,意想不到之事;养子燕,即正在哺雏的燕子。燕子本就以昆虫为食,现在要哺雏,捕捉昆虫当然更加急迫和贪婪。蛱蝶碰上了养子燕,当然绝无生还的可能了,“奈何”二字即是对这种命运播弄的苦笑和慨叹,也是人们在不可抗拒的危机面前,一种绝望心理的表现。“接我苜蓿间,持之我入紫深宫,行缠之付欂栌间”,是写蛱蝶被燕所捉,带回梁间窝里的经过。

  此篇是汉乐府中句读难定的篇什之一,其原因就在于这两句中的“之”字及最后一句中的“奴”字费解。据余冠英先生解释,诗中的“之”和“奴”字皆为表声的字,与文辞无关。“持之我”即「持我」,“行缠之付”即“行缠付”。蛱蝶被捉的经过可分成三个场景:一是在苜蓿间被接。接即挟,挟持之意;苜蓿,豆科植物,俗称金花菜,蛱蝶正在东园的苜蓿上嬉游时被燕子捉住。二是持我飞入燕子的居处——“紫深宫”内。“入紫深宫”即深入紫宫,紫宫原指帝王的居处,这里是指燕子垒窝的高堂深院。蛱蝶强调燕子居处是“入紫深宫”,既渲染周围环境的阴森可怖,与蛱蝶被捉的恐惧心情相吻合,也强调此处是重门深院,难以脱逃,这也符合蛱蝶此时绝望的心境;三是“行缠之付欂栌间”。欂栌即斗拱,是柱上斗形的方木,上承屋梁,此处是燕子垒窝之所。“行”即“且”;“付”即“缚”。这句是说燕子把蛱蝶捉来后又绑在斗拱上。捉来之后还要绑起来,这是人的行为,但绑在斗拱的燕窝旁边,这又是燕的心理。这几句用拟人的方法来写蛱蝶的被捉,而且站在蛱蝶的角度来写燕的动作和心理,似人而非人,似物又非物,构思确是相当新颖奇巧的。

  最后三句是写雏燕见到食物来时欢腾雀跃的情景。“雀来燕”这句歧义很多,有人推测这句是燕在园中啄蝶,殊不知己巢已被雀占;李子德的《汉诗评》又说这是写蝶为燕持来付于欂栌间时,又为雀从旁取之。这两种误解的产生,都在于把“雀”当成又一飞禽。其实,雀在此是作状语,形容雏燕因其母衔食来时的欢腾雀跃之状。黄节先生说:“雀来即雀立,雀踊也”(《汉魏六朝风笺》),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下句的“摇头鼓翼,何轩奴轩”正是形容众雏兴奋争食之态:他们摇晃著小脑袋,拍著翅膀,抬著头,张著嘴,争著要母亲喂。“奴”在此是表声,无意义。轩轩,即高举之貌。诗人用众雏的兴奋争食,来反衬蛱蝶的悲惨结局,而且透过蛱蝶之眼所见、蛱蝶之口道出,更增浓伤感的意味。因为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雏燕们是得食了、高兴了,但随著自己的被捉身亡,自己的孩子们将会怎么样呢?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¹(jīng)²外,来从楚国³游。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注释:¹远:远自。²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³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¹尽,江²入大荒³流。
译文: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注释:¹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²江:长江。³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¹,云生结海楼²
译文: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注释: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²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¹²故乡水³,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¹仍:依然。²怜:爱。一本作“连”。³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⁴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随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随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随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jīngménsòngbié

bái tángdài 

yuǎnjīngménwài láicóngchǔguóyóu 
shānsuípíngjìn jiānghuāngliú 
yuèxiàfēitiānjìng yúnshēngjiéhǎilóu 
réngliánxiāngshuǐ wànsòngxíngzhōu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史记》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施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施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¹,其德嶷(gài)²。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kù)(gài)³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译文: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聪施智慧,可以了解久远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施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注释:¹郁郁:仪态端庄盛美貌。²嶷嶷:形容道德高尚。³溉:浇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