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团如白玉盘,玉盘比似月团团。早知玉树秋风近,不把閒愁写素纨。
团扇团如白玉盘,玉盘比似月团团。早知玉树秋风近,不把閒愁写素纨。

tuánshànèrshǒuèr--kuí

tuánshàntuánbáipánpánshìyuètuántuánzǎozhīshùqiūfēngjìnxiánchóuxiěwán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绝代¹有佳人²,幽居³在空谷。
译文: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注释:¹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²佳人:貌美的女子。³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自云良家子,零落¹依草木²
译文: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注释:¹零落:飘零沦落。²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关中昔丧乱¹,兄弟遭杀戮(lù)
译文: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注释:¹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官高¹何足论,不得收骨肉²
译文: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注释:¹官高:指娘家官阶高。²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¹
译文: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注释:¹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夫婿¹轻薄儿,新人²美如玉。
译文: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注释:¹夫婿:丈夫。²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合昏¹尚知时,鸳(yuān)(yāng)²不独宿。
译文: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注释:¹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²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¹哭。
译文: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注释:¹旧人:佳人自称。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译文: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侍婢卖珠¹回,牵萝²补茅屋。
译文: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注释:¹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²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摘花不插发,采柏¹²盈掬(jū)
译文: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注释:¹采柏:采摘柏树叶。²动:往往。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¹
译文: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注释:¹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杜甫的《佳人》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面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里的《卫风·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96-497 .

jiārén

 tángdài 

juédàiyǒujiārén yōuzàikōng 
yúnliángjiā língluòcǎo 
guānzhōngsāngluàn xiōngzāoshā 
guāngāolùn shōuròu 
shìqíngshuāixiē wànshìsuízhuǎnzhú 
婿qīngér xīnrénměi 
hūnshàngzhīshí yuānyāng宿 
dànjiànxīnrénxiào wénjiùrén 
zàishānquánshuǐqīng chūshānquánshuǐzhuó 
shìmàizhūhuí qiānluómáo 
zhāihuāchā cǎibǎidòngyíng 
tiānháncuìxiù xiūzhú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三十年来无孔窍(qiào)¹,几回得眼²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³。呈还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译文:灵云三十年来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得到了佛还真谛,在未上弦的琴上弹奏《单于调》。
注释:¹孔窍:心。²得眼:盲而重见光明。比喻由迷昧而醒悟。³了:完成。⁴呈还要:得佛还之要谛。⁵无弦琴:未上弦的琴。⁶单于调:曲调名。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¹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译文: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人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
注释:¹水云:原指行脚僧,因其踪迹如行云流水而得名。此指禅僧。

  这首《渔家傲》援禅家语入词,以增加其理趣。所演绎的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讲灵云三十年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此用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是说灵云几次将悟还迷。佛家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因此,此处的“眼”,当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的“了”,作“完成”讲。

  下面两句讲灵云参悟的境界。“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无弦琴”,用陶渊明故事。“(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作比,意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词的下片,由灵云之事生出感想,这里所着重阐扬的,仍是“顿悟”之说。黄庭坚看来。灵云三十年的蹉跎,是大可不必的。因为他身上,顿悟之中尚有“渐”的痕迹。诗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纵横自如,纯任本然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527页

jiāào··sānshíniánláikǒngqiào--huángtíngjiān

sānshíniánláikǒngqiàohuíyǎnháizhàojiàntáohuācānxuélechéngyàoxiánqínshàngdāndiào

zhāixúnzhībànlǎokànhuāzhòngniánshǎojīnhòushuǐyúnrénxiǎofēixuánmiàolíngyúnbèitáohuāxiào

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津。
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¹津。
译文:像公子这般俊美的人只应该在画里出现,我在这里只知道其中的迷津。
注释:¹知:知道。
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
写到水穷天杪(miǎo)¹,定非尘土间人。
译文:抄书抄写到水穷天末,才能确定公子你不是尘世之中的凡夫俗子。
注释:¹天杪:天际。

shīsāndào--shì

gōngzizhǐyīngjiànhuàzhōngzhījīn

xiědàoshuǐqióngtiānmiǎodìngfēichénjiānrén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chī)(zhū)¹(xiàn)²城邑,其国有放士。
译文:鸱鴸出现在城里,国内便彼放逐士。
注释:¹鸱鴸:鸟名。²见:出现。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念彼怀王¹世,当时数来止。
译文:想那楚国怀王时,此鸟必定常飞至。
注释:¹怀王:楚怀王,战国末期楚国君主。屈原便在怀王时被放逐的。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译文:青丘之山彼奇鸟,独自出现人不知。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译文:本来就为迷者生,不必晓喻贤君子。
此诗用《山海经》中两则奇异之鸟的神话,来表达诗人对政治时事的感慨,其内涵具显隐两重。从表层看,含义颇为明确,古今学者多有解说。大致而言,是采《南山经》所记述的鸱鴸、灌灌故事: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通过对当年楚国屈原被放而怀王不悟,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的回顾,影射批评东晋政权在用人上的亲信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此层含义,感慨极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很强烈,它们一方面体现了渊明在当时特有的关于“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的治国尚贤重士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在东晋社会里所深切体会到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的感士不遇的家国身世之叹。如进一步对此诗的深层含蕴进行探索,可以发现,此诗还在一层奇幻迷离的神话气氛遮蔽下,隐含有陶渊明对当时敏感政治时事的进一步揭露之成分。具体而言,此诗在引用《山海经》传说时,也利用上古神话系统,借“鸱鴸”之语言符号,暗示了恭帝被害的历史真相,在命义上,与诗人大致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述酒》有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90-593

shānhǎijīngshísānshǒu ·shíèr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chīzhūjiànchéng guóyǒufàngshì 
niànhuái怀wángshì dāngshíshùláizhǐ 
qīngqiūyǒuniǎo yánjiàněr 
běnwèizhěshēng jūn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zèngshēngzhōuwáng使shǐjūnzhōngchén--bái

liùdàiwángguósānjiāchéng

xiánréndāngzhòngtiānzijiègāomíng

hǎibiānjìngzhǎngjiāngwànqīng

yīngjiùzhàowèikěnhóuy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