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木浮玉醴,香菰蔟宝盘。
汉宫三十六,争奉圣人欢。
仙木浮玉醴,香菰蔟宝盘。
汉宫三十六,争奉圣人欢。
真德秀

真德秀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0日),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 。南宋后期理学家、大臣,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有《真文忠公集》都传世。 ▶ 2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yíng)¹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注释:¹嬴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qǐ)¹之商山,伊人²亦云³
译文: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注释:¹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²伊人:指桃源山中人。³云:句中助词,无义。⁴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迹¹绮复湮(yān)²,来径遂(suì)芜废。
译文: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注释:¹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²湮: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命¹(sì)²农耕,日入从³所憩(qì)
译文: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注释:¹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²肆:致力。³从:相随。⁴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垂余荫(yìn)¹,菽(shū)²(jì)³随时艺
译文: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注释:¹余荫:又作“馀荫”;指树木枝叶广大的庇荫。²菽:豆类。³稷:谷类。⁴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¹王税。
译文: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注释:¹靡: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路暧(ài)¹交通,鸡犬互鸣吠。
译文: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注释:¹暧: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zǔ)¹犹古法,衣裳(cháng)²无新制。
译文: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注释:¹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²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 一作:斑白)
童孺(rú)¹纵行歌,班白²欢游诣(yì)³。(班白 一作:斑白)
译文: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注释:¹童孺:儿童。²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³诣: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荣识节和¹,木衰知风厉。
译文: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注释:¹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纪历¹志,四时自成岁²
译文: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注释:¹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²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怡然有余乐¹,于何²劳智慧?
译文: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注释:¹余乐:不尽之乐。²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五百¹,一朝敞神界²
译文: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注释:¹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²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¹²既异源,旋³复还幽蔽
译文: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注释:¹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²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³旋:很快。⁴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借问游方士¹,焉测尘嚣(xiāo)²外。
译文: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注释:¹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²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愿言蹑(niè)¹清风,高举寻吾契(qì)²
译文: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¹蹑:踩。²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táohuāyuánshī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íngshìluàntiān xiánzhěshì 
huángzhīshāngshān rényúnshì 
wǎngjìnyān láijìngsuìfèi 
xiāngmìngnónggēng cóngsuǒ 
sāngzhúchuíyīn shūsuíshí 
chūncánshōucháng qiūshúwángshuì 
huāngàijiāotōng quǎnmíngfèi 
dòuyóu chángxīnzhì 
tóngzòngxíng bānbáihuānyóu  (bānbáizuò bānbái )
cǎoróngshíjié shuāizhīfēng 
suīzhì shíchéngsuì 
rányǒu láozhìhuì 
zōngyǐnbǎi zhāochǎngshénjiè 
chúnyuán xuánhuányōu 
jièwènyóufāngshì yānchénxiāowài 
yuànyánnièqīngfēng gāoxún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
梅花浑似¹真真面²,留我倚阑(lán)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³。老僧(sēng)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xiū)
译文: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雪后初晴的天气,松树的腰显得细瘦而泉眼的冰面特别清寒。历史兴盛衰亡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阖闾当年曾经是纵横天下的英雄,如今只留下一个大大的黄土坟丘。而千古不变的是苍翠的青山,为我导游的老和尚也被美景所陶醉,就不要再去观赏拍打残破的古碑,去欣赏那一湾绿水的剑池的景观。
注释:雪中游虎丘:虎丘,山名,在今苏州市郊。¹浑似:简直象。²真真面:谓美女之面容。³一丘黄土,千古青山:黄土,虎丘传为吴王圈闯葬处,故云。青山,这里指虎丘。⁴残碑休打:残碑,残留之碑,打,拓碑文。旧时有人以拓碑文为生,所拓碑纸售于市。⁵宝剑羞看:羞于去看宝剑,对不能奋发的内疚。

  该曲抒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所感。虎丘山在今苏卅市西北,是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埋葬在这里,三天后有老虎蹲踞其上,因此名“虎丘”。本曲通过雪中游览虎丘而借景抒情,其中蕴含着国家兴亡之感以及士人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悲慨。

  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

  全篇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构谨严。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279页

rényuèyuán··xuězhōngyóuqiū--zhāngjiǔ

méihuāhúnshìzhēnzhēnmiànliúlángānxuěqíngtiānsōngyāoshòuquányǎnbīnghánxìngwánghènqiūhuángqiānqīngshānlǎosēngtóngzuìcánbēixiūbǎojiànxiūkàn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远别离¹,古有皇英²之二女,乃³在洞庭之南,潇(xiāo)之浦(pǔ)
译文:远别离啊,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潇湘的岸边,在为与舜的远别而恸哭。
注释:¹远别离:乐府“别离”十九曲之一,多写悲伤离别之事。²皇英: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见《列女传·母仪传》。³乃:就。⁴潇湘:湘水中游与潇水合流处。见《水经注》。这里作湘江的别称。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海水在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¹
译文: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
注释:¹“海水”两句意为:谁人不说这次分离的痛苦,像海水那样的深不见底!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日惨惨¹兮云冥(míng)²,猩(xīng)猩啼烟兮鬼啸雨。
译文: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感动得猿猱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
注释:¹惨惨:暗淡无光。²冥:阴晦的样子。
我纵言之将何补?
我纵¹言之将何补?
译文: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
注释:¹纵:即使。补:益处。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皇穹(qióng)¹窃恐²不照³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译文: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我若说出来,不但此心无人能够理解,还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
注释:¹皇穹:天。这里喻指唐玄宗。²窃恐:私自以为。³照:明察。⁴雷凭凭:形容雷声响而又接连不断。凭凭:盛大的意思。
尧舜当之亦禅禹。
尧舜当之亦禅(shàn)¹(yǔ)
译文: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
注释:¹禅:禅让,以帝位让人。这句是“尧当之亦禅舜,舜当之亦禅禹”的意思。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¹
译文: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
注释:¹“君失臣”两句意为:帝王失掉了贤臣,犹如龙变成鱼;奸臣窃取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猛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或云¹:尧幽囚²,舜野死。
译文:我听说,尧不是禅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
注释:¹或云:有人说。²幽囚:囚禁。尧幽囚,传说尧因德衰,曾被舜关押,父子不得相见。²舜野死,传说舜巡视时死在苍梧。这两句,作者借用古代传说,暗示当时权柄下移,藩镇割据,唐王朝有覆灭的危险。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九疑¹联绵皆相似,重瞳(tóng)²孤坟竟何是?
译文:结果,他葬在九疑山内,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连她们丈夫的孤坟也找不到了。
注释:¹九疑: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因九个山峰连绵相似,不易辨别,故又称九疑山。相传舜死后葬于此地。²重瞳:指舜。相传舜的两眼各有两个瞳仁。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帝子¹(qì)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译文:于是这两个尧帝的女儿,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泪水洒到竹子上,沾上了点点斑痕。最后她们一起投进了湖水,随着风波一去不返。
注释:¹帝子:指娥皇、女英。传说舜死后,二妃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呈现出斑纹。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tòng)哭兮远望,见苍梧(wú)之深山¹
译文:她们一边痛哭,一边遥望着南方的苍梧山,因她们与大舜再也不能见面了,这才是真正的远别离啊。
注释:“¹恸哭”四句意为:两妃远望着苍梧山,大声痛哭,泪水不断洒落在湘竹上。除非苍梧山崩裂,湘水断流,竹上的泪痕才会消灭。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译文:要问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何时才能灭去,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在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在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就像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正像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也无补于世,没有谁能听得进去。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区分忠奸。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像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像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赟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在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梈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这是很精到的见解。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12-214

yuǎnbié

bái tángdài 

yuǎnbié yǒuhuángyīngzhīèr nǎizàidòngtíngzhīnán xiāoxiāngzhī 
hǎishuǐzhíxiàwànshēn shuírényán 
cǎncǎnyúnmíngmíng xīngxīngyānguǐxiào 
zòngyánzhījiāng 
huángqióngqièkǒngzhàozhīzhōngchéng léipíngpínghǒu 
yáoshùndāngzhīshàn 
jūnshīchénlóngwéi quánguīchénshǔbiàn 
huòyún yáoyōuqiú shùn 
jiǔliánmiánjiēxiāng chóngtóngfénjìngshì 
绿yúnjiān suífēnghuán 
tòngyuǎnwàng jiàncāngzhīshēnshān 
cāngshānbēngxiāngshuǐjué zhúshàngzhīlèinǎimiè 
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
春归林木¹古兴嗟(jiē),燕语斜阳立浅沙。
译文:春归林木反倒令人兴叹,夕阳燕语呢喃飞落水边。
注释:¹春归林木:春天飞回来,归住树林之木。
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
休说¹旧时王与谢²,寻常百姓亦无家。
译文:不要说旧时王谢高堂华屋,就是那些寻常人家也找不见。
注释:¹休说:别说,不用说。²王谢:东晋王导、谢安等家族,显贵无比,居建康(今南京)乌衣巷。寻常:平常。

  春天到了,燕子归来,它一向习惯于在人家筑巢而居,不料这时却找不到筑巢的地方。它无可奈何地站立在沙滩之上,面对斜阳,呢喃自语:古人曾为春燕归于林木而嗟叹,以为这是乱世之象,如今乱世又来了。过去王、谢两家衰败了,他们堂前的燕子仍可前去筑巢,虽然他们的乌衣旧宅已变成普通百姓的家;而在现实中,别说那些世家古族都丧失了家宅,连普通的百姓也家毁宅焚,华屋、蓬户,皆归于一尽,燕子不往林中筑巢,又该去何处呢?

  “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这两句写燕子归来而无宅可巢。上句的“春归林木”,表明燕子无处安身,只好栖息于林木,而古人为此而兴叹,他们兴叹的原因是感慨世道的衰微,连燕子都无处安身,更不要说人了。下句写无家可归的燕子的可怜,它们立于浅沙之上,面对斜阳,抒发感慨。燕子立斜阳而语,显然是对现实的不满,对现实的哀怨。这时代真是衰微啊,连筑巢之宅都找不到了。

  “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这两句反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意,当年刘禹锡所感叹的是,那些显赫一时的王公贵族不知何处去,他们的雕梁画栋成了废墟,代之而起的是寻常百姓,平民小屋。而如今呢?其情形比那时更加凄惨,那寻常百姓的家业并非世外桃源,在战火纷飞中,旧时王谢固然是灰飞烟灭,而寻常百姓亦遭到侵略者的灭顶之灾,他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更不要说归来的燕子无宅可巢了。“无家”二字,点名了燕子们“春归林木”的原因,也是当时赤地千里,人民流离失所惨象的高度概括。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编著.咏物抒怀.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211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kuài)(jī)。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liáo),问龙井所遣篮舆(yú),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注释: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吴兴:今浙江吴兴县。过杭:经过杭州。会稽:今浙江绍兴。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日夕:将近黄昏。航:渡。普宁:寺庙名。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篮舆:竹轿。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是夕,天宇开霁(jì),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suì)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zhuó)足于惠因涧(jiàn),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huáng)岭,憩(qì)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yè)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译文: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释:天宇开霁: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遂:于是。策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濯:洗,洗涤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支径:小路。憩: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隐显:忽明忽暗。激激:形容水流迅疾。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将要。始:才。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谒:拜见。就书:书信比:等到。

  本篇选自《淮海集》,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这年春天,秦观要去会稽探望伯父,恰好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经高邮,他们便一路同行,到吴兴(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秦观到会稽后,听说苏轼被捕下狱,又渡江到吴兴问讯,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元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lóngjǐngmíng

qínguān sòngdài 

    yuánfēngèrnián zhōngqiūhòu xīngláiháng dōnghuánkuài lóngjǐngyǒubiàncáishī shūyāoshān chūguō  hángzhìníng dàoréncānliáo wènlóngjǐngsuǒqiǎnlán yuē  shízhì   

    shì tiānkāi línjiānyuèmíng shǔháo suìzhōu cóngcānliáozhàngbìngérxíng chūléifēng nánpíng zhuóhuìyīnjiàn língshí zhījìngshàngfēnghuánglǐng lóngjǐngtíng zhuóquánshíéryǐnzhī níngfánjīngshí jiēwénrénshēng dàopángshè dēnghuǒyǐnxiǎn cǎoshēn liúshuǐbēimíng dàifēirénjiānzhījìng xíngèr shǐzhìshòu寿shèngyuàn biàncáicháoyīntáng míngnǎi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