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筝(zhēng)¹金粟(sù)²³,素手玉房前。
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注释:¹鸣筝:弹奏筝曲。²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³柱:定弦调音的短轴。⁴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⁵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欲得周郎¹顾,时时误拂弦²
译文: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有意一再拨错琴弦。
注释: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²拂弦:拨动琴弦。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雅致的筝枕,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雅致的筝枕,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91-592页
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234页

tīngzhēng

duān tángdài 

míngzhēngjīnzhù shǒufángqián 
zhōuláng shíshíxi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有意一再拨错琴弦。

注释

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拂弦:拨动琴弦。

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雅致的筝枕,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雅致的筝枕,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91-592页
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234页
李端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2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鸟道¹几登顿²,马蹄无暂闲。
译文:在鸟儿才能飞越的山路上簸颠,马蹄笃笃没有一刻偷闲。
注释:昌松:县名,唐陇右道武威郡属县,故城在今甘肃古浪县西。¹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越的山道。多用来称险峻的山路。²登顿:忽上忽下、忽行忽止,形容山路的难走。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崎岖出长坂(bǎn)¹,合沓(tà)²犹前山。
译文:好容易通过一道崎岖的长坡,又有重重叠叠的大山出现在眼前。
注释:¹坂:山坡,斜坡。²合沓:重叠。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石激¹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译文:湍急的水流冲激着巨石,松树的枝叶划破了寒天。
注释:¹激:拍打、碰撞。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王程¹应未尽,且莫顾刀环²
译文:为王事奔波路程尚没有走尽,且不要过早地回看刀环。
注释:¹王程:奉王命差遣的行程。²顾刀环:西汉李陵投降匈奴后,任立政等见到他,不便私语,便自循视刀环,表示可以还归于汉。环:谐音“还”,借作还意,隐指还家。

  首联中“鸟道”,写山之高峻;“登顿”,上下意,诗中指翻山越岭。“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以“几”修饰“登顿”,可见行人已走的路程之长。这两句落笔“山行”,既点题,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颔联写行人在鸟道上跋涉已久,一定非常疲惫,走出漫长崎岖的山坡,满以为山路已尽,展现在面前的将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谁知起伏的山峦又如刚才走过的山一样横亘在面前。用一“出”字、一“犹”字,生动地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两句诗一扬一抑,既写山路,又写行人;写山路回应“几登顿”,写行人回应“无暂闲”;写山行非常真切,写行人十分细腻。

  颈联描写山间的具体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树,树色苍凉,令人顿生寒意。诗人驱马赶路,走出长坂,又入群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现在又要过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厌倦之感。

  尾联诗人在自觉厌倦之时,马上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王程”二字总管“山行”,点明了此次”山行”的意义。“顾刀环”句用汉朝李陵的典故。李陵留匈奴后,汉使任立政等见到他,难以私下说话,便向他使眼色,井屡屡抚摸刀环,“环”与“还”谐音,示意其归还汉朝。在这里,诗人说“且莫顾刀环”,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尽,公事未了,决不能中途而止。诗人以明确的尽职意识,战胜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诗的情调也为之一振,表现出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全诗八句,以“山行”为线索,前六句与山行之所见,意境真切,使人如临其境;后两句写山行之所想,情绪昂扬,一派盛唐风调。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244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¹
译文: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注释:¹“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钟山¹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chéng)长风²
译文: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
注释:¹钟山:即紫金山。²“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译文: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秦皇空此瘗(yì)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¹
译文: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振“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
注释:¹“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埋藏。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王,通“旺”。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我怀郁(yù)(sè)¹何由开,酒酣(hān)走上城南台²
译文: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注释:¹郁塞:忧郁窒塞。²城南台:即雨花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坐觉¹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译文: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注释:¹坐觉:自然而觉。坐,自,自然。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石头城¹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dù)
译文: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
注释:¹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黄旗入洛¹竟何祥,铁锁横江²未为固。
译文: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
注释:¹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²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前三国¹,后六朝²,草生宫阙(què)何萧萧³
译文: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
注释:¹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²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这里指南朝。³萧萧:冷落,凄清。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英雄¹乘时务割据²,几度战血流寒潮。
译文: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注释:¹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²务割据:专力于割据称雄。务,致力,从事。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我生幸逢圣人¹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²
译文: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
注释:¹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²事休息:指明初实行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事,从事。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从今四海永为家¹,不用长江限南北。
译文: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注释:¹四海永为家: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指全国统一。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dēngjīnlínghuātáiwàngjiāng

gāo míngdài 

jiāngláicóngwànshānzhōng shānshìjìnjiāngliúdōng 
zhōngshānlóng西shàng làngchéngchángfēng 
jiāngshānxiāngxióngxiāngràng xíngshèngzhēngkuātiānxiàzhuàng 
qínhuángkōnghuángjīn jiācōngcōngzhìjīnwàng 
huái怀yóukāi jiǔhānzǒushàngchéngnántái 
zuòjuécāngmángwàn yuǎnhuāngyānluòzhīzhōnglái 
shítóuchéngxiàtāoshēng qiānqúnshuígǎn 
huángluòjìngxiáng tiěsuǒhéngjiāngwèiwéi 
qiánsānguó hòuliùcháo cǎoshēnggōngquèxiāoxiāo 
yīngxióngchéngshí zhànxuèliúháncháo 
shēngxìngféngshèngrénnánguó huòluànchūpíngshìxiū 
cóngjīnhǎiyǒngwéijiā yòngchángjiāngxiànnánběi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¹月午²,摇荡香醪(láo)³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wǎn)(miǎn)香。
译文:春夜的庭院中,月儿正在当空。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优美的舞步。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
注释:¹春庭:春季的庭院。²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阴历十五日半夜。³摇荡香醪: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香醪,美酒佳酿。⁴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⁵半落:微微低垂。⁶婉娩:柔美,美好。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¹,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²,只与离人³照断肠。
译文:那轻风吹拂薄雾笼罩的春月,总是照着少年行乐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着孤独的远行人,更备感凄凉。
注释:¹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²秋光:秋月。³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上片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他们平时诗歌唱和,此时又同饮花下,“齿发日向疏”的太守,也有与少年同游乐之意。最后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他认为这议论富有诗意。

  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参考资料:
1、 傅庚生,傅光.《百家唐宋词新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194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¹断,单于²秋色来。
译文:燕支山中的树木枯黄而落,女子独自登台远望。看到天空中青云纷散,单于带着秋色到来。
注释:¹碧云:青云,碧空中的云。²单于:外族首领。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sài)¹合,汉使玉关²回。征客³无归日,空悲蕙(huì)摧。
译文:胡人的兵队在沙漠边塞集碧,汉使往玉门关折回。在他乡的客人还没有归期,徒然为蕙草的摧折感到悲伤。
注释:¹沙塞:沙漠边塞。²玉关:即玉门关。³征客:做客他乡的人。⁴蕙草:一种香草。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qiū

bái tángdài 

yànzhīhuángluò qièwàngdēngtái 
hǎishàngyúnduàn chánqiūlái 
bīngshāsài hànshǐ使guānhuí 
zhēngguī kōngbēihuìcǎocu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老人¹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²哭。
译文: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注释:¹天边老人:诗人自谓。²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lǒng)¹河源²不种田,胡骑³(qiāng)江入巴蜀。
译文: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注释:¹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²河源:在青海省境内。³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qiū)¹后鸿鹄(hú)
译文: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注释:¹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九度¹附书向洛阳²,十年³骨肉无消息。
译文: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注释:¹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²洛阳,故里所在。³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⁴骨肉:这里指兄弟。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这两句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这两句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99-200页
2、 杜甫.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5年:第174-175页

tiānbiānxíng--

tiānbiānlǎorénguīwèidōnglínjiāng

lǒngyòuyuánzhǒngtiánqiāngbīngshǔ

hóngtāotāotiānfēngqiánfēiqiūhòu鸿hóng

jiǔshūxiàngluòyángshíniánròuxi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